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對孿生東吳名碑

2024-06-24 00:00:00王聿誠
江蘇地方志 2024年3期

不久前,南京市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的下斷石村豎立了一塊仿刻的《天發神讖碑》,這是目前南京市境內第三塊天發神讖仿刻碑。另外兩塊,一塊嵌在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即南京“總統府”)煦園內夕佳樓龍墻之上;一塊立于夫子廟景區衛山敬一亭前。在這三地出現仿刻碑并非偶然:下斷石村附近的斷石崗是它的誕生地,夫子廟景區大成殿后面是它的毀滅地,清代兩江總督端方曾復刻其碑并將其立于煦園內。《天發神讖碑》如此受人重視,是因為該碑為“東吳四大名碑”之一。東吳四大名碑指《天發神讖碑》《國山碑》《谷朗碑》《葛祚碑》。其中立于宜興善卷洞景區內的《國山碑》與《天發神讖碑》是一對十足的孿生兄弟碑,均為三國時期孫吳末帝孫皓所立。

一、“矯誣天命”立兩碑

孫皓(242-284),字元宗,是三國時期吳大帝孫權的孫子,他是被孫權廢去皇太子之位的第三子孫和的長子,東吳的第四代君主。他暴虐治國,荒淫無道,喪盡民心。時國力日衰,他卻熱衷于讖緯之說,想借此穩固自己的帝位和東吳政權。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地方官吏投其所好,盡管面臨強晉虎視,危在旦夕的東吳卻是符瑞迭現。據《建康實錄》《資治通鑒》等書記載,東吳鳳凰四年(275),吳郡(治所在今蘇州)從地下掘得長1尺的銀塊,上面刻有年月字樣,于是孫皓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天冊。后吳郡又上報說臨平湖(遺址在今杭州)自漢末草穢壅塞,現在忽然開通了,長老相傳“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靜”,此現象是“天下當太平,青蓋入洛之祥”。又在湖邊發現一石函,函中小石刻有“上作皇帝”字樣,孫皓于是又改年號為天璽。天璽元年(276)秋天,鄱陽郡上奏說歷陽(今安徽和縣)臨水石山紋理形成“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20個字。孫皓遂“立石刻于巖山(今南京韓府山、將軍山),紀吳功德”(即《天發神讖碑》)。同時,吳興郡陽羨縣(今宜興)離墨山發現長10余丈的“石室”,當地官員稱為“大瑞”之象。孫皓于是派遣大司空董朝到陽羨縣進行封禪,改離墨山為國山,立《國山碑》述說種種吉兆,歌頌神靈恩德和吳的功德,并改次年年號為天紀。耐人尋味的是,僅僅過了4年,西晉就兵臨石頭城下,東吳亡國。宋代趙明誠在《金石錄》中評說道:“假托神怪以矯誣天命,其不終宜矣!”意思就是其活該亡國。

二、《天發神讖碑》數度遷徙終焚毀

《天發神讖碑》又名《吳天璽紀功刻石》《吳孫皓紀功碑》,南朝宋山謙之《丹陽記》記載“大碣石,長二丈,折為三段,紀吳功德”,故亦稱三段(斷)石碑。碑文相傳為東吳東觀令華覈作,皇象書寫。其未焚毀前,文字雖然已漫漶嚴重,但可看出碑文字總計有21行,可辨識出完整字體212個,半字12個。據殘存碑文顯示,孫皓多次派遣官員前去歷陽“行視”“觀視”“深甄”,目的是盡數辨識歷陽天讖中的文字。最終得出“永歸大吳,上天宣命昭太平,文字炳朗”的結論。

三段石碑歷史上數度遷徙。目前可知最早是在北宋年間遷徙到了長干里。北宋元祐六年(1091),江南東路轉運副使胡宗師發現天禧寺(大報恩寺前身)門外有三塊碑石半埋于土中,懷疑是斷石崗之碑碣,仔細一看,果然不錯。“字雖損缺而尤有完者”,他擔心寺僧不善護持,歲久泯滅,遂將其運到轉運司后圃之籌思亭(在今南京內橋東南)安置。其事經過,胡宗師在刻跋中有詳細記述,文字完整保留下來。

南宋紹興年間,轉運司衙改為建康府治,建了紬書閣,三段石碑被移置于閣前。淳祐年間,宋理宗為表彰知府吳淵,于府治賜建錦繡堂,三段石碑又被遷置于錦繡堂前。元滅南宋后,錦繡堂成了江南諸道行臺公署,此石傾倒于地,有一段壞缺。至治年間,臺掾楊益在臺廨草叢中發現了它,遂募民夫抬至廟學(今夫子廟)欞星門內。明朝嘉靖年間,又被遷移至明德堂后的尊經閣下。

