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方



摘要:歌劇藝術作品的誕生包含“藝術創作”與“藝術生產”兩個環節,歌劇藝術的創作生產模式涵蓋由藝術家主導的創作過程、藝術管理者主導的制作與演出過程,以及使二者有機整合并科學運行的機制。本研究基于國家大劇院歌劇制作體系,構建出藝術創作生產成長過程模型,指出藝術創作生產模式構建的三個階段及其特征。歌劇創作生產模式的本質是搭建一個適宜高質量歌劇作品產出的藝術生態環境,助力藝術組織實現可復制、可循環、可持續的歌劇創作生產高質量發展道路。
關鍵詞:歌劇藝術;大劇院;歌劇創作
一、引言
歌劇是一種由戲劇、音樂、舞蹈、建筑、美術等獨立藝術綜合而成的舞臺藝術,其構成要素復雜多元,諸要素服從于歌劇藝術整體構思的同時,又保持自身的獨特性。[1]歌劇的綜合性與復雜性決定了歌劇的制作難度,高質量的歌劇藝術呈現彰顯了藝術工作者和藝術組織的創作生產能力。盡管近年歌劇藝術在中國出現了新的創演高潮,但中國的歌劇事業仍然在歷史積淀、制作體系、生產能力、觀眾培養、藝術工作者隊伍專業化上與西方有著較大差距。簡而言之,中國歌劇的創作生產,最大的挑戰并非藝術效果的實現,而是歌劇制作的可復制性,即構建一套規范、成熟的歌劇創作生產模式。歌劇創作生產蘊含“藝術創作”與“藝術生產”兩個環節,“藝術創作”指以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過程[2],而“藝術生產”所涉及主體更加廣泛,它包含了與藝術相關所有人類創造藝術產品的活動[3]。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創作生產模式”,既包含由藝術家主導的歌劇一度創作與二度創作的全部過程,又兼顧由藝術管理者主導的歌劇制作與演出的生產過程,同時涵蓋使二者有機整合并科學運行的機制。
國家大劇院擁有國際一流的歌劇院舞臺,以歌劇作為重點發展的藝術門類,已經建立起完整的歌劇制作體系及配套運行機制。該體系以八大板塊為基礎,輔以規范的項目制管理和流程化管理,涵蓋歌劇的創作、制作和宣傳銷售等一系列生產環節,使歌劇項目一旦立項,就能在世界范圍內整合資源,投入生產。基于此,本研究從藝術管理學研究視角切入,以國家大劇院歌劇制作體系為軸進行立體考察和多維闡釋,揭示其體系構建與發展歷程、邏輯與形成動因,沿其機理探究制作體系與運行機制以創作生產高水平歌劇內容的當代切實模式,回答“歌劇藝術如何高質量創作生產”的核心命題,為藝術組織構建創作生產模式提供借鑒。
二、文獻基礎
進入 21 世紀,歌劇研究的范疇從集中于歌劇理論,過渡到開始廣泛涉及歌劇創作、歌劇表演、歌劇制作與傳播等領域,歌劇的創作與生產問題成為當下學界的研究熱點。近年由于首演、復排歌劇作品的不斷推出和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4]的啟動實施,學界誕生了諸多針對歌劇作品的個案研究,從中反映出近年更受市場和業內專業人士欣賞的歌劇作品類型有:中國經典歌劇、西方經典歌劇、復排的中國經典歌劇、中國民族歌劇和首演的原創歌劇,這為藝術組織選擇制作歌劇的題材及其對應制作方式提供了指向性作用。
歌劇理論研究多折射出社會性、美學性、民族性、哲學性等方面的思辨性特征,相關的討論與爭議彰顯了歌劇研究多元化、國際化的趨勢。歌劇創作研究主要包含音樂創作研究、劇本創作研究、歌劇創作中理論問題的思考等,舞美創作亦有涉及但數量較少。歌劇的音樂創作研究和劇本創作反映出兩點注意要素:第一,歌劇中音樂與戲劇的關系,對應到歌劇創作生產模式中創作階段的音樂創作、劇本創作的先后與比重問題;第二,歌劇的屬性,即歌劇應歸為音樂范疇還是戲劇范疇,對應到歌劇創作生產模式中制作排演階段音樂排練、戲劇排練的話語權歸屬問題,也即指揮與導演的關系問題。在歌劇創作中理論問題的思考中,與本研究關系較大的為“歌劇思維”,該觀點一是考慮到歌劇作為一門舞臺藝術的綜合性,有助于在構建歌劇藝術創作生產模式時識別包含音樂、戲劇、舞臺美術、舞蹈、表導演藝術及劇場等所有參與舞臺的歌劇人員要素;二是指出所有參與歌劇創作的藝術家的最終目標——實踐,即“創作”包含了展演、生產的意味,為構建創作生產模式的實踐意義提供依據。除歌劇表演史的研究外,歌劇表演研究常見以發聲唱法、人物塑造、表演教學為主要內容的推介性評析,作為中國歌劇表演者們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方法論,也有助于藝術組織識別一度創作、二度創作所涉及的所有創作生產要素,并對其進行細致的流程化管理。在國內歌劇演出市場繁榮和科技賦能藝術的背景下,有關歌劇制作與傳播的研究近年來呈上升趨勢,諸多學者開始關注與歌劇共生且關聯的重要內容。
