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類微短劇中的表現與傳播展開研究,在分析微短劇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微短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的基礎上,從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運用、注重文化類微短劇內容的創新與吸引力、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加強支持與引導四個方面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類微短劇中的傳播策略,以推動文化類微短劇高質量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異彩。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類微短劇;文化創新
在新媒體時代,微短劇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傳播優勢,成為大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喜愛的文化消費形式。基于此,越來越多的文化類微短劇崛起,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和時代傳承。這些文化類微短劇在題材、形式和內容上不斷推陳出新,以增強和激發受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認知和情感共鳴。然而,文化類微短劇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仍須面臨一些挑戰。文章從文化類微短劇視角切入,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類微短劇中的傳播現狀和發展路徑,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參考。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類微短劇中的表現形式
(一)傳統節日與習俗的呈現
文化類微短劇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中華傳統節日與習俗,將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追求巧妙地融入劇情之中[1]。無論是熱鬧非凡的春節、溫馨團圓的中秋節,還是象征愛情的七夕節、寄托哀思的清明節,文化類微短劇都能通過人物的喜怒哀樂、家庭的團聚分離來展現節日背后的文化底蘊。同時,文化類微短劇也細致入微地刻畫了與節日相關的各種習俗,如貼春聯、放鞭炮、賞花燈、吃月餅、拜祭先祖等,使受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能感受傳統習俗的魅力,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傳統美德與價值觀的體現
中華傳統美德與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文化類微短劇通過人物塑造與情節設置,生動地展現了這些美德與價值觀。劇中人物或仁孝善良、堅韌不拔,或勤勞智慧、淡泊名利,彰顯了中華傳統美德的多元魅力。同時,劇中人物在面對困境和抉擇時所展現的正直、寬容、謙遜、擔當等品質,無不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高的價值取向。文化類微短劇以小見大,將這些抽象的美德與價值觀具象化,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感染,在歡笑與淚水中領悟人生真諦,傳承中華民族的道德品行。
(三)傳統藝術與技藝的展示
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藝術和技藝,在文化類微短劇中熠熠生輝。這些傳統藝術技藝或是一段優美的古典舞,或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工筆畫作,或是一曲婉轉動聽的戲曲唱段,亦或是一件精美絕倫的刺繡,均通過文化類微短劇的劇情演繹展現在受眾眼前,讓人們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這些文化類微短劇劇情大多圍繞藝術傳承、匠心精神等主題展開,講述藝術家、匠人們的人生故事和心路歷程,凸顯他們對藝術孜孜以求的專注、對技藝精益求精的堅持[2]。
(四)傳統服飾與器物的應用
當前,文化類微短劇注重在服飾、器物等細節之處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讓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劇中人物身著漢服、旗袍等傳統服飾,或古樸雅致,或華貴典雅,展現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審美情趣。而屏風、瓷器、茶具、書畫等傳統器物則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紋飾,點綴劇中場景,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這些傳統服飾和器物不僅是劇情的背景,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儒家“君子如玉”的高潔情操,如“瓷之白、茶之香、書畫之雅”的東方美學,令人回味無窮。
二、文化類微短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
(一)文化類微短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
文化類微短劇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文化類微短劇時長短小精悍,通常在幾分鐘之內即可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更容易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其次,文化類微短劇題材豐富多樣,其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幽默詼諧的喜劇、溫情動人的愛情故事、發人深省的人生經歷中,增強文化傳播的趣味性和藝術感染力。最后,文化類微短劇依托新媒體平臺,傳播范圍廣、速度快、互動性強,能夠迅速觸達海量受眾,特別是吸引年輕一代受眾的關注和喜愛,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二)文化類微短劇的受眾分析
文化類微短劇的受眾呈現多樣化、年輕化、個性化等特征。各大視頻平臺和社交媒體的受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是文化類微短劇的主要受眾群體。他們成長于數字時代,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較高的接受程度,樂于嘗試和分享新的文化體驗。同時,他們也面臨文化認同的困境,渴望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找到平衡。文化類微短劇以新穎活潑的表現形式,貼近年輕人的審美趣味和情感需求,成為他們了解、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3]。此外,文化類微短劇還吸引了眾多文化愛好者和傳統藝術的追隨者,他們對民族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期待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姿態呈現。文化類微短劇與受眾之間的互動、討論和反饋,也讓文化傳播更加立體和多元。
(三)文化類微短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積極作用
文化類微短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具有積極作用,它以生動活潑的藝術形式,將深奧晦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通俗易懂、妙趣橫生的視聽語言,拉近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眾,特別是青年群體之間的距離,激發了他們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許多優秀的文化類微短劇,如“中國節”系列、《國寶檔案》等,通過巧妙的劇情設計和藝術呈現形式,展現了傳統節日、非遺技藝、國寶文物的魅力,引發和增強了受眾的文化共鳴和情感認同。同時,文化類微短劇也成為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相融合、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重要載體,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通過現代人的視角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類微短劇中的傳播策略
