馬燕 熊雙 廖靜媛
[摘 要]文章針對中職院校語文課程教學方式難以滿足學生夯基、升學以及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需求,提出中職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以任務驅動整合課前資源,以小組合作探究課中難題,以言語實踐活動落實課后任務,以完備的教學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關鍵詞]中職語文;核心素養;教學改革;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15-0096-03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 2022-2024 年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語文教學改革研究”(ZZJG2022-246)。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下文簡稱《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與運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可見,中職語文教學需以新教材為載體,探究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一、中職院校語文課程現狀
(一)課程定位
《課標》對語文課程的要求如下:學生通過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及語文綜合實踐等活動,在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幾個方面都獲得持續發展,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涵養職業精神,為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提供支撐。
語文與學生的專業息息相關,為推動中職語文課程改革,落實《課標》精神,教師應將傳統的單篇教學轉變為專題教學,并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兼顧語文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實用性,最終將語文教學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課程內容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包括基礎模塊、職業模塊、拓展模塊。基礎模塊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性內容;職業模塊是為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限定選修內容;拓展模塊是為滿足學生繼續學習和個性發展需要,學生自主選修的內容。
《課標》把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內容的基本組織結構設定為 15 個專題,基本涵蓋了學生生活、學習和日后工作所需的主要、典型的言語活動類型,內容明確,體系完整。同時,專題對情境、內容、資源、方法的整合以及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符合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有利于推動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
(三)課程改革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再是僅僅讓學生獲取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如何獲取與重組知識,并將這些知識有效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語文教學,不再盲目追求知識教學的面面俱到,也不再只注重結論性知識的學習,而是強調通過典型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策略,獲得情感體驗,從而形成能力,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傳統的“知人論事—分析領悟—表達交流”等單篇式的教學流程已不能滿足新教材專題教學的需求,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結合《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教學流程,以滿足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專題教學需求。
二、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中職語文統編教材于2023年9月正式使用,此前雖有多次關于新教材專題教學建議的培訓,但回歸到實際教學中,還需要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探索出適合本校學生的專題教學策略,以期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認真研讀《課標》的基礎上,研究組成員結合培訓成果和學生語文的相關調研數據,初步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的專題教學策略。
(一)以任務驅動整合課前資源
《課標》指出,要推行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等符合學生特點的語文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發創新思維。任務驅動就是借助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新教材的專題教學強調積累整合,這既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也是中職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和職業素養獲得有效提升的途徑。
在新教材的單元教學中,我們將全班分為6個小組,每個小組8人左右,每兩組學生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并將單元教學的課前任務整合為3個,利用任務驅動和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專題教學的資源整合。這樣既能讓全班學生在比較輕松的氛圍下完成課前資源整合任務,又能做到資源共享。以基礎模塊上冊第一單元“中國革命傳統作品選讀專題”為例,該單元的主題為“理想與信念”,結合單元學習目標、課文和學生實際,我們設計了3個課前任務,分別是話生平與背景、誦詩歌與散文、演小說與歌劇。
話生平與背景。針對課文創作的特殊背景、作者的特殊經歷,讓兩組學生課前準備相關資料,小組成員分別整合4篇課文的作者生平、創作時間、創作背景和意圖,小組代表整合小組成員的資料,在導入環節分享小組成果。其他學生結合他們的分享和教師的講解填寫相應表格。此任務旨在讓學生通過搜集、整合、比較,分析4篇課文在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
誦詩歌與散文。誦讀是學生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進行再創作的過程,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作品的情感。中職一年級學生的誦讀技巧還有待提高。課前,教師需指導兩組學生分別完成詩歌《沁園春·長沙》和散文《風景談》(選段)的誦讀。兩組學生課前先自主搜集這兩部作品已有的誦讀視頻,討論作品的表現形式,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誦讀展示的準備工作,以求獲得更好的課堂展示效果。
演小說與歌劇。表演對學生的整體要求較高,尤其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需要和課代表、小組長一起商議,選出最適合承接這一任務的兩個小組,讓這個兩組學生分別表演《荷花淀》(片段)和《江姐》(片段)。選出的兩組學生須在課前結合課本和相關資料,充分領悟人物形象、作品背景等影響表演效果的重要信息,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課外時間多次排練,力求在課堂上呈現一個相對優秀的作品。
3個課前任務力求讓全體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得到鍛煉。在實施中,教師結合中職一年級學生的實際,融入學生的課前資源整合環節,讓學生通過不同任務在課前“動”起來,達到知識積累、語言理解與運用的目的。
(二)以小組合作探究課中難題
