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杰 田雪瑩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持續高漲,“互聯網+”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發展契機,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代表的創新創業賽事已在全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切入點,分析大學生群體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內外部影響因素,從學生、高校、企業和政府四個主體出發,提出促進大學生參加雙創大賽的針對性對策建議,以期為提升大學生雙創能力和深化雙創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09-0152-03
“互聯網+”引發了眾多行業的深刻變革,“任何行業都可‘互聯網+”是新時代創造的偉大機遇。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高漲。唯有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大學生才能從容應對產業的變革和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可見,培育具有創新創業知識和能力的大學生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政策引領下,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代表的雙創賽事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大學生對此類賽事的接受度和參與度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如何提高大學生參賽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如何體現高校主舞臺的價值,如何促進企業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扶助,以及如何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大學生參加雙創大賽的影響因素
本文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作為切入點,分析高校大學生參加“互聯網+”大賽影響因素有兩點:一是由人格特質、價值需求和認知水平所決定的內在驅動因素,二是外部環境的推動因素。
(一)內在驅動因素
首先,人格特質是首要決定因素。大五人格模型提出的五項基本特質(開放性、外傾性、神經質、盡責性、宜人性)被廣泛認可,并具有普適性。借用大五人格模型分析參賽大學生共性的內在特質,發現具有一定的契合度。按照大學生外在行為表現分為四種角色,將其定義為指揮者、公關人、技術家和協調員。指揮者表現在參賽的過程中熱情度高,自信滿滿,喜歡領導別人;公關者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樂于溝通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技術家表現為精通專業技能,做事一絲不茍,井井有條;協調員具備戰略眼光,有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對賽事任務的安排詳略得當。這四種外在表現歸根結底由學生的性格特征所決定,恰恰是各自的優勢所在,表明尋找不同特質的學生組成項目團隊,能夠最大程度發揮整體效益。其次,價值需求是關鍵驅動因素。一部分學生為了檢驗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實踐應用水平;一部分為了通過參加比賽來廣交好友,豐富課余生活;一部分為了職業發展考慮,參加過“互聯網+”大賽的學生在升學或面試時更具優勢;還有一部分學生為彌補自己先天的性格劣勢,希望通過大賽的形式鍛煉與人溝通交往的技能,提升自信心。最后,認知水平的差異是輔助驅動因素。對于往屆參加過“互聯網+”大賽的學生而言,掌握的經驗和技巧有助于他們在答辯路演時應對自如,并且激發其挖掘新的創新點,提升項目的競爭優勢,增強再次參賽的信心;對賽事了解程度不夠的學生,一般會遺漏重要的項目要點,在路演答辯時也會因經驗不足而驚慌失措,表現不佳,產生挫敗感,很大程度上影響下次參賽的熱情。
(二)外在推動因素
除了大學生主觀因素外,學校、政府和企業等外在主體對學生參賽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首先,高校是大學生展示創新創業能力的舞臺。全國眾多高校在“互聯網+”大賽組織管理、師資隊伍、校企合作、宣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高校在賽事程序規范性、導師隊伍建設、課程培養體系建設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尤其是指導團隊人才隊伍的結構不合理制約著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發揮。指導教師可以按照職能分工劃分為專業導師、創業導師和企業導師。專業導師提供學生有關項目理論知識的指導,一般由校內教師擔任。創業導師提供創業經驗和知識的指導。企業導師提供技術的指導,一般由企業的管理者擔任。而現在大多數大學生“互聯網+”項目團隊很難集聚這三類導師共同為項目提供指導,進而阻礙了項目的發展。其次,政府是吹起雙創大賽的“號角手”,政府聯合各部門承辦,統籌“互聯網+”大賽。同時,政府部門也要肩負起積極履行經濟和行政立法等責任,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中發揮出關鍵作用。最后,企業作為社會生產經營的主體,需要高校輸送具備創新創業意識的人才,以更新換代企業組織的“血液”,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學生也需要企業提供社會實踐的途徑,通過必要的實踐培訓,了解企業的日常管理和運作,鍛煉其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促進大學生參加雙創大賽的對策建議
