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發本土資源是建構幼兒園園本課程、提高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質量的關鍵。然而部分幼兒園教師忽視本土資源與園本課程建設邏輯上的合理性,不重視本土資源的開發。如何改變此現狀是當前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文章在厘清本土資源、園本課程內涵的基礎上,深入探尋本土資源與園本課程建設的關系,著力探索用本土資源豐富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的策略,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本土資源價值,提升園本課程建設質量。
【關鍵詞】幼兒園;園本課程;本土資源
作者簡介:楊銀寬(1991—),女,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幼兒園。
課程是實現學前教育目標、推動幼兒發展的重要載體。學前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這決定了幼兒園課程應當涵蓋幼兒的一日生活。《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生活教育理念,論述了本土資源的價值,倡導開發、應用本土資源。本土資源貼近幼兒生活,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幼兒教育資源,且本土資源與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之間存在邏輯上的合理性。因此,幼兒園教師應當善用本土資源,豐富幼兒園園本課程。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本土資源
本文論述的本土資源即本土教育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幼兒園課程目標,具有本土特色的人力、物力、風土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等因素的總和。
(二)園本課程
園本課程是以國家幼兒教育目標為指引,以園區建設實際情況為依據,以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為參照,集中各方力量(幼兒園園長、教師、家長、社會),充分利用園內外各種可以利用的資源,建構出的契合幼兒園以及幼兒發展需求的課程體系和形態。
二、本土資源與園本課程建設邏輯上的合理性
首先,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園本課程建設的過程其實是科學地開發、應用各種各樣的課程資源,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習、發展環境的過程。本土資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貼近幼兒生活,為幼兒所熟知。教師可以借助本土資源創設生活情境,讓幼兒在體驗過程中自覺地遷移生活認知,積極展開探究,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同時鍛煉多樣的能力,切實獲得良好發展。
其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幼兒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建設是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的重點[1]。在建設園本課程的過程中,各方力量應當齊心協力地搭建出契合幼兒成長需求的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在這一過程中,本土資源不可或缺,因為本土環境是幼兒實現全面發展的“沃土”。
再次,本土資源是本土文化的承載,可以幫助幼兒形成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2]。園本課程具有文化性,承載著以文化人的重任。鄉土資源中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美食等彰顯著本土文化特色。將本土資源融入園本課程建設中,可以在豐富課程內容、增強課程趣味性的基礎上,讓幼兒與鄉土文化進行親密的接觸,使幼兒感受到鄉土文化的獨有魅力,提升對鄉土文化的認知,增強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這有利于培養幼兒對家鄉的歸屬感,促使幼兒今后積極參與家鄉建設。
最后,本土資源可以推動幼兒社會性發展[3]。幼兒是在鄉土文化氛圍中逐步成長起來的。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受到鄉土文化的影響。而園本課程建設的目的之一是助力幼兒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將本土資源融入園本課程建設的方方面面,可以使幼兒的身邊充滿豐富的鄉土元素,讓幼兒潛移默化地獲得早期文化啟蒙。在早期文化啟蒙的作用下,幼兒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會發生轉變,進而有利于幼兒積
極地與人交往,踴躍參與現實生活,提升社會性發展水平。
三、用本土資源豐富園本課程的策略
本文以“家鄉的美食”園本課程為例,闡述用本土資源豐富園本課程的策略。
(一)明晰園本課程目標