小組合作是一種結構化的系統學習策略,由能力各異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共同達成小組學習目標。在專題教學中,課中提問不再是簡單地就單篇課文的知識點進行分析,而是對難度較大的多篇課文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分析。在新教材的專題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小組合作學習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在課中,小組合作學習主要用于探究綜合性難題,這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要求較高,僅憑學生一己之力很難完成。下面以基礎模塊上冊第一單元《荷花淀》與《江姐》(節選)的對比閱讀教學為例,探討相應合作學習任務的設計。
孫犁的《荷花淀》敘述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冀中青年婦女送夫參軍、自己成長為勇敢戰士的故事,刻畫了冀中抗日根據地女性嶄新的精神面貌。閆肅的《江姐》(節選)是全劇的第七場,是全劇的高潮。這部分描寫了重慶解放前夕江姐在獄中與敵人進行英勇斗爭、光榮就義的事跡,體現了江姐等革命志士對新中國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現了她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教師通過學生課前演小說與歌劇任務的展示,引出兩個作品的主要人物——水生嫂和江姐,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完成《荷花淀》與《江姐》(節選)對比閱讀中“為美好生活而堅定理想信念”的人物形象對比表格填寫。學生通過分析水生嫂和江姐的社會背景、理想信念、付出的努力、表達的情感完成兩篇課文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這樣學生會對水生嫂和江姐有更充分、更深刻的認識。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師可以教導學生對革命先烈要有崇高的敬意,在學習、生活中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這個過程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語文鑒賞能力。
對難題的小組合作探究,能充分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讓學生從“欲達而不可達,欲言而不敢言”的狀態中解放出來,集思廣益,共同突破語文學習難關,讓更多的學生會分析、能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
(三)以言語實踐活動落實課后任務
課后任務是為鞏固學習成果而安排的課外練習,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新學知識以及提升技能、培養良好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課后任務作為評價學生學業的一種有效手段,應具備診斷、反饋、激勵、甄別、選拔等功能,源于課程而高于課程。
《課標》提出,要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在課后任務教學策略設計中,除必要的紙質作業外,教師應側重設計言語實踐類活動。以基礎模塊上冊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專題單元共設計兩個課后綜合實踐活動,分別是“中國革命傳統作品誦讀比賽”和“《風景談》之我來畫風景”,具體實施如下。
“中國革命傳統作品誦讀比賽”以小組為單位,各組在教師的協助下,通過選取作品—設計展示形式—排練—展示4個環節完成這一課后任務。為便于教師指導,各班課代表統計并整理好本班誦讀比賽信息表,每組安排兩次教師指導,如有特殊要求可增加指導次數,時間可根據需求靈活安排。這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作品的展示效果,讓學生在誦讀活動中有所收獲。各班的比賽邀請評委教師現場打分,每個班評選出的第一名將參加年級比拼,最后評選出3個優秀作品在全校升旗儀式后的“誦讀經典”環節展示。
“《風景談》之我來畫風景”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小組討論結果,將課文中的6幅風景以畫的形式呈現。每個小組可結合本組成員的特長、小組討論結果選擇一幅風景進行創作,繪畫形式不作統一要求,素描、水墨畫、油畫、水粉畫等皆可。待各班作品收齊后,學生邀請美術教師、語文組教師和各班選出的兩位代表共同評選出優秀作品,優秀作品在學校展播臺展示。
以上兩個課后任務旨在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呈現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夠豐富語文實踐活動,讓語文學習不再枯燥,讓學生通過活動獲得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傳承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實踐活動結束后,展示優秀誦讀作品和優秀繪畫作品既能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能讓學生在作品中找到成就感,以語文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
(四)以完備的教學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語文學業評價,圍繞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在具體的學習情境和積極的言語實踐中,全面考查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情況。下面以基礎模塊上冊第一單元課后任務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評價為例,探討如何實施這一評價。
對語文專題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要多元化,即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要多元化。如在這一環節的教學評價中,考慮到學生既是活動的參與者又是活動的設計者,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既要重視學生的自我反思性評價,又要結合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力爭全面、客觀評價學生的學業成就。
以綜合實踐活動“中國革命傳統作品誦讀比賽”活動的評價為例,教師可以在布置任務時就告訴學生此次活動的評價標準,即從誦讀內容、誦讀技巧、整體效果等方面對學生的誦讀能力進行評價。學生在賽后完成自評和組評,這樣結合師評、學生自評、組評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有所得。教師可結合評價分析表,對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進行診斷,從而改進教學策略。
三、課程教學改革成效
《課標》要求圍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專題組織教學內容。專題是以“題”為教學單位,聚類一組閱讀材料,借助“題”在本材料間建立“榫卯”結構的內在邏輯關系。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語文教學改革策略從課前、課中、課后做到了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通過小組合作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
在整個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評價任務、評價目標及評價標準,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結果,讓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的作用,讓更多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會分析、能表達、愿傳承。
[?? 參?? 考?? 文?? 獻?? ]
[1]?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解讀: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 劉志江,王忠亞,張秋玲.專題學習視域中2017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關鍵詞研讀(上)[J].語文教學通訊,2018(10):17-24.
[4]? 羅自強,曹培娟,蔣光明.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導向下的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2(15):59-62.
[5]? 王倫萬.核心素養導向的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1(36):73-76.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