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帆 駱志偉
【內容摘要】“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以歷史、人文等符號構筑敘事空間,以“自我”和“他者”融合的視角串聯人物故事,采用共識性表達呈現共建“一帶一路”發展成果,實現了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廣泛傳播。下一步,建議在長短視頻互補、話題多元化、成就與挑戰敘事相結合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創作。
【關鍵詞】“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形象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之后,“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不斷涌現,在宏觀和微觀、歷史與現實等維度發揮著傳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記錄共建“一帶一路”奮斗故事的重要作用。本文回顧和梳理“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發展歷程,分析其在不同時期的跨文化傳播特點,探索進一步做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國際傳播的策略。
一、關于“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歷時性考察
2013年之前,已經有一些紀錄片作品關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與現狀。不過通過資料收集和數據可以看出,1954—1979年推出的相關題材作品并不多。例如,1954年推出的《敦煌壁畫》,通過部分敦煌壁畫介紹了我國古代藝術的優秀傳統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取得了豐碩成果。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創作數量不斷攀升。鑒于有關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的紀錄片在內容上存在延續性和相關性,在此一并梳理其發展歷程。
(一)鋪墊時期:1980—2012年
1980年推出的中日合拍紀錄片《絲綢之路》是改革開放后首部以絲綢之路為主題創作的紀錄片,受到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從這一年到2012年,有多部紀錄片以絲綢之路為切入點,對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進行回顧和梳理,逐漸在紀錄片創作領域形成一種專門類型。例如,《新絲綢之路》詳細介紹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再現了古戰場、古商道和古文明,并反映了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絲綢之路上的美食》通過三個國家的節目主持人重走古絲綢之路呈現絲路美食文化。另外,“敦煌”這一主題經常出現在絲路題材紀錄片中,以《敦煌》《敦煌書法》《敦煌寫生》為代表。這一時期的絲路題材紀錄片主要從歷史交往和當代發展兩個維度關注古代絲綢之路的流變,為后來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傳播從認知層面進行了鋪墊,為國際受眾了解這一主題提供了“引子”文本。
(二)發展時期:2013—2017年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和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共建“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3月,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框架,為共建“一帶一路”描繪了宏偉藍圖。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在創作與傳播上有了主軸,創作方向更加明確,主題更加集中。
在側重人文歷史內容的作品中,《敦煌伎樂天》以莫高窟樂舞為切入點,解讀敦煌樂舞的起源和發展。在側重社會經濟內容的作品中,《絲路·沙與海的交響》凸顯共建國家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意義和時代意義。《一帶一路》體現了“共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一枝獨秀,而是沿線國家百花齊放”這一宏大主題。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是迄今為止唯一直接以“一帶一路”命名的紀錄片,也是首部全面解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紀錄片。
作為對國家倡議的即時回應,這一時期的“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創作數量增長迅速,對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更加深刻,以更廣闊的視野與更深入的思考解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而形成在發展中認知、在認知中發展的創作模式。可以看出,在這一時期,“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已經形成了一種主動傳播國家倡議的意識,在議程設置和輿論引導方面彰顯其特色。這反映了紀錄片緊跟國家發展步伐發揮自身作用,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發展的點點滴滴記錄到“國家相冊”之中。
(三)成熟時期:2018—2022年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達成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和重要影響的成果,中非雙方一致同意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非洲國家積極支持并踴躍參與共建“一帶一路”。2019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提出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主題表達更加細膩、豐富,內容更加深入共建國家民眾的日常生活以及中外交往之中,對共建“一帶一路”的闡釋上升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這一高度。
在側重人文歷史內容的作品中,《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通過中國敦煌莫高窟與柬埔寨吳哥窟穿越千年的“對話”,呈現“一帶一路”的文化圖景與歷史底蘊;《穿越絲路的花雨》還原了經典舞劇《絲路花雨》誕生的故事,展示每一代舞者對歷史與文化的堅守和傳承。在側重社會經濟內容的作品中,《我的中國緣》講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與中華傳統文化結緣的故事,以多元視角詮釋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厚度和思想深度;《遠方未遠——一帶一路上的華僑華人》記錄華僑華人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通過微觀敘事勾勒出華僑華人作為共建“一帶一路”見證者、參與者的生動群像。