綜上所述,學界對于中國當代歌劇創作生產的研究,關注視角與思想已經較為豐富,涵蓋了“藝術創作”中歌劇一度創作和二度創作中的各個要素,對“藝術生產”中涉及歌劇生態環境的各環節、各方面均有所關照,但仍然缺乏將“藝術創作”與“藝術生產”有機整合的研究,尤其是歌劇創作生產過程中有關運行機制的系統性闡述。鑒于有學者提出近年歌劇創演之所以弊端頻出,與第一責任人(院/團長、制作人)在某些操作環節上存在問題有關,且歌劇創作與生產問題的解決實為藝術家、藝術管理者的共同責任。因此,本研究聚焦于藝術組織如何以科學的創作生產模式推動歌劇創作、演出、生產的系統性運轉,進而剖析歌劇高質量內容創作生產的背后機理,構建創作生產的成長過程模型。
三、國家大劇院歌劇制作體系發展回顧
2007年至2023年,國家大劇院制作劇目數量達到100部,演出場次1820場[5],歌劇占比72%,在歌劇制作的數量、質量以及速度上領先業界。國家大劇院以歌劇制作充分展示了作為藝術生產機構的活力和特色,極大促進了中國歌劇事業的發展,其歌劇制作體系發展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瞄準定位和發展策略的培育階段(2007—2010年)
國家大劇院在歌劇創作生產初期,一無專業的歌劇制作團隊,二無健全的歌劇制作流程規范。在對中西方歌劇文化客觀認識和分析的基礎上,國家大劇院借鑒歐美歌劇院的制作經驗,結合實際條件選擇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審美觀念和觀眾欣賞習慣的歌劇制作道路,如圖1所示,以“歌劇制作三步走”方針度過了歌劇制作體系的前期試驗期:
聯合制作和獨立制作對國家大劇院的歌劇生產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大劇院于2010 年前后分別組建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作為歌劇制作體系的基石,同時建立了包括選題制度、舞美制作制度、質量審核把控制度、財務開支制度、項目報批制度在內的各項歌劇制作配套制度,確保歌劇生產有章可循。
(二)建立科學管理運行機制的成熟階段(2011—2015)
正確的歌劇制作生產道路需要科學的歌劇制作體系和高效的運行機制支撐,以適應歌劇制作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2013年,國家大劇院將劇目制作業務從演出部分立出來正式成立劇目制作部,專門負責劇目制作的統籌策劃和組織實施,這標志著組織架構完善、職責分工明確、協同配合有序的八大板塊歌劇制作體系正式建立。
八大板塊中的主創、主演、小角色板塊主要強調包含編劇、作曲、導演、指揮、演員在內的藝術家的創造性發揮,制作和排演板塊則主要強調藝術管理者的管理實踐。其中,排演板塊以劇目制作部組成的制作人為中心,涉及與歌劇創作中各個環節人員在排練和演出階段的對接,需要對排練、演出質量,音樂、戲劇質量和舞臺呈現質量各個環節的藝術質量進行監控和全方位管理。歌劇在制作過程中,從選題開始歷經的生產要素有:音樂作業、音樂排練、戲劇排練、舞美制作、舞臺樂隊排練、彩排、首演、撤臺、總結等數十個方面,其流程如圖2所示:
國家大劇院為劇目制作部歸納培訓的《歌劇制作排演中期“七條線”》[6],對流程中制作和排練、舞臺工作和演出的各項細節進行了細致的起止時長和注意事項標注,對八大板塊所涉及的所有藝術工作者起到了工具指南性的作用。
(三)逐漸發揮平臺效應的高質量發展階段(2016至今)
歌劇電影是歌劇藝術與電影技術深度融合的結晶,是歌劇呈現與傳播方式的雙重革新。2013年國家大劇院啟動高清歌劇電影制作計劃,邀請意大利和德國的音樂制作出版公司進行拍攝、出版和發行,并在世界范圍內公映。2016年國家大劇院舉辦第一屆“國家大劇院國際歌劇電影展”,將歌劇電影作為展示制作實力、共享合作成果的重要載體,在歌劇藝術交流互鑒、歌劇藝術推廣普及、科技與藝術融合方面做出了重要實踐。
