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提高公路瀝青路面的耐久性,將A(聚乙烯復合材料)、B(高分子復合材料)、C(橡塑合金材料)和D(聚合物復合材料)4種復合改性劑分別摻入AC-13瀝青混合料制備符合改性瀝青混合料,對比抗車轍性能,優選性能均衡的復合改性劑C。將復合改性劑C摻入高性能級配瀝青混合料SUP-20制備復合改性瀝青混合料,以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 triblock copolymer,SBS)改性瀝青混合料SUP-20為對照試樣,分別進行高溫抗車轍性能試驗、抗水損害性能試驗、低溫性能試驗等。試驗結果表明:復合改性后的C-70#基質瀝青SUP-20混合料的平均動穩定度增大11.0%,劈裂強度比增大1.7%,抗彎拉強度增大8.6%,抗低溫破壞性能增大14.9%,在溫度5、20、35 ℃和頻率0.1、1、10 Hz下的動態模量都高于SBS改性瀝青SUP-20混合料,相位角都小于SBS改性瀝青SUP-20混合料。
關鍵詞:復合改性;路用性能;耐久性;高溫穩定性;低溫性能;抗水損壞性能
中圖分類號:U414;U21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0032(2024)02-0019-07
引用格式:屈會朋.耐久性復合改性瀝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J].山東交通學院學報,2024,32(2):19-25.
QU Huipeng. Pavement performance of durable composit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J].Journal of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2024,32(2):19-25.
0?引言
嚴重的瀝青路面病害會影響路面行車的舒適性[1],某種病害的產生可能加速誘導其他病害的產生和發展,例如行車荷載可能誘導車轍病害處產生微細裂縫,并在行車荷載反復作用下擴展,在水的作用下面層坑槽、裂縫等其他病害問題加劇[2-3]。提高瀝青混合料的抗壓強度,減少車轍及路面水損壞是瀝青路面特別是山嶺重丘區瀝青路面亟需解決的問題。現有研究多集中在摻加纖維和改性劑、瀝青改性、瀝青混合料級配調整、瀝青混合料設計、優化結構層組合等方面[4-8]。
在瀝青混合料中摻加復合改性劑是提升抗高溫變形能力及耐久性的有效途徑[9]。在瀝青中摻加氯丁二烯橡膠(chloroprene rubber,CR)、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 triblock copolymer,SBS)、多聚磷酸(polyphosphoric acid,PPA)或石墨烯等改性劑進行復合改性,可改善瀝青的路用性能[10]。李鄭[11]、鄒虎等[12]將PPA和CR復合改性瀝青用于紫外線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的西藏地區,研究得到的最優復配方案為CR、PPA與瀝青混合料的質量比分別為0.200 0、0.012 5?,F有研究多集中在瀝青混合料的制備工藝、配方優化和性能表征等方面,但因改性劑和瀝青本身的復雜性、表征方法欠缺等原因,改性機理及工業應用研究不足[13]。
本文從A(聚乙烯復合材料)、B(高分子復合材料)、C(橡塑合金材料)和D(聚合物復合材料)4種復合改性劑中優選1種改性劑,對瀝青混合料進行改性,通過高溫抗車轍性能試驗、抗水損害性能試驗、低溫性能試驗等,對比研究復合改性劑對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響,以期為高耐久、長壽命瀝青路面的發展提供指導。
1?復合改性劑優選
1.1?瀝青混合料級配及馬歇爾試驗
為研究復合改性劑對改善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效果,將A(聚乙烯復合材料)、B(高分子復合材料)、C(橡塑合金材料)和D(聚合物復合材料)4種復合改性劑分別摻入AC-13瀝青混合料,復合改性劑與瀝青混合料的質量比均為0.003,油石比為5.0%。AC-13瀝青混合料的級配如表1所示。復合改性瀝青混合料毛體積密度為2.416 g/cm3,理論最大相對密度為2.515,馬歇爾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摻入復合改性劑后,瀝青混合料的各指標均滿足規范[14]要求。
