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書編輯在圖書出版全流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其編輯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圖書能否高質量產出。在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背景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正深刻地改變出版行業的格局,并對圖書編輯的角色賦予新的內涵和要求。文章分析醫學圖書融合出版的形態及特征,剖析醫學圖書融合出版的編輯力:需求洞察力、內容創新力、技術應用力及精準營銷力。這些核心能力的提升將助力圖書編輯更好地適應融合出版趨勢,在出版實踐中完成從傳統圖書編輯向集設計者、創意者、管理者和運營者等多種角色于一體的復合型圖書編輯的轉變,從而推動醫學融合出版產品在內容品質、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融合出版;醫學圖書;編輯力;智能出版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的《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加快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構建數字時代新型出版傳播體系,對未來一個時期出版融合發展的目標、方向、路徑、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為出版單位探索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領域提供了行動指引[1]。
根據相關報道,2022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展現出較強的發展勢頭,總收入達到13586.99億元,比上年增加6.46%[2]。新模式、新業態的出版產品層出不窮,突破了紙張和印刷的物理限制,以網絡技術、顯示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為基礎,在內容深度和廣度上實現了對傳統出版物的超越和拓展。
一、醫學圖書融合出版的形態及特征
相比人文社科類大眾圖書,醫學圖書因具有深厚的專業壁壘、高度細分的讀者群體等特點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一些挑戰,但這也為醫學圖書融合出版創造了差異化的發展空間。當下,醫學圖書融合出版可以分為以下四種形態。
(一)二維碼鏈接:紙質圖書內容擴展
融合出版是醫學教材出版轉型的主要形式,也是國家規劃教材、省級重點教材評審考核的指標。目前,多種醫學教材都設置有二維碼鏈接作為數字資源入口,以紙質教材作為主體,用文字和圖表展示重要理論和技術等內容,鏈接高清圖片、結構式動畫、實驗視頻、微課視頻等,使數字資源成為紙質教材的有力補充。
醫學專著是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的高度集成,其融合出版同樣離不開二維碼鏈接技術的支持。醫學專著中鏈接的數字資源主要包括手術操作視頻、影像動態圖像、病例分析講解等。這種結合紙質圖書與數字資源的方式不僅提高了醫學專著的信息量和可讀性,也為學者等搭建了一個互動交流、持續更新知識的平臺,為出版社建設數據庫、打造知識服務平臺奠定基礎。
(二)數據庫集成:海量信息結構化整合與深度利用
數據庫集成不僅體現在將傳統紙質內容數字化,更在于對海量醫學信息進行結構化整合與深度利用,使內容信息有序化、條理化、智能化,實現知識資源的高度組織和便捷檢索。
數據庫是出版社基于垂直領域深厚的內容資源積累所開發建設的,如人民衛生出版社中華臨床影像庫按照人體系統劃分為10個子庫,匯總了159家大型三甲醫院影像科曾經診斷的全部病種(2100余種),突破了紙質圖書因載體局限性而帶來的內容抽象性,呈現了同一病例所有成像方式、全部層面的圖片[3]。
(三)AR/VR技術應用:沉浸式體驗與立體化知識呈現
隨著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AR/VR技術成功突破了傳統文本和二維圖像的限制,將原本晦澀難懂的專業醫學內容以直觀、動態的新媒體形式進行生動展現,增強了內容的實用性和吸引力,使得學習過程充滿趣味性與探索性。讀者應用AR/VR技術,能夠在移動終端多維度地感知虛擬現實中的實體信息,沉浸于高度仿真的學習場景,從而實現更生動、深刻的學術知識體驗與教學互動。例如,人民衛生出版社在第九輪本科規劃教材中采用AR、VR技術打造了《人衛3D系統解剖學》全三維數字化醫學教學軟件和《創傷與急診電子雜志》[4]。
(四)融合出版平臺:多維度閱讀服務生態構建
