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云龍
摘? ?要:鄉賢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取決于鄉賢文化主體稟賦。古代鄉賢文化主體主要來源于去職還鄉者、名落孫山者、本土豪族者,他們在創辦鄉村教育、啟蒙開化、發展鄉村經濟、協調鄉村糾紛、維護鄉村秩序、促進鄉村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現代鄉村活躍著鄉村的經濟能人、退伍和退役軍人、返鄉高校畢業生等群體,他們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鄉賢文化主體的“升級版”。知古鑒今,為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應該采用人才返鄉、資本下鄉、告老還鄉等路徑,充分利用不同人群的稟賦,使之賦能鄉村振興,既能促進鄉村的發展,又能使之轉型為現代鄉賢,從而更好地造福桑梓。
關鍵詞:鄉賢文化主體;賦能;鄉村振興;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09-0018-04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廣闊鄉村,大有作為。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是農業興、農民富、農村美的重要保證,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項大工程,是功在當代、澤被后世的千秋偉業,需要無數有志有能有力者共同參與和攜手努力。鄉賢是中國鄉村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國農村社會發展進程中曾經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重視和挖掘鄉賢文化的價值意蘊,激發鄉賢熱情、利用鄉賢智慧、發揮鄉賢作用,必能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因此,溯源鄉賢文化主體和分析他們在中國鄉村社會發展中的價值意蘊,對歷史上的鄉賢文化進行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培育和壯大現代新鄉賢隊伍,彰顯并發揮他們的價值和潛能,全方位拓展他們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使其能全過程參與和致力于鄉村振興的千秋偉業,必能為鄉村振興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一、鄉賢文化的主體溯源及其鄉村發展價值
“鄉賢”一詞載于文獻典籍的時間雖晚,但在宋朝已有“鄉紳”“紳士”之詞出現。“鄉紳”“紳士”至明清時期并不常用;至清朝,“紳士”一詞常被用于官箴,其意與“紳衿”相似。古文獻對“鄉賢”的原初稱謂大致有“鄉先生”“鄉達”“鄉老”“鄉紳”四類,各指在鄉里品德佳且具聲望者,鄉里的賢達者,起初為官職之名、爾后演變為備受鄉民敬重者,退職還鄉者和頗具本土聲望且受人敬重者。但要獲得“鄉賢”稱謂,還須符合“立德”“立功”“立言”的標準。“鄉賢”文化的主體始于原始社會時期氏族部落的尊者,其憑借在氏族部落的尊崇地位和威望,承擔著教化人們和維護秩序的社會職責。鄉賢是鄉紳的發展和延伸,鄉紳濫觴于宋朝,緣于宋朝皇權不下縣,故縣及縣以下的區域就倚賴基于地緣和血緣所形成的倫理秩序。歷史學家秦暉曾說:“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1]因此,溯源鄉賢文化主體和闡釋其鄉村發展價值,必然有助于多維性地了解鄉賢文化主體和汲取其歷史價值,為構建現代鄉賢文化主體提供鏡鑒。歸納學界研究鄉賢文化的成果,筆者認為,鄉賢文化主體來源可概括有三,且對鄉村發展各具價值。
(一)去職還鄉者及其鄉村發展價值
古代為官者多異地任職,因此,故土鄉音多縈繞于耳。因此,一旦去職,官宦者皆返鄉定居養老,從而形成鄉賢。古代去職還鄉者大致有三類:一是功成名就者怕功高蓋主招禍而告老還鄉者;二是官場失意而告老還鄉者;三是因身體或年紀等因素而告老還鄉者。古代去職還鄉者演進而成的鄉賢,他們或飽讀詩書而入仕、或戎馬倥傯和軍功顯赫而入仕、或身懷絕技而入仕,但多飽受中華民族“出則兼濟天下,歸則回報桑梓”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回鄉后極大促進了鄉村的發展。他們因其自身的素質和經歷而在民眾中享有崇高威望,在調節民間糾紛、維護社會秩序、保持鄉村安穩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他們也發揮所長,憑借自身能識文斷字、懸壺濟世、人脈通達等優勢,或在鄉村中修筑書院學堂、傳播文化、造福鄉野。如浙江省義烏的鮑公琰曾以吏部尚書和太子太師致仕,告老還鄉后在龍華堰創辦了義烏第一所書院——龍華書院,大開理學之風。或在鄉村中為鄉親們把脈問診、消除病痛。如醫圣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走到白河岸邊,目睹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凍爛。他仿造在長沙的做法,吩咐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并于冬至日開張,將取名為“祛寒嬌耳湯”之藥施于窮人治傷,后演化為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二)名落孫山者及其鄉村發展價值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是古代讀書人的追求和夢想。但科場如戰場,總有人“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這些心灰意冷的名落孫山者或歸隱山林、或遁入空門、或身入幕僚。但也有些名落孫山者秉持“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立足鄉村,發揮自己的文化資源優勢,利用自己在求學以及參加考試中結交的人際關系,積極參與鄉村建設和管理,從而成為備受尊崇的鄉賢。名落孫山者演進而成的鄉賢,他們利用自身所學收徒傳道授業,或興辦私塾和書院,《宋元學案》卷一記載:“田述古字明之,本安邱人,徙居河南,游事安定先生,稱高弟。四薦于鄉不中,遂隱居二十余年,窮經講學。”再如富川縣落第士人毛奎“建書院以教授生徒,自號澹然居士”[2]。荀子曾言:“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名落孫山者演進而成的鄉賢,他們以禮教民、以文化民、移風易俗、德化百姓,承擔了本應由朝廷或基層政府承擔的責任。在天災人禍降臨之際,他們還安撫流民、救濟百姓、保衛鄉村,成為分擔政府職能的重要力量。如浙江余姚的胡宗伋“元符間,試禮部不第,歸而教授鄉里,學者多從之游。性至孝,跬步未嘗忘親。建炎之亂,士人避地明越者,多以先生為歸依。”[3]鄉賢的這些作為,既贏得了名望,也獲得了政府認可和支持,促進了鄉村的穩定和發展。