2020年國家大劇院開創線上演出系列,截至2023年五一假期,舉辦179場線上演出,全網總點擊量累積超47.55億次。國家大劇院制作歌劇的供給方式從線下延伸至線上,包含了《茶花女》《長征》《阿依達》在內的60余部歌劇演出實況在古典音樂頻道供觀眾線上觀看。此外,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北京藝術中心)中的臺湖舞美藝術中心,作為一座集劇目策劃、創作、生產、合成、演出、倉儲為一體的藝術中心,結合“世界劇院聯盟”框架下的“三大論壇”(世界劇院北京論壇、世界交響樂北京論壇、臺湖舞美國際論壇)搭建的中外劇院交流互鑒平臺,為國家大劇院的歌劇制作與運營積蓄力量,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四、歌劇創作生產模式構建路徑分析
基于上述材料,從“動因—行為—結果”這一普適邏輯,對國家大劇院歌劇制作體系的構建路徑及其機理展開分析。
(一)階段一:頂層設計,為創作生產模式塑造支撐的初創階段
歌劇創作生產模式構建需充分考慮歌劇藝術世界和中國的發展現狀、藝術組織所在城市現狀、藝術家和觀眾層面的供需現狀,還需重點分析藝術組織自身的制作情況和優劣勢:是否有人、財、物的資源傾斜?是否與藝術組織定位與發展戰略相契合?是否有助于實現藝術組織的發展目標?國家劇院歌劇制作體系建立前,在理念、專業、組織、人員、財務、物質上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在制作經驗、制作導向、制作背景、制作成本、制作團隊上,仍存在不足或困難,以上構成了國家大劇院構建歌劇制作體系的“動因”。從“歌劇制作三步走”方針的實踐中,研究得到歌劇創作生產模式初創階段的三個要點:一是人才培養,培養專業制作人才,形成高水平團隊;二是組織構建,明確制作團隊的職責分工;三是結構規劃,在積累制作資源、明晰制作流程、掌握制作規范的過程中,識別制作生產的基本規律,規劃創生機制的各項結構要素。最終,藝術組織從“組織架構”和“建章立制”兩個層面,為歌劇創作生產模式的構建奠定基礎,其創作生產模式的支撐機理如圖3所示:
(二)階段二:科學運轉,為創作生產模式確立規范的成熟階段
創作生產模式往往在基本要素搭建完成后,迫于政策變化或行業競爭,面臨快速成長的壓力,這就要求創作生產模式不能只有骨架,沒有各要素之間的科學運轉的管理方法。對藝術組織而言,這是其所構建的創作生產模式是否能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拐點,也是最考驗藝術組織內藝術管理者能力與策略的時間節點。
項目制管理可以在一定時期內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等各種資源,通過科學的策劃、高效的組織、精細化的管理推動項目的順利實施,使歌劇制作的質量、預算和進度可控,大幅提升歌劇的生產效率和制作生產能力。一個完整的歌劇項目從立項開始,就進入項目制作周期,項目組需跟進一度創作向二度創作推進的全過程,并按照立項時策劃和制定的各環節目標,完成計劃要求、時間節點要求、預算要求,取得良好的舞臺呈現并不斷完善制作技藝,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歌劇作品,直至首演結束和總結全部結束后,構成一個完整的歌劇制作流程。研究發現,國家大劇院歌劇制作八大板塊實為流程化管理的產物,將八個板塊在一個歌劇制作周期里同時調動起來的管理模式就是項目制管理模式。
精細化、專業化、規范化的創作生產模式可以確保藝術組織的高效運行,保質保量地產出高質量藝術內容,充分釋放藝術組織的藝術生產效能,其創所生產模式的運轉機理如圖4所示:
(三)階段三:創新發展,為創作生產模式拓展外延的升級階段
國家大劇院歌劇制作體系在項目制管理和流程化管理的過程中,涉及除劇目制作部外,舞臺技術部、管弦樂團、合唱團、戲劇演員隊、院辦公室、行政事務部、藝術交流部的參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集文字、影像、圖畫、聲音等多種介質于一體的數字多媒體技術逐漸應用于歌劇的制作生產,加之生產模式平穩運行的過程中不乏風險危機事件的發生,契機與危機都構成了藝術組織為創作生產模式拓展外延的動力。研究發現,藝術創作生產模式的基本完成并不意味著創作生產模式的生長靜止,該模式是伴隨文化政策改革、藝術市場環境、人民精神需要變化而應不斷更新的動態機制,唯有在自我迭代中不斷拓展外延、創新理念,通過多部門的協同配合,才能以升級版本的創作生產模式應對時代發展和行業風險,從而持續創造高質量的藝術供給,回應藝術市場需求和人民美好精神需要,其創作生產模式的升級機理如圖5所示:
五、研究結論
基于上述討論,本研究將藝術創作、展演與生產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探明藝術創作生產模式構建的三大階段及其主要特征,得出藝術創作生產模式成長過程模型,如圖6所示:第一階段初創階段,主要指通過調研其他藝術組織或藝術門類的創作生產模式,以學習、模仿或合作的方式,充分識別本藝術組織主打藝術門類在創生機制里的所有構成要素,分板塊搭建并對其做出結構規劃,在此過程中逐步培養制作團隊。第二階段成熟階段,指通過精細化、專業化、規范化的管理,將創作生產各個要素串聯,使該體系運行起來,這一步著重強調藝術管理者頂層設計的重要性。藝術組織通過執行創作生產模式,投入一度創作和二度創作所有要素,穩中有進地產出高質量的藝術內容,達到藝術質量與產量的雙重領先,意味著該藝術創作生產模式的構建基本完成。第三階段升級階段,主要指在面臨變化與危機時,創作生產模式在圍繞主打藝術門類堅持高質量藝術內容產出的同時,仍要開拓視野,充分調動藝術組織內部的其他部門,開發藝術衍生內容或核心藝術內容的新型表達形式,提高抗風險能力,實現可復制、可循環、可持續的藝術創作生產高質量發展道路。該模型可以為藝術組織展開藝術生產提供從單個藝術產品到整個創生鏈條的全局視角,為藝術組織構建創作生產模式提供參考。
藝術創作生產模式的本質是搭建一個適宜高質量藝術內容產出的藝術生態環境,對于藝術組織來說,即在計劃、執行、控制三個層面構建藝術生產計劃、藝術制作系統、藝術制作控制系統、藝術傳播營銷系統、藝術行政保障系統共同協調運作的全流程管理體系。該體系中藝術家負責提高和保證藝術水準,藝術管理者通過管理實踐盡可能使藝術家的藝術水準全面發揮,最終實現效果即為該輪藝術創作、展演、生產的藝術質量。
藝術創作生產模式的作用在于保護藝術作品內容質量的下限,使藝術的創生不依賴于任何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個人,而是在科學運轉模式的保證下,只要投入一定要素就能保證持續不斷的藝術內容。表演藝術的藝術內容永遠蘊含著自身的更新迭代,展演與生產也在適應市場和人民群眾精神需要的動態發展過程之中,這樣的動態發展引導著藝術作品、藝術家和藝術組織的良性互動。構建藝術創作生產模式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優質藝術內容持續不斷且均衡供給的關鍵問題,讓藝術精品不斷涌現,推動中國以高質量藝術內容供給為核心,實現藝術高質量發展,并成為世界藝術版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基金項目: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藝術高質量發展研究”(項目編號 23ZD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音樂學院 )
注釋及參考文獻:
[1]《歌劇美學論綱》,居其宏著,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2]顧建華,張占國主編《美學與美育詞典》藝術創作詞條:“指藝術家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指導,運用一定的創作方法,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選擇、加工、提煉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勞動。”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馬克思還特別指出,藝術生產是人的生產,是為人的全面發展而生產,“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95頁)。
[4]指2002年“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和2020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
[5]《國家大劇院2022年報》摘錄。
[6]參見陳平著《劇院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