表1?AC-13瀝青混合料的級配
方篩邊長/mm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
合成級配的通過率/%100.098.069.640.932.224.516.610.57.45.8
控制上限的通過率/%100.0100.073.644.935.227.519.613.510.47.8
控制下限的通過率/%100.094.065.636.929.221.513.67.54.43.8
表2?馬歇爾試驗結果
項目空隙率/%礦料間隙率/%飽和度/%穩定度/kN流值/(0.1 mm)
試驗結果3.913.971.79.2732.6
技術要求[14]3.0~5.0≥13.965.0~75.0≥8.0020.0~40.0
1.2?改性后瀝青混合料性能試驗
將復合改性瀝青混合料與對照試樣(未摻復合改性劑的AC-13瀝青混合料)的抗車轍性能(動穩定度)對比,綜合考慮低溫小梁試驗、抗水損害試驗結果,確定改性后瀝青混合料綜合性能最佳的復合改性劑。
1.2.1?路用性能
摻入不同復合改性劑后瀝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如表3所示。不摻入復合改性劑的對照試樣的破壞應變為1.997×10-3,動穩定度為1 338次/mm。
由表3可知:采用不同復合改性劑改性瀝青混合料后,瀝青混合料的抗車轍性能提高,分別加入A、B、C、D等4種復合改性劑的瀝青混合料的動穩定度比對照試樣分別提高40%、182%、139%、133%,破壞應變及劈裂強度比也有所提升,改性效果明顯。原因主要是在瀝青混合料拌和過程中復合改性劑熔融,經攤鋪和碾壓后形成網絡結構,將集料顆粒穩固在網絡結構中。鋪筑完成后的瀝青路面即使表面溫度高于瀝青的軟化點,網絡結構依然有約束作用,不易產生車轍[15-18]。
復合改性劑的作用機理如圖1所示。瀝青混合料和復合改性劑間的化學交換作用如圖2所示。加入復合改性劑后,瀝青混合料系統內部結構重新分布,改性劑通過溶脹減小表面能,瀝青混合料趨于新平衡。復合改性劑顆粒的某些聚合物鏈段擴散到瀝青相中形成界面層,減緩分子的運動;部分高分子聚合物可與瀝青分子鏈形成高穩定性、高強度的網絡結構,有助于提高瀝青混合料的力學性能。因此,復合改性瀝青混合料的低溫性能及抗水損害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綜合瀝青混合料的高溫性能、低溫性能及抗水損害性能,確定復合改性劑C為最佳改性劑。
圖1?復合改性劑作用機理?圖2?瀝青混合料和復合改性劑間的化學交換作用
1.2.2?耐久性
為明確復合改性劑對提高瀝青混合料耐久性的效果,參照文獻[19]進行四點彎曲疲勞壽命試驗,測試恒定應變為230×10-6,疲勞壽命為106次,試驗溫度為15 ℃下復合改性劑C-AC-13瀝青混合料(以下簡稱C-AC-13瀝青混合料)的疲勞性能,試驗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C-AC-13瀝青混合料的勁度模量損失率均小于31%,最小勁度模量損失率為17.7%,表明復合改性劑C可明顯提高瀝青混合料的抗疲勞性能。
為直觀反映復合改性劑C對提高AC-13瀝青混合料疲勞性能的效果,調研常見瀝青混合料的疲勞試驗結果,試驗溫度為15 ℃,勁度模量損失為50%時的疲勞試驗結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其他類型瀝青混合料在勁度模量損失為50%時,疲勞壽命小于3×105次,說明復合改性劑C可提高瀝青混合料的疲勞性能。
注:AR-AC-13為橡膠瀝青混凝土,SUP-13為高性能瀝青。
2?原材料
70#基質瀝青、SBS改性瀝青的技術指標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二者均滿足文獻[19]的技術要求。試驗選用國道G210獨山至新寨改造工程自加工料場的粗集料,技術指標如表7所示。細集料技術指標如表8所示。采用優質石灰巖經單獨磨細制成礦粉,技術指標如表9所示。由表7~9可知,各組分均滿足技術要求。
項目壓碎值/%高溫壓碎值/%表觀相對密度吸水率/%對瀝青的黏附性等級針片狀顆粒質量分數①/%粒徑小于0.075 mm顆粒質量分數②/%試驗結果13.517.62.6740.645級11.40.6
技術要求[14]≤24.0≥2.600≤2.00≥4級≤15.0≤1.0
①采用游標卡尺法測試針片狀顆粒的質量分數。
②采用水洗法測試。
表8?細集料技術指標