這一時期的“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在主題上進一步深化,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闡釋更加深刻;與之前的宏大敘事相比,更加聚焦個體感受,側重講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如何惠及共建國家及其民眾;更加強調故事完整性,善于利用“他者”視角進行故事講述與觀點闡釋;表達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元。一些紀錄片每集僅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從而產生更加輕松的觀看效果。
(四)完善時期:2023年至今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網絡從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丁美洲,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這一年,“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創作極為活躍,展現了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且注重從多元視角呈現共建國家政府、企業、民眾的看法。
側重社會經濟內容是這一時期“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特點。《一帶一路 向陽而生》復盤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取得的成果,并邀請中外參與者分享他們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認識和感悟;《共同的建造》講述中國建設者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民共商共建共享、將藍圖變成實景的動人故事;《通向繁榮之路》講述中國與共建國家互利共贏、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這些紀錄片通過大量案例梳理十年發展成果,故事內容更加貼近民眾和日常生活,為同類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提供借鑒。
站在“一帶一路”十年發展的歷史節點上,相關紀錄片進一步展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政治、經濟、人文和社會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共建“一帶一路”理念在國際上的巨大影響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邁入下一個黃金十年。
二、巧選文化符號,構筑社會空間,講述“一帶一路”上的人物故事
不同文化間既有差異性又有共通性,構筑文化認同是跨文化傳播的關鍵所在。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跨文化傳播中,使用被廣泛接受的文化符號進行柔性表達,有助于增強國際受眾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與認同。因此,“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從受眾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選擇文化符號,采用故事化方式進行表達,用典型人物故事為傳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賦能。
(一)巧用歷史人文符號化解高低語境文化差異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其《超越文化》一書中提出了一對概念——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高語境文化中的信息編碼含蓄內斂,需要信息接收者借助自身經歷去解碼,從而理解信息所表達的間接意涵。在低語境文化中,信息傳遞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具象符號的形式呈現在公眾面前,其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更加坦率直白。“一帶一路”主題深刻、內容龐大,紀錄片創作者在多年的拍攝制作實踐中逐漸意識到,為了避免在他國文化語境中的誤讀與曲解,須將理念和情感邏輯融入敘事,以文化認同降低文化折扣。
例如,《穿越絲路的花雨》《共筑未來》《一帶一路》等紀錄片都以講故事形式展現人類共通情感,契合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民眾的共識性話題。又如,在《絲路尋物記》之《鄉愁》中,對于華僑郭俊邦而言,每當喝起六堡茶,對于故鄉的思念和歸屬感就會油然而生。對于海外游子來說,探尋六堡茶的發展歷史就是一次文化尋根之旅。紀錄片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以茶葉為文化符號連接歷史與當下兩個時空,通過“鄉愁”這一故事“淚點”探尋其背后的深層文化基因,喚起國內外受眾情感共鳴。
(二)在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的基礎上,營造故事講述的“社會空間”
在關于影視作品空間的研究中,常常將物質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等要素結合起來。在美國人文地理學者愛德華·索亞看來,第一空間是實在的物質空間,第二空間是精神性的構想空間,而超越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的第三空間是對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的融合,它是各種社會關系網的綜合,具有社會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第三空間理論認為社會空間是在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下建構的。
從上述三重空間概念出發審視“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可以看到它們在向受眾傳播共建成果和共建國家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中國的價值理念,推動形成對中國價值觀的認同,從而打破由某些西方國家所塑造的關于中國的刻板印象,在國際社會中形成正向輿論場,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進一步提高國際社會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和支持。相關作品中不僅包含共建成果在物質空間中的展示,也涵蓋情感符號在精神空間的流動,并在二者基礎上將文化邏輯以及溫暖人性表達應用到人際交往的展現中,潛移默化地建立不同族群之間的情感聯結,實現中國故事在社會空間中的延伸。
