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宏利
摘要:由于鐵路部門對紙質客票改革不徹底,鐵路傳統紙質客票變為了電子客票和紙質報銷憑證。在此背景下,本文通過對譚某案進行法律分析,認為鐵路電子客票報銷憑證打印的時間限制存在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法律風險,從而提出鐵路電子客票報銷憑證電子化改革的建議,以及相應的法律對策,更好地保護廣大旅客的合法權益,助力鐵路事業穩步向前發展。
關鍵詞:鐵路電子客票;報銷憑證;電子發票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61
0前言
隨著全球政務電子化進程的發展,稅務電子化也隨之推動。電子稅務不僅能大幅提升稅收征管的效率,還有助于實現更好的法治稅制。如今我國已迅速步入電子信息時代,尤其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許多傳統的憑證都開始擁有電子版本,如電子發票。為了更好地推進稅務電子化進程,國家計劃逐步推行發票電子化改革,目標是在2025年前完成全領域的發票電子化。在這種形勢下,鐵路部門也注意到了票據電子化的趨勢,開始對傳統的紙質車票進行電子化改革,把電子客票與報銷憑證的形式分開,使得原本的紙質車票變成了電子客票加上紙質報銷憑證。在這個過渡階段中,這種暫時的替代品——紙質報銷憑證出現了。但是由于改革并未完全落實到位,導致了鐵路電子客票報銷憑證未電子化,產生了一系列法律風險和社會問題。
鐵路電子客票是鐵路客運合同存在的電子形式,與紙質車票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也稱“無紙化”車票。鐵路電子客票與紙質車票的主要區別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形式不同:鐵路電子客票是無形的,普通紙票是有形的。
二是功能不同:電子客票將原紙質車票承載的旅客運輸合同、乘車、報銷三個憑證功能分離,目前只承擔前兩個功能,不承擔報銷憑證功能。如果乘客想要拿到報銷憑據,他們必須前往火車站打印出一張紙質的報銷憑據,這是唯一的獲取途徑。這意味著原本為便利于人而設計的電子客票,并未充分考慮報銷人群的需求,帶來了一定的社會問題。
本文通過譚某案進行法律分析,認為國鐵集團設置打印電子客票紙質報銷憑證的時間限制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犯了消費者權益,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網絡輿論分析等研究方法發現有部分網友不支持現有的電子客票報銷憑證。最后本文提出對電子客票紙質報銷憑證進行電子化改革的建議,并提出了相應的法律對策。
1鐵路電子客票報銷憑證打印的時間限制存在法律風險
從譚某案的分析中我們得出國鐵集團設置的關于打印報銷憑證的時間限制侵犯了消費者權益,存在法律風險,理應廢除的結論。
1.1譚某案概況
譚先生于2018年11月2日,通過12306客戶端購買了一張于11月6日發車的火車票。隨后他在11月5日16:52通過12306客戶端辦理了退票,在退費時鐵路方扣除了59作為退票手續費。在距離辦理退票之日12天時,即11月17日16:10左右,譚先生前往火車站退票窗口要求領取退票費發票時被拒,辦理人員給出的理由是乘客在辦理退票后10日以內可以領取退票費發票,超過10日則喪失了退票費發票領取權。譚先生前往北京南站值班站長窗口,核實是否有這一規定,請求辦理領取退票費發票,但遭其拒絕。隨后譚先生致電12306客服電話,反映此情況并請求其協助解決實際支付了退票費而不能提供退票費發票的問題,亦遭其以超出辦理時限為由拒絕。譚先生認為,中鐵北京局在收取退票費用后有提供發票的法律義務,對于中鐵北京局設置的關于領取退票費發票的時間限制,即退票費發票必須在退票后10日內領取,逾期不予辦理是違法和不合理的。譚先生遂于2019年4月25日對中鐵北京局提起法律訴訟,訴請被告中鐵北京局向原告譚先生提供59元的退票費發票(以下簡稱為“譚某案”)。
2020年8月12日,法院的判決書認為在譚某案中,中鐵北京局具有向譚某提供發票的法定義務,中鐵北京局事先單方擬定的格式條款,即12306網站中規定購票者逾期不能領取退票費報銷憑證的規定侵犯了消費者領取發票的法定權益,故譚某在超出10日后依舊具有退票費發票領取權。
1.2法律分析