項目表觀相對密度砂當量/%亞甲藍值/(g·kg-1)粒徑小于0.075 mm顆粒質量分數①/%棱角性(流動時間)/s
試驗結果2.58868.48.011.347.4
技術要求[14]≥2.500≥60.0≤25.0≤15.0≥30.0
①采用水洗法測試粒徑小于0.075 mm顆粒的質量分數。
表9?礦粉的技術指標
項目表觀相對密度
不同粒徑顆粒的質量分數/%
<0.6 mm<0.15 mm<0.075 mm親水系數含水量/%塑性指數
試驗結果2.733100.091.483.60.50.31.8
技術要求[14]≥2.500100.090.0~100.080.0~100.0<0.8≤1.0<3.0
3?配合比設計與瀝青混合料性能試驗
設計SUP-20級配進行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復合改性劑C與瀝青混合料的質量比為0.003。SUP-20瀝青混合料的旋轉壓實試件的空隙率為4.0%±0.5%,油石比為4.3%。對復合改性的SUP-20瀝青混合料C-70#基質瀝青SUP-20混合料進行高溫性能、抗水損害性能和低溫性能試驗,并與SBS改性瀝青SUP-20混合料進行對比。
3.1?高溫抗車轍性能
參照文獻[19]車轍試驗方法進行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定性試驗,結果如表10所示。
由表10可知:2種瀝青混合料的動穩定度和變異系數均滿足技術要求;與對照試樣相比,C-70#基質瀝青SUP-20混合料的平均動穩定度比SBS改性瀝青SUP-20混合料增大11.0%,C-70#基質瀝青SUP-20混合料的變異系數比SBS改性瀝青SUP-20混合料減小54.0%,表明復合改性劑C能較大程度改善SUP-20瀝青混合料的高溫抗變形性能。
復合改性劑C含一定細橡膠粉,膠粉在降解過程中釋放大量相對分子量為3×102~5×105級的聚合物,在瀝青中類似連續級配分布,與瀝青形成良好的密實分子級配聚合物,與高密度連續配筋結構作用相當,低溫黏度高,有助于提高瀝青混合料的動穩定度[20-22]。
3.2?抗水損害性能
采用凍融劈裂試驗評價2種瀝青混合料的抗水損害性能,結果如表11所示。
由表11可知:C-70#基質瀝青SUP-20混合料的劈裂強度比文獻[9]中的要求(80%)增大10.6%,與對照試樣相比,劈裂強度比增大1.7%。
與動穩定度增大的原理一致,復合改性劑C增大瀝青混合料的低溫黏度,改善了瀝青與集料間的黏附性及黏結強度。
3.3?低溫性能
參照文獻[19]中四點彎曲試驗方法進行不同瀝青混合料的試件低溫性能試驗,試驗測試結果如表12所示。
由表12可知:C-70#基質瀝青SUP-20混合料的抗彎拉強度比SBS改性瀝青SUP-20混合料增大8.6%,低溫抗破壞應變增大14.9%。說明C-70#基質瀝青SUP-20混合料低溫黏度高,黏韌性提升,與集料黏附性更好。
3.4?動態模量分析
為進一步對比抗永久變形能力,測試2種瀝青混合料在不同溫度、頻率f下的動態模量和相位角,結果如表13、14所示。
由表13、14可知:不同溫度、頻率下,C-70#基質瀝青SUP-20混合料的動態模量均大于SBS改性瀝青SUP-20混合料,相位角均小于SBS改性瀝青SUP-20混合料。
瀝青混合料是黏彈性物質,若動態模量越大、相位角越小,則更接近彈性體,溫度較高情況下其抵抗車轍病害的能力越強。和對照試樣相比,C-70#基質瀝青SUP-20混合料的動態模量大,表明其促進瀝青混合料由黏性向彈性轉變,可增強瀝青混合料抗永久變形能力[23-24]。
4?結論
1)為提高瀝青混合料的抗車轍性能,將A(聚乙烯復合材料)、B(高分子復合材料)、C(橡塑合金材料)和D(聚合物復合材料)4種復合改性劑分別摻入AC-13瀝青混合料,從破壞應變、動穩定度及劈裂強度比等方面對比不同材料的性能,優選復合改性劑C。
2)SBS改性瀝青SUP-20混合料未摻入復合改性劑C,作為對照試件,摻入復合改性劑C的C-70#基質瀝青SUP-20混合料試件的抗車轍性能、抗低溫開裂性能、抗水損害性能均得以改善,動穩定度、劈裂強度比、低溫抗破壞應變比SBS改性瀝青SUP-20混合料試件分別提高11.0%、1.7%、14.9%。摻加復合改性劑C使得瀝青結構類似于連續級配分布,改性劑釋放的聚合物與瀝青混合料形成良好的密實分子級配聚合物,與高密度連續配筋結構作用相當,低溫黏度高,有助于提高瀝青混合料的動穩定度,改善瀝青與集料間的黏附性及黏結強度。
3)C-70#基質瀝青SUP-20混合料的動態模量較大,表明復合改性劑C促使瀝青混合料由黏性向彈性轉變,抗永久變形性能優異。
參考文獻:
[1]?蔡揚發,黃民如,楊海明,等.濕熱地區高速公路坑槽病害評估與對策[J].中國水運,2023(4):158-160.
