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張曉霞
摘要:陜北民歌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一種區域性的民俗文化,其文化背景以及藝術特點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征。因此,在對陜北民歌進行英譯時,要充分考慮跨文化因素,為國外民歌受眾提供準確、合適的文化信息,避免因文化差異引起交際失誤。所以,譯好陜北民歌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途徑。本文在跨文化視角下著重探討陜北民歌英譯的現存問題,并就陜北民歌英譯的規范化建設提出解決方法,以期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陜北民歌,英譯,跨文化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19
0引言
陜北民歌起于陜北,內容源于民間,是黃土高原上的一部史詩,是民間音樂的一朵奇葩,是讓世界了解陜北的一個重要紐帶。陜北民歌作為陜北地區文化的重要表達形式。在跨文化視角下研究陜北民歌英譯可以向世界傳播中國民族音樂的聲音和文化內涵。但是,陜北民歌的英譯研究涉及音樂學、文化研究、翻譯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對譯者而言極具挑戰性。
隨著全球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不斷增長,陜北民歌的翻譯需求也越來越大。國內學者對陜北民歌的英譯進行了探討,如唐忠江(唐忠江,2022)以許淵沖的“三美”為原則,從語義美、音美、形美三個角度來研究陜北民歌的英譯,并指出譯者在英譯中采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最終目的是在意義美、聲音美和形式美之間尋求平衡。而國外對民歌的研究目前大多數都是將英語作為源語的民歌翻譯研究,對于英語作為目的語的民歌翻譯研究遠遠不夠。
國內學者對陜北民歌英譯研究缺乏對這些歌曲翻譯的全面研究和分析,因此在跨文化視角下探討分析陜北民歌英譯的現存問題,為陜北民歌英譯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并就陜北民歌英譯的規范化建設提出解決方法,讓陜北民歌“走出去”的同時傳達中國歌曲的思想與精髓,傳播中國聲音,讓世界人民共享陜北民歌。
1跨文化交際與陜北民歌翻譯
跨文化交際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從這個意義上說,翻譯就是跨文化交際。在了解全球文化的同時還應該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陜北民歌翻譯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在中外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國際友人通過這座橋梁來了解中國的文化,最終實現跨文化交際。讓陜北民歌唱響世界。
2基于跨文化視角陜北民歌英譯現存問題
2.1一名多譯
通過查找搜集相關資料,發現陜北民歌歌名英譯存在多個版本,同首歌曲譯名不同,會引起歧義,因此對搜集到的300首陜北民歌歌名英譯方法進行定性分析,英譯方法大致可歸為:無翻譯、音譯法、意譯法。其中占最大比例的是無翻譯59%,其次是意譯法占比32%,最少的是音譯法9%。陜北民歌要真正做到“走出去”,唱響世界,歌名翻譯不可或缺。音譯法是指按照拼音進行翻譯,并要求譯名與原名讀音相似。譯名可以是現成的英語詞匯,也可以是臆造詞。如“Sanshilipu”音譯,可以看出原名的含義沒有體現在譯名中,譯名本身也沒有特殊含義,這是音譯法的不足之處,會使外國讀者誤解。但其優勢也顯而易見:原名與譯名讀音相似,便于溝通;最后,使用意譯法,譯名簡潔、易懂能夠傳遞歌名背后的文化內涵,不失為陜北歌名英譯的可行之法。
陜北民歌歌名的翻譯存在不一致情況,是因為陜北民歌多為方言歌曲,方言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音譯方式,也有些方言詞匯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意義。很多歌名都是根據歌曲的內容、旋律以及藝人的表演方式來命名的,而不是根據標準的音譯規則,因此,不同的翻譯者和文化解讀者可能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背景對陜北民歌歌名進行不同的翻譯。例如《三十里鋪》在陜北民歌博物館中對應的英文為“Sanshilipu”,采取音譯的方法,顯然不準確,《三十里鋪》這首歌的實際意義是指陜北綏德縣城東30華里的滿堂川鄉,如果直接音譯會讓聽眾引起誤會,因為“三十里鋪”在河南、安徽、山東等地都有此地;而《西北回響》著作中對應的英文為“Thethirty-mileVillage”,采取的是意譯,對其進行解釋,淺顯易懂;文世龍將其翻譯為“Avillagecalledshanshilipu”對其稍作解釋。再如《對花》在《西北回響》中的英譯為“AntiphonalSingingonFlowers”,在陜北民歌博物館的英譯為“Duihua”。同一歌名存在多種譯法的情況在實際應用中容易給人造成困惑、帶來不便,反而違背了設置譯文的初衷。因此,在翻譯歌名時,官方機構應制定統一標準,避免語言被亂用濫用,引起歧義造成文化交流障礙。
