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浸道路完成硬底改造,以拆促建增添6大公園,垃圾分類井然有序,閑置土地變身“蔬菜園”“果園”……在汕頭市金平區西隴社區,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面,為“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繪上生態底色。
這是該區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具體實踐,也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汕頭探索。近年來,汕頭市生態環境系統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圍繞落實“百千萬工程”開展系統謀劃,在深化污染攻堅、回應群眾關切、服務推動高質量發展等領域真抓實干,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指標任務,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國省考斷面、飲用水源和水功能區水質100%達標;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占比提升至95.7%,同比提高4.6個百分點;空氣質量指數達標率98.1%,PM2.5平均濃度為20微克/立方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1%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2023年,這組可圈可點的數據,讓汕頭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不久前,汕頭因在治水領域成效顯著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在省2022年環境保護責任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汕頭市生態環境局被人社部、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先進集體”。
農村污水治理率96.6%
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金黃色的河面泛起粼粼波光,不遠處幾只白色身影掠過水面,為這片靜謐增添幾分靈動……漫步蓮陽河岸,眼前這一幕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鄉村畫卷。流經汕頭市澄海區的蓮陽河,2023年不僅上榜了廣東省“最生態”碧道,更成為全省唯一入選全國2023年度幸福河湖建設項目的河流。
治水關乎治國,水脈連著文脈。蓮陽河打造幸福河湖的背后,離不開汕頭全力打好治水攻堅戰的決心和行動。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澄海區在守好飲用水源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建成4座污水處理廠,規劃日處理污水規模為40萬噸;全面完成“源頭截污、雨污分流”專項行動;16座垃圾壓縮轉運站投入運營使用,建成澄海潔源垃圾發電廠,日總處理能力達1425噸,配套建設生活垃圾應急填埋場并投入運營,全面實現垃圾收、轉、運、處全鏈條處置,減輕垃圾入河入溝對水體的潛在污染。
近年來, 汕頭市生態環境系統以“頭號力度”落實“頭號工程” , 將農村治水作為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實的重要舉措,堅持“因地制宜、建管并重、多元投入、長效運維”系統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農村環境整治。
目前,汕頭建成約1.68萬公里雨污分流“一張網”,全市1157個自然村中有1118個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達96.6%。同時,通過“截污控源、底泥清淤、生態修復”等方式,累計推動26條農村黑臭水體完成整治,334個行政村完成環境整治,實現全市68%以上村莊建成美麗宜居村。
農村治水,三分靠治七分靠管。汕頭還建立由市生態環境局等職能部門為督導主體、區(縣)政府為責任主體、鎮(街)政府為落實主體的農村生活污水建設和運維管理體系,由專業第三方統一實施建設、運維設施和干支管,由村一級結合衛生保潔等工作對村內雨污管網開展日常維護。汕頭市生態環境部門組建工作專班,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實施檢查、指導、通報、督促整改工作。
各區縣通過專項資金、涉農資金、專項債、鎮村自籌、社會捐贈等多渠道籌集資金,以及開征污水處理費,推動農村污水治理項目的建設和運維。截至目前,汕頭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投入資金約57億。
為全鏈條規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汕頭還制定全覆蓋攻堅方案,在粵東西北地區率先提出到2024年底前治理率達到100%的目標,并出臺市級工作指引、考評細則等政策文件。近日,汕頭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攻堅方案在全省范圍內首個通過省級專家評審。
練江恢復生物多樣性
江面上,龍舟手奮力下腰、提槳破水,如箭一般的龍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飛馳;岸邊上,村民熱情高漲、賣力歡呼,許多人兒時的賽龍舟記憶再次出現眼前……2023年端午節,潮南區傳統龍舟爭霸賽在成田鎮東鹽村內河舉行,8支龍舟隊在1500多米賽道上輪次競逐;潮陽首屆練江龍舟賽則在和平鎮下寨蠔潭灣水域開賽,當地各鎮(街道)13支龍舟隊參加。
這兩場龍舟賽有一個共同點——在練江流域內舉辦。曾經,練江流域污染嚴重,水體發黑發臭,作為傳統習俗的龍舟賽不得不停辦。如今龍舟競渡的場景再現,對當地群眾來說,不僅家門口的江水變清了,鄉村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也回來了。
自2018年以來,汕頭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落實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的政治責任,強力推進練江流域綜合整治,練江從“污染典型”蝶變為“治污典范”,獲評“廣東省十大美麗河湖”,治理成效得到第二輪第四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的充分肯定。在鐵腕整治下,黑臭多年練江從“墨汁河”變為“生態河”,練江海門灣橋閘國考斷面水質達地表水Ⅳ類標準,流域內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
