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盧沖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科技和醫療水平快速發展,人口預期壽命得到不斷延長,中國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老年人的長期照顧需求激增。但由于近年來家庭結構的改變,照護任務多由家中老年人承擔,繁重的照護帶給長期照護者心理壓力,對其身心健康、社會交往產生影響。本文以優勢視角理論為指導,介入到Z“老老照護”家庭長期照護者照護壓力問題的個案中。個案研究表明,優勢視角在緩解老老照護家庭長期照護者壓力方面具有有效性,在此基礎上,針對介入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老老照護;長期照護者;優勢視角;壓力疏解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29
1問題的提出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總數為14.1億人。一方面,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為1.9064億人,占人口總數的13.50%,與2010年相比上升4.63%,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另一方面,我國老年人口的預期壽命延長,中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從2010年的2099萬人,增長至2020年的3660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從1.6%增至2.6%;報告指出,中國80歲及以上人口預計在2050年增至15962萬人,所占人口比重也會增長至12%。朱大偉等學者通過利用蒙特卡洛模擬測算出2020—2050年期間,中國失能老人數量將會從2711.3萬人增長至6551.4萬人,總失能率從2020年的10.8%增長到2050年的13.7%。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人口期望壽命的延長,慢性病和失能風險隨之增加,需要接受長期照護的老年人將逐漸增多。
家庭照護模式符合我國傳統孝道,具有情感滿足的功能,為我國多數老年人首選的長期照護形式。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及以核心家庭為主的家庭結構,使得家庭長期照護呈現出老年人子女照護老年人配偶或父母的特點,即“老老照護”。
國內外關于老年人家庭照護者的研究在照護者的壓力和困境、支持措施等方面為本研究提供了啟示和借鑒。袁小波指出,子女面對高齡父母強烈的照料需求不得不承受著照料帶來的負擔,如社會參與降低、經濟緊張、健康狀況下降等。針對照護壓力所產生的原因,蘇春燕等學者指出照護活動會過度占用照護者的時間和影響其社交活動,導致照護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產生問題。鄧敏指出照護者在照護過程中常常會面對被照護老人突發變故或某種疾病,而自身缺乏相應的疾病知識與照護技能的問題,往往會加重照護者的心理負擔。
本文運用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方法,以一個“老老照護”家庭中的長期照顧者為研究對象,運用訪談法與觀察法收集個案相關資料,在優勢視角的指導下從多維度分析“老老照護”家庭長期照護者所具備的資源與優勢,驗證優勢視角緩解其壓力的有效性。緩解長期照護者的壓力,有效增進其身心健康,同時也能使被照護老人得到更好照護,從而促進家庭幸福、推動我國家庭養老事業發展及維持社會穩定。
2優勢視角在Z“老老照護”家庭長期照護壓力中的個案介入
2.1案例背景介紹
張阿姨(案主),女,68歲,退休職工。承擔著家里兩位老人的照護工作:首要照顧對象是案主丈夫,70歲,患有癌癥化療后身體越來越差,需要長期服用藥物,身體機能老化導致行動不便,需長期臥床,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吃飯、獨自穿衣服、如廁、沐浴等方面的基礎活動,但對于做復雜家務、購物、乘坐交通工具等活動存在困難。次要照顧對象是與案主共同居住的案主母親,92歲,因年齡較大,身體機能老化導致行動不便,無生活自理能力。屬于典型的“老老照護”家庭。
2.2需求評估與制定干預計劃
2.2.1需求評估
個案社會工作重點從認知、態度、行為、需求等角度去分析案主目前面臨的問題與需求。社工通過與案主的幾次交流了解到案主目前的日常照護時間分配情況,整體而言照顧時間較長,周一到周日,每天清晨開始到晚間結束,照顧負擔較重,照顧任務繁多。結合案主的家庭實際情況與面臨的問題,案主目前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身心健康的需要