[2]?王運強.公路瀝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預防處置[J].中國公路,2020(11):174-175.
[3]?翁盛林.瀝青混凝土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建材與裝飾,2019(17):284-285.
[4]?王娜.高模量瀝青混合料的設計與施工控制[J].北方交通,2015(2):89-91.
[5]?董雪山.探析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及養護技術措施[J].人民交通,2020(5):76.
[6]?李靖.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及養護施工技術[J].交通世界,2022(26):61-63.
[7]?彭濤,韓帥,周昌勇.山區高速公路隧道典型病害分析與防治[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9,15(9):212-213.
[8]?馬一飛.三維探地雷達的典型病害識別檢測與應用[J].中國公路,2022(21):90-91.
[9]?吳榮桂,孫希來.西南地區高速公路橋梁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20,16(10):205-208.
[10]?周大兵.公路復合改性劑瀝青路面施工技術分析[J].運輸經理世界,2021(3):145-146.
[11]?李鄭.多聚磷酸與橡膠粉復合改性瀝青及其混合料在西藏地區的應用研究[J].公路工程,2016,41(1):230-235.
[12]?鄒虎,李強.石墨烯復合橡膠改性瀝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20,37(10):46-56.
[13]?李明揚.高模量瀝青結合料及其混合料技術性能試驗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23.
[14]?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程:JTG E20—2011[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15]?朱逸凡.高溫重載下瀝青混合料高溫穩定性能研究及應用[D].南京:東南大學,2019.
[16]?周健民,吳博.長大縱坡路段瀝青路面車轍規律和影響因素[J].公路交通科技,2021,38(7):9-16.
[17]?趙鵬.山區高等級公路瀝青路面預防性養護研究[J].交通世界,2020(30):99-100.
[18]?楊朋. 高模量瀝青及其混合料特性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19]?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 F40—200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0]?吳星,康愛紅,吳幫偉,等.基于粉膠比的SBS瀝青膠漿性能的研究[J].公路工程,2021,46(6):121-126.
[21]?沈源濱,李子豪,周帥.復摻環氧樹脂改性SBS瀝青高溫性能研究[J].黑龍江交通科技,2021,44(12):1-3.
[22]?蔡斌,王佳,相宏偉,等.超高摻量膠粉改性瀝青性能評價及機理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22,39(9):16-22.
[23]?劉愛華,盧勇,李亞麗,等.石墨烯對橡膠改性瀝青路用性能影響試驗研究[J].路基工程,2021(1):68-73.
[24]?盧桂林,許新權,唐志赟,等.高模量改性劑的作用機理及應用研究[J].建筑材料學報,2021,24(2):355-361.
Pavement performance of durable composit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QU Huipeng
China Design Group (Jiangsu)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the durability of asphalt pavement, composite modifier C with balanced performance is selected from four types of composite modifiers A (polyethylene composite material), B (polymer composite material), C (rubber-plastic alloy material), and D (polymer composite material) to prepar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s compliant by mixing it with high-performance graded asphalt mixture SUP-20. Styrene-butadiene triblock copolymer (SBS)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SUP-20 is used as the control sample for conducting high-temperature anti-rutting performance tests, anti-water damage performance tests, low-temperature performance tests, etc.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dynamic stability, the splitting strength ratio, the flexural tensile strength, and the resistance to low-temperature damage of the C-70# matrix asphalt SUP-20 mixture after composite modification increases by 11.0%, 1.7%, 8.6%, and 14.9%, respectively. The dynamic modulus at temperatures of 5, 20, 35 °C and frequencies of 0.1, 1, 10 Hz are all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SBS-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SUP-20, with phase angles less than that of the SBS-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SUP-20.
Keywords:composite modification; pavement performance; durability;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water resistance performance
(責任編輯:王惠)
收稿日期:2023-05-17
基金項目:貴州省公路局2021年科技項目(2021QLM14)
作者簡介:屈會朋(1990—),男,江蘇徐州人,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道路工程材料技術,E-mail:541782229@qq.com。
DOI:10.3969/j.issn.1672-0032.2024.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