融合本土資源的園本課程內容豐富多彩,指向幼兒不同的發展領域。明確的園本課程目標可以凸顯出本土資源的育人價值,指明育人方向[4]。在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幼兒為本,立足幼兒現有經驗和發展需要,圍繞本土資源的育人價值,設定明確的園本課程目標,繼而沿著既定的方向落實課程,促使幼兒在課程學習中獲得有針對性的發展。
例如,在“家長的美食”園本課程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幼兒品嘗了家鄉的一些美食,建構了感性的認知。在現有基礎上,幼兒需要在認知、能力和情感方面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基于幼兒的實際情況,緊扣“家鄉的美食”園本課程的育人價值,精心設計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其中,認知目標為:認識葫蘆、白粉桃、冬果梨等家鄉美食,了解它們的營養價值等。該目標既包括陳述性知識,又包括程序性知識,能夠促使幼兒在體驗制作活動的過程中密切地與家鄉美食“交往”,更好地了解它們的特征和特性。能力目標為: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操作、合作、表達、觀察、想象。該目標凸顯了實踐的重要性,綜合操作、合作、表達等實踐方式,便于幼兒獲得活動主動權,自然而然地發展多樣能力,夯實提升綜合素養的基礎。情感目標為:讓幼兒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認識家鄉,了解家鄉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該目標指向鄉土文化,有利于幼兒建立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對家鄉的歸屬感。“家鄉的美食”園本課程中的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相輔相成,共同指明課程的實踐方向,助推幼兒在認知、能力和情感方面實現協同發展。
(二)建構園本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推動園本課程落地、實現園本課程目標的依托[5]。一般來說,在建構園本課程內容時,教師應當秉持適宜性原則,深入剖析本土資源中的教育元素,將其融入幼兒園的五大領域,以豐富園本課程內容,推動園本課程落地。
例如,“家鄉的美食”園本課程中包含食品安全、精細動作發展、語言能力、生命發展等教育因素。教師可以將“家鄉的美食”課程資源融入幼兒園五大領域中,在豐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實現其教育價值。第一,教師可以將“家鄉的美食”課程資源融入健康教育活動中。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探尋牛肉面、灰豆子、涼皮子等美食的制作過程、方法和營養價值,落實食品安全教育,讓幼兒形成安全、營養、衛生意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體驗制作美食,讓他們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鍛煉手、眼、腦的協調能力,提升精細動作發展水平。
第二,教師可以將“家鄉的美食”課程資源融入語言教育活動中。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開展“關于‘家鄉美食我想知道……”調查活動,促使幼兒在觀察、探究的基礎上遷移生活經驗,暢談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如:葫蘆是怎樣種植的?牛肉面是怎樣做的?我們吃的凍果梨為什么是軟的?灰豆子為什么是黑色的?這樣既可以確定語言教育活動內容,又可以鍛煉幼兒語言能力。
第三,教師可以將“家鄉的美食”課程資源融入社會教育活動中。一方面,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參觀傳統美食作坊,引導幼兒與工作人員交流,讓幼兒了解更多與美食相關的內容,感受家鄉美食的奇特之處。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邀請美食傳承人走進幼兒園,帶領幼兒認識家鄉美食,了解家鄉美食的制作工藝,感受家鄉美食背后的文化內涵。
第四,教師可以將“家鄉的美食”課程資源融入科學教育活動中。一方面,教師可以將各種美食的原料作為課程主要內容,引導幼兒探尋麻豌豆、小麥等的“前世今生”,積累科學經驗;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調查活動,引導幼兒探尋一碗牛肉面的價格、一碗灰豆子的價格等,使其發展數學能力。
第五,教師可以將“家鄉的美食”課程資源融入藝術教育活動中。一方面,教師可以選取某種美食,將其制作流程編創為歌曲,和幼兒一起伴隨著歌曲進行律動,幫助幼兒提升音樂感知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化身為店家,設計自己的牛肉面店、灰豆子店、凍果梨店、涼皮子店等,并根據設計方案使用黏土制作美食、柜臺、桌椅板凳等,將平面圖紙轉化為立體模型,增強其動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著力實施園本課程
1.建構開放的課程資源庫
本土資源豐富多彩,且具有生成性。教師要融合各方力量,攜手建構開放的課程資源庫,夯實園本課程建設基礎。在落實園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既可以依據原有計劃,從課程資源庫中選取相關資源,還可以依據活動生成情況,鼓勵幼兒自主探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2.創設良好的課程實施環境