社會工作者在與案主訪談過程中發現,由于長期的照顧導致其身體與心理兩個層面較為俱疲。首先,在身體層面上,案主不僅要為被照護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顧,還要處理家庭事務。案主自身的年齡已達到68歲,長期的、繁重的照護工作使得身體處在高壓之中,需要他人的幫助使其可以獲得短暫的調整和休憩以緩解身體壓力。其次,在心理層面上,重復性的照護工作占據案主的生活,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和擔憂。長期照護壓力導致的緊張、抑郁情緒得不到釋放,需要有社會工作者介入緩解案主的照護壓力,發泄抑郁情緒。
(2)提高照護技能的需要
案主在照護老人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護理方面的難題,存在因為自己的失誤使老人受到傷害的擔心,長期的照護障礙也容易引發其自責、內疚的心理,產生對自我能力失望、懷疑的情緒。社工可以通過開展服務強化案主照護技能,幫助案主疏解照護壓力的同時也讓被照護老人獲得更好的照料,提高案主的照護成就感。
(3)家庭和社會支持的需要
案主整日忙于兩位老人的日常照料,導致其社交范圍減小,與一些朋友漸漸疏離,很少參加親友活動。案主的子女各自成家在外地生活,平時溝通較少,兒子因工作繁忙已多年未回家探望,案主念子心切,但自身處于“老人身邊不能離人”的無奈現狀,不能離家遠行探望子女。案主在會談過程中表示,希望有機會去參加社交活動,拓展生活空間。
綜合上述分析,案主的需求可以分為家庭與護理兩個大的層面。從案主的家庭層面看,重復性的照護工作占據案主的生活,使案主對未來生活感到迷茫和擔憂,長期照護壓力導致的緊張、抑郁情緒也得不到釋放。案主整日忙于兩位老人的日常照料,導致其社交范圍的減小,與朋友漸漸疏離,很少參加親友活動與社會活動。從照護層面看,案主在照護老人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護理方面的難題,存在因為自己的失誤而使老人受到傷害的擔心。長期的照護障礙與負面情緒得不到疏解,使案主產生自我懷疑情緒,從而對生活失去希望。總體而言,案主的照護壓力較大導致情緒問題突出,如不加以解決,有患上心理疾病的傾向。
2.2.2干預計劃的制定
優勢視角的核心是把生活的主動權還給服務對象,讓服務對象在希望和夢想的指引下,發掘自身優勢,通過周圍其他人和社會工作者的支持面對和克服生活中遭遇的困難。針對本案例,社會工作者遵循優勢視角的工作模式對案主的照護壓力問題進行界定,制定相應目標,開展針對性服務,提高案主在照護過程中的主動性,增強其應對風險的能力,緩解長期照護過程中壓力過大的問題,最終幫助案主轉變情緒,促進個人的健康發展,實現增加其幸福感的總目標。
2.3干預過程
2.3.1干預前:收集個人信息,建立專業關系
在介入前期,社會工作者的主要目標為:一是收集相關材料,并與案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專業關系;二是澄清問題,減輕案主對自我問題的批判,重新思考自己對自身經歷的固有看法。社工的溝通和引導下,案主意識到自身具有克服困難、改變逆境的能力。此外,案主擁有穩定的退休金和家庭外部成員所提供的情感支持。訪談過程中,案主多次表達“不幸”“命運不公”“生活沒有幸福感”的情緒,社工在發揮同理心安撫案主情緒的同時,幫助案主解構非理性認知和情緒,改變案主對自身經歷的固有看法。
2.3.2干預中:疏解不良情緒,增強造血能力
在介入中期,社會工作者主要目標為:一是疏解案主在照護過程中的消極情緒,增強案主應對風險的能力。二是關注案主家庭生活,促進家庭和睦美滿。通過前兩次介入,社工發現案主一直處于焦慮的情緒中,恐懼丈夫和母親的身體出現新的問題。社工評估案主的內外部資源,發現案主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在此情況下,社工一方面引導案主學習相關疾病的知識,緩解因未知帶來的恐懼心理;另一方面增強案主應對照護風險的潛力,使她合理利用優勢應對壓力,減少情緒問題引發的照護壓力。在第四次介入中,社工通過多次會談,鼓勵案主向家人傾訴心事,消除內心的孤獨與緊張感。社會工作者通過多次會談,逐步加深對案主問題的認識,通過溝通疏導,轉變案主的情緒狀態,使其可以樂觀面對遇到的問題。
2.3.3干預后:鞏固服務成效,友好協商結案
在介入后期,社會工作者主要目標為:一是拓展社交網絡,建立支持系統;二是鞏固服務成效,順利評估與結案。社工通過鏈接資源,在社區內尋找合適的志愿者定期上門幫助案主處理瑣事,使得案主空閑時間增多,愿意出門主動和其他同齡居民交朋友,加入到社區廣場舞隊伍。社工通過幫助案主激發自身優勢,運用到具體實踐活動中,重新建立外部支持網絡,引導其規劃自身生活,制定相應的生活計劃。無論從情緒還是行為看,案主已經實現積極轉變,基本學會運用自身優勢應對問題。
2.4介入評估
社工在個案工作開展前后,運用PSTR心理壓力量表,測量案主的壓力承受情況。案主在個案工作介入前的PSTR心理壓力量表總分值87分,正在經歷較多的心理壓力,身心健康正在受到損害,人際關系出現問題。與案主先前面臨長期的照護壓力且無法排解,歸因于自身問題,由此引發負面情緒、影響身心健康的案情相吻合。經過優勢視角工作模式的6次介入,案主的PSTR心理壓力量表總分值為64分,由壓力較大轉變為適中,案主經過社會工作者介入,具備了緩解壓力的能力與技巧,即使面對壓力增加的狀況也有能力應對,心理波動逐漸減小。