例如,《我的中國緣》第二集講述了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音樂家的友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時期,羈留阿拉木圖的中國音樂家冼星海得到了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的幫助,二人患難與共,并以哈薩克斯坦民族英雄的故事為靈感,合力創作了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在片中,這段往事由拜卡達莫夫之女拜卡達莫娃講述,引導觀看者的注意力從物質空間——墻上掛滿樂器的房間、綠樹成蔭的冼星海大道等,進入精神空間——對中國人家國觀念的理解、對冼星海音樂作品的欣賞等,為社會空間的構筑奠定了基礎——感受到音樂能夠跨越國界,進而認同民間友好是兩國關系的寶貴財富。逗留哈薩克斯坦期間,冼星海每到一個地方,都用當地民族樂器演奏本土風格的音樂,紀錄片對這個細節的講述,反映了社會空間開放、包容的特點。類似地,《絲路,遇見你》《絲路丹青》《絲路·沙與海的交響》等紀錄片都通過社會空間的構筑,傳遞文化隱喻,通過心理認同機制讓廣大國際受眾產生共鳴。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中展現了歷史上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之間的對話,闡明不同文明在跨文化交流中可以做到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平衡價值觀的差異。從這一角度出發,歷史上的政治智慧對當下的國際交往依然有借鑒價值,中國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的國家形象也得到了更加客觀、全面的塑造。可見,發揮紀錄片對人類情感和價值理念的呈現和建構功能,是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傳播的重要一環。
三、“自我”與“他者”:以微觀視角的敘述追求文化認同
主體間的相互承認是對話開始的前提條件,對話意味著在“自我”走向“他者”的同時,“他者”走向自我的“視域融合”。在“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中,視域融合主要體現為求同存異,在秉持“自我”價值理念的基礎上,尊重“他者”的自主性和獨特性,從而開展交流對話,實現“自我”與“他者”的相互認同。
(一)“自我”視角:從家國情懷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化意義上的“自我”視角,是個體或團體基于對自身文化背景和身份的認知,在長期的歷史沿革中形成的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的角度。“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中,派駐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中方工作人員、生活在海外的華人華僑從“自我”視角出發講述“一帶一路”故事,緊緊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如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從而成為造福世界的“發展帶”和惠及各國人民的“幸福路”。相關紀錄片中對他們工作、生活、情感的展現,包含了這樣一種敘事邏輯:從樸素的對家庭、對國家的愛,延展到對各國共同發展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文明交流互鑒的渴望。
例如,在《通向繁榮之路》中,工程師張樂在參與摩洛哥光熱電站項目建設和維護的過程中見證了這一項目造福當地經濟發展。處理極端高溫導致的設備故障是張樂的日常工作,在他看來,“當看到整個項目由剛開始的荒蕪到慢慢建成,就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在撒哈拉沙漠深處,張樂不僅成就了事業,也收獲了愛情;《遠方未遠——一帶一路上的華人華僑》中,老撾中華總商會會長姚賓既是中老鐵路項目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以誠待人者,人亦以誠相待。很多像姚賓這樣的華人華僑,與當地政府、民眾保持友好關系,建立相互信任,促進彼此深入合作。這些人物故事都借助“自我”視角展現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媒,搭建“家國天下”敘事框架。由此觀之,“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蘊含著“由家及國而天下”的內在邏輯。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與其在傳播中與共建國家人民形成文化認同息息相關,而文化認同對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重要作用。在“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中,“自我”視角的講述從個體的心理和行為層面反映了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給相關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破解全球發展難題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做出重要貢獻。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中華兒女的積極作為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獲得更廣泛、更深入認同的生動案例。
(二)“他者”視角:講述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
在“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中,與“自我”視角相比,用他者視角進行故事講述的占比比例更大。通過記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眾,即“他者”的個人經歷和感受,講述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提供了更多元的觀察角度,實現了更豐富的情感表達,更重要的是有效促進了各國民眾間的心意相通。
以外國人視角進行故事講述,對于其本國受眾而言具有心理上的接近性,更易符合他們的信息接受習慣,因而可以縮小認知區隔,減少因語境轉換帶來的文化折扣。例如,在《我的中國緣》中,俄羅斯漢學家魏德漢研究《道德經》《易經》,翻譯《黃帝內經》《孫子兵法》,時常用中文與他的俄羅斯朋友探討中國文化。“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中,許多人物是為跨文化交流搭建橋梁的使者。在《大敦煌》中,印度藝術家謝克夫婦使用與敦煌壁畫中相似的礦物質顏料,創作出融合中印兩國藝術特點的繪畫作品;《絲路尋物記》中,通過在北京開餐館的摩洛哥老板白德的介紹,讓觀眾了解到摩洛哥特產薄荷茶是以中國進口的綠茶為基底,加入摩洛哥產的薄荷調制而成,用茶的故事聯結起兩國之間的友誼。
在“自我”視角之外,以“他者”視角解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能夠融合多元文化觀點,在理性引導下推動跨文化交流,從而提高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效果。
