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王冬菲 陳余山 周清爽 黃錦秀



[摘 要]文章以“海水的運動”為例,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設計地理核心素養四維度與四水平的進階式教學目標,并創設完整而連貫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以問題鏈為線索推進對海浪、潮汐和洋流等知識的學習,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海洋生態意識。
[關鍵詞]海洋生態意識;情境化教學;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13-0088-04
隨著科技的革新和社會的發展,陸地資源已無法滿足各國的發展需求,人類將發展的眼光轉向了海洋[1]。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引發了海洋生態危機。在此背景下,海洋生態保護迫在眉睫。海洋生態意識是指人們對海洋自然環境的認識和態度,以及人們對自身與海洋關系的認識和態度[2],其中包括海洋環境污染與防治意識和生態破壞與保護意識兩個方面。海洋生態意識是建設海洋強國,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內驅力,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基本前提[3]。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培養青少年的海洋生態意識對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至關重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海水的運動”為例,根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的要求,設計將海洋生態意識融入地理教學中的案例,為培育高中生海洋生態意識奠定基礎。
一、《課標》分析
《課標》對“海水的運動”一節的要求為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海水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4]。《課標》說明要在了解海水運動形式的基礎上知悉海水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認識表層海水的三種基本運動形式,還應該讓學生領悟海水運動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這一重點,提升學生的海洋生態意識。為促進學生掌握海水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知識點,教師要注意結合圖表等資料創設真實有趣的教學情境。
二、教材分析
“海水的運動”不僅與前一節“海水的性質”密切相關,還與后面必修第二冊、選擇性必修課程等內容緊密相連,在整個高中地理課程結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內容根據《課標》要求選擇了三種最基本且常見的表層海水運動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這三小節的內容在編寫思路上大致相同,按照“概念—成因—影響”這一順序進行編排,三者之間呈現并列關系。教材內容主要以文本闡述、圖片展示、案例分析、活動探究等形式呈現,以文本闡述為主,一一說明海浪、潮汐和洋流的概念及影響等,為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滲透海洋生態意識教育提供了空間。
三、學情分析
從知識儲備與生活經驗上看,大多數高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海洋知識與近海、親海的生活經驗;從學習能力上看,學生擁有了一定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合作探究的能力;從年齡特點來看,這時候的學生情感豐富,求知欲旺盛,思維活躍。情境教學能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與生活經驗構建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情境,使學生在構建的情境中學習知識與遷移知識,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等,符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性特征[5]。
四、核心素養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本文將“海水的運動”一節的教學目標設計成地理核心素養四維度與四水平的進階式教學目標,具體如表1所示。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以奇引趣、以美誘趣、以智育人、以情動人”的思路進行設計,采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圖文、視頻等資料插入海洋美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海洋之美,為培養學生親海、愛海、護海之情作鋪墊。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小虎鯨的故事情境將教學內容銜接起來,讓學生切身體驗海洋故事;可以基于教學內容設計結構化的問題鏈,引導學生以問題鏈為線索推進對海洋運動的學習,在課堂中滲透海洋生態意識[6]。教學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大海里隱藏著我們無法想象的生物,其中有一類神奇的動物,它“像魚不是魚,終生住海里。遠看是噴泉,近看像島嶼”,同學們能猜到這是什么動物嗎?
生:是鯨魚。
師:對,同學們猜得沒錯。我們今天跟著一頭小虎鯨一起去探索海洋的奧秘。
(二)情境化的課堂實施
教學內容:海浪。
教師以一頭因貪玩而被海浪沖上岸的小虎鯨引入“海浪”的教學,創設輕松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材料,探討海浪的成因、海浪的極端表現形式和海浪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及從圖文中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7]。海浪情境創設與學生活動如表2所示。
教學內容:潮汐。
教師以小明協助動物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利用潮汐規律救助小虎鯨的故事引出“潮汐”這一學習內容,保證學習情境的一致性和學習內容的連貫性。潮汐的成因涉及天文知識,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在講解這一部分內容時,不僅要結合動畫或模型講解,還要讓學生嘗試自己畫圖來理解知識。潮汐情境創設與學生活動如表3所示。
教學內容:洋流。
教師以重回大海的小虎鯨在鯨群的帶領下隨著洋流來到食物充足的海域覓食的情境引出“洋流”的內容,在情境教學過程中利用豐富的圖片幫助學生加深對海洋的印象。洋流情境創設與學生活動如表4所示。
教學內容:滲透海洋生態意識教育。
教師以小明一家出海看鯨魚途中與導游的對話來對學生進行海洋生態意識教育,培養學生親海、愛海、護海之情,這樣的情境創設保證了故事與教學內容的完整性。海洋生態意識教育情境創設與學生活動如表5所示。
七、課堂小結與作業
本節課的知識點繁多,小虎鯨的故事貫穿整節課的學習。學生首先學習了將小虎鯨沖上岸的海浪及其概念、成因、極端表現形式和影響;其次學習了幫助小虎鯨重回大海的助力——潮汐,在潮汐中學習了潮汐的概念、成因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潮汐的規律、大潮和小潮;再次,學習了小虎鯨順著覓食的洋流,在洋流中學習了洋流的概念、成因、規律、對人類的影響和洋流的分類、四大漁場產生的原因,等等。最后認識到海洋生態亟待我們的保護。
課后作業是要求學生分組選擇一個沿海城市進行社會調查。學生需要收集該城市的地理信息,設計海洋生態情況調查問卷并開展社會調查,嘗試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同時提出有針對性的海洋生態保護措施。
[?? 參?? 考?? 文?? 獻?? ]
[1]? 劉惠榮,齊雪薇.設立南極海洋保護區的法律困境與出路:兼談中國的應對[J].海洋開發與管理,2021(4):58-68.
[2]? 同春芬,張紹游.心理學視閾下的海洋意識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2015(00):121-136.
[3]? 高雪梅,孫祥山,于旭蓉.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高校海洋意識培養與教育策略[J].高等農業教育,2016(6):13-1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鄭欣進,周玉琴.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9):42-45.
[6]? 金如委,仲小敏.中學地理課堂滲透“海洋意識”教育的內容及策略[J].地理教學,2020(23):12-16.
[7]? 古丹萍,鄒金偉.基于鄉土資源的初中地理情境化教學設計:以“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為例[J].地理教學,2023(8):25-27,24.
(責任編輯??? 陳??? 明)
[基金項目]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新時代勞動教育與地理教學的融合路徑研究”(XJCY202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