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楠



[摘 要]文章基于學科融合背景,以“‘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一節為例,通過教學導入、小組活動、成果展示、課堂拓展與鞏固創設真實生動的情境,探索中學地理教學的高質量發展路徑,落實地理核心素養培養。
[關鍵詞]學科融合;地理核心素養;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13-0080-04
學科融合是在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打破學科界限,促進學科間相互交叉、滲透的活動。它以相同的知識點為線索,將兩門以上的學科內容進行整合,打破了學科之間的壁壘,有助于學生發展高階思維,實現深度學習,對培養學科核心素養至關重要[1-2]。
地理是一門兼具自然、人文屬性的綜合性學科,初中地理學習內容融通古今、涵蓋中外,與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物理、化學、生物等眾多學科聯系緊密。地理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能為學生直觀、立體地構建多學科關聯的知識體系,幫助教師豐富、創新教學手段。將其他學科融入地理教學,有利于拓展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對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培育時代新人、落實新課標要求、促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的“‘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一節為例,將地理與歷史學科進行融合,創設貼合現實的生動情境,以期助力學生知識整合,提升學生學科綜合運用能力,探索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學科融合的地理教學實踐。
一、學科融合的背景分析
(一)教材內容分析
內容關聯是學科融合的基礎。香港、澳門作為我國的2個特別行政區,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特別的政治制度、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等,是中國歷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縮影。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歷史教材中,對香港、澳門這兩個城市都進行了專門的內容編排,其中地理教材將“香港和澳門”單列為一節,歷史教材更是多處涉及香港、澳門的知識點,并在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中將“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列為一課。人教版初中地理、歷史教材中涉及香港、澳門的相關內容見表1。
如表1所示,在教材內容上,初中地理、歷史教材都對香港和澳門回歸、“一國兩制”及與內地的經濟聯系等內容進行了編排。地理課程側重于從空間上學習當下香港、澳門的自然地理環境、人地關系以及兩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歷史課程側重于從時間上認識香港、澳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局面及國家政策。此外,兩門學科都提及了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但均未做具體闡述。
教學上,地理學科詳細介紹了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經濟舉措,歷史學科補充了香港、澳門被侵占、回歸的具體史實、“一國兩制”的國家政策。兩門學科互為背景、相互支撐,教學進度接近,為學科融合提供了可能。
(二)核心素養要求分析
共同的核心素養指向為學科融合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初中地理學習旨在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大核心素養,初中歷史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核心素養。通過對“‘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一節教材內容的分析可以發現,在區域認知(時空觀念)、綜合思維(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人地協調觀(家國情懷)方面,地理、歷史學科有著共同的交集。
筆者結合新課標核心素養要求,將教學目標細化為:1.了解香港、澳門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傳統(區域認知、時空觀念、歷史解釋);2.理解香港、澳門“地狹人稠”的區域特點(人地協調觀、史料實證);3.運用相關資料,分析港澳經濟特點及與內地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綜合思維、史料實證);4.結合時事,通過香港和澳門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的對比,樹立學生國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家國情懷)。
為此,本節教學以歷史發展為軸線,以“觀港澳風光,解城市密碼”為主題,通過探究香港、澳門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及其背后蘊含的理論知識,了解香港和澳門的前世、今生與未來,培養學生的求知精神、實踐能力、家國情懷,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基于學科融合的地理教學實踐
(一)教學導入
播放歌曲:《咖喱咖喱》。
教師:世界那么大,大家想去哪里看看呢?
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國家或城市。
教師:當下,人們旅游熱情高漲,某旅行社決定開設港澳旅游專線,特邀請班級同學作為“旅游規劃師”,深度游覽香港、澳門,為其設計“觀港澳風光,解城市密碼”的旅游線路,并對該旅行社導游進行培訓。今天就讓我們來一場“港澳云旅行”。
設計意圖:地理與音樂融合,歡快的旅行歌曲既有助于學生享受音樂的熏陶,又有利于學生快速進入主題。同時,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既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又能讓學生了解旅游規劃師這一職業,有助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二)小組活動
教師:為給游客帶來更好的旅游體驗,旅游規劃師需要實地考察,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風俗。教師提前給學生準備好香港、澳門“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六要素的相關資料包3個(見表2),并請各組學生派代表上臺隨機抽取資料包,每兩組抽取的資料包內容相同。
學生:提前分為6組,并選出組長。
學生:根據資料包所提供的材料及問題,結合教材,自主學習、討論、形成小組討論成果,并派代表上臺進行相關內容的導游培訓。
設計意圖:豐富的資料充實了教材內容,實例與圖片相結合,歷史、旅游與地理教學相融合,讓學生在直觀感受香港、澳門城市自然環境與人文風俗的同時,拓展深度思維,提升綜合分析能力。
(三)成果展示
學生:相同資料包的兩個小組展示、交流、討論后,小組派代表上臺進行導游培訓,成果展示如表3所示。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上臺展示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個人能力及地理實踐能力的提升。此外,在小組活動中融入鄉土地理內容,學生在學以致用的同時,還可以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培養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四)課堂拓展與鞏固
在小組活動中,學生學習了香港、澳門“前世”與“今生”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等內容,但有關香港、澳門未來的發展情況,學生了解較少。為此,運用材料可以延伸地理、歷史教材的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藍圖引發學生對香港、澳門未來發展的思考。同時,在課堂最后將香港、澳門的“前世”與“今生”、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強有力支撐作對比,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促進學生認知升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此外,課后旅游宣傳單的制作豐富了作業形式,有利于學生將零碎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香港、澳門地區知識拓展與鞏固內容見表4。
三、結語
教學實踐證明,真實的教學情境對學科融合、核心素養培養作用明顯。“旅游規劃師”的角色扮演,不著痕跡地將地理、歷史知識串聯起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推動了學生知識構建的系統性。粵港澳大灣區的學習,既是對課本知識的延伸,又是對學生思維的拓展。對“同一地理位置,不同時代命運”的思考,讓學生在整體認知香港、澳門的基礎上實現精神的升華。課后旅游路線的設計,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創新了評價形式。整節課在寓教于樂的同時,讓學生認識了旅游規劃師這一職業,是對高質量教學的不斷探索。
[?? 參?? 考?? 文?? 獻?? ]
[1]? 凌沖,向敏,向美林.核心素養背景下多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以“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一節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3):43-45,76.
[2]? 張一,王璐,徐悠揚.高中學科融合“物理+”:解析地理“地轉偏向力”問題[J].物理教師,2022(8):64-67.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