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面對日益復雜的商業環境和競爭壓力,企業開始將數字化轉型視為提升運營效率、增強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首先,基于2013—2022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樣本數據,研究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運營效率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數字化轉型可以顯著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這一結論在經過穩健性檢驗和內生性檢驗后依然成立。其次,進一步探究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運營效率的影響機理。結果表明,數字化轉型可以優化企業內部流程,提升企業內部控制質量,也可使企業的資源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配置,進而提升企業運營效率。最后,經過異質性檢驗發現,與小型企業及中西部地區企業相比,大型企業和東部地區企業數字化轉型對運營效率具有更強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企業運營效率;內部控制質量;資源配置效率
0引言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涌起,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數字技術正在向各個領域滲透,為企業革新升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2011—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9.5萬億元躍升至45.5萬億元,位居全球第2位;數字經濟增加值在GDP(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提高了19.5%。這表明數字經濟在經濟增長方面的貢獻正不斷擴大,已是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關鍵支點[1]?!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效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2018年發布的數據,我國305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在智能化改造后,生產效率平均提升了37.6%,產品研發周期大幅縮短,產品不良率大幅下降。上述數據表明,數字技術可以顯著提高傳統制造業企業的生產效率和運營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
數字化轉型是具有全局性、長期性和動態性,以構建競爭優勢為目標的戰略性活動。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內企業必須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迭代這一重要戰略機會,促進數字技術與生產、研發、管理、銷售和服務的深度結合,將新興技術與傳統生產要素深度融合,由傳統生產模式和方式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提高內部控制質量,優化資源配置,持續改進業務流程,降低經營成本,提升運營效率。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為:第一,以2013—2022年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將數字化轉型和運營效率放在同一個研究框架中,并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驗證了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運營效率具有積極影響;第二,從公司治理角度出發,分別從內部控制質量和企業資源配置兩個渠道深入揭示了數字化轉型提升企業運營效率的中介機制,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方向和指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1.1數字化轉型與企業運營效率
企業可以將先進的數字技術與生產經營相融合,以此提升運營效率,創造更大的運營價值[2],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首先,企業在日常生產運營中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對采購、設計、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信息進行集成和分析,從而達到對產品生產全過程進行精細管理的目的,減少管理費用[3]。其次,數字技術的應用使企業的制造流程更加自動化,降低了企業對人力資源的依賴性,有利于減少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4],從而可提升企業運營效率。最后,企業可以運用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將顧客在網絡終端沉淀下來的消費信息、交易記錄等數字信息發掘出來,從而建立一套更加健全的信息管理體系,提高顧客信息分析和處理效率,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企業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和反饋的信息等,及時對生產決策進行更新,設計出供需匹配的多元化產品。這有助于企業提高運營水平,增強競爭力。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數字化轉型能夠顯著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1.2數字化轉型、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運營效率
