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陳星 胥雅男
摘要:2023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在燕趙大地展現美好圖景”,對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是賦能技能人才高質量培養的有效手段。文章在廓清企業新型學徒制特征與內涵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現代化河北場景建設,從政府、企業、學校三個層面提出河北場景下企業新型學徒制賦能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企業新型學徒制;河北場景;新要求;路徑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08
1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內涵與特征
企業新型學徒制是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它的出現是由于很多畢業生通過招聘進入企業所具備的職業能力難以滿足用工企業的崗位需求,因此,在政府的引導下,讓企業與高職院校(技工學校)互相配合,以用工企業的培養為主,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為輔的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形式。也就是一種培養企業新聘用的員工或新轉崗員工的新型學徒制的模式。在培養過程中,企業占據著主導作用,同時也負擔著主要的培養支出,并要求企業提供必需的資源支持。院校負責具體人才培養實施,負責構建新型課程體系和資源、開展具體的教學工作等內容。
企業新型學徒制作為技能人才培養和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形式,具有以下的特征。
1.1政府推進
作為高技能人才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的主導和推進一直是我國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明顯特征。對于企業新型學徒制本身,從最初的2012的提出,2015年開展試點,到2016年擴大試點,2018全面推行,再到2022年底的“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重點推動,都反映出了政府對于企業新型學徒制的頂層設計、規劃部署、試點實踐、全面實施、保障措施等多措并舉的組織管理、協調服務,有效促進了實施效果和質量。
1.2企業主體
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為了滿足企業的一線需求,所以我國企業新型學徒制的起點和終點就是企業。企業主體是我國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最大特征。不管是“企校聯合培養”“師傅帶徒弟”“工學一體”等的培養模式,還是“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的培養思維,還是“職業—崗位—專業—課程”的培養保障體系,都反映出了企業主體的特征。
1.3多方協同
隨著對技能型人才在社會發展中作用的逐步加深,我國新型學徒制的培養逐漸由最初的校企雙制協同,也漸漸出現了多個主體的協同。政府是人才培養滿足國家發展宏觀需要的重要保障。同時隨著職業教育集團、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共同體、市域產教聯合體等新型產教融合組織的出現,行業協會、產業園區等企業組織也越來越多地出現新型學徒制培養中,逐步形成了多方協同的局面。
1.4政策支持
合理的政策支持是推進新型學徒制培養的內生動力。以補貼政策為例,補貼方式從最初的“企業先支出財政后補付”,到2018年的“財政預付50%,結束后補齊”;補貼標準從最初的每位學徒“4000~6000”元,到2018年《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中“取消6000上限”的標準,再到2021年《關于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中將補貼標準調整到“5000以上”。這些政策支持有力推動了新型學徒制的大發展。
2河北場景建設對企業新型學徒制帶來的新要求
2023年3月,省委、省政府提出“精心謀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河北場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擘畫出“新型能源強省、交通強省、臨港產業強省、物流強省、質量強省、旅游強省、數字河北、樂享河北”等河北場景建設,這些場景藍圖的實現,都離不開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也給我省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帶來新要求。
2.1培養規模亟須擴大
一是目前我省國家級產教融合城市和產教融合企業各有1個,分別為唐山和石藥集團,產教融合頭部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培養規模。二是依據調查,我省目前的企業新型學徒培養的專業主要集中在“儀器儀表”“汽車維修”“化工醫藥”“家政服務”等專業,主要涉及到裝備制造、新興產業、現代服務、建筑行業、信息技術等產業,這些產業與河北場景建設尚有一定差距,產業和專業的廣度缺陷影響了培養規模,需要進一步拓寬。三是我省開展企業新型學徒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業。而對于小微企業,則采用“各地工商聯及其下屬商會可以聯合地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按照培訓職業統一統籌、集中若干中小微企業人員進行培訓”的方式來進行,這種方式缺乏可操作性,且企業主體的效應發揮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小微企業的培養規模。
2.2培養深度需進一步加深
