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摘 要]在初中歷史單元教學中創設真實的歷史情境能縮短時空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更能強化學生大單元學習的意識,落實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單元教學中的情境設計要與課程標準、學生認知和教學內容相符。文章以“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一課為例,在“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單元學習中設計“透過‘馬嘎爾尼訪華看中國閉關鎖國”為主題的微觀情境,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情境教學;微觀情境;單元教學;初中歷史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13-0067-03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真實情況,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創設真實的歷史情境。真實情境分為宏觀情境和微觀情境兩種,其中,微觀情境旨在通過微小歷史事件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的原委,發現歷史的自身規律。學生在處理微觀情境問題時,需調動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遷移和整合相關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形成新的思維方式。
一、悟:微觀情境在歷史學習中的意義
(一)縮短時空距離,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事件對學生來說時間比較久遠,尤其古代史中的事件。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史料進行情境創設,營造歷史學習氛圍,縮短學生和歷史事件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此外,通過微觀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的聯想,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和體驗。
(二)加強對重點知識的掌握,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多種途徑對重點知識進行微觀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循著知識脈絡去準確把握學習內容,厘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深入挖掘歷史規律,促進思維發展。
(三)深化大單元學習意識,落實核心素養
在大單元教學中創設微觀情境可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和立體,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明確某一歷史事件在單元中的地位及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讓學生在深刻認識歷史事件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形成大歷史學習觀。
二、思:單元教學中微觀情境的設計
(一)依據課程標準要求
微觀情境設計前應明確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單元學習的內容,把握其中的重難點知識。教師應結合歷史特征選擇微觀情境創設的具體途徑,是通過展示歷史文獻,播放歷史影像,參觀歷史遺址、歷史博物館等再現歷史情境,還是通過當前國內外發生的熱點事件回溯歷史源頭,即從現實情境中探尋歷史問題。結合課程標準設計微觀情境,需要緊緊圍繞學生應掌握的歷史知識,深刻理解大單元教學的目標和重點。
(二)結合學生學情
微觀情境設計應符合學生的學情和認知發展規律。在單元教學中設計微觀情境要致力于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現狀有目的地設計微觀情境,以充分發揮微觀情境教學對學生能力發展的正向影響。
(三)針對重點內容
微觀情境的設計應針對重點內容。當學生面對較難理解的學習內容且不能將學習內容系統化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創設微觀情境,以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三、用:微觀情境在單元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一課屬于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該單元講述了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是如何鞏固和發展的。清朝在建立之初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因此,清朝前期的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此時,進一步穩定統治、加強君主專制成為清王朝的核心任務。“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一課涉及的歷史影響了清朝后期歷史的發展,也影響了中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在“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單元學習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一課中創設微觀情境,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圍繞重點知識。
(一)明確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了解明清時期加強皇權的舉措,初步認識君主專制帶來的社會弊端;通過清中葉以來的政治腐敗、故步自封和19世紀的國際局勢,認識當時中國社會面臨的嚴重危機。據此,筆者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強化清朝君主專制的措施,難點為閉關鎖國政策,教學目標為:①閱讀教材,了解和掌握清朝設立軍機處、制造文字獄與實行文化專制政策的史實;②運用時間軸梳理清朝中樞權力機構的演變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過程;③運用史料分析實施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和影響,增強史料實證意識;④討論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
(二)創設微觀情境
1.整體感知,樹立單元學習觀念
第三單元的單元大概念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清朝統一全國后,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并且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單元主題明確本課與本單元其他內容的聯系,明確本課在本單元學習中的意義。此外,本課所包含的設立軍機處、制造文字獄與實行文化專制政策、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以及閉關鎖國政策等內容正屬于清朝君主專制強化在政治、思想、社會和對外政策四個方面的表現,由此可確定課時內容之間的聯系。