(三)本土豪族者及其鄉村發展價值
鄉賢的形成和發展既依賴個體的素質和努力,也跟本土豪門望族密切相關。鄉賢的形成和發展除前述的告老還鄉者和名落孫山者外,還有就是本土豪族者演進為鄉賢。豪族的形成大致有兩個源頭:一是憑借中央勢力而突然得勢和得意的豪族,如宗室、宦官、外戚等;二是憑借自己努力而形成的豪族,如一般官員的家族和地方豪族。本土豪族的形成和發展,必然會存在欺壓相鄰、魚肉百姓、偷稅漏稅、干擾吏治、直接或間接左右基層政權、違抗朝廷、甚至出現以武力相對抗等消極影響。但是,本土豪族或基于流芳百世、或籠絡人心等目的而重視培育聲望,由此就演進成鄉賢。他們在戰亂之時往往利用強大的宗族力量保護鄉里免受戰禍,如《后漢書·周澤傳》曾記載:“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營保間,堪常力戰陷敵,無所回避,數被創刃,宗族賴之,郡中咸服其義勇。”此外,豪族通過對鄉里民眾的財務資助、調解糾紛、扶持生產、制定鄉規民約、把持鄉里的祭祀活動等,潛移默化地形成了眾望所歸的權威,成為維護鄉村穩定和諧和促進鄉村發展的鄉紳。
二、鄉賢文化的現代主體來源及其個體價值
鄉賢文化起源和發展于鄉野,具有濃厚的區域特征和地域氣息,是中華民族千百年農耕文明孕育而成的崇德向善、澤被后世、造福桑梓的精神文明財富。鄉賢文化的區域性特征和地域性氣息決定于人們在血緣和地緣關系的維系下,同受相似的歷史和文化的熏陶,從而形成相近或相似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因而形成相近或相似的文化圖式和文化共識。我國雖然在2020年完成了消滅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脫貧攻堅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但是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阻斷返貧根源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實現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宏偉藍圖,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4]讀史明鑒,知古鑒今。古代鄉賢在鄉村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和彰顯的價值昭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提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培育現代鄉賢。而時移世易,現代鄉賢主體的構成主要有三類人群。
(一)鄉村經濟能人
鄉村經濟能人是指利用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鄉村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養殖業等有所成就和帶動鄉村發展,并為鄉村所仰慕和愿意追隨的群體。鄉村經濟能人在鄉村產業調整、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鄉村文旅發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資源整合、資金募集、技術培訓、鄉村勞務輸出等方面頗具優勢,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力軍,也為脫貧攻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并積累了鄉村發展的寶貴經驗。因此,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提升鄉村振興,必須高度重視并充分挖掘鄉村經濟能人的正向價值,以優秀的鄉賢文化滋潤鄉村經濟能人的精神世界,謹防他們異化為村霸村痞,引導他們仿效和踐行本土歷史上鄉賢的崇德向善、誠信友善、親鄰睦鄰、互幫互助的優良品德,激發他們爭做本鄉本土有經濟實力、有道德修養、有知識才華、有社會聲望的現代鄉賢;鼓勵他們以自身的經濟實力、文化道德修養等幫助和教化鄉民、重塑鄉風,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為家鄉建設和振興捐款出力、出謀劃策、獻計獻策,切實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現代鄉賢。
(二)退伍和退役軍人
退伍和退役軍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他們經過部隊大熔爐的歷練,政治立場堅定、政治素質高、具有堅強的品格和剛毅的性格,具有敢為人先和沖鋒陷陣的情懷,他們雖然退伍退役,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必然會把部隊的好作風、好習慣以及在部隊掌握的各種實用技術帶回鄉村,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帶頭羊、主力軍。此外,因為他們的服役經歷,在鄉里鄉親中也具有崇高的威望。因此,需要對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和指導,運用本鄉本土的熱衷于投身地方事業、興修水利、調節民間糾紛、架橋鋪路、賑災濟困、救濟鰥寡孤老等公益慈善事業的鄉賢故事,潛移默化地激發他們為鄉村振興建功立業的情懷,促使他們學習和掌握鄉村振興所需的各項法律法規和各種技能,使之成為既承襲本鄉本土鄉賢文化、夯實文化自信的底蘊,又具有促進鄉村振興的理念和本領、能團結和號召鄉里鄉親凝心聚力地投入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進而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成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現代鄉賢。既彰顯了鄉賢文化的現代性轉型和創新性發展,又凸顯了退伍退役軍人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意蘊。