在數字化與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醫學圖書融合出版正逐步構建起多維度、多層次的閱讀服務生態系統。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旗下的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平臺深度整合了線上教育資源,為高校師生和社會自主學習者提供了一流水平的在線課程,使包括醫學在內的各類學科資源得以高效共享,促進了個性化教學和自主學習模式的發展;人民衛生出版社打造的人衛融合出版平臺,是集在線編寫、編輯加工、稿件管理、數字排版、二維碼生成、團隊管理、用戶管理、統計功能于一體的線上管理平臺,有力推動了醫學圖書出版的數字化進程;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傾力打造中醫融媒體品牌—“鳳凰杏林學堂”,將原創中醫圖文資訊、高質量音視頻課程、“江蘇中醫在線”小程序及在線圖書等功能模塊有機融合,形成立體化、一站式的學習空間,旨在重構中醫知識傳播的新格局。
二、醫學圖書融合出版的編輯力
編輯力指編輯在出版活動中體現出的綜合專業素質。在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背景下,傳統圖書編輯需要向融合編輯乃至數字化融合產品經理的角色深度轉型。對醫學圖書編輯而言,除了扎實掌握醫學專業知識和編輯技能,還應具備大數據分析、知識管理體系構建及智能平臺運用等多種能力,從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出發,集設計者、創意者、管理者和運營者等多種角色于一體,參與主導前期的市場調研、產品策劃、選題組織、編輯加工,并負責后期的宣傳推廣、反饋收集、優化迭代等工作[5]。
(一)需求洞察力:以用戶為中心,深入挖掘需求
當前,出版社需要切合讀者需求,直擊讀者痛點,為讀者提供高效、便捷、靈活的方式,幫助讀者系統性學習和閱讀專業領域的新知、熱點和權威技術。
第一,針對讀者碎片化學習需求。醫學圖書編輯應精心設計易于讀者閱讀的知識內容,采用圖片、表格、視頻等直觀表現手法,使讀者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關鍵信息,獲得便捷高效的學習體驗。同時,醫學圖書編輯也要立足于內容的實用性,為讀者提供臨床操作教學視頻、手術難點細節視頻、心電圖讀圖講解等,滿足讀者對專業知識點快速消化吸收的需求。第二,針對讀者終身學習需求。醫學圖書編輯在策劃醫學融合出版產品時,必須考慮到讀者長期學習的需求,通過更新版次來更新內容,為讀者提供系統且不斷更新的專業知識體系,確保內容與時俱進。對某些學科快速迭代的知識,醫學圖書編輯應利用二維碼更新內容,如愛思唯爾(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等國外醫學出版社都已采取此種方式。第三,響應讀者檢索需求。醫學圖書編輯應重視信息檢索功能的優化升級,實現醫學專著數字出版,便于讀者全書精準查找。這相比傳統學術著作的目錄、索引,具有明顯的維度優勢[6],可以有效提升搜索效率。醫學圖書編輯在編輯加工圖書過程中也要注重提煉關鍵詞匯和知識點標簽,構建便于檢索的知識圖譜,確保讀者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快速、準確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助力讀者不斷提升自我專業能力。
(二)內容創新力:合理組織內容,實現紙數有機融合
傳統出版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不是技術升級,而是內容資源與新技術的有機融合,這種融合不是“強加”,而是內容價值“需要”技術[7]。
第一,醫學專著。在策劃紙質圖書階段,醫學圖書編輯應前瞻性地將開發多元立體數字產品納入整體戰略考量,這是其編輯力在數字化專業出版領域擴展和深化的表現[8]。比如,醫學圖書編輯策劃一本關于復雜手術技術的醫學專著,不僅要規劃出版紙質內容,還應構思如何將關鍵步驟通過高清視頻、三維解剖動畫及可檢索的案例數據庫等形式融入數字資源,使讀者獲得圖文并茂、動態靜態結合的學習體驗。第二,醫學教材。在進行醫學教材的融合出版時,醫學圖書編輯要注意紙質教材與數字資源同步開發,實現教材立體化呈現,考慮數字教材的整體設計,確定教材文字內容和數字資源的邊界,并注意數字資源規格的標準化,如微課視頻的長度、清晰度的標準等[9]。
(三)技術應用力:科學善用技術,為出版工作提質增效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二維碼識別、AR/VR、云計算等技術不斷成熟,創新驅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技術發揮“代具性彌補”的作用并應用于出版流程,帶來了編輯出版工作內容的實質性改變,這促使醫學圖書編輯必須轉變傳統的工作思維模式,既要做技術的靈活駕馭者,又要做技術的價值引領者,以技術的優越性促成內容的創新[10]。
