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承載著無數生活夢想,也負擔著發展產生的廢棄物。它們單個渺小,聚集卻成圍城之勢。如何處理廢棄物,考驗著城市的治理智慧。
深圳自2019年入選全國11+5“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以來,建設情況如何?有何亮點舉措?如何推進?據了解,自試點建設以來,深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本市經濟總量大、人口密度大、固廢產量大的實際,不斷強化固體廢物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堅持高位推動建設。
“十四五”期間更是將建設工作納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和各單位、各區的議事日程,出臺《深圳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制定24項建設指標,部署110項建設任務和36項工程項目,強化頂層設計,科學推動建設有序。
在制度、市場、技術、監管體系“四輪驅動”下,深圳固體廢物治理綜合保障體系基本完善,各類固體廢物安全處置問題基本解決,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已降低至全國最低水平,資源化利用率較2018年提升3倍。
全面實施綠色轉型 推動固廢源頭減量
在社區,垃圾分類引領著綠色生活新時尚;在醫院,醫療廢物日產日清成為常態;在工業園區,清潔生產讓城市廢棄物化腐朽為神奇,實現資源化、無害化、低碳化處理……
這是深圳踐行綠色生產生活的場景,也是深圳落實“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的發力點。為了從源頭解決固體廢物問題,深圳積極探索生活源、生產源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路徑。
全面推動綠色生活是一個有力的抓手。深圳自建設試點以來,深入推進綠色快遞、綠色包裝、綠色外賣、光盤行動,強化塑料污染治理,創新零敢計劃、食物銀行、拒塑污染等多場景減廢模式。累計培育綠色(宜居)社區、綠色學校、綠色機關等3000余個細胞工程。2023年,人均生活垃圾清運量實現趨零增長,快遞綠色包裝使用比例達61%,可循環快遞箱(盒)使用量40.6萬個,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96.3%。
深入推進綠色生產是深圳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深圳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抓手,將固體廢物源頭減量作為重要考評依據,同時,通過推廣綠色產品、創建綠色工廠、構建綠色供應鏈,打造完整的綠色制造體系,共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08家,綠色供應鏈17家,綠色園區2個,綠色產品92種,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16家,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降低至22.6公斤/萬元工業增加值,達到國內同類城市最低水平。
此外,深圳還深入實施綠色開發。在全國率先建立建筑廢棄物限額排放制度,累計培育了13個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311個高星級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52.7%,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100%。2023年,深圳建筑廢棄物產生強度較2019年下降約37%,產生量較2019年下降約3600萬立方米。
加強“城市礦山”開發打造資源循環體系
說起垃圾焚燒發電廠,不少市民會望而卻步,而位于深圳市南山媽灣港北側的南山能源生態園,卻有著別樣的風光。
從遠處看,一座呈海浪型結構的建筑緊緊地“依偎”著大南山,園區主體廠房使用隱藏式設計的煙囪造型酷似“馬蹄蓮”,這就是南山能源生態園二期的主廠房。
走進園區,內部科技感十足,展廳內設置有動植物的雕刻作品與垃圾分類科普知識的壁畫,環保與科技的氣息撲面而來。在這里,市民可以了解垃圾收運處理工藝、垃圾焚燒工藝、煙氣處理工藝等。在這里,垃圾焚燒后的爐渣可以被制作成為建材。
這是深圳探索生活垃圾“變廢為能 變廢為材”、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縮影。自試點建設以來,深圳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建筑廢棄物、工業廢棄物等各類廢物處置。
一組數據勾勒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的工作成效:
在生活領域,深圳創新“大分流、細分類”生活垃圾精細化分類處置模式,2023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高達48.5%,名列全國前茅。針對高附加值的廚余垃圾,近6200噸/日的產量通過厭氧產沼、好氧堆肥、生物柴油制備、黑水虻養殖等先進工藝實現全量資源化利用。約1.1萬噸/日的可回收物通過再生利用實現資源循環。分流分類后約1.7萬噸/日的其他垃圾實現全量焚燒發電能源化利用,每年產生近100萬噸爐渣通過分選后實現建材化利用,約減少100萬立方米庫容,占地相當于100個1米深的足球場。
在建筑領域,深圳創新開展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產品認定,構建了拆除廢棄物高值化利用和工程渣土泥沙分離等資源化利用體系。拆除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高達99%,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近100%,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在工業領域,深圳通過建材化手段實現粉煤灰、爐渣等大宗工業固廢100%資源化利用,通過創新有價資源提取和在線循環,工業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率達72.3%,通過再生循環利用和材料再制備等,重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93.9%。
強化處置能力建設 筑牢安全處置根基