(三)返鄉高校畢業生
農村籍返鄉高校畢業生是最具現代鄉賢潛質的群體,他們懂鄉音、知鄉情、跟廣大鄉村具有天然的聯系,了解鄉村發展的困境和人才缺口,具有知農愛農的情懷。農村籍高校畢業生就業和擇業觀念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已經發生轉變,已由原初的“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間房”轉變為“廣闊鄉村,大有作為”,因此很多農村籍大學生學業有成之后返回鄉村。他們基于對成長經歷的印記、鄉村環境的熟知、長輩的囑托、個人發展意愿等因素的考量,農村籍返鄉大學生對鄉村振興更有熱忱。他們在鄉村出生、在鄉村成長、了解鄉村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對鄉村振興的渴望更強烈,會采取知恩反哺方式,不計得失地返鄉奉獻。因此,他們是培育現代鄉賢的重要群體,應該要充分發揮返鄉高校畢業生在鄉村振興中的人脈資源、民風民俗、語言溝通、文化素養等優勢,積極為他們的創新創業服務,引導他們參與制定鄉規村約、調節民間糾紛、培育現代婚戀風尚、創建美麗鄉村等,進而使之成為現代鄉賢。
三、鄉賢文化主體賦能鄉村振興的主要路徑
文化是人的個體性和人的群體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精神產物,無人無文化。鄉賢文化是優秀傳統鄉賢文化和現當代新鄉賢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復合體,既包括祖祠家廟、故居舊居、門廊牌坊等遺址的器物載體,也包括名人逸事、事跡傳說、民謠歌謠等文獻的精神載體,還包括維護鄉村公序良俗、彰顯祖恩宗德和家訓家風、維持鄉村安穩的鄉規村約等制度載體。鄉賢文化作為一個地方歷時性和共時性的文化地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特定的區域具有強大的感召力,是維系鄉村民眾的紐帶,是民間糾紛和社會震蕩的消解劑,是促進鄉風向好和民生向善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機遇期,要充分認識到鄉賢文化敦風化俗、崇德向善、凝心聚力的重要價值,培育和繁榮現代鄉賢文化,拓展和夯實文化自信的根基,提升文化凝聚力,增強文化認同感,吸引更多的現代鄉賢投身于家鄉建設,促進新時代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因此,要積極探索鄉賢文化主體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具體到政策和實施路徑,鄉賢文化主體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主要有人才返鄉、資本回鄉、告老還鄉。
(一)人才返鄉路徑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首要資源,回顧中國的城市化和城鎮化進程,實質上就是各種資源尤其是人才資源向城市和城鎮集中的進程。進城務工的農民、畢業留城的大學生、留城安置的退伍退役軍人等構成了城市人口的新生代,由此導致形成了人口聚集、交通擁擠、城中村亂象等城市病。隨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高,尤其是手機普及和互聯網延伸至廣闊鄉村,一些農民工、農村籍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開始返鄉創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火車頭,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應,既是現代鄉賢文化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因此,必須要重視人才返鄉在鄉村振興中的“頭雁效應”和“羊群效應”,吸引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農村籍科技人員和中產人員等返鄉創業置業,基層政府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融資、信息等方面為他們提供幫助;編撰人才返鄉名錄,并廣泛宣傳他們在各自領域上的成就和對鄉村振興所作的貢獻,對有突出貢獻者要樹碑立傳、為后繼者提供榜樣的力量,讓返鄉人才覺得廣闊鄉村大有可為和大有作為,提高他們返鄉參與鄉村振興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使之成為既有志又有力投身鄉村振興和帶領鄉親富裕的現代鄉紳。
(二)資本下鄉路徑
資本尤其是產業資本,在推進生產發展、完善生產要素、調整產業結構、培育和發展新產業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鼓勵和吸引資本下鄉對實施鄉村振興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少從鄉村走出來的企業家大多具有濃厚的家鄉情懷,“兒時的記憶”和“媽媽的味道”始終縈繞其心間,他們也秉持“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尋找機會回報鄉村。從農村走出來的企業家在鄉村一般具有較高的聲譽和威望,而且他們管理和運營下的資本下鄉不僅僅只考慮經濟利益,還包含著濃厚的鄉土情感,鼓勵和吸引這些資本下鄉,可以解決鄉村振興的資金短缺,形成鄉村振興資金投入主體的多元化,促進資本和鄉村資源的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從農村出來的企業家回鄉,因其具有天然的地域優勢、人脈優勢、熟知風土人情優勢等,在資本下鄉的運作進程中,他們會游刃有余地跟鄉村各級基礎組織打交道,從而避免資本下鄉異化為“資本嚇鄉”“跑馬圈地”“掛羊頭賣狗肉”等現象,有利于形成優良的營商環境,有助于農村出來的企業家成為現代鄉紳。