例如:在選題策劃上,醫學圖書編輯可以利用大數據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度分析能力,精準勾勒市場趨勢和讀者需求,將傳統依賴經驗的策劃方式轉變為以數據為導向的智能決策,從而實現選題的優化;在內容生產上,醫學圖書編輯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多語言處理和自動化整合能力,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在內容審校上,醫學圖書編輯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語料庫儲備和語言理解能力進行協同審校,優化語言表達,使句意通暢、術語規范等,提高編校質量。此外,醫學圖書編輯還要充分發揮把關、引領、干預的主導作用,提升人機交互編輯力,以拓展內容生產的廣度和深度[11]。
(四)精準營銷力:利用新媒體平臺,打造私域流量池
醫學專著的內容較專業且讀者相對集中,這與新媒體平臺精準分眾傳播和垂直內容推送的特點正好契合。
具體來說,醫學圖書編輯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及抖音等新媒體,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圖書營銷體系。微博以其開放性和快速傳播的特點,有助于發布新書預告、學術動態、專家觀點,吸引讀者廣泛關注并引導討論;微信公眾號通過刊登書摘、作者深度訪談、專題解析等形式,有助于培養忠實讀者群體,并形成良好口碑效應;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分享有趣的醫學科普視頻以及直觀生動的案例,有助于激發年輕讀者對醫學學術內容的興趣。這不僅有效提升了圖書銷量,還構建了出版社自身的私域流量池,使醫學融合出版產品實現了從內容生產到市場推廣的高效轉化。
三、結語
在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背景下,緊扣行業發展脈搏,持續關注市場前沿動態,是醫學圖書編輯必須具備的能力。醫學圖書編輯應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熟練掌握跨媒體融合技能,并將新的創意、新的理念深度融入內容策劃、制作、營銷等全流程,努力成為懂運營、懂技術、懂出版的復合型編輯人才,成為熟悉融合出版流程、知曉紙媒出版物的創新出版人才,成為掌握大數據分析應用技術和學術專業技能的跨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EB/OL].(2022-04-24)[2024-04-06].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4/content_5686923.htm.
[2]趙帥杰.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收入規模逾1.35萬億元 2022年比上年增加6.46%[EB/OL].(2023-10-08)
[2024-04-0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
202310/content_6907679.htm.
[3]中華臨床影像庫產品說明[EB/OL].[2024-04-06].https://medbooks.ipmph.com/yx/otherDetail/cpsm.html.
[4]劉巖巖,賈曉巍.學術專著出版媒體融合轉型的實踐與思考[J].科技與出版,2019(05):41-45.
[5]王巧珍.試論智媒時代的出版生態及編輯轉型[J].科技與出版,2020(05):99-102.
[6]侍偉.學術著作數字出版的困境與建議[J].出版廣角,2022(23):51-55.
[7]李新華.創新引領出版融合 技術賦能出版轉型:以人民衛生出版社為例[J].中國編輯,2022(02):36-39.
[8]孫榮潔.談專業出版中的編輯力:以新版《江蘇植物志》(五卷)為例[J].出版參考,2022(01):57-60.
[9]李光亮.職業教育數字教材開發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編輯,2023(08):55-60.
[10]喬曉.智能出版趨勢下醫學編輯專業發展的困境和實踐路徑[J].新聞傳播,2023(19):86-88.
[11]李華君,雷月秋.智能出版的技術特征、倫理風險與編輯把關[J].中國編輯,2024(01):33-37.
[作者簡介]易莉煒(1989—),女,江蘇南京人,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策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