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文 林露



最近,一個好消息讓湛江人為之振奮—— 2023年, 湛江“氣質”“水質”全省領“鮮”,生態環境保護多項工作邁入全省第一方陣!
其中,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48,全省排名第二,總體較2022年改善3.5%;全年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為95.8%,全省排名第五,7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水質改善幅度排名全省前列,創近年來最好水平。
這座城市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綠色是她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從打造“ 紅樹林之城” 到實施綠美湛江生態建設“七大行動”,從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到循環經濟示范城市通過國家驗收,湛江堅持綠色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守護好綠水青山,加快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半島。
“三源”共治推動“洗肺之城”聲名遠揚
湖光巖里清風徐徐,在澄澈的湖邊散步,一次次深呼吸中,滿滿的負離子隨之進入身體;漫步霞山觀海長廊棧道,和紅樹林來一次親密接觸,候鳥不時在低空盤旋,隨后潛入紅樹林深處;在車水馬龍的市區里,轉角遇見一個袖珍的“口袋公園”,綠樹成蔭、凝眸是景、詩意棲居……
來過湛江的人都知道,這座城市“洗肺之城”的外號當真名不虛傳。2023年,湛江大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AQI達標率97.3%,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PM2.5濃度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8%,降幅全省排名第一,為近五年最好水平。
實際上,近年來,隨著湛江經濟社會發展駛入“快車道”,鋼鐵、石化等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大氣污染防治壓力持續增加。面對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雙重壓力,湛江怎么扛住壓力?
湛江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湛江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臭氧防控為重點、協同控制顆粒物污染,“三源”共治,協同減排,大力實施VOCs和NOx減排,全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攻關攻堅,取得良好效果。
2023年,湛江市委、市政府堅持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和第二輪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迎檢工作作為重要任務,先后63次組織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協調解決和推動生態環境領域重難點問題。
湛江強化統籌,科學謀劃大氣污染治理,多次組織召開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專題會議,牽頭印發實施《湛江市2023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多份文件,部署落實提升環境空氣質量專項行動,強力推動大氣攻堅,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盡責、公眾參與”的大氣攻堅工作良好局面。
圍繞工業污染源這一重點,湛江全力推進超低排放改造和專項污染整治。
截至2023年底,湛江全面完成燃煤機組、35噸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淘汰101臺燃煤鍋爐,完成361臺生物質鍋爐整治、57臺燃氣鍋爐低氮改造,以及136家涉VOCs企業分級管控和580個儲罐排查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寶鋼湛江鋼鐵公司完成改造后顆粒物削減1547噸/年,削減率為43%;持續推進水泥行業和生物質發電領域深度治理。
抓好移動源污染治理是遏制PM2.5和臭氧濃度的關鍵之一。
在用車監督執法上,湛江采取“生態環境部門檢測、公安交管部門處罰”聯合執法治理模式,開展常態化路檢路查。建設11套遙感系統和5套黑煙車抓拍系統,2023年,遙感監測機動車累計2899萬輛次,對抓拍到的黑煙車開展有針對性的執法檢查,并督促車主及時整改。建立用車大戶重點監管名單并開展入戶檢查,實施“天地車人”一體化管控,遠程在線監控全市4100臺重型柴油車,嚴厲打擊黑煙車。
湛江加強巡查監管,嚴控面源無組織排放,開展施工揚塵專項整治行動和道路防塵常態化聯合執法。督促各類工地嚴格落實“六個100%”要求,建設湛江市智慧渣土綜合服務監管平臺,推行施工工地視頻揚塵在線監控監測。
2023年,全市共有281個工地安裝了PM2.5在線監測設備、322個工地安裝了視頻監控并接入全市數據中心平臺。湛江利用鐵塔公司高塔建設47個高清攝像頭強化露天焚燒和重點工業園區監控,采取區域分片包干、網格化專人管理,切實落實縣、鎮、村監管主體責任,全面禁止露天焚燒,強化煙花爆竹管控工作。
持續攻堅近岸海域水質逐步改善
“沒想到我們兩個東北人在南方結成了好朋友。”雷州西湖水庫碧道上,兩臺“遼A”車牌的房車引人注目。從東北來的楊文超和劉曉搭起一個簡易廚房,伴著綠樹碧水,成群白鷺和豐美水草,兩家人圍坐在一起涮火鍋。
每年冬天,不少北方人駕駛房車不遠萬里,來到湛江享受宜人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行走在生態碧道上,望著清澈見底的水面,耳畔是蟲鳴鳥叫,這一趟南下之旅好不愜意。
優美的環境背后,是湛江推進水環境治理的決心。湛江持續加大碧水攻堅力度,促進水環境質量發生明顯改善。
一斷面一方案。湛江推進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分類分步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密國(省)考斷面主要干支流監測,定期對斷面水質進行調度和跟蹤督辦,推動鶴地水庫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161宗魚塘全部完成清拆、二級保護區內魚塘生態養殖示范點全部建成,督促做好鶴地水庫藻類水華風險防控及應急處置工作,全市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連續五年達100%。