(三)告老還鄉路徑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是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傳統文化。中國古代的文武官員致仕返鄉后,大多會投資置業、行醫辦學、普及教育、興修水利,給鄉村帶回了資金、文化、技術、信息、智力,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鄉賢文化主體的重要部分。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道:“人和地在鄉土社會中有著感情的聯系,一種桑梓情誼,落葉歸根的有機循環中所培養出來的精神。”[5]我國各大中小城市每年都有數百萬的離退休人員,他們長年累月奮戰在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社會服務等領域,儲備了寶貴的知識、積累了豐富的技能,且擁有豐富的自由時間。因此,基層政府應該將目光瞄向這些離退休的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社會服務等領域的退休人員,喚醒他們兒時的記憶,激發他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熱情,發揮他們的專長,讓他們始終保持退休不退志和退休不褪色的高尚情懷,吸引他們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使之回報家鄉、反哺桑梓的情懷在轟轟烈烈的鄉村振興實踐中變為可見可觸可感的現實。如此既能促進鄉村振興的發展,又能提高他們在鄉村的社會影響,從而于潛移默化中使之從現代離退休人員轉型為現代鄉賢。
參考文獻:
[1]? ?秦暉.傳統十論:本土社會的制度、文化及其變革[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3.
[2]? ?甘汝棠.富州縣志[M].民國二十一年油印本,1940:88.
[3]? ?黃宗羲.宋元學案[M].上海:商務出版社,1934:389.
[4]?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5]?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01.
The Main Body Explanation and Path of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Culture of Villagers
MENG Yunlong1,2
(1. Guangxi Polytechnic of Construction, Nanning 530007, China;
2. Guangxi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Marxist Theory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Base, Nanning 530007, China)
Abstract: The value and role of local culture depend on the main endowment of local culture. The main cultural subjects of ancient rural elites mainly came from those who returned to their hometowns after leaving their jobs, those who lost their descendants, and local aristocrats.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rural education, enlightening and developing rural economy, coordinating rural disputes, maintaining rural order, and promoting rural stability. In modern rural China, there are active groups of rural economic elites, veterans, and college graduates who have returned to their hometowns. They have played a huge rol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re an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cultural subject of rural elite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we should adopt paths such as talent returning to the countryside, capital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and returning to the countryside after retirement. We should fully utilize the endowment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to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can not only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ransform them into modern rural elites, thus better benefiting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 Cultural subject of local elites; Empower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責任編輯?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