(一)學生方面
1.儲備專業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專業知識儲備是學生參賽的基礎。除了深入學習專業的知識外,還要不斷開闊視野,擴寬認知邊界,將專業知識和其他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備的知識儲備體系。最重要的是大學生要將創新創業知識付諸于實踐,從社會實踐中彌補自己創新創業知識的短板,并且將獲得的新知識再次應用到實踐中去。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好學校舉辦的“互聯網+”大賽平臺,積極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團隊項目運作中,豐富知識儲備,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通過反復實踐不斷增強自身理論知識儲備水平和應用能力,成為時代所需的專業型、應用型復合式人才。
2.明確參賽要求,發揮優勢所長。一方面,學生要明確參賽目的,了解自己的價值需求。參賽前要充分了解大賽的性質和各種要求,提升對大賽的認知水平,以做好充分準備。比如,“互聯網+”大賽由紅旅賽道、主賽道、國際賽道和職教賽道四條不同的賽道組成,不同賽道對項目的評審要點各有側重。這要求學生及時調整團隊戰略,慎重思考選擇合適的參賽賽道,按照賽道的要求完善商業計劃書,才更有利于發揮項目的優勢。另一方面,要明確自己在團隊中的定位。每位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人格特質,所以在參賽組隊前尋找不同人格特質的學生組成團隊,也有利于發揮優勢互補的作用,在各自優勢的領域中精益求精,才更有可能取得“1+1>2”的效果。
(二)高校方面
1.組建復合型師資隊伍。復合型師資隊伍的基本要求是組建包含“專業導師、創業導師和企業導師”復合型結構的指導團隊。一方面,專業教師提供學生創新創業知識的理論指導,提升其理論認知水平,為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高校應該聘請企業高級管理者作為兼職教師,負責大學生項目管理和融資談判經驗的指導。另外,邀請創業導師對師資團隊進行培訓,以經驗交流的形式提高教師的創業知識素養和實踐應用指導能力。指導團隊各司其職,給予學生全方位的指導,以此提升學生雙創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助力大學生“互聯網+”大賽項目的成果轉化。
2.完善雙創教育的組織機制。一方面,高校應該以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領頭,統籌規劃全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并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的組織機構和制度,提高落實政府關于賽事政策的執行力。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可以向參加“互聯網+”大賽的學生提供一些扶持,例如,通過開通學生企業注冊通道、優化校企對接項目服務、邀請創業導師對種子項目全程指導等方式,提高學生項目的成功率。另一方面,高校提供給導師必要的激勵措施,提高導師指導的積極性。比如,對指導學生獲得“互聯網+”大賽省市級及以上級別獎項的團隊導師給予一定的獎金和榮譽獎勵。
3.推動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高校開展雙創教育要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要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為載體,以行業、產業發展為引領,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專業課程和教育教學全程。第一,高校要按照政府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專業優勢和學科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第二,高校可以與校外企業合作開發創業實踐類課程,增設在本專科生、研究生培養體系中,以此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
4.打造線上與線下一體化的教育平臺。打造線上與線下一體化的雙創教育平臺是發揮高校教育本質功能的重要環節。其一,校園社團組織可以不定期舉辦一些創新創業經驗交流分享會、創業校友返校講座等活動,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的興趣,增強“互聯網+”大賽的知名度。可以根據學校重點學科、專業特色組織進行校內的創新創業競賽,提前為“互聯網+”大賽的優秀項目做好遴選工作,并及時組織導師團隊對校內優秀項目進行指導,提高項目的競爭優勢。其二,積極運用線上平臺加強宣傳和教育,利用線上學習通、釘釘、騰訊會議等第三方平臺進行大賽宣導和項目培訓,提升學生對創新創業大賽的認知度。同時,高校可以開發線上教育平臺,推出慕課、視頻公開課等線上課程,專門針對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缺乏的學生進行系統培訓。
(三)政府方面