與此同時,湛江加快推進雷州三吉灣、徐聞外羅灣等美麗海灣創建,進一步加強海水養殖污染治理,初步完成全市范圍內入海排污口排查,利用海洋生態環境衛星遙感監測海水養殖排口2721個(次),全年對28個重點入海排污口、20條入海河流進行監測預警,近岸海域水質逐步改善。
2023年,湛江7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100%達優良,水質改善幅度排名全省前列,鑒江黃坡、南渡河南渡河橋、袂花江黃竹尾水閘3個斷面水質均比年度目標提升了1個類別,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保持100%。完成100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省民生實事辦理建設任務,全市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8%。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對海洋生態保護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推進,湛江相關項目屢屢取得傲人成績。
2023年,湛江申報的《2024年湛江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在全國入選的16個項目中總分排名第三、全省排名第一,這意味著繼徐聞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之后,湛江再獲3億元中央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資金支持。
據悉,該項目位于麻章區湖光鎮海岸帶區域,總投資4.92億元。未來擬采用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模式開展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計劃種植紅樹林面積546公頃,并在現有海堤迎海側護坡上開展3千米海堤生態化改造,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日前,湛江雷州市調風鎮坎園村、卜昌村周邊海域共計22.8米海岸線占補指標在廣東省海岸線占補指標交易平臺掛牌成功出讓,廣州市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以20萬元/米的價格成功摘牌,成交價款共計456萬元,這實現了全國海岸線占補指標交易零的突破。
接下來,湛江將突出抓好九洲江—鶴地水庫、鑒江、袂花江等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加快推進鶴地水庫污染整治;推進美麗海灣建設與保護,加大湛江灣、外羅灣等重點海域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廣泛開展“凈灘”志愿行動;加快推進市中心城區水生態治理工作,完成整治片區雨污分流改造。
綠色低碳科技引領現代化產業發展
冬春季節,正是候鳥遷徙季,湛江東海島上,多種珍稀鳥類“呼朋引伴”,相聚于這座廣東第一大島。盡管多個重大工業項目位于島上,但東海島綠色低碳轉型蹄疾步穩,朝著綠色生態“循環島”的目標穩步前行。
瞄準“雙碳”目標,湛江引導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深入實施制造業“五大提升行動”,圍繞綠色鋼鐵、綠色石化、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和藍色海洋經濟,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聚焦“紅樹林之城”建設,湛江主動作為、探索創新,由湛江市生態環境局牽頭組織研究編制的全國首個紅樹林碳匯碳普惠方法學,由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實施,填補了我國藍碳碳普惠核算方法學的空白,為湛江海洋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提供了新動能。
為促進產業有序轉移,湛江優化要素保障,創新審批模式,提升服務效能,推動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2023年,全市共審批或備案790個建設項目,涉及總投資約674.59億元,環保投資約77.68億元,有力推動了綠色發展。
2024年1月18日,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熱塑性聚氨酯裝置落成,標志該項目首批裝置竣工。作為巴斯夫全球最大的單一TPU生產線,新裝置貫徹智能生產理念,采用自動導引車輛和自動化系統等先進技術,進一步提升運營效率,助推巴斯夫的“碳”索之路。
巴斯夫亞洲大型項目總裁林漢平表示:“目前,項目正全力建設一體化的核心,包括一套蒸汽裂解裝置及多個生產石油化學品、中間體等在內的下游裝置。巴斯夫致力于將湛江一體化基地打造成為可持續和智能化生產的典范。”此外,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計劃到2025 年實現 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供電。
2023年12月,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項目在寶鋼股份湛江鋼鐵成功點火投產。這是國內最大集成采用多氣源,并最終采用全氫進行工業化生產直接還原鐵的生產線,標志著我國鋼鐵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再次邁出了示范性、標志性的一步,將進一步引領傳統鋼鐵冶金工藝變革。
與傳統碳冶金相比,氫冶金以氫氣為燃料和還原劑,可以使煉鐵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從源頭上解決碳排放問題。據測算,項目投產后,對比傳統鐵前全流程高爐煉鐵工藝,同等規模鐵水產量,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萬噸以上。
與寶鋼一墻之隔的中科煉化,在環保方面投入高達36.88億元,占總投資近10%。“自項目投產以來,公司上下嚴格遵循‘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沒有環保就無法生存理念,全面加強環保管理。”中科煉化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吳惜偉表示。
連續兩年獲“中國石化綠色企業”稱號;被評為“煉化一體化綠色發展先進水平”單位;連續兩年獲湛江市“環保誠信企業”……當前,中科煉化智能工廠3.0試點建設項目可研順利通過,已啟動前期設計,公司正全力打造安全綠色智能工廠,走出一條實現環保與經濟雙贏的綠色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