2.2一曲多譯
王宏印教授編寫的《西北回響》中提到民歌翻譯往往在歌唱性和文學性之間調和,或者在押韻和不押韻之間調和,于是產生的歌詞有不同的側重和表現形態。因此目前存在多種陜北民歌的英譯版本,翻譯質量參差不齊,有的譯文難以準確傳達民歌的情感和文化含義,有的譯本適合朗誦,但很難達到傳唱水平;有的譯本不符合英語句法規范,不但扭曲原文的思想情感,也很難被讀者聽眾理解接受。因此對《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不同譯本的部分內容進行對比分析。
通過對比分析這兩個英譯版本大有不同,王宏印譯本可讀性和理解性強,而文世龍譯本傳唱性強。王紅印譯本中的墊字與裝飾性的音節大多刪去,如: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呦)一道道水,這句歌詞中的“那個”和“喲”翻譯時都刪除了,使文本的流暢性和整體性加強,能夠準確傳情達意。而文世龍譯本的可讀性明顯低于前者,但便于傳唱,如Mountainaftermountain,riverafterriver此處的翻譯重復出現“mountain”來保留歌曲原有的重疊的韻味。因為中文和英文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差異,中文中多用疊詞和襯字,而英語恰恰相反,幾乎沒有這些詞的用法。因此,譯者在翻譯時一定要處理好疊字襯詞的翻譯,避免將漢語中的情感表達傳達錯誤甚至漏掉。翻譯演唱文本時,不僅要在音上邊符合原歌曲的特征,而且要準確傳達語意,避免湊韻、湊音等現象發生。翻譯歌詞文本時。意是重要元素,音和形次之。
2.3原文與譯文文體風格不一致
陜北民歌的特點是節奏明快,歌詞深刻。陜北民歌傳唱于山間、田野、村莊,是陜北人民表達情感、宣傳文化、傳承歷史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陜北民歌的獨特性和地域性,其歌詞和文化內涵對于非本地人士來說往往難以理解和翻譯。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常出現原文與譯文文體風格不一致,如《搭伙計》這首民歌充斥著大量方言,整體風格偏口語化,但是在《西北回響》中翻譯比較正式,偏文學性,與原文風格不太對等,因此歌曲傳達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跨文化視角下翻譯陜北民歌盡量在傳遞文化的同時使譯文與原文風格盡量對等。
2.4方言土語、疊字襯詞翻譯不準確
陜北民歌慣用方言土語、疊字襯詞,其多彩的語言,濃郁的地域文化等特點要求譯者必須了解陜北的地理文化背景。具體而言,陜北方言在詞匯方面也有其獨特的一面如:后生(青年人、后輩)、婆姨(媳婦、成年婦女)、大(父親)、搭伙計(交朋友、談戀愛)、牲靈(牲口)等等。此外,陜北方言中還有豐富多彩的模擬詞,多數為形容詞加“格”再加疊音詞構成。如“俊格丹丹”“白格生生”“藍格茵茵”等疊詞的運用。疊詞的使用渲染了歌曲的情感,翻譯時要準確傳達意思,如:藍格瑩瑩(純凈的藍色),淚格蛋蛋(淚珠子),毛眼眼(眼睛)等。但是經過調研發現陜北民歌英譯中存在多處方言、疊字襯詞翻譯不準確,如《陽關三疊》中的“風吹羊皮發凍、沙打滾子裹肚”,陜北方言中的“風吹羊皮”的意思是“風吹著羊皮袍子”,英譯為“windblowsonleathercoat”,其中的“leathercoat”雖然準確,但和漢語不太一樣,可能會有些生疏。再如:“雙了辮辮一了,那個甩扭呀么扭嘴嘴”中的“扭嘴嘴”翻譯為“twistingherlips”,會鬧笑話,讓人會覺得這女孩長得倒是挺漂亮,就是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扭嘴的毛病。因此在陜北民歌中疊字襯詞、方言土語的準確翻譯非常重要。
3跨文化視角下陜北民歌翻譯原則
3.1可唱性原則
陜北民歌翻譯的首要原則是要遵循可唱性。可唱性是指陜北民歌的譯詞要與原歌曲的節奏、韻律要契合。使其朗朗上口,便于演唱。因為陜北民歌的翻譯與其他文學翻譯不太相同,既屬于文學翻譯,也屬于藝術翻譯。如果譯詞只是對原歌詞的語言、結構和立意進行翻譯,那么譯文只能算對歌詞進行了“歌詞翻譯”,而缺乏了對曲的整合。因此可唱性原則在陜北民歌翻譯時尤為重要。譯者在翻譯時要反復推敲以確保“詞”與“曲”的完美結合、“達意”與“配樂”的完美契合。
3.2三美原則