一是企業積極性需要進一步提升。近幾年,省政府有關部門陸續出臺《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施意見》《關于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實施意見》《關于調整河北省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標準的通知》《技能強省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強烈激勵各方的參與度。但企業的熱度依舊不高,這主要的原因是企業在培養過程中投入成本較大,培養員工到期后存在一定離職率,從而造成企業投資回報率低。二是在培養層次上,主要是中級工、高級工為主,涉及到技師和高級技師的培養占比少,培養技能人才的結構不適應河北場景建設需求的變化,培養層次需要進一步提升。三是學校參與方更多的是集中在技工學校以及技工學院,作為職業教育主力軍的高等職業院校參與較少。院校的主體層次需要進一步加深。
2.3培養質量需再提升
一是當前新型學徒制培養,培養內容主要立足于企業的一線應用或短期發展需要,更多的是側重在技能培養,而對于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價值塑造、質量意識、法律常識、創業創新等職業素養的養成涉及不多,不利于員工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二是培養內容要緊扣“新型能源強省、交通強省、臨港產業強省、物流強省、質量強省、旅游強省、數字河北、樂享河北”等河北場景建設之急需,現有培養內容的局限性影響了培養質量,加大數字技能、綠色技能的培養。三是企業講師教學能力不足、院校教師實踐經驗欠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培養質量。
3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典型
3.1齊齊哈爾一重技師學院:“三級管理+三階培訓”模式
近幾年,齊齊哈爾一重技師學院主動對接一汽集團等多家企業,合作開展新型學徒培養達到4000余人。在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圍繞“學校—企業—崗位”形成高效的三級合作管理架構:首先是成立由學院領導和企業領導組成的“企業新型學徒制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培養目標、合作協議、培養重大事項商議協調等工作。其次是成立由學院校企合作處和企業人力資源部聯合組成的“企業新型學徒制管理站”,受“企業新型學徒制管理委員會”直接領導,主要負責企業新型學徒制的申報、培養實施以及結業考核評價等。最后是由學院教學教師、學生輔導員以及企業講師組成的“企業新型學徒制管理團隊”,主要負責培養的具體實施和日常管理。同時,聚焦企業需求和行業實際,實施“一體化教學+混合式教學+崗位式教學”的三階段培訓教學。“一體化教學”是指以崗位標準、職業標準為依據,立足企業生產任務和實務項目,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培訓教學;“混合式”教學是指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培訓教學;“崗位式教學”是指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進行學徒的崗位實戰和鍛煉,企業按照崗位工作要求進行考核。
3.2浙江建設技師學院:“企業嵌入式”工作室培養模式
“企業嵌入式”工作室培養模式的培養載體是校內的項目工作室,通過企業的主動嵌入,將行業的最新咨詢和先進技術,真實項目、企業化操作模式以及相應的設備等帶入到校企,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教學和實際的協同。在培養主旨上把握的是企業主導,學校協同;師傅主帶,教師協同;學徒主位,學生協同;項目主線,教學協同。在培訓安排上:第一學期為“學徒預備期”,學生在企業講師和學校教師的帶領下,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第二學期為“學徒實訓期”,通過工作室,學徒以案組的模式進行項目運作,真實介入到企業化項目運作的每一個環節和步驟。第三、四個學期為“準員工實踐期”,學生跟隨企業骨干進入到所承接的項目現場,真正體驗和感悟作為企業員工的職業素養和要求,從而具備從業經驗。
3.3南通職業大學:“雙徒融合式”培養模式
南通職業大學立足中國特色學徒制培養,兼顧現代學徒制和新型學徒制培養的優勢,打造“雙學徒融合式”培養模式。一是選取優質企業,建成崗位訂單班。南通職業大學聯合國際知名企業—施耐德電氣公司,依據匯總來企業崗位需求,對學校三年級各專業學生遴選,組成訂單班。二是雙主體育人管理,培養過程中,校企聯合進行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開發、教學內容設計等,并把企業的崗前培訓、資格證書考試等工作前置到培養過程中。三是建設安全保障機制。企業、學校、學生簽訂三方協議,明確責權利關系。校企互選優質教師來參與人才培養。學校還提供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和心理咨詢服務。
4河北場景下企業新型學徒制賦能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4.1政府層面
4.1.1完善財政補貼
依據相關文件,我省的補貼標準為:中級工5000元,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為6000元,并且要求“可以根據經濟發展和培訓成本及物價指數進行定期調整”。為了更好地推動補貼政策的落地和實施,建議各地市人社部門和財政部門在制訂本地區的補貼政策時,不僅要考慮所在區域的產業發展實際、經濟發展狀況、物價水平、平均人工薪酬等因素,還要適度融入培訓成本、機器磨損折舊、企業講師講課機會成本等因素,綜合全面地反映各種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調動參與企業的積極性。同時,還要注重發揮典型宣傳、稅收優惠、投資激勵等非補貼政策,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新型學徒培養中來。
4.1.2強化監督管理
鑒于新型學徒制培養的多方、多方參與、利益多方的情況,建議成立由政府部門牽頭,行業組織、企業和學校組成的權威機構,主要負責遴選優質企業,監督企業、學校、行業協會職責發揮與履行情況,減少盲目行為和短期行為,保障學徒培養過程的正常運行;主要負責參與各方的協調和溝通,最大限度地減少利益沖突和差異,確保學徒培養機制的順利運行;主要負責培養過程的牽頭和推進,組織進行企業課程共同開發、校企師資培養共育、課程教材資源的共建、培養結果的評價等工作,保障學徒培養的質量。
