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劉麗園
【內容摘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全球網友故事征集及互動活動,以中法建交60周年為契機,以情感交流為核心,采取多線并行的內容設計,通過多種媒介形式,匯聚了豐富多彩的中法故事。活動串聯起人物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所感所悟,跨越文化差異,實現情感共鳴;同時通過多平臺、多渠道的傳播,有效提升了親和力與影響力,成為創新中法人文交流與精準國際傳播的生動案例。
【關鍵詞】中法建交60周年;人文交流;情感聯結;精準傳播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2023年11月24日,在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六次會議上,中法兩國外交部長共同見證了2024年中法精品人文交流活動清單的發布。其中,作為中方倡議的八大中法精品人文交流活動之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全球網友故事征集及互動活動(以下簡稱“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活動)于2023年11月25日啟動。活動匯聚活躍在中法兩國各領域的人士及中外網友,圍繞詩歌誦讀、友城風光、美食推薦、藝術互鑒等主題,以全球主流社交媒體平臺為載體,分享自己的中法故事;此外,還開展了“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誼接力騎行”活動,并對“中法建筑遺產保護志愿者昆明工作營”“中法青年友好交流周”等進行報道。“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活動從多維度、多層次、多途徑推動了中法人文交流,增進了兩國人民友誼,成為中法建交60周年背景下創新人文交流與精準國際傳播的生動案例。
一、多線并行,匯聚色彩斑斕的中法故事
“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活動采取多線并行的內容設計,通過網友自發創作投稿和視頻采訪等形式,充分運用拍客視頻、攝影作品、微紀錄片、微訪談等即時化、碎片化媒介,匯集中法人士的親身經歷與情感共鳴點,同時聚焦多樣化活動,描繪中法互動交流的多彩畫面。
(一)“UGC+PGC”兼顧故事的廣度與深度
“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活動的參與者來自中法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包括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法國地質專家馬曉麗等為中法關系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或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魯昂-寧波友好委員會主席勒馬尚、航海探險家馮克禮、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瑪麗·布魯斯等活躍于中法交流舞臺的各界人士,以及眾多知名作家、舞蹈家、運動健將、網絡紅人。眾多的人物故事匯聚起來,有力地展現了中法友誼深厚的歷史積淀與廣泛的現實影響力。
活動以“UGC(用戶原創內容)+PGC(專業生產內容)”的方式,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興趣偏好的受眾需求。例如,法國航海家馮克禮發來的投稿視頻,以直面鏡頭的自拍形式,將自己單人駕船橫渡大西洋,以及僅用2個月時間完成《中國古船圖說》法語版翻譯的經歷娓娓道來。熱衷于推廣中國海洋文化的馮克禮已在杭州生活了6年。懂航海、會開飛機、出過書,馮克禮的故事自帶傳奇性,加上其背后的東西方文化碰撞,無疑提升了話題度。又如,2023年12月—2024年1月,由中國美術館、法蘭西藝術院、讓·卡爾多基金會共同主辦的“超越法則的偉力——讓·卡爾多藝術作品展”在北京舉行。CGTN法語頻道記者對中國美術館館長、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進行了專訪。吳為山介紹了中國美術館近年來為深化中法藝術交流推出的具體舉措,并指出人類擁有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可以通過藝術進行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對話;作為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他會帶著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時代精神與法國文化界同仁交流。對于熱愛藝術的海外網友而言,能夠從吳為山的見解中,體會中國藝術界擁抱文明交流互鑒的態度。
