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宏 朱俏妹
2018年,廣州某低碳科技公司(以下簡稱“科技公司”)與東莞某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力公司”)簽訂碳排放配額轉讓合同。該合同約定科技公司轉讓給電力公司的廣東碳排放配額合計23.635萬噸,交易價格16元/噸,總價378.16萬元。合同明確了電力公司需在2018年6月28日(含)前支付5萬元保證金到科技公司賬戶,科技公司收到后與廣州某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交易中心”)確認,交易中心審核確認后在2018年6月28日將科技公司賬戶中的23.635萬噸碳排放配額以初始轉讓的方式,劃撥至電力公司賬戶,之后,電力公司需在2018年7月31日前將余款及交易手續費共計約379萬元轉入交易中心賬戶中,再由交易中心審核通過后轉入科技公司賬戶,科技公司收到全部款項后,需將5萬元保證金原路退回給電力公司。
該合同簽訂后,電力公司向科技公司支付了5萬元保證金。隨后,交易中心根據該合同及科技公司、電力公司的要求,于2018年6月28日完成23.635萬噸碳排放配額的轉讓劃撥,并出具交易憑證。但事后,電力公司沒有按約定將余款及交易手續費轉入其交易賬戶。2018年11月20日,科技公司與電力公司簽訂補充協議,雙方約定按轉讓合同違約條款處理,即科技公司取得電力公司25萬噸碳排放配額,其中16.6萬噸已于2018年8月14日劃撥到科技公司賬戶,剩余8.4萬噸碳排放配額電力公司將于2018年11月24日前劃撥到科技公司賬戶。該協議還約定,2018年12月10日前,電力公司有權向科技公司購回8.4萬噸碳排放配額。此后,電力公司既沒有向科技公司劃撥8.4萬噸碳排放配額,也沒有支付該8.4萬噸碳排放配額的對價款項。
科技公司認為,在涉案碳排放權交易中,交易中心應當核實及保證電力公司的交易資金到位,在科技公司已支付碳排放配額的情況下,交易中心負有向科技公司結算支付交易款項的義務,交易中心并不能以其未收到電力公司繳存的涉案轉讓款項為由而免責。因此,科技公司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觀點
2020年12月24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判決。法院認為,確保交易賬戶中持有滿足成交條件的碳排放配額或資金,是進行碳排放配額交易雙方的義務,而非交易中心的義務。對此,《廣州某交易中心交易規則》第十六條已有明確規定,“交易參與人在發起委托申報前,應當確保交易賬戶中持有滿足成交條件的碳排放配額或資金。” 科技公司和電力公司作為交易參與人在交易中心進行碳排放配額交易,應受到該規定的約束。根據《廣州某交易中心交易規則》第六條的規定,“交易參與人是指在廣州某交易中心進行碳排放配額交易的各方參與人,主要包括:(一)納入廣東省碳排放配額交易體系的排控企業、單位和新建項目企業;(二)符合規定的投資機構、其他組織和個人。”交易中心并不屬于交易參與人,因此其并不負有該項義務。
關于交易中心應保證交易參與者實際擁有與交易申報相對應的碳排放配額或資金,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交易中心不負有這樣的法定義務。無論是《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還是《廣東省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雖然規定了交易機構應建立交易風險管理制度,但都沒有明確規定交易機構負有保證交易參與者實際擁有與交易申報相對應的碳排放配額或資金的義務。在立法尚未進行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僅僅根據“交易機構應建立交易風險管理制度”就一概認定交易機構負有這種保證責任,缺乏充分正當的理由。
在本案的碳排放權交易模式中,作為提供交易平臺和相關服務的交易中心,對于科技公司和電力公司之間的碳排放權交易,既沒有違反約定的義務,也沒有違反法定的義務。科技公司主張交易中心應對電力公司未支付轉讓款承擔賠償責任,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其訴訟請求不能成立。
典型意義
本案是因碳排放權交易而引起的合同糾紛案件。碳排放權是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分配給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的規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碳排放配額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碳排放權交易應當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進行,可以采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
本案中,人民法院根據合同的具體約定以及交易中心制定的交易規則,認為交易中心為交易平臺以及交易服務的提供商,并不具有承擔交易風險的法定或約定義務,依法對碳排放權交易過程中產生的風險進行合法分配,有利于促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參與并引領全球環境治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行碳排放配額交易制度、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落實國家重大決策和推進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作為碳排放權交易的民事主體,應肩負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責任,維護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交易秩序,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添磚加瓦。(作者系廣東固法律師事務所律師)
相關法條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
第二十條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生態環境部可以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適時增加其他交易產品。
第二十二條 碳排放權交易應當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進行,可以采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應當按照生態環境部有關規定,采取有效措施,發揮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引導溫室氣體減排的作用,防止過度投機的交易行為,維護市場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