近日,在深圳申佳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各式機器轟隆隆地運轉。經過多級分揀、振動壓濾、雙級脫水等工序,各類廢棄的工程渣土、泥漿逐步變成可再生利用的建筑用砂、建筑陶瓷等材料……這是深圳建筑廢棄物實現資源化利用的的一幕。
事實上,為補齊長久以來的固體廢物處置能力缺口,深圳舉全市力量,合理規劃布設各類固體廢物處置設施。
大力提升建筑廢棄物本地消納能力,累計建成固定式建筑廢棄物資源化設施52個,“永臨結合”建立固定消納場1個和臨時消納點5個,本地利用處置率較2018年提升近1.2倍。
加強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建成5大能源生態園,原生生活垃圾全量無害化處理。加快推進龍華、光明、深汕能源生態園建設,實現處理能力增補至8350噸/日,匹配城市未來發展需求。
加強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目前處置能力達85噸/日,全市醫療廢物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無害化處置率始終保持100%。
規劃建設深汕環保產業園,重點解決污泥、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等利用處置能力短板,為城市固體廢物利用處置提供堅實的設施保障。
服務高質量發展 推動產業蓬勃發展
產業“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也隨之增加。深圳以“無廢城市”建設為抓手,以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宗旨,通過固體廢物綜合治理改革推動固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固廢治理產業鏈不斷建立健全。
在生活垃圾領域,深圳精細化分類需求激發生活垃圾前端分類、收集的企業、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企業蓬勃發展,深能環保打造了領先全球水平的生活垃圾焚燒廠,并以該生活垃圾處置模式打響勢頭,承接了全國40多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廠項目合同,焚燒發電產值約27億元。朗坤環保起步為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小企業,以“無廢城市”建設為契機,在全國承攬了10個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年凈利潤達2.5億元,并于2023年5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在建筑廢棄物領域,深圳通過大力發展綜合利用產業,孵化培育了特建發、申佳原、特區建工等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企業52家,形成集規范回收+高質資源化+綠色建材再利用的全產業鏈布局。
在工業固廢方面,深圳精細施策疏通產業堵點,激發孵化華鴻欽、益源順等一批資源化利用企業,并培育了綠環再生、杰誠塑膠等一批國內知名工業固體廢物回收利用企業,以及東江環保、深環科技等危險廢物綜合處置龍頭企業。
在新興固廢方面,深圳布局報廢汽車拆解、動力電池梯次利用與資源提取的“城市礦產”產業,培育孵化了格林美、乾泰、杰成新能源、榮高晟等一批具有國內影響力的新興固廢處置利用產業集群,可實現報廢汽車拆解能力達45萬套/年,退役電池包拆解能力超21.5萬噸/年。
隨著一系列措施的推進,深圳實現了固體廢物治理的根本性轉變,培育固廢領域上市企業6家。據不完全統計,深圳固體廢物處置產業頭部企業產值遠超460億元/年,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核心價值。
普及“無廢文化”氛圍引領全民共建共治
“無廢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識,形成工作合力,這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深圳市福田區百花小學是福田首個再生資源科普園,園區涵蓋可視化廢物轉化區、戶外課堂區、科普展廳區、生態農場區、后勤服務區五個區域。這里用廢舊雨鞋種綠植,以廢棄輪胎養鮮花,還有廢舊油桶做成的洗手池,展現了廢物再利用的神奇之處。
在戶外課堂區和科普展廳區,有“垃圾”的旅行、海洋污染等豐富的科普內容;生態農場區的瓜果蔬菜是由師生親手種植而成,讓師生體驗從播種到收獲的喜悅;后勤服務區配備了先進廚余廢棄物處理設備,能夠將學校當天產生的廚余垃圾就地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并進行資源化利用。
深圳通過“理念宣傳、細胞創建、校園輻射、品牌打造、公眾引導”五大抓手,多元傳播“無廢”理念,推動無廢生活方式和行為的形成。
比如,打造了一批可參與、可體驗、互動性強、科普性高的生活垃圾分類科普宣教場館,2023年接待市民約8萬人次;發布全國首部《自然學校綠皮書》,累計創建2680所“蒲公英校園”(覆蓋率超90%),累積培育3200余名蒲公英教師,每年開展8000余場“無廢”微課堂,超過30萬市民接受課堂學習;面對公眾開展系列活動,引導全民共建“無廢城市”。
如今,漫步深圳大街小巷,城市的各個角落都律動著“無廢城市”的細胞,市民生活的每一份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里,亦可尋覓“無廢城市”建設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百萬市民看深圳——深圳“無廢文化”創建行動斬獲2項大獎,入選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公布的“2023年全國十佳公眾參與案例”,以及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公布的“2023年廣東省優秀公眾參與案例十佳名單”。2023年,深圳“無廢城市”建設公眾知曉率達90%、參與率達95%、滿意度達93%,為“無廢城市”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當下,固廢治理新征程已然開啟,更多“無廢城市”建成探索也將指日可待。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深圳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大有可為、內生動力來源不斷。未來,深圳將以“全民減廢、資源循環、趨零填埋、低碳發展”為目標導向,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以更突出的“無廢城市”建設成果助力美麗中國建設,以“深圳經驗”為國內固體廢物綜合治理提供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