在數字技術的作用下,企業之間及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信息透明度有所增強,緩解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有助于改善企業內部治理環境[5],提升企業整體的內部控制質量[6]。具體而言,第一,企業數字化轉型有助于改善信息與溝通方式,利用數字技術提高信息采集、傳輸和應用的效率,提高內部控制質量[7]。第二,企業數字化發展能夠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和數字化環境下的信息系統,更好地感知市場風險,并動態監測與識別風險,提高風險應對效率。第三,內部控制質量的提升對企業運營效率有積極影響得到了多方面的驗證。良好的企業內部控制結構能夠激發企業管理者對經營活動始終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度重視,并有助于制定有效的策略來預防和應對系統風險,從而有利于提高企業運營效率[8]。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數字化轉型透過改善企業內部控制質量有效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1.3數字化轉型、資源配置與企業運營效率
數字化轉型對企業資源配置效率具有正向作用,從而有利于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首先,數字化轉型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具價值、多樣化、異質的信息,以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戰略決策能力[9];其次,數字化轉型通過使用人工智能之類的技術手段,實現對低端勞動力的高效替換,進而減少人力成本,促進傳統產業的制造流程向自動化和智能化轉型,提升生產力;最后,數字化轉型可改善組織管理,降低企業內部的信息傳輸成本,提升生產效率[10]。數字化轉型能夠幫助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對資源投入的時間節點進行優化,讓企業的各種資源,如人力、物力、財力等,均得到最好的利用,從而提高企業資源的價值創造能力和企業運營效率[11]。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數字化轉型通過優化企業資源配置顯著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本文的研究理論模型具體見圖1。
2研究設計
2.1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3—2022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數據篩選如下:①去除ST與*ST兩種類型的樣本;②排除存在數據丟失的樣本;③將全部連續變量按1%的分位進行縮尾處理。最后得到27042條觀測數據。數據主要來自CSMAR數據庫、Wind數據庫、上市公司年報、迪博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數據庫。
2.2模型設定
為進一步驗證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運營效率的提升效果,采用如下基本模型
lnTATi,t=α0+α1lnDIGi,t+α2∑Controlsi,t+νi+λt+εi,t(1)
式中,lnTAT為企業運營效率;lnDIG為數字化轉型;∑Controls為選取的控制變量;α0為截距項;α1、α2為變量系數;νi為企業個體固定效應;λt為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誤差項。
2.3變量說明
2.3.1被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為企業運營效率(lnTAT)。本文借鑒溫素彬等[12]的研究,以總資產周轉率作為企業運營效率的衡量指標,反映公司在大數據技術應用之后正常運轉的效率水平。
2.3.2解釋變量
解釋變量為企業數字化轉型(lnDIG)。本文借鑒吳非等[13]的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年報文本信息來捕捉特定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特征和偏好,通過編寫Python程序收集、匹配和統計文本中關于“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詞詞頻數,針對文本關鍵詞詞頻進行對數化處理,據此較好地體現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
2.3.3中介變量
本文選取內部控制質量(IC)和資源配置(TFP)作為數字化轉型與企業運營效率之間的中介變量。其中,內部控制質量(IC)用迪博內部控制指數來衡量;資源配置(TFP)采用LP算法衡量。
2.3.4控制變量
通過對現有研究的分析,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包括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凈資產收益率(Roe)等。同時,本文亦控制了年份效應(Year)和個體效應(Id)。
變量名稱及定義見表1。
3實證檢驗與分析
3.1描述性統計
本文首先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lnTAT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過大,說明上市公司的運營效率參差不齊。lnDIG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5.940,說明上市公司的數字化轉型程度良莠不齊。通過對控制變量的分析,得出了我國上市公司之間存在管理結構和經營能力上的差別的結論。為了保證模型的穩健性,通過VIF(方差膨脹因子)檢驗,得到模型的均值為1.22,且模型中的膨脹因子值均在5以下,表明變量間不存在多元共線性。
3.2基準回歸分析
本文在實證中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檢驗,結果見表3。表3中列(1)為未加入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α1=0.034,Plt;0.01),H1得到初步驗證。表3中列(2)為加入控制變量之后的回歸結果,lnDIG的回歸系數為0.029,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數字化轉型能夠顯著提升企業運營效率,故驗證了H1。
3.3穩健性檢驗
3.3.1內生性檢驗