(二)藝術獻禮詮釋“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活動激發了中法兩國藝術家與民間藝術團體的熱情,他們以音樂為紐帶展現了文化交融的多“情”魅力。
著名二胡演奏家馬向華發來了與朋友合奏的作品《鵲橋仙》。此曲得名于北宋詞人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在二胡與鋼琴這兩個東西方代表性樂器的共同演繹下,曲風時而溫婉,時而豪邁,極具訴說感的音色既體現了秦觀婉約動人的詞風,也勾勒出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實現了東西方美學理念的交融。
2023年端午節,巴黎寶麗聲童聲合唱團與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實驗小學合唱團隔空合唱《如果我去中國》,用歌聲詮釋了“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表達了對于增進互相了解的美好愿望。這個故事不僅入選“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活動,而且還迎來了“續集”——2024年1月,活動收到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黎苗童聲合唱團的投稿——童聲合唱MV《把五指山唱給法蘭西》。該歌曲的創作靈感正是來自《如果我去中國》,歌頌了由涓涓細流匯成江河的中法友誼。CGTN法語頻道將該視頻配上法語字幕在海外社交平臺發布,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被孩子們甜美、純真的音色和歌聲中傳遞的深情厚誼所打動。2024年1月27日,在中法建交6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X平臺(原推特)對該視頻進行了轉發。
音樂本身就是人類共同的語言,通過歌聲進行“對話”更是構成事實上的“雙向奔赴”,展現了藝術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強大凝聚力。
(三)互動活動激發并見證中法民眾參與熱情
“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活動精心策劃了一系列互動環節,例如在海外社交平臺發布系列知識競答帖,吸引網友積極參與,推動其深入了解中法建交歷程以及兩國的文化習俗、社會風貌;組織“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誼接力騎行”,突破了地理疆界的限制,將中法兩國四城的自行車手“聚”在一起;派出采訪團隊隨行報道“中法建筑遺產保護志愿者昆明工作營”和“中法青年友好交流周”等活動,以生動鮮活的方式展示文明互鑒與民心相通。
二、訴諸共鳴,憑借情感聯結跨越文化差異
“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活動深諳情感交流的重要性,突出了“情”字在國際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不論是展現旅法中國作家對法國文化的喜愛以及法國藝術家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濃厚興趣,還是分享熱情網友對于中法兩國風景名勝、美食佳肴的切身感受,都體現了這一點。“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誼接力騎行”活動正是從共情出發,借助體育跨越國界、民族和文化的特點,拉近中法兩國人民的心理距離。
(一)以體育精神構筑共情空間
“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誼接力騎行”活動以一場體育邀約為主線,并通過持續發布短視頻,引發中外網友在臉書平臺積極追蹤和留言。活動緣于2023年10月舉行的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上的一次“偶遇”——CGTN法語頻道記者在賽事現場初遇法國知名的阿爾凱亞-桑西克自行車隊(Team Arkéa Samsic)和中國華興洲際自行車隊。在深入交流后,兩個車隊的體育主管邁克爾·勒沃和萊昂內爾·馬利邀請記者坐上參賽車隊補給車,全程近距離跟隨報道桂林段的賽程,這段經歷成為“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誼接力騎行”活動的緣起。
自行車運動作為深植于中法兩國體育底蘊的項目,不但在專業層面彰顯兩國競技實力,而且深受中法民眾喜愛,參與度極高。可見,從媒體活動的策劃而言,只要抓住其背后承載的精神內核,從日常的報道中敏銳捕捉機會,看似偶然的相遇也可以構成靈感,創造更大的互動空間,延展活動的情感價值。
在活動中,CGTN記者從北京發出“以接力騎行祝福中法甲子友誼”的邀約,中國國家自行車隊、法國維特里體育協會、北京蝸牛車隊以及中國華興洲際自行車隊攜手,展開一場聯動中法兩國四城的“接力騎行”。四支車隊分別在中法兩國的首都、中國海南五指山和法國“蔚藍海岸”尼斯騎行。騎行活動被制作成四條短片,每條短片結尾處展示相應的騎行路線,四條路線拼接起來巧妙地勾勒出數字“60”和心形的圖案,并在最后集結四地活動的主題宣傳片中得以呈現。歷史文化名城、陽光海灘、熱帶雨林構成騎行者奮力爭先的“背景圖”,畫面充滿視覺沖擊力且情感飽滿,讓中法受眾共同感受體育所承載的情感內涵和社會價值。