消費者索要發票時,經營者必須出具。經營者必須向消費者提供發票是一項兼具公私法性質的義務。從公法屬性層面上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銷售商品、提供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對外發生經營業務收取款項,收款方應當向付款方開具發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三十五條,收款方應當開具而未開具發票,由稅務機關責令改正,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單位、個人在購銷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經營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中,應當按照規定開具、使用、取得發票。從私法屬性層面上來看,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向買受人交付提取標的物單證以外的有關單證和資料是出賣人應當承擔的從合同義務。故中鐵集團具有向消費者提供發票的法定義務。
通過對譚某案的法院判決書的分析可以發現,12306官網中有關領取退票費報銷憑證的時間限制的規定不能導致購票者逾期喪失憑證領取權利,該規定侵犯了消費者領取發票的法定權益。電子客票報銷憑證和退票費報銷憑證具有發票屬性。2023年11月,12306官網上顯示“如需報銷憑證的,應在開車前或乘車日期之日起180日以內,憑購票時所使用的有效身份證件到車站售票窗口、自動售票機換取”。這說明了電子客票目前仍未承擔報銷功能,且紙質報銷憑證的打印依舊具有時間限制。國鐵集團設置的打印電子客票報銷憑證的時間限制屬于加重購票者責任、排除購票者主要權利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條款,其內容無效,應予以廢除。國鐵集團逾期不予辦理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領取發票的法定權益。
2鐵路電子客票報銷憑證存在不便民問題
2.1問卷調查分析
本文通過調查問卷收集了人們對電子客票報銷憑證打印便利性的一些觀點。參與調查的人群包括上班族、學生和基層務工務農人員等。本次調查共發放150份問卷,回收113份有效問卷。在本次調查中,大約70%的人表示他們在打印紙質報銷憑證的過程中遇到了不便,而剩下30%的人則沒有感到不便。其中,在認為打印紙質報銷憑證不方便的人中,有近80%的人覺得去火車站打印報銷憑證非常麻煩,另外,也有同樣比例的人對于報銷憑證一旦丟失或損壞就不可補辦的規定感到不滿。這兩個問題被認為是影響人們使用紙質報銷憑證的主要因素。但是,如果電子客票報銷憑證能夠進行數字化改造,改為以電子形式存在,那么上述提到的“去火車站”和“遺失不補辦”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2.2網絡輿論分析
官方數據顯示,鐵路12306網站接到的其他性質的投訴中,涉及報銷憑證接近全部工單的三分之一。南都NDX實驗室發起了一項共有2583人參與討論的熱點站站隊調查,調查顯示近七成網友覺得電子客票報銷憑證相較于傳統車票更麻煩,三成網友則認為電子客票報銷憑證沒有使得報銷變得更麻煩。參與調查的網友呼聲最大是要求加大推廣電子發票、推進報銷無紙化。人民網官網留言板有旅客反映,車票報銷憑證只能到車站獲取非常不方便,建議12306開通退票費電子發票業務,或者開通乘車票據郵寄業務。還有旅客反映,建議報銷憑證電子化,取消紙質報銷憑證。政府官網也有群眾留言表示,希望火車票報銷憑證能盡快實現電子化。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叢虎認為,未來,報銷制度與公共交通服務“電子化”將同步發展,鐵路部門公共服務企業的完善與社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更加相關。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思寧相信推行電子發票、電子客票等服務,意在讓群眾辦事出行更方便,減少資源浪費,降低企業成本,但與之相匹配的報銷系統卻有沒有被電子化,使得這些前端的努力最終效果不如預期。全國人大代表馮帆呼吁,鐵路部門要在全國推行火車票電子報銷憑證,不再以紙質車票作為唯一報銷憑證。全國人大代表洪杰表示,實施火車票報銷電子化對百姓、對企業、對鐵路部門是一舉三得的事情,也是為企業減負的重要舉措。洪杰建議實施火車票報銷電子化,降低社會運行成本。