考慮到數字化轉型與企業運營效率間可能存在互為因果關系,即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運營效率具有正向效益,同時企業運營效率的提升也有助于數字化轉型,二者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故本文借鑒高磊和趙雨笛[14]的做法,采用同行業內其他企業數字化轉型作為工具變量(IV)。由于同一行業的企業經營業務相似,且面對同一市場競爭,數字化轉型程度可能相近,滿足相關性要求。但同行業其他企業數字化與本企業又無直接影響,滿足外生性要求。本文采用兩階段工具變量法檢驗內生性問題。第一階段,工具變量lnDIG_IV與lnDIG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第二階段,lnDIG與lnTAT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回歸系數為0.018,證明工具變量有效(見表4)。隨后進行Wald檢驗,結果明顯大于10,排除弱工具變量的存在。
3.3.2替換解釋變量
本文參考張欣和董竹[15]的研究,采用企業是否進行數字化轉型來替換解釋變量,設置虛擬變量DIGT。當年報中出現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詞時,DIGT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穩健性檢驗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DIGT的回歸系數為0.040,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與前文結果基本一致,證明結論具有可靠性。
3.3.3延長觀察窗口
本文借鑒黃大禹和謝獲寶[16]的研究,對數字化轉型和企業運營效率分別進行連續滯后和前置兩期的處理,著重考察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否具有持久的運營效率提升作用。結果表明,無論時間序列是前置還是滯后,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運營效率的提升作用均十分顯著,再次驗證了核心結論的穩健性。這表明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運營效率具有穩定而持久的促進作用。
3.4路徑機制檢驗
為檢驗H2與H3,本文借鑒溫忠麟等[17]的方法,在基準回歸基礎上構建以下中介模型
Medi,t=β0+β1lnDIGi,t+β2∑Controlsi,t+νi+λt+εi,t(2)
lnTATi,t=γ0+γ1lnDIGi,t+γ2Medi,t+γ3ΣControlsi,t+νi+λt+εi,t(3)
3.4.1內部控制質量的中介機制檢驗
第一步,檢驗數字化轉型是否正向影響企業運營效率,這一步檢驗結果在前文已得到了驗證。第二步,檢驗數字化轉型是否正向顯著影響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結果見表6。由表6可知,數字化轉型與內部控制質量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β1=0.096,Plt;0.01)。基于前兩步的結果,可以進行第三步檢驗。γ1、γ2均顯著,說明內部控制質量起著部分中介作用,驗證了H2?;诖?,企業可以先優化內部控制流程,改變內部控制構成要素,提升整體的內部控制質量,進而提升運營效率。
3.4.2資源配置的中介機制檢驗
基于資源配置的視角,通過三步法來驗證資源配置在其中的中介效應。第一步,檢驗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運營效率是否具備正向顯著影響。這一步檢驗結果在前文得到了驗證。第二步,檢驗數字化轉型是否正向顯著影響企業資源配置。由表6可知,數字化轉型與資源配置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β1=0.069,Plt;0.01)?;谇皟刹降慕Y果,可以進行第三步檢驗。γ1不顯著,γ2顯著,說明資源配置存在完全中介效應,驗證了H3。這表明數字化轉型能夠通過優化內部資源要素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從而協助企業提高運營效率。
4異質性檢驗
4.1企業規模異質性分析
為了驗證企業規模差異是否會影響數字化轉型與企業運營效率的關系,本文根據企業規模的中位數,將小規模企業和大規模企業進行分組回歸,結果見表7。在大規模企業中,當期lnDIG的系數為0.049,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而對于小規模企業而言,其相關系數并不顯著。研究發現,在大型企業中,實施數字轉型對其運營效率有較大的提升作用。一方面,大規模企業的資源豐富,有足夠資本進行數字化轉型,進而可提升自身實力;而小規模企業資源有限,難以獲得數字化生產所需要的資源支持,故不會積極地進行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大規模企業擁有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具備超前的決策能力,更多地從長期角度去思考問題,通常會采用一種更加有效和方便的數字化經營模式;而小規模企業一般會選擇購買設備、減產等暫時性措施來應對。
4.2地區異質性分析
目前,國內各區域的企業在數字基礎建設、專業人才和技術創新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本文將樣本分為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兩組進行回歸。由表7可以看出,在東部地區,樣本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而在中西部地區,樣本的顯著性較弱。這可能是因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具有人才素質高、技術水平高、信息基礎設施完善等優勢,有能力從外界獲取更多資源,表現出顯著的資源易得性特征,在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方面具有顯著效益。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在我國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水平相對落后,企業運營效率也較低。
5結語