(二)以人物故事增進相互理解
活動通過對車手們個人的奮斗歷程、生活中的故事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的展示,創造出一個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結合的理解空間。在第一集“海南篇”中,中國國家自行車隊的“00后”車手蘇浩鈺與隊友們結束了一天的冬訓,在“愛車”旁分享了如何憑借堅持和努力,從業余愛好者一步步成長為職業運動員,并向奧運會“沖刺”的經歷。在第二集“尼斯篇”中,法籍車隊體育主管萊昂內爾·馬利身穿印著中國國旗的騎行服,在蔚藍海岸講述了中國國家自行車隊取得巴黎奧運會參賽資格的故事。畫面將主人公對既往經歷的回憶與當下的講述場景相融,有助于使受眾進入具體情節中,體會堅持不懈、追求夢想的精神和跨越國界的合作與友誼。
(三)以動靜結合之美強化觀看體驗
騎行路線上,既有自然風光、城市地標,又有人文歷史遺跡。一方面,它們承載了中法兩國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視覺符號作為“低語境”信息,能夠直接觸動受眾,降低了接受門檻。靜態的景觀和和動態的騎行交匯,點點滴滴投射出中法在歷史與現實中的種種聯結。在第三集“北京篇”中,記者跟隨北京蝸牛車隊的業余車友穿越北京城,沿途打卡了中法大學舊址、國家體育場“鳥巢”等地標性建筑,以歷史遺跡彰顯中法友誼的歷久彌新,并以奧運為紐帶將北京與巴黎聯系在一起,聯結起兩座城市間的體育情緣。在第四集“巴黎篇”中,鏡頭跟隨三位法國騎行愛好者穿越巴黎近郊的森林,不畏嚴寒、御風前行。大量鏡頭采用GoPro拍攝,騎行者視角提供了一種身臨其境的觀看體驗,讓受眾一同感受挑戰極限、親近自然的魅力。這一集還與第一集“海南篇”形成了呼應,都是森林中的騎行,不同的是地理與氣候差異影響下的自然風光,相同的是運動引發的激情與感動。
體育活動可以促進身處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形成情感聯結。“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誼接力騎行”作為一個頗具象征性的跨國文化交流活動,以其連續性和互動性構建了一種共享的集體記憶,在拼搏、開放、團結等方面達成價值共識。
三、于細微處著眼,以沉浸式敘事展現中法青年交往
“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活動還通過沉浸式的報道形式呈現了中法青年交往的細節,聚焦情感的即時表達,實現這場“相知、相通”之旅的廣泛傳播。
(一)“無腳本”微紀錄片呈現中法建筑遺產保護合作
多年來,中法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修復和開發領域開展了大量合作,成就了一段共同保護傳承人類文明的佳話。這些合作不僅體現在專業機構間的溝通分享,也重在民間力量的培養。其中,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與法國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聯盟(REMPART)多年來在中國多地合作開展“中法建筑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為致力于古建筑保護的兩國志愿者提供了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加深了他們對彼此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為中法友誼注入了鮮活的力量。在2023年“中法建筑遺產保護志愿者昆明工作營”期間,CGTN法語頻道記者以微紀錄片形式對其進行了全程記錄。
本次工作營的項目所在地——昆明市呈貢區海晏村坐落在美麗的滇池邊,是一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漁村。在10天時間里,17個來自中法兩國的遺產保護志愿者們對村中閑置多年的水磨房和碾谷坊進行了修復合作。開營后,記者發現,對修復工作的拍攝應當不疾不徐、細微觀察,才能體現遺產保護志愿者的匠心;此外,17名來自不同職業、生活背景的中法志愿者聚到一起,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也正是跨文化交流的寫照。因此,記者放棄了微紀錄片的預設腳本,融入中法志愿者們的日常工作,進行“無腳本”沉浸式跟拍,記錄點滴細節。例如,拍攝志愿者們在水磨房內打磨木料、細致清理瓦片等勞作場景,反映他們專注投入的工作狀態;在閑暇時光與志愿者們結伴漫步,在滇池畔欣賞壯美落日,捕捉人與古村相融的畫面;在當地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上,為中法志愿者們留下美好的回憶,為節目留下生動鮮活的畫面。中法志愿者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互動、文化體驗,以及跨越年齡、職業和語言的情感交流通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呈現在受眾面前。在工作營活動之余,記者還跟隨法國志愿者領隊馬克-奧雷利恩·萊斯皮奧特和云南藝術學院環境設計系鄒洲教授實地走訪當地始建于明清時期的“一顆印”傳統民居、古碼頭等,以專業講解和親身體驗相結合,展現云南民居特色風貌、滇池漁業文化以及滇池流域的百姓生活。