良好的環境是隱性的課程資源,可以潛移默化地促進幼兒成長、發展[6]。而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建設都離不開本土資源。為此,教師可以結合本土資源創設課程實施環境。例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美食的照片張貼到走廊、教室墻壁上,吸引幼兒的目光,打造良好的課程實踐環境。教師還可以挖掘各種節慶美食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幼兒在濃濃的人文環境氛圍中受到思想、情感上的洗禮。
3.組織多樣的課程活動
教師應當將本土資源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五大領域和家庭生活中,生成多樣的活動,建構較為完善的園本課程體系,讓幼兒在不斷體驗的過程中獲得多元發展,充分發揮本土資源和園本課程的育人價值。
例如,在“家鄉的美食”園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討論周末趣事,交流周末吃過的美食,將幼兒帶入生活場景中。接著,教師可以組織一系列活動。活動一:特色美食大調查。教師引導幼兒和小伙伴一起討論自己吃過的美食、喜歡吃的美食。在交流的過程中,幼兒需記錄本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活動二:美食大討論。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各種美食的制作材料,用氣泡圖的方法記錄討論結果,并將美食中所含的材料畫出來。活動三:一碗牛肉面的價格。教師引導幼兒說說一碗牛肉面的價格,并帶領他們一起認識人民幣。活動四:我的牛肉面店。教師引導幼兒設計自己的小店,用積木搭建自己的小店。活動五:聊聊家鄉的其他美食。教師引導幼兒和家長利用家庭生活時間一起了解家鄉的其他美食,并建立圖表進行分類,利用網絡溝通平臺與他人分享。活動六:小廚師初體驗。教師帶領幼兒進入園區廚房,讓幼兒模仿廚房阿姨的做法,動手制作拉面,并在拉面煮熟后,品嘗美食。活動七:探尋面粉的營養成分。教師引導幼兒在家庭生活中和父母一起探討面粉的營養成分,發現、記錄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教師選取大部分幼兒想知道的問題,如“怎樣判斷食物中是否有淀粉?如何給面粉稱量?”等,組織幼兒開展實驗活動。活動八:學習總結。教師引導幼兒回顧體驗的所有活動,利用學習單記錄“學到了什么”“如何學的”“想用什么樣的方式分享給他人”。活動九:成果展示活動。教師將幼兒活動過程中的各種成果展示出來,邀請其他教師、園長、幼兒家長走進教室進行參觀。在此過程中,幼兒需化身小小講解員,向其他教師、園長、家長介紹成果。
多樣的活動推動了園本課程落地。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幼兒不斷地與本土資源互動,自主、協作地從不同角度、層面認知本土資源,感受了本土資源的獨特魅力,有利于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大部分幼兒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地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自然而然地鍛煉了多樣能力。由此可見,幼兒通過體驗多樣的活動可以實現園本課程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當時刻關注幼兒的活動表現,及時調整活動方案,確保活動始終契合幼兒的實際情況,讓幼兒真正地獲得體驗活動的機會,并因此獲得良好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開發課程資源是學前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幼兒園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本土資源的價值,并將其轉化為課程優勢,推動園本課程建設,促使幼兒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認知、能力、情感的協同發展。同時,在課程實踐過程中,幼兒園教師需要始終關注幼兒的活動表現,判斷課程目標、內容以及活動是否契合幼兒發展需要,及時地發現問題,調整課程目標、內容和活動,推動園本課程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真正地將本土資源優勢轉化為課程優勢,促使幼兒獲得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毛微佳.融合本土資源的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和實踐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3(1):115-117.
[2]張文.本土資源在幼兒園園本課程中的開發與利用:以大班課程故事《解放橋探秘“連續劇”》為例[J].天津教育,2022(17):60-62.
[3]肖逸云.以鄉土意趣為引,為童真課程燃燈:活用本土資源構建園本課程的實踐研究[J].好家長,2022(9):34-35.
[4]陳敏.基于本土資源的園本課程開發與實施[J].智力,2022(7):145-147.
[5]郝小俠.本土資源在園本課程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6):79.
[6]牛永梅.淺談本土文化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上),2021(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