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結果,以及網絡輿論分析來看,電子客票不具備報銷功能這一問題是許多人認為的一大不便之處,與當前的時代發展趨勢不符。無論從個別乘客的角度出發,比如譚先生,還是從整個社會的發展角度看,中鐵北京局都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其電子客票的功能,重新審視有關報銷憑證打印的規定。為了更好地滿足公眾需求,建議他們考慮增加電子客票的報銷功能,簡化相關操作流程。
3建議及法律對策
3.1建議鐵路電子客票報銷憑證進行電子化改革
建議鐵路電子客票報銷憑證進行電子化改革,旅客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時打印,不受現行的12306設置的關于旅客打印報銷憑證的時間區間限制。鐵路電子客票報銷憑證的電子化改革實質上是一次聯動國家命脈行業的稅制改革,改革具有必要性,鐵路部門需在推動客票電子化的進程中,同步實現報銷憑證功能,讓“電子化”客票實至名歸。建議稅務部門同意用鐵路電子發票作為差旅報銷憑證,同時鐵路部門加快建設基于國稅系統的電子發票服務平臺的步伐,開放12306接口并升級系統,讓公民可以按需通過12306APP、小程序匯總或逐張打印電子發票和乘車行程單,讓旅客能用上電子報銷憑證,降低獲取報銷憑證的成本,獲得更好的體驗。
鐵路發票的數字化不僅是紙質發票的電子化,更是發票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的過程,是業務、財務、稅務一體化智能化轉型的過程。對照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要求,加快鐵路電子發票改革,充分發揮電子發票在稅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2法律對策
結合目前學者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在我國電子發票推廣中仍然存在相關管理辦法法律層級較低的問題。2013年,歐盟以《新增值稅法》規定了電子發票的主體法律地位。但是,目前我國并沒有在法律層級明確電子發票的法律效力,明確電子發票法律效力的文件是國稅發文件法律層級。由此可見,目前關于電子發票相關文件的法律層級較低,并不足以為電子發票的推廣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
針對目前電子發票推廣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提出以下幾點解決方案:首先,我們需要從整體上“升級”發票管理辦法的法律層級,使其更具權威性和約束力。其次,在立法方面,建議專門制定一部《電子發票管理辦法》,作為規范電子發票行為的法律依據。在這部法律中,應明確規定電子發票與傳統紙質發票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最后,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我們應該不斷完善現有的訴訟和仲裁法律體系,將電子發票的相關內容納入其中,為電子發票的普及和使用打下牢固的法治基礎。
參考文獻
[1]韓文欣.“新公共管理”與完善我國稅務機構的內部管理[J].稅務與經濟(長春稅務學院學報),2004,(01).
[2]王長林.電子稅務平臺生態系統的構建和治理策略[J].稅務研究,2020,(02).
[3]薛曉涵.信息化鐵路的發展研究[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2,(04).
[4]戴建強,鄧勝江,李明,等.基于電子客票鐵路自動售檢票系統研究與實現[J].鐵路計算機應用,2020,(12).
[5]王紅愛,朱建生,呂曉艷,等.鐵路客運電子票據數據共享安全性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21,(01).
[6]王燕燕,孟令君.鐵路電子客票法律性質探究[J].交通企業管理,2012,(07).
[7]郭祥,沈兵,王淑芳,等.全國道路客運電子客票體系建設方案研究[J].運輸經理世界,2016,(23).
[8]劉燃,徐聰,申國林,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多式聯運電子客票研究[J].電視技術,2021,(10).
[9]楊琴.鐵路電子客票法律問題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