四、以紀錄文本詮釋共建“一帶一路”發展成果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已經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從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三個維度出發,采用共識性表達實現共建“一帶一路”發展成果的廣泛傳播。
第一,在“硬聯通”方面,“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全面展現了中國與共建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反映了中國在基建領域的先進技術水平,推動“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名片”走向世界。例如,《通向繁榮之路》反映了中國與共建國家攜手加快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基本形成“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構架。從片中可以看到,橫跨亞歐大陸、貫通非洲東部、聯通中南半島的道路、橋梁、航線、光纜,將散落在不同板塊上的區域連成一個整體,讓各國能夠更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實現聯動發展。共建國家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機遇使夢想成為現實。
第二,在“軟聯通”方面,“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反映了中國與共建國家在經貿、能源、醫療、生態環境等多領域深化合作,在規則標準框架下開展多邊對話,構建起多層次政策溝通交流機制,為深化務實合作注入了“潤滑劑”和“催化劑”。《通向繁榮之路》《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名片》《一帶一路 向陽而生》等紀錄片通過中國與共建國家簽訂合作文件、中國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所舉辦的重大國際會議等,見證中國與共建國家達成合作共識的過程,并且以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數據和各領域合作的進展證明,規則標準的“軟聯通”不僅有利于打破規則壁壘,促進跨國合作,拓寬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展國際朋友圈,更從行動上為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政策支持。
第三,在“心聯通”方面,“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用一個個鮮活案例真實反映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給共建國家民眾帶來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記錄中國人民與共建國家民眾之間進行人文交流以及理念對話的故事,深刻展現了雙方情感交融的和諧氛圍。例如,在《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名片》中,中國援非“萬村通”項目為非洲25個國家1萬多個村莊接入衛星電視信號,并捐贈了大量信號接收設備,受益于此,懷揣功夫電影夢的烏干達導演伊薩克觀看了許多中國電影,從中獲得了創作靈感。《絲路尋物記》中,來自埃塞俄比亞的工人在中國學習紡織工藝,一絲一線之間織就中非友誼。“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通過講述動人的個體故事,以感性表達構筑理性議題,以有深度、有情感、有溫度的視聽影像打動受眾,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五、完善“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創作的策略建議
“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誕生至今,數量不斷增加,選題更加豐富,傳播媒介日漸多元。在此,結合當下的傳播環境特征,提出幾點進一步完善相關題材紀錄片創作的策略建議。
第一,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潮之下,短視頻成為受到普遍歡迎的媒介類型,包括紀錄片在內的影視作品受其影響也在文本上出現碎片化趨勢。這種制作方法有利于紀錄片的網絡傳播,但為了讓受眾形成對某個共建“一帶一路”議題的整體性認知,建議根據紀錄片涉及的話題“量身定制”。比如,針對關注度較高的話題制作“長版+短版”產品,將以深度和厚度見長、敘述更為宏觀的長視頻版本與風格輕松、節奏輕快的短視頻版本相結合。
第二,既往創作的“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聚焦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主題,環保、教育、科技等其它話題在作品中多作為細節呈現。在當下的國際傳播中,影視作品題材類型細分已是大勢所趨,對更廣泛的領域進行深耕和呈現,才能滿足受眾個性化的信息獲取需求和觀賞需求。
第三,目前相關紀錄片側重于展現共建“一帶一路”所取得的成果,實際上,在跨文化傳播中產生誤讀是正常現象。“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完全可以直面噪音和質疑,客觀理性探討問題的解決之道,用更多的事實回擊不實言論。可加強中外媒體合作,通過合拍、合作傳播等方式,使呈現的角度更加多元化,也使內容更具說服力。
結語
“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片中含有大量解讀性內容,有利于增強國際受眾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可度,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相關紀錄片圍繞中外民眾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故事展開,特別是生動展現共建“一帶一路”如何“開辟人類共同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能夠喚起受眾的情感共鳴。
2023年11月24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堅定不移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的愿景與行動——共建“一帶一路”未來十年發展展望》指出,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道路上,中國愿同各方建設更加緊密的互聯互通伙伴關系,進一步提高世界經濟的連通性和共享性,建設共享發展平臺,共享發展機遇,實現各方共擔責任、共御風險、共享成果,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動實踐將為相關題材紀錄片創作提供更多靈感和資源。未來,發揮視聽文本創作的世界性、時新性、前沿性特點,持續打造更多優質紀錄片作品,將對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國際傳播發揮更大作用。
(責任編輯: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