本文基于2013—2022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樣本數據,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實證檢驗了數字化轉型與企業運營效率之間的內在聯系,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企業數字化轉型對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具有積極作用,經過內生性檢驗和穩健性檢驗后,回歸結果依舊穩??;第二,開辟內部控制質量和資源配置兩個新視角,研究發現,數字化轉型可以通過提高內部控制質量水平和優化資源配置來提升企業運營效率;第三,經過異質性檢驗發現,與小規模企業和中西部地區企業相比,數字化轉型對大規模企業和東部地區企業運營效率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企業應充分認識到數字化轉型對其運營效率具有積極影響。目前,在數字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應抓住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機會,將數字化發展理念與自身日常生產和運營相結合,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利用數字化平臺對采購、設計、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數據進行集成和分析,從而實現對產品生產全過程的精益化管理,降低經營成本;其次,企業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從環境、信息、風險評價等方面來提高內部控制水平;最后,數字化轉型可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對低技能勞動力進行有效替代,降低企業的勞動力成本,進而提升企業生產效率。
第二,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激勵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技術方面進行更多研究與開發。具體做法為:為各類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精準幫助,為企業提供網絡、硬件設備、軟件等方面的信息設施援助;成立數字化轉型專家小組,在一定時間內安排同行企業展開技術交流,從而達到企業之間信息分享與知識融合的目的,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及可執行的實踐方案;為企業的創新性技術專利和示范項目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加大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扶持力度,為企業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李壽喜,趙帥,岳成浩.數字化轉型與企業績效:來自制造業的經驗證據[J].工業技術經濟,2023,42(6):26-35.
[2]XUEF,ZHAOX,TANY.Digitaltransformationofmanufacturingenterprises:anempiricalstudyontherelationshipsbetweendigitaltransformation,boundaryspanning,and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J].DiscreteDynamicsinNatureandSociety,2022,2022:1-16.
[3]GILLB,WEBBJ,STOTTK,etal.Economic,socialandresourcemanagementfactorsinfluencinggroundwatertrade:evidencefromVictoria,Australia[J].JournalofHydrology,2017,550:253-267.
[4]杜傳忠,張遠.數字經濟發展對企業生產率增長的影響機制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21(2):41-51.
[5]李翔,楊雄勝,陳麗花,等.企業內部控制創新方向及其基本模式研究[J].會計研究,2017(12):30-37,96.
[6]程莉雅,胡秀群.企業數字化發展驅動下的內部控制質量提升效應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22(6):111-119.
[7]王松,劉卓雅.企業數字化轉型驅動內部控制質量提升:基于文本分析的實證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23(9):22-28,32.
[8]鄭莉莉,劉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績效[J].審計研究,2021(5):120-128.
[9]VIALG.Understandingdigitaltransformation:areviewandaresearchagend[J].TheJournalofStrategicInformationSystems,2019,28(2):118-144.
[10]方文龍,聶婉妮,賴丹.企業數字化轉型、資源配置與綠色創新能力[J].財會月刊,2023,44(13):139-145.
[11]馬永軍,鄧夢.內部控制質量、資源配置效率與企業社會責任[J].常州工學院學報,2023,36(2):44-52.
[12]溫素彬,張金泉,焦然.智能制造、市場化程度與企業運營效率:基于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年報的文本分析[J].會計研究,2022(11):102-117.
[13]吳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業數字化轉型與資本市場表現:來自股票流動性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1,37(7):130-144,10.
[14]高磊,趙雨笛.數字化轉型、融資約束與企業雙元創新[J].財經理論研究,2023(1):80-95.
[15]張欣,董竹.數字化轉型與企業技術創新:機制識別、保障條件分析與異質性檢驗[J].經濟評論,2023(1):3-18.
[16]黃大禹,謝獲寶.企業數字化轉型對市場價值的影響和機制研究:基于中國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亞太經濟,2022(6):93-104.
[17]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5):614-620.
收稿日期:2023-11-15
作者簡介:
林常青,女,1981年生,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研究。
張清,女,1999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出口貿易與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