4.1.3強化績效評價
為了保障財政補貼資金使用的效率效益,提升資金使用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建議對補貼資金的使用進行專項的績效評價,結合資金的使用和受益群體,構建“過程+結果”的多元立體化指標體系,科學有效地評價補貼資金使用效率效益,進而依據評價結果對后續進行動態調整,促成學徒培養質量和資金使用的持續優化。
4.2企業層面
4.2.1強化企業培養主體的作用
企業應當主動擔當起培養的主體責任,以“共建共育共管共享”為行動準則,主動介入到學徒培養的全流程和全環節。一方面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和經驗優勢,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建設、雙師隊伍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技術開發等方面推動學院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在培養過程中,還要把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品質等融入到培養中,在促成學生具有職業技能硬功夫的同時,也提升價值塑造的軟實力。
4.2.2強化培養學生的留用
培養學生畢業后的流失是影響企業參與新型學徒培養的最大的痛點和不確定因素。參與企業一定要強化措施,加大培養學生的留用。一是加強契約精神教育融入培養過程中,將遵約守信作為基本的道德準則和職業準則。二是完善企業技術人員薪資體系和職業晉升通道,讓所培養的學生既了解現在又看得見未來,增強學生的幸福感。三是在人才培養中強化企業的認同感,加入企業發展歷史、企業文化、企業發展規劃等內容,用薪、用心留住學生。
4.3學校層面
4.3.1強化與政府部門的溝通
在整個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中,從政策的支持、培養協議的擬定,到多方關系的協調、培養質量的考核等,政府部門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學校要轉變思維,主動拜訪當地政府部門,尤其是強化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溝通,爭取到支持,獲取支持和幫助。
4.3.2深化與優質企業的聯動
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培養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學校應重點關注河北場景建設的重點行業、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以“市場有需求、培養有條件、生源有保障、合作有基礎、發展有規劃”為指導,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促進對應產業、服務場景、強化特色、做優做強。同時健全學校內部招生、培養、就業的聯動機制,持續提升職業教育專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
4.3.3強化人才培養內涵建設
(1)強化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以德技雙優為目標,優化包含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綜合教育的培養體系。在培養過程中,遵循實融合、崗課賽證融合、雙師融合、校企融合的路徑,從而實現培養規格對接企業需求、課程內容對接職業能力、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教學場景對接生產場景、評價體系對接行業標準。
(2)強化課程體系建設。遵循“平臺+模塊”的原則,結合專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拓展能力,建成“職業基礎、崗位能力、職業拓展”的能力成長遞進的課程體系,同時將行業前沿的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大賽的內容和標準融入課程體系中,并對接工匠精神、創新意識、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
(3)強化教學資源建設。依托移動互聯技術、校企雙向嵌入、虛擬仿真中心、企業案例素材以及課程思政案例等,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立體化教學資源等多類資源。聯合企業,建設工作手冊式教材和活頁教材。
(4)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通過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服務、開展技術項目、教師企業頂崗實習、技術研發等多種手段,提升校內教師實踐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大對企業講師的教學實施,使企業講師不但做得好,還能講得好。此外,構建有效溝通機制,形成優勢互補的教師共同體。
參考文獻
[1]李鑫,韓永強.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內涵特征、發展現狀與優化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23,(10):38.
[2]龔添妙,楊虹.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內涵特征、發展瓶頸及推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0,(22):2439.
[3]張斌,崔秋立,楊奕,等.略論“企業新型學徒制”的中國特色[J].中國培訓,2023,(05):1417.
[4]佛朝暉.中國特色學徒制:價值、內涵與路徑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21,(28):611.
[5]榮冀川,賈竟祎.中國特色學徒制中企業參與機制改革研究——以河北省企業新型學徒制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2,(36):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