可見,優勢視角介入“老老照護”家庭長期照護者壓力的緩解具有一定的有效性。首先,優勢視角下的個案介入能夠扭轉照護者對自身的消極看法,幫助長期照護者解構非理性情緒和認知,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其次,優勢視角理論認為案主自身擁有改變不良現狀的潛能,其可以通過調動內外部資源改善自身困境,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面對照護壓力,有利于案主更好地實現自身成長。引導案主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并將優勢視角理論的技巧運用于自身生活實踐過程中,真正實現助人自助。
本次服務社工總結出,在運用優勢視角在“老老照護”家庭長期照護壓力中提供個案社會工作服務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本案例缺乏資源的進一步整合。本次個案介入雖鏈接志愿者幫助案主減少照護工作,但未涉及案主的家庭系統、社區、社會等其他外部資源,以發掘案主的優勢資源應對照護壓力問題,這給個案服務的開展帶來一定限制;其次,干預周期過短,缺少追蹤研究。本次個案共進行6次介入,盡管研究結果顯示在一定時期內的干預積極有效,但本研究缺少對案主的后續追蹤研究。案主的照護壓力是長年累月養成的,短期的介入能否保持長期的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最后,優勢視角適用范圍的局限性。由于長期照護者的現實壓力和心理承受度有所不同,所以不能運用優勢視角理論解決所有的照護壓力問題。在介入過程中需要通過專業服務不斷激活照護者的抗逆力。本文的優勢視角所針對的案主問題主要為強度較低的照護壓力,當遇到更高強度的問題是否出現不可預估的行為,需要專業的判斷,很難利用優勢視角進行介入。
3總結與反思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優勢視角指導下的個案工作的干預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長期照護者的照護窘境,疏解照顧者目前面臨的不良情緒與精神壓力,但長期照護者的窘境的疏解不是單純依靠個案工作的干預和增加案主效能感就能解決,還應吸納政府、社會組織、社區等社會各界力量協同參與,使用多種方法幫助緩解長期照護者面臨的多重壓力與窘境。
首先,健全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健全與完善對于減少家庭醫療費用支出,減輕家庭醫療負擔,保障家庭成員健康,提高家庭生活水平,提升家庭幸福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提供專業高效喘息服務,由專業的護理人員為“老老照護”家庭提供短暫的照護服務。通過喘息照護,有效緩解長期照護者的照護負擔,減少長期照護者的不良情緒,進一步適應角色變化,增加照護者與外界溝通的機會,擴大社會交往的范圍,提升社會支持韌性與關聯度。最后,有效發揮社區互助力量。建立完善社區介入體系,壯大社區醫務人員隊伍,由專業護理人員協助“老老照護”家庭設計個性化照護方案,建立健全社區干預體系,提高長期照護者的照護質量和效率。同時吸引志愿者及社會力量參與到“老老照護”家庭的服務中,為需要照護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照護服務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照護者面臨的壓力。
參考文獻
[1]任澤平.中國老齡化報告[J].發展研究,2023,40(2).
[2]朱大偉,于保榮.基于蒙特卡洛模擬的我國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測算[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9,57(8).
[3]羅小茜,周艷,宋敏敏,等.老老照護的研究現狀及其干預對策[J].護理學雜志,2015,30(09).
[4]袁小波.成年子女照料老年父母的積極體驗研究[J].人口與發展,2009,(4).
[5]蘇春燕,李歡,肖順貞,等.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家庭照顧者負擔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6).
[6]鄧敏,陳娜.健康老齡化背景下家庭支持對江蘇省某市居家老年人家庭照護者生活狀態的影響[J].醫學與社會,2022,35(7).
[7]SaleebeyD.TheStrengthsPerspectiveinSocialWorkPractice[M].Pearso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