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概述中國民俗文化的核心特征與油畫藝術的演進歷程,揭示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與互補性,深入探討中國民俗文化元素在當代油畫創作中的轉化與運用。通過具體分析“久違”與“布衣”兩大系列作品的具體案例,詮釋中國民俗文化元素在當代油畫創作中的具體運用,并進一步探討如何結合現代轉化策略,將傳統與現代的視覺語言相結合。另外,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視覺語言、利用現代材料和技術、強調個人體驗與情感投射、跨文化的對話與融合以及創新敘事與象征意義的策略,闡明在當代油畫創作中,如何有效地將中國民俗文化元素轉化為具有現代表達方式的藝術作品。
關鍵詞:中國民俗文化;油畫創作;現代轉化;視覺語言;創新敘事
中國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璀璨瑰寶,自古便深刻影響著國人的日常生活與藝術審美。而油畫藝術作為西方文化的代表,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綻放出新的生機并日漸蓬勃。將中國民俗文化元素與油畫藝術相結合,不僅可以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為當代油畫創作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本文將從探究與轉化的視角出發,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與轉化,探討如何使中國民俗文化元素在當代油畫創作中得以有效運用與實踐。
一、中國民俗文化與油畫藝術概述
(一)中國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特征
中國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生存智慧和審美理念。實體文化范圍內的中華民俗形象展示了人們在農業、手工業和建筑領域的智慧和創造力。例如,傳統的中式建筑和手工藝品不僅滿足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還體現了藝術與哲學的深刻價值。在精神文化層面,民間習俗與傳統禮儀蘊含著深厚的智慧與文化內涵,民間風俗展現了親屬和社群聯系的豐富多彩與和諧相處,這些不僅增進了鄰里之間的聯系,還加深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解,促進了人們對文化遺產的傳承。
(二)油畫藝術的發展歷程
油畫藝術作為一種具有豐富表現力和高超技巧的繪畫形式,自文藝復興時期起,便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成為西方藝術的重要代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從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油畫藝術對美的深刻探尋與表現。直到印象派的興起,其挑戰了傳統的繪畫技巧。莫奈與雷諾阿等畫家運用獨特的眼光,抓取了光線與色彩的細微轉變,引導了視覺藝術領域的一次劇烈變革。
到了20世紀,現代藝術的涌現導致繪畫的展現方式更加豐富多元。比如,立體主義與表現主義等藝術流派巧妙地應用顏色、線條和形狀,不僅改變了傳統油畫的風貌,還對藝術創作理念和表現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抽象表現主義流派尤其重視將情感與精神感受融入創作過程。如杰克遜·波洛克,他運用獨特的“滴灑法”進行創作,就是將油畫顏料調稀,用筆或勺滴灑在畫布上。這種潑灑顏料的技藝為繪圖形式開創了新的領域。隨著時代的變遷,油畫藝術也在不斷創新與發展,展現出更加多元與包容的藝術風格。
二、中國民俗文化元素在當代油畫創作中的
運用探究
(一)中國民俗文化元素在當代油畫創作“久違”系列作品中的運用
“久違”系列作品細致深入地刻畫了當代社會人類和家庭之間的聯系,并呈現了這些關聯如何跟隨時間的變遷而變化。如圖1所示,作者在作品《久違的背影》中,通過描繪父親的背影,表達了一種復雜的情感——對父親偉大形象的敬仰與對其內心世界缺乏了解之間的矛盾。這一場景展現了中華文化中尊敬長者的傳統風俗及家庭情感聯系,這種優良傳統與聯系深深植根于每位家庭成員的內心深處。另外,作品《久違的陪伴》不僅描繪了對于家園溫馨回憶的向往,還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傷感。這并非僅僅是一個人的幼年回憶,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所重視的家庭和親情的深情追念[1]。
在“久違”系列作品中,作者利用油畫這一藝術形式,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民間文化元素進行獨特風格的重新塑造,突出了親情的重要性。同時,作者利用精致的顏色搭配與豐富的情感表現,詮釋了家庭聯系與時間推移對內心世界的作用與影響。例如,他運用濃重的色彩和斑駁的肌理來描繪家庭共聚一堂的動人畫面,喚起了人們對家園的溫暖回憶和濃厚的思念情感。藝術家借助視覺藝術的方式,把深沉的家庭情感和傳統的文化傳承剝離,轉換化為形象的圖像標志,使觀眾體會到中華民族對血肉相連的深厚敬仰。
(二)中國民俗文化元素在當代油畫創作“布衣”系列中的運用
“布衣”系列體現了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樸素生活美學的敬意。作者使用藍色底面、白色花朵印染的藍印花布布料作為主要元素,這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還負載著民間傳統和藝術審美的精華。這些手工藝品體現了回歸自然的生活理念,與遠古中華文明追求的“天地人和”思想相契合。以作品《布衣情愫》(圖2)為例,作者借助柔和的色彩和概括的圖式構思,展現了他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對傳統文明的真摯敬意。其中,經典扎染技藝的使用不僅展現了其獨特的傳統風格,亦映射出作者對于中華文化的深入探究與認可。這種情感不僅體現在對于物質文化的留戀上,還融入作者對傳統生活模式和思想觀念的思考與延續中。
在“久違”及“布衣”系列作品中,作者深入地掌握并巧妙地將中國民俗文化元素進行了別具一格的藝術再現。在“久違”系列作品中,作者巧妙地運用溫和與深邃的顏色,描繪出了家庭和時光之間的情感聯系,利用傳統的家庭環境和身影元素,傳遞了人與人之間復雜的感情和文化傳遞。在“布衣”系列作品中,作者利用手工藝品——藍印花布這一民間藝術,巧妙地展示了一種清新自然的美學觀念,體現了作者對與自然和諧共處觀念的深深推崇。作者通過創作藝術作品,不僅展示了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轉變,還指出了在如今社會維護與傳承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三、中國民俗文化元素在當代油畫創作中的現代轉化策略