2.自主學習,問題意識下的交流
在學生對“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的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筆者讓學生結合教材思考以下幾個問題:①清朝中樞權力機構經歷了哪些變化?其變化的實質是什么?②文字獄的含義、目的和危害分別是什么?文化專制政策的內容是什么? ③社會矛盾加劇的4個表現是什么?④閉關鎖國政策實施的原因、經過、影響分別是什么?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內容,并搜集在自主學習中出現的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觀念。
3.活用教材,強化知識的理解
學生以問題為線索,根據順治、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認識到這些變化反映了從皇權受限到皇權擴大再到皇權獨控的過程,其實質是君主專制的強化以及權力的集中。學生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史事再次認識到文字獄的危害,在此基礎上歸納文化專制政策的表現以及清朝大興文字獄的目的。結合教材內容,學生認識到清朝君主專制強化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在維護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積極影響,二是在摧殘人才、禁錮思想、加劇官場腐敗和貧富分化等方面的消極影響。
4.專題探討,微觀情境的運用
閉關鎖國政策是“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一課的重點內容,為加深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的理解,筆者設計以“透過‘馬嘎爾尼訪華看中國閉關鎖國”為主題的微觀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歷史學習方法掌握重點知識,深層把握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培育學科核心素養。
[環節一]以材料創設閉關鎖國政策實施前后的情境,讓學生出現在中英兩國交涉的情境中,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發揮史料在課堂中傳遞歷史信息、創設歷史學習情境的重要作用。
材料一??? 1793年10月,英國特使馬嘎爾尼在與和珅的照會中提出:英國商人在舟山或寧波港,以及在天津,像在廣州一樣經商。
——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
材料二??? 中國贈給英國的禮物:茶葉、宣紙、絲綢、各種工藝品。
英國贈給中國的禮物:天體運行儀、小型臼炮、航海望遠鏡、戰艦模型。
——《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
問題1:材料一說明馬嘎爾尼有何主張?
問題2:根據材料二你覺得中國應該與英國通商嗎?
對于當時的清政府而言,閉關鎖國政策是在綜合時局之下作出的慎重決定,有其自身的考量。在眾多因素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實施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本原因。接下來,筆者讓學生依據史料營造的歷史學習氛圍,探討實施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材料三??? 乾隆帝在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函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材料四??? 1793年馬嘎爾尼使團來華后,乾隆帝密詔沿海督撫:“該國夷人能諳悉海道,善于駕馭……果口岸防守嚴密,主客異勢,亦斷不能施其伎倆。”
問題3:根據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清政府實施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環節二]學生應正確認識并評價閉關鎖國政策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影響,并以馬嘎爾尼離開中國時的感嘆為依托進行簡要分析,實現對閉關鎖國政策全面、客觀的評價。
材料五??? 清政府是封建閉關社會的典型,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師用書
“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一句肯定了清政府曾經輝煌且重要的世界地位,同時暗示中國將逐漸落后于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結果。
[環節三]通過同一時期中外情況的對比,進一步認識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帶來的啟示:不應自大,沉迷于“天朝上國”的幻想里;也不應自卑,全盤接受西方文明,而全盤否定中華文明,應該不斷變革、敢于開放、勇于接納新鮮事物。
馬嘎爾尼訪華后,中國人逐漸正視同一時期中國和世界的差距:當中國的大臣們跪在皇帝腳下接受命令時,英國人已經開始限制國王的權力;當中國還沉浸于傳統農業的安逸時,英國率先開啟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當中國推行文字獄,為了一句詩大肆殺戮時,英國科學家牛頓正通過自制的望遠鏡望向遙遠的天體;當中國漫長的海岸線只設立廣州一個通商口岸時,西方早已踏上殖民擴張的征途,把貿易路線延伸到世界各地。
直至西方與中國進行了一場較量,且這場較量以中國的全面失敗而結束時,中國人才認識到把國門關上并不能真正阻止危險。閉關導致落后,落后就會挨打,只有改革開放才是強國之路。
四、總結
本文以“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一課為例,設計以“透過‘馬嘎爾尼訪華看中國閉關鎖國”為主題的微觀情境,在加強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的認識的同時,讓學生從第三方的視角更客觀地看待閉關鎖國政策對我國發展的影響,加深學生對本課難點知識的理解,以此借古鑒今,讓學生在古今中外的對比中感悟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必須順應歷史發展大勢。
從原來的泱泱華夏雄踞一方到近代的任人宰割,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而其中的根本因素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落后的封建制度。本課教學通過創設微觀情境,讓學生在研討的過程中回溯歷史源頭,發現歷史本質,最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素養的培養。
[?? 參? ?考?? 文?? 獻?? ]
[1]? 陳琳琳.“微情境”創設[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下旬),2015(8):60-61.
[2]?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