三段石碑皆有刻跋,是其珍奇之處。原石上段有元祐六年(1091)胡宗師跋、崇寧元年(1102)轉運判官石豫安刻跋、明嘉靖年間督學御史耿定向刻跋。第二段處刻有“襄陽米芾”四字。清中葉翁方綱又在石下段刻“北平翁方綱來觀”七字。而上段僅胡宗師的刻跋就有一百多字,可謂繁密。石豫安刻跋計46字,主要表達的是對碑文難讀的嘆惋之情:“余奉使計臺,侍親游此,得天璽斷碑,視之,筆力高古而文辭殘缺,不可讀,悲夫!”耿定向的刻跋表達的則是對胡宗師、石豫安等古人珍視殘碑之心的敬重與追思之情,發人深省:“人見上古殘碑,只字輒珍重,以為希有。古人之心,千載如見,獨不當一仰思耶?”

不幸的是,清嘉慶十年(1805),校官毛藻在印刷南宋王應麟著《玉海》時,不慎引起尊經閣火災,此石盡毀。幸運的是有拓本傳世。

三、《國山碑》石亭覆之庇風雨

《國山碑》位于宜興市張渚鎮善卷洞西南國山頂上,碑高2.35米,四周環刻文字,共43行,每行25字。書寫者是東吳書法家蘇建。

國山,本名離里山。相傳鐘離墨得仙于此山,故名離墨山。山有九峰相連,亦名九峰山。因山峰形如覆斗,又名九斗山。民間相傳呂洞賓母親亡故后,葬在離墨山上,故此山也稱“呂母山”。因東吳大司空董朝奉孫皓之命封禪此山,故又名董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天璽初有石裂十余丈成室”,孫皓遂將此山“封禪為中岳,改名國山”。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亦載:“吳五鳳二年,其山有大石自立,高九尺三寸,大十三圍三寸。”南朝陳時陳暄的《國山記》中,還載有國山碑下埋有金銀函、玉璧、銀龍、銅馬之屬,“孫皓疑有王氣,故以此物鎮山”的傳說。

“校官晚出天讖毀,惟有茲碑屹然在”,詩句出自清代詩人孫星衍《題國山碑亭圖趙大令(曾)攝荊溪因為國山碑作亭拓本見寄索句》一詩,前一句說的是《天發神讖碑》悲慘結局,后一句說的是《國山碑》的幸運。相對于《天發神讖碑》,《國山碑》一生比較安然,清代已經覆亭保護。孫星衍詩云:“唐侯(仲冕)風雅趙侯替,覆石作亭仍作記。”說的就是清代中期,兩任荊溪(今宜興)縣令唐仲冕、趙曾先后建造國山碑護碑石亭。

唐仲冕,字六枳,號陶山居士,湖南省善化縣人,官至陜西布政使。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進士,授官荊溪縣令。他一上任就來到國山訪碑,摩挲石碑,決定結亭覆之。他在《建國山碑亭》詩中交代了建亭的緣由,一是因為宋人周必大在《泛舟游山錄》中說其碑“碑字三面可辨,惟東向剝裂模糊,蓋無屋以庇之也”,深感痛惜,為彌補這一缺憾,他遂“琢石為亭護離墨”,而更重要的是“為珍字法永流傳”。趙曾,字慶孫,號北嵐,山東登州萊陽縣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舉人。嘉慶年間,他在荊溪縣令繁忙的公務中,撥冗來到國山,“訪吳孫皓封禪書,手拓其文,又修石亭覆之以庇風雨”。他將所拓碑文寄給孫星衍求題,孫星衍遂在《國山碑亭圖》上題詩回贈。趙曾離任后,唐仲冕重游國山,距他首游已經20年了。他見到趙曾復建的石亭,又寫下《趙北嵐明府復建國山石亭二首》。這段往事,成為國山史上的一段佳話。

民國時期,致力于開拓宜興旅游事業的儲南強先生將石亭擴建為六角石亭。1990年,有關部門新建四方圓頂護碑亭,并辟國山碑院對其加以保護。

四、兩碑史證意義與書法價值

兩碑雖然分處南京、宜興兩地,但內容、緣起高度關聯,實出一轍,遙相呼應。封禪國山活動及其碑刻的樹立更是宜興與南京兩地一次著名的歷史互動,意義重大。雖然兩碑碑文多為讖緯之言,荒唐無稽,但卻具有極其重要的史證意義和書法學術價值。如《天發神讖碑》殘存碑文顯示,歷陽神讖最早出現的時間,不是《三國志》記載的“秋八月”,而是“七月”。神讖的字數顯然也不是《三國志》《資治通鑒》所載的“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20字,而是57字。去歷陽“行視”“觀視”的眾多官員職務、姓名被一一列出。《國山碑》因為基本沒有損壞,絕大多數字跡歷歷可辨,因而信息量很大,封禪的緣起,除了所提及的臨平湖開通、歷陽石印封啟、離墨山出現石室等古代主要文獻記載的事由,還不厭其煩、洋洋灑灑地列舉了上述古文獻未記載的“千二百祥”事物,以此來標榜孫皓是真命天子。碑文顯示,“天璽”年號的最直接來歷,就是所謂上天給予的刻有“吳真皇帝”字樣的玉璽。