1.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政府要構建包含行政法規、經濟政策、市場監管、信息公開透明、推動雙創教育深化改革等在內的體制機制,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制度保障。第一,政府要制定創新創業的相關法律法規,為高校和企業對大學生雙創的扶持提供有力支持。第二,政府應出臺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優惠稅收政策,降低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的費用成本。例如,將具有發展潛力的“互聯網+”大賽項目設置為種子項目,并且設立政府專項資金扶持大學生,為種子項目解決啟動資金的難題。第三,政府應加強市場監管,營造利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市場環境,降低初創公司的市場準入門檻。積極引導上下游產業企業對尚未站穩腳跟的孵化企業提供資金、人才、研發、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其中資金鏈的延續對孵化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政府可以利用政策引導鼓勵銀行貸款、風險投資、公益眾籌、影響力投資等方式對孵化企業提供資金供應。第四,政府的政務信息堅持公開透明,通過政府官網、新聞媒介,讓大學生及時了解政府對于創新創業出臺的優惠政策,激發大學生借助政策紅利去創新創業的熱情。第五,政府要給予高校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勵企業與高校開展合作,促進社會資源向高校集聚,持續推動高校的雙創教育改革。
2.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在線下,政府可以聯合高校、企業舉辦創新創業主題研討會、青年創新創業領袖峰會、大學生創業論壇、“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總結大會等系列活動,邀請政府官員、高校導師、企業管理者、優秀創業青年、在校大學生等分享政策紅利,交流創新創業知識和經驗,以此拓展在校大學生的視野,為大學生與企業的對接項目創造良機。在線上,政府可以利用電視、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多種媒體平臺宣傳在“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涌現出的優秀團隊,通過媒體平臺的宣傳提升“互聯網+”大賽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進而增強社會大眾對創新創業的信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激發大學生參加“互聯網+”大賽的熱情。
(四)企業方面
1.搭建校友企業與母校的合作平臺。搭建校友企業與學校的聯系平臺,促進校友企業與母校合作,幫扶大學生創新創業。校友企業應加強與母校的互動,匯聚資源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及灌輸變革思維的理念。一方面,企業可以面向高校與學生團隊共同孵化項目,安排專業的企業導師給予學生團隊指導及資金支持,運用先進的管理方法推動項目孵化落地。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向母校提供市場信息,引導學校跟進產業前沿,把握市場需求的前沿動態,加快創新產品的誕生,提高學生科研成果的轉化率,適應產業發展的要求。
2.增強企業的研發能力。強大的研發能力能為學生團隊的“互聯網+”大賽項目孵化保駕護航。具備強大研發能力的企業意味著創新能力較強,競爭優勢就略勝一籌,對于高校學生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更有利于企業與高校學生開展合作。企業的研發團隊是研發能力的決定性因素,這要求企業在挖掘高校人力資源的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評估體系,著重挑選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人才。此外,在知識網絡時代的背景下,企業需要轉變發展思維,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分析企業人才結構,為與高校的人才對接提供數據支持。
三、結束語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各地開展得如火如荼,立足于大學生群體的參賽需求,研究大學生參賽的個體主觀因素,對有效發揮“互聯網+”大賽等雙創賽事的作用具有積極意義。學生參與雙創賽事的熱情及雙創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高校、企業、政府的協同合作與推進,積極聯動高校、企業和政府部門等主體參與,為促進大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同類賽事提供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1]? ?張程,司玉娟,張卓,等.“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創業教育探索:基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思考[J].高教學刊,2017(18):32-34,37.
[2]? ?韓燕霞.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圈研究:以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載體[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9(7):87-90.
[3]? ?王玲桂,馬迪克,陳華.人格特質對行人行為影響的理論解釋綜述[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4):41-51.
[4]? ?楊雪.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管理體系構建與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22(10):139-141.
[5]? ?卿春,鄒貴波,夏換.“三螺旋理論”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構建[J].貴州社會科學,2018(6):163-168.
[責任編輯?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