(二)體驗式采訪記錄中法青年交流真實點滴
2024年2月,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辦的中法青年友好交流周以“團結互助、共向未來”為主題,邀請幾十位法國青年來華訪問。活動中,中法兩國青年通過器樂演奏、戲曲、舞蹈、迷你廟會、民俗文化展示等展開互動,并赴貴州體驗當地民族文化,與“村超”隊伍切磋球技,感受中國西南部鄉村民眾的文化生活。CGTN法語頻道派出的2名記者全程參與,不僅推出了大量直播、微視頻、圖文等產品,還在觀察記錄的同時化身活動實踐者,成為法國青年的朋友。
參加本次活動的多數法國代表團成員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對中國社會和文化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正如其中一位法國青年所說,“正因如此,我們才需要親自來看看,親身來經歷。”記者以手機等移動設備為載體,實時捕捉活動畫面,推送新媒體系列直播《“搖元宵”——中法青年共慶元宵佳節》《法國青年的“村超”體驗》《法國志愿者難忘的中國之旅》,以及《當法國香頌遇到中國京劇》《貴州“村超”中法青年友誼賽》《青春使者:法國援助會青年走進中國》《我的中國印象》等微視頻和圖文報道。記者和兩國青年一起做直播、錄視頻,實時分享對中國文化的感觸。采訪者和受訪者的角色邊界在這樣的情境下被消融,雙方建立的友誼成為法國青年了解中國社會的橋梁。記者的身份從傳統的觀察記錄者轉換為深度參與者,豐富了報道實踐的維度,更是對媒體外交理念的踐行。在與法國青年的互動中,記者收集到許多他們感興趣的中國話題,如“中國各地的招商引資政策”“紅十字會與志愿者組織運作機制”“最低工資標準與社會保障體系”“地方文化和民俗風情”“中國人對法國的印象”等,為后續更有針對性地做好對法傳播積累了一手資料。
三、多平臺、多渠道提升傳播效果
截至2024年4月,“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活動實現海外閱讀量約5000萬次。活動通過富有創新性和親和力的內容設計,結合線上線下互動機制和前沿技術應用,有效地促進了中法民眾的情感溝通與認知交融,為深化中法友誼提供了更廣闊的交流路徑和展示舞臺。
例如,“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誼接力騎行”活動期間,騎行者們的真實故事、騎行路線上的豐富場景以及多元互動吸引了廣泛關注,活動視頻累計獲得閱讀量約580萬次,并得到海外網友熱烈回應:“我也希望能接收到邀請,我也想參加!”“真是太好了!中國是世界優秀文化的典范!”“祝中國國家自行車隊好運!”。網友的互動反饋充分證明了活動所傳達的體育精神和中法友誼引起了強烈共鳴,進一步證實了體育精神作為共情紐帶在國際傳播中的有效性。
講述中法建筑遺產保護志愿者故事的微紀錄片《守護·傳承》播出后,法國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聯盟主席瑪麗·布魯斯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在該聯盟的臉書和優兔官方賬號進行了分享,推動了該節目在法國的本土化傳播。
此外,順應AIGC興起的浪潮,“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活動在內容創作和傳播方式上也實現了創新。AIGC系列海報《印象北京遇上水墨巴黎》基于AI技術輔助生成定制化內容,畫面融合了中國水墨畫藝術與法國印象派風格,以精細且富有情感的方式展現了中法兩國在旅游、美食、藝術、體育等多領域的交匯點。該系列海報的創作經歷了近萬次的細微調整與優化,最終完成設計理念與AIGC的深度協作與對話。AIGC的運用使活動信息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得到更大程度的曝光和互動,系列海報在海外社交平臺獲得轉發、點贊、評論超過10萬次。
中法民眾間相知相親的友誼是中法關系的源頭活水。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巴黎奧運會將于7月開幕,這些都為擴大中法人文交流、增進民心相通提供了大好機遇。在此背景下,要增進中法兩國民眾的相互理解,就要不斷探索和采用能夠引發共情的傳播策略,貼合雙方信息接受習慣和價值觀念,以實現高效、準確的信息觸達。“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緣”全球網友故事征集及互動活動充分運用了共情策略,增強了國際傳播的親和力與影響力,對中法友誼長青寄予了真摯的祝愿。
(責任編輯: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