兩碑皆堪稱中國書法史上的豐碑。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兩碑“筆力偉健冠古今”。《天發神讖碑》的奇特之處在于書法非隸非篆,篆書的筆意重一些。雄偉勁健,鋒棱有威,下筆多呈方棱,收筆多作尖形。轉折方圓并用,結體上緊下松,字形修長,形象奇偉,因此受到歷代書法名家的青睞,清代更是得到了熱捧。清人張廷濟評價:“雄奇變化,沉著痛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為兩漢以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翁同龢稱其“于《石鼓文》和秦篆之外,獨樹一幟”。與方折突出的《天發神讖碑》不同,《國山碑》書法淳古雋逸,用筆方圓結合,綽有周秦篆書遺意。兩碑書法影響深遠,“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就稱自己的書法深受兩碑的影響。齊白石也自言書法“學《天發神讖碑》的蒼勁”,篆刻“見《天發神讖碑》,刀法一變”。

五、碑形體現“古人遺制”

《國山碑》碑體呈橢圓形,上端微銳,俗稱“囤碑”。囤是用竹篾、荊條等編織成的貯糧器物。“囤碑”之名,宋代趙彥衛《云麓漫鈔》已見載錄:“土人目曰《囤碑》,以其石圓八出,如米廩云。”故唐仲冕有“善卷洞側摩米囤”詩句。〔乾隆〕《江南通志》則稱“碑形如鼓”。其碑形也極具考古參照價值。《天發神讖碑》由于碑體早就分為三段,嘉慶后實物已然不存,它的形貌,也就成了學者探討的一個話題。元人戚光《集慶續志》稱“其石四方”。清初書法家楊賓親往觀之,稱“石微圓,非方也”。清代學者周在浚說“此碑四方非方,如鐘形”。乾隆年間曾手量其石的翁方綱喻其外形“宛如鐘形截去上甬(鐘柄)者”,同時期的嚴觀在《江寧金石記》中則稱其“形如覆臼”。綜上所述,可見《天發神讖碑》外形類《國山碑》。不少學者依據“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的標準,提出兩碑不應稱“碑”。如南朝山謙之在《丹陽記》中就稱《天發神讖碑》為“大碣石”。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在《跋天發神讖碑刻文》中直接斷言:“就山刻石,其石圓長,環而刻之,非碑也,而俗稱《天發神讖碑》。”清末南京文人孫文川指出“古人刻石記事,石皆上小下大,或圓或橢”,浙江紹興的禹陵窆石,陜西寶雞的周宣獵碣(陳倉石鼓),秦代的泰山刻石、瑯琊刻石形制都如此,“均不得謂之為碑”,《天發神讖碑》形制上的重要意義在于“此石與陽羨禪國山刻石尤見古人遺制”。可見,僅就碑形而言,至今猶存的《國山碑》對于研究先秦至三國時期的古碑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禹陵窆石立于紹興大禹陵景區禹廟東側的窆石亭內。高約2米,底圍2.3米,上小下大,形長橢圓,猶如秤砣,頂端有一圓孔。相傳是禹下葬時所用“落棺石”,故名窆石。但《太平寰宇記》引《輿地記》稱其為大禹所乘的“石船”,后“孫皓刻其背以述功焉,后人以皓無功可記,乃覆船刻它字,其船中折”。對此,魯迅先生在《會稽禹廟窆石考》說:

蓋碣自秦以來有之,孫皓記功其上,皓好刻圖,《禪國山》《天璽紀功》諸刻皆然。豈以無有圭角,似出天然,故以為瑞石與?晉宋時不測所從來,乃以為石船,宋元又謂之窆石,至于今不改矣。

認定其與《天發神讖碑》《國山碑》等一樣是孫皓記功碣石。如此,《天發神讖碑》《國山碑》似乎就又多了一個遠在他鄉、走失千年的同胞兄弟。

(作者簡介:王聿誠,南京市退休教師,南京市區劃地名專家庫成員。)

欄目編輯:郭家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狠狠色丁香婷婷| 91亚瑟视频|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色成人亚洲| 69视频国产|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色婷婷视频在线|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久草网视频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欧美日韩福利|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性爱网| 欧美精品啪啪|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AV在线天堂进入|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色吧|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国产91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亚洲福利网址|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av麻豆| 国产香蕉在线|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青青青国产视频| 91亚瑟视频| 91小视频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日韩麻豆小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国产第一页亚洲| 色综合婷婷|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