陜北民歌翻譯要基于許淵沖先生的“三美論”,即強調譯文的“形美”“意美”和“音美”。在陜北民歌中,“形美”就是歌曲的語言之美;“意美”就是歌曲傳達的意境之美;“音美”就是歌曲的音樂之美;在翻譯時,盡量在這三者之間追求平衡。陜北民歌作為一種特殊的翻譯,翻譯時要注重美學的傳達,而不是只考慮歌詞的意思或者個別字句,而是要在音、形、意三者之間盡量追求平衡,在歌曲翻譯和藝術翻譯之間達到平衡,從而提高譯作的音樂性和美的感受,使文化溝通的橋梁搭建起來,讓全世界人民了解陜北民歌文化內涵。
4跨文化視角下陜北民歌英譯方法
(1)方言疊詞,適度處理在陜北民歌中常常出現“哥哥”和“妹妹”這兩個人稱代詞,在中國文學作品中,這兩個代詞一般是指代情人哥哥和妹妹,如果翻譯中按字面意思,將其直譯為“brother”和“sister”,譯入語讀者會有些不理解和別扭;然而如果每次都將其翻譯為“lover”,又顯得單調。譯者可采取一些創造性的方法,適度處理源文本中的口語及方言表達如:將“哥哥”和“妹妹”直接轉換為第一和第二人稱,直接用I,you來表達讓閱讀者有了代入感,更容易理解文意。還可將其譯為mydear,goodgirl,mysweatheart,mydearboy,mygirl,來傳達原文的意思。在漢語當中有許多疊詞,如“山丹丹、紅艷艷、綠茵茵”等,但在英文中疊詞的使用幾乎沒有,因此在翻譯時可以使用形容詞和副詞來更好地傳達疊詞的感覺。
(2)風格一致,韻律和諧。陜北民歌是勞動人民有感而發、即興而作之曲,并沒有經過刻意的打磨與潤色,它的語言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文體比較隨意。因此,譯文語言也應盡量與原文對等,在文體風格上盡量保持一致,避免文縐縐或過于正式的語言。翻譯時要立足于“可頌、可唱、可聽”,在節奏與韻律上盡量保持與原文對等。具體而言,用詞要避免復雜難詞,多用常見詞匯,即用詞非正式化;句子應盡量短小精悍,便于演唱,避免過于復雜、冗長的句式,有助于傳達陜北民歌高昂、激情的效果,這樣才能符合陜北民歌的文體特征。此外,在歌曲譯配時,盡量根據歌詞的關鍵詞或歌詞氣氛來定韻律。
(3)規范譯本,避免歧義。對于陜北民歌的英譯版本存在多個版本的情況需要引起重視,因為不同版本的翻譯可能會傳達不同的意義和情感。因此為了避免混淆和誤解,建立一種標準化的翻譯規范,以確保不同版本的翻譯都能傳達原歌詞的核心情感和意義。這需要有資深的譯者和專家共同努力來制定。其次,考慮文化背景,陜北民歌通常反映了當地的文化、歷史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翻譯時需要充分考慮這些方面。翻譯者應該具備足夠的文化背景知識,以確保歌詞的情感和內涵在目標語言中能夠得到恰當傳達。
多版本并存是由于陜北民歌的豐富多樣性,不同版本的翻譯也可以被看作是豐富多彩的文化表達。可以鼓勵不同翻譯版本的創作,以展示不同的理解和詮釋。
但需要設立一個專業機構或委員會進行專業審核陜北民歌的英譯版本,以確保質量和準確性。這有助于提供更多可信賴的翻譯版本。
5結語
陜北民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組成部分。翻譯是讓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在陜北民歌走出去的初級階段,要遵循可唱性原則和三美原則,并運用合適的翻譯方法,以實現最佳跨文化交際效果;最大限度地保留陜北民歌的民族性和獨特性。本文旨在規范陜北民歌的英譯,盡最大可能傳播原汁原味的陜北民歌,努力向世界推廣具有鮮明、生動和傳統特色的陜北民歌。并且希望更多的翻譯人員可以致力于陜北民歌的翻譯。
參考文獻
[1]杜麗萍.翻譯美學視角下的陜北民歌英譯研究[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33(04):146150.
[2]緱斌.由逆而順,走向讀者、演唱者與聽眾——以受眾為目標的民歌翻譯策略研究[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32(02):111119.
[3]宋春霖,張芳.跨文化視角下廣西壯族民歌翻譯策略研究[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2,27(02):272277.
[4]覃軍.中國歌曲“走出去”:譯配原則與方法[J].中國翻譯,2021,42(04):150157.
[5]湯素芹,李明.目的層次論觀照下中國經典歌曲英譯的可傳唱性[J].外國語文研究,2021,7(05):7684.
[6]唐忠江.許淵沖三美原則在陜北民歌英譯中的體現[J].文學教育(上),2022,(07):158162.
[7]王宏印.西北回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8]張勝芳.翻譯美學視角下的中國陜北民歌英譯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8.
[9]朱益平,馬彩梅.跨文化視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資料英譯[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