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新時代呼喚新理論,新理論指導新實踐。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新發展階段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能和構筑國家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引。
新質生產力是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實現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而形成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在“新業態、新技術、新要素、新范式”,“質”則表現為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重要的戰略機遇,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圍繞“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主題,本期推出相關專家、學者研究文章。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何暢的《新質生產力:理論溯源、思維向度與提升路徑》一文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具有深刻理論內涵和豐富實踐內容的新概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動能。趙錦春的《數字賦能江蘇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研究》一文指出,全產業鏈賦能、經營模式迭代、產業生態重塑是數字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因地制宜。高麗娜和華冬芳的《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江蘇先進制造業發展研究》一文認為,先進制造業是江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提升江蘇先進制造業系統功能,應從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新型要素高地建設、產業生態功能完善等方面發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有利的制度環境。徐欣、路璐的《以制度型開放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研究》一文提出,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制度型開放在體制機制、政策環境等方面的基礎和核心作用,加速推進顛覆式創新和產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