(一)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運用
首先,創作者要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質,廣泛涉獵經典著作、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等,夯實文化功底,提升文化素
養[4]。其次,創作者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將其與當代生活、時代精神相結合,創作既有文化深度、又接地氣的作品。例如,其可以從傳統節日習俗、民間工藝、戲曲音樂等方面入手,發掘鮮活的文化元素,并將其融入文化類微短劇中,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表達。最后,創作者要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尊重文化的本真內涵,避免過度戲說、惡搞、簡單化處理,力求在創新表達的同時,保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二)注重文化類微短劇內容的創新與吸引力
首先,創作者要緊跟時代脈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當下熱點話題巧妙結合,創作引發受眾共鳴的作品。例如,其可以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反映青年成長、情感、職場等現實主題的故事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其次,創作者要積極探索文化類微短劇的表現形式和敘事方式,綜合運用幽默、懸疑、反轉等藝術表現手法,增強微短劇的趣味性和吸引力[5]。例如,其可以運用喜劇元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幽默智慧、機智巧思融入劇情中,讓受眾在歡聲笑語中感悟人生真諦。再次,創作者要注重文化類微短劇的視聽語言和美學品質,通過巧妙的鏡頭語言、別致的構圖、唯美的色調等打造極具美感和意境的畫面,提升受眾的審美體驗。其可以借鑒傳統繪畫、戲曲、詩詞等藝術表現形式中的美學元素,打造富有東方韻味、詩意盎然的視聽盛宴。同時,其也要嘗試融合動漫、游戲、音樂等多種藝術元素,打造沉浸式、互動式的文化體驗項目,吸引更多年輕受眾。最后,創作者在創新表達的同時,也要注重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避免文化類微短劇內容過于膚淺、娛樂化,力求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引發受眾的思考和情感共鳴。
(三)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
首先,創作者要充分發揮和運用各大視頻網站、社交媒體等平臺的流量優勢和算法推薦機制,提高文化類微短劇的曝光率和點擊量。其可以通過制作精美的海報、預告片,設置吸引人的標題和關鍵詞以及通過熱門話題、流行梗相結合等方式,激發受眾的興趣和點擊欲望。其次,創作者要重視與受眾的互動和溝通,通過彈幕、評論、投票等功能,鼓勵受眾參與討論、分享感悟,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最后,創作者還要注重跨平臺、跨領域的聯動傳播,與博物館、文創企業等開展合作,開發衍生的文化體驗項目和消費產品,以延伸文化類微短劇的傳播鏈條和商業價值[6]。同時,創作者還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借助重大節慶、紀念活動等時間節點,策劃特色文化主題系列作品,從而形成品牌效應和集群優勢。總之,在新媒體時代,創作者要主動擁抱變化,運用創新思維和傳播技術,構建立體化、多元化、沉浸式的文化傳播矩陣,吸引更多的年輕受眾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四)加強支持與引導
一方面,相關部門要構建政策體系和完善激勵機制,為文化類微短劇創作提供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版權保護等方面的保障,打造良好的創作環境。例如,文化主管部門可以設立專項基金,扶持優秀的文化類微短劇項目,獎勵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突出貢獻的創作團隊和個人。同時,文化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文化類微短劇內容的監管和引導,建立健全內容審核和評估機制,堅決抵制具有庸俗、低俗、戲說等不良傾向的文化類微短劇,引導創作者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導向。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類微短劇的創作和傳播,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良好氛圍。同時,相關部門要鼓勵高校、科研機構、文化企業等發揮各自的優勢,通過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技術支持等助力文化類微短劇創作。
四、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當代文化創新發展的根基。文化類微短劇作為新時代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時代精神的重任。在創作和傳播文化類微短劇的過程中,創作者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堅持創新發展和價值引領,以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形神兼備的文化精品。同時,其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優勢,拓展傳播渠道,增強與受眾的互動,不斷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此外,相關部門、市場、社會、藝術工作者等多方需要協同發力,在政策扶持、市場培育、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方面形成合力,為文化類微短劇的繁榮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在文化類微短劇等新型文化業態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丁鳳明,王丹丹.中華傳統文化微視頻的制作[J].參花(下),2020(06):56.
[2]袁小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微電影傳播實踐及審美路徑[J].電影評介,2017(24):93-96.
[3]張丹,張陽.國產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集體記憶建構[J].視聽理論與實踐,2021(02):23-28.
[4]田瑞苗,李中杰.央視文化類節目弘揚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新方式: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文化學刊,2021(01):36-38.
[5]苗潤笛.自媒體時代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播路徑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2(09):74-76.
[6]孟莉莉.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與傳播方式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2):
46-49.
[基金項目]2024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再媒介化視角下文化類網絡微短劇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4KY1677)。
[作者簡介]胡澤方(1990—),女,湖南湘潭人,桂林學院虛擬實驗室實訓室副主任,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