(一)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視覺語言
在當代藝術浪潮的洗禮下,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元素以其獨具特色的魅力及深厚的歷史底蘊,給油畫創作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啟發。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家們不能僅僅針對傳統標志執行簡易的復制粘貼,而是要對這些要素進行透徹發掘與理解之后,再開展充滿創造性的精煉與重新構建。借助現代技藝對古老文字、顏色以及圖案進行重新解釋,同時,以創新的方法在藝術作品中展現民間傳說和日常生活,巧妙地把東方美學與西方現代風格的審美理念相融合,使這些藝術作品成為展現時代特征和民族精神的楷模。舉例闡述,一位繪畫家若運用現代油畫技藝來呈現春節期間的聚餐場景,并結合民間藝術風格及吉祥色彩等傳統元素與現代生活特色,如此一來,不只傳達了節日的歡樂氣氛,而且呈現了現代社群中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2]。
(二)利用現代材料和技術
在現代美術范圍內,藝術家們利用新穎的材料和技術,不斷拓展油畫的創作領域,賦予作品史無前例的生機與創新意識。這種做法不僅提升了油畫創作的手法及其對觀者的視覺影響,還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更加寬廣的創作空間。在科技持續發展和材料學獲得新突破的環境下,無論是數字技術及繪畫用品的創新,還是綜合材料繪畫的運用及綜合畫種的融合,利用甲基丙烯酸、聚氨酯漆和拼合紙等新型材料,都能賦予作品獨特的質感和層次。藝術家們要熟練地把這些新穎材料和技法充分融合,對傳統和現代藝術方式的結合進行深入研究,在拓寬實驗可能范圍的同時,為傳統油畫做出更豐富的補充,給觀者帶來獨特的感官刺激和三維效果的開創性展示。
(三)強調個人體驗與情感投射
如今,藝術領域的創作者更加注重個人經驗和情感表現。在融入中國民俗文化元素的油畫創作中,藝術家通過個人內心體驗和感情表達,完成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換,表達更加濃厚的意蘊和情感,使觀眾能夠直接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例如在“久違”系列藝術作品中,作者呈現了關于家庭情感和家庭理念的新穎見解,對繪畫意義做出了典型詮釋。
在油畫藝術作品中運用傳統民俗文化元素,能夠強烈地傳達藝術家心中的誠摯感情。這些元素能夠賦予作品獨特的感情色彩和活力,使觀賞者在鑒賞過程中深刻體驗到情感共振。同時,藝術創作者不能受限于傳統方式和主題展示,而是要依靠生活體驗與感情,為作品賦予嶄新的生機和含義。使用這種具有特別設計的制作方式,不僅可以拓展傳統藝術的展示樣式,而且可以讓觀眾得到更加深入的文化體驗[3]。
(四)跨文化的對話與融合
在全球環境一體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對藝術創造產生了深刻影響。在當代油畫創作中,藝術家要充分利用中國民俗文化元素,促進多元化文化的溝通與融合,推動傳統美術的革新,制作出擁有國際性視角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們要融合不同文明的表現形式和交織的觀念,制作出風格獨特的藝術精品。例如,汲取西方繪畫技巧和藝術理念,并融合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元素,創作出兼具中國寫意風格與西式現代感的藝術精品,讓文明交流充實作品的內在價值,同時促進我國民族文化在全世界的經久流傳。
(五)創新敘事與象征意義
在當代油畫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要借助獨特的創新敘事和追尋全新的象征意義,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文化元素完成轉變。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要借助創新的講述與比喻手法,為傳統民俗文化元素賦予全新闡釋,目的是引起觀眾的深入思考并且引發情感共鳴。另外,民間風俗文化中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也要隨著時代進行轉變。藝術工作者要針對經典故事情節進行創造性詮釋,融入當代意義與獨特性視角。這類創新性講述不僅可以使民間傳說故事更具現代氣息和吸引力,還能夠增進人們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與理解。
借助創作講述故事,重新詮釋現有的標識與圖樣,展現中國民俗文化中深邃的符號與象征內涵,如龍、鳳、麒麟等。在繪畫進程中,藝術家們使用這些元素傳達獨特的情感和想法,能夠賦予其嶄新的比喻內涵和藝術生機,展現經典藝術的吸引力與深度,亦映射出藝術家對古典藝術的認知與思考[4]。
四、結語
通過對中國民俗文化元素在油畫創作中的探究與轉化策略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民俗文化元素與現代油畫藝術的結合,不僅可以為油畫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意,還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這種結合不僅體現在對中國民俗文化元素的直接運用上,還體現在對中國民俗文化元素的現代轉化和創新詮釋上。同時,這種結合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全球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在未來的創作中,我們期待更多的藝術家能夠深入挖掘和運用中國民俗文化元素,結合現代油畫技法和材料,創作出更多具有獨特魅力和深刻內涵的優秀作品。同時,我們也期待這些作品能夠實現更廣泛的傳播和展示,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張一平.人文空間的經營與表現:油畫創作中“家”的詩化想象[J].美術觀察,2023(12):138-139.
[2]相小敏.中國具象表現油畫的創作方法及審美意涵研究[J].文藝爭鳴,2023(10):188-192.
[3]楊芷.楊芷油畫作品選[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21:107.
[4]戴晶晶.中國傳統民俗元素在當代中國油畫創作的運用分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7):61-63.
作者簡介:
王曉龍,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油畫與綜合材料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