“如今重辦龍舟比賽,不僅展現練江水質改善的成效,也充分表明汕頭深化練江整治不放松,確保練江水質穩定改善的決心和信心。”汕頭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燕飛說,近年來,汕頭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練江綜合整治,一體推動練江流域污染治理、產業發展、城鎮提能、鄉村振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練江流域提檔升級,增強落實“百千萬工程”的內生動力。
截至目前,練江流域新增建成510公里管網,織成9503公里截污納污“一張網”;累計排查管網2.05萬公里,完成1703處管網淤積堵塞、錯接漏接問題整改;建設高質量水源林9500畝,實施污水處理廠尾水凈化人工濕地等生態修復項目,進一步實現將階段性治理舉措和長遠性治理機制相結合。
汕頭也將練江治理和產業發展相結合,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和技術改造,以印染園區綠色升級為支點,帶動紡織服裝產業全鏈條加快綠色轉型。2023年,潮陽、潮南印染園區工業總產值同比分別增加66%、33%。推進國際紡織城、漁光互補光伏發電、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等項目建設,發展生態農業、現代養殖業、觀光旅游等“美麗經濟”,流域內建成5個省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此外,通過宣傳活動、創建環境教育基地、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公益捐贈等方式提升群眾環保意識,暢通參與環保共建、提升環保收益的渠道。目前,練江流域內新增建成2個省級環境教育基地;首部以鄉村振興為題材、以練江整治為背景的大型現代潮劇《一樹梅花香》入選第十五屆廣東省藝術節作品;練江整治獲評省“十佳污染防治攻堅戰典型案例”,《堅持法治引領,推動練江從“污染典型”蝶變為“治污典范”》項目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單項候選項目,《堅持黨建引領、苦干實干推動練江從“污染典型”向“治污典范”蝶變》獲評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典型案例。
把問題清單變滿意清單
“ 終于可以睡一個安穩覺了!”“現在晚上沒有噪聲了,不怎么吵了!”“謝謝生態環境局還我們一個安穩的環境。”這是近期群眾對市生態環境局的點贊聲音。
近日,汕頭市澄海區某小區臨街多家燒烤店夜間占道經營,噪聲、油煙污染擾民,小區住戶多次投訴未果,72家住戶準備聯名向上級部門反映。汕頭市生態環境執法局得知后,隨即實地調查并與小區住戶代表見面,傾聽信訪群眾訴求,并采用提級辦理、聯合包案、綜合施策、源頭治理、監測解疑等手段,妥善化解可能引起群體性事件的問題。同時,立足長遠在燒烤店附近的一處閑置區域規劃建設疏導區,讓燒烤類、小餐飲等群眾喜愛又易于擾民的經營活動集中進駐,讓市容亂象整治的同時留住城市“煙火氣”。
無獨有偶,龍湖區“敏捷璟瓏灣”項目工地噪聲擾民引起多次重復投訴,市生態環境局得知后,由汕頭市生態環境局主要領導任包案領導,帶隊區生態環境分局深入現場調研指導和協調處置,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共同研究措施辦法,最終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獲得群眾好評。
投訴看似簡單擾民,但建筑施工噪聲卻是城市建設中難以避免的共性問題,以龍湖區為例,建筑施工工地不下數十個,若得不到妥善處置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近年來,汕頭市生態環境局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環境問題,構建“屬地+部門+群眾”的共治體系,推動信訪工作變“被動應對”為“主動化解”,變“單打獨斗”為“抱團作戰”,變“事后調處”為“源頭治理”。
2023年,生態環境信訪案件辦結率、部門滿意率均為100%,30宗信訪件受到點贊表揚,汕頭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局投訴舉報科科長李海彬先后被評為“廣東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省生態環境領域信訪維穩工作表現突出先進個人”、“廣東省十佳污染防治攻堅戰優秀事例(最美基層環保人)”、汕頭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汕頭市生態環境局還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推動“監管+服務”融合,助力建設工商并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審批服務方面,制訂建設項目容缺受理制度、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制度和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清單制度,為重點項目開通綠色通道,2023年482個重點項目中,116個已完成環評審批、34個備案,45個需要辦理環評手續的項目均落實一對一跟蹤服務;在準入指引方面,印發“三新兩特一大”產業生態環境準入與綠色發展工作指引,指導122個項目順利通過環評審批;在執法幫扶方面,實施“一季一幫扶”行動,以清單式管理和服務式、體檢式、預防式執法落實“一廠一處方”,累計幫扶249家企業。
過去一年,汕頭市生態環境系統對139家VOCs排放量3噸及以上企業進行分級管理,推動56臺在用天然氣鍋爐實施低氮燃燒改造;落實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推動公交車、出租車新能源化占比提至88.2%、95.6%;設置100個監控點對重點區域秸稈露天焚燒實行智能監控,及時處置露天焚燒行為;在污染天氣預警24天中,通過聯防聯控聯治“搶”回22天優良天數。
劉燕飛表示,接下來汕頭市生態環境局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黨建引領,深化主題教育成效,進一步激勵全系統上下奮發有為、大干快干、迎頭趕上,在落實“百千萬工程”、綠美汕頭生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汕頭實踐中展現生態環保鐵軍的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