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運河之都”淮安的生態底色、區位特色與水工亮色*

2024-06-24 00:00:00李德楠
江蘇地方志 2024年3期

中國大運河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溝通中國東部地區的南北交通大動脈,淮安正位于運河中段的古淮河之畔。中國大運河由隋唐運河、京杭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全長3000多公里,淮安正位于隋唐運河與京杭運河的重合銜接之處。歷史上江、淮、河、濟“四瀆”中,黃、淮兩河均流經淮安。不僅如此,明清時期的淮安還是河道總督、漕運總督駐扎地,是鈔關稅收、淮鹽轉運、漕船修造的重要基地。

淮安因淮而生,因黃而形,因運而興,因湖而名。2008年中國古都學會授予淮安“運河之都”的稱號,可謂實至名歸。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淮安“運河之都”的深厚歷史積淀和突出遺產價值得到進一步彰顯。

一、黃運湖河交匯的生態底色

淮安地區自古河湖水系眾多,水網密布,城市發展與水有著不解之緣。南宋黃河奪淮以前,淮安地區水環境較為平穩,有著“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美譽。黃河奪淮以后,河患逐漸加重。尤其明清時期,淮安逐漸成為黃河、運河、洪澤湖、淮河等復雜河湖關系的集中區,史籍中多見“黃、運、湖、河水勢漲發”“黃、運、湖、河伏秋盛漲”“黃、運、湖、河順軌安瀾”“黃、運、湖、河之水”等記載。今天的淮安主城區號稱“四水穿城”,古黃河、鹽河、里運河、京杭運河四條河流貫穿其中,城外還有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淮沭新河、張福河、二河、白馬湖、洪澤湖分布其間,淮安所轄六個縣區中,淮安、淮陰、洪澤、金湖、漣水五個縣區名字中有水的偏旁,堪稱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

其一,淮安因淮而生。淮安位于淮河下游,淮安、淮陰均因淮而得名。早期的淮河獨流入海,河道通暢寬深,沿途匯集了沂水、沭水、泗水、汝水、潁水、渦水、濉水、汴水等大大小小的支流,水量充足,入海口大約在今響水縣云梯關附近。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淮河是十分重要的天然航道,兩岸地區得淮河灌溉之利和交通之便,《尚書·禹貢》中有“沿于江海,達于淮泗”“浮于淮泗,達于河”的記載,說明淮安扼泗水入淮之口門,為溝通中原與江淮地區的重要紐帶。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開挖邗溝,北至末口入淮河,末口逐漸成為中轉樞紐。

其二,淮安因黃而形。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多泥沙,善改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黃河始多支分流入淮,這是黃河變遷史上劃時代的重大改道。到南宋紹熙五年(1194),黃河主流奪泗入淮,自清口以下的淮河成為黃河河道,淮安至高郵間“陂湖渺漫,茭葑彌滿”。從此700多年間,淮安地區深受黃河影響,地形地貌因泥沙淤積而改變。因黃河來水來沙增加,運道中泥沙淤積嚴重,以至于淮揚運河的水流方向在明后期發生了逆轉,由自南而北變為自北而南,正如〔乾隆〕《淮安府志》所載,“隆、萬以后,黃、淮墊淤,運河反卑,骎骎淮南入江矣”。咸豐五年(1855)黃河北徙山東以后,在淮安地區留下了一條黃河故道。考古調查以及基建發掘表明,淮安地面因黃河泛濫而普遍淤高了3-4米,深者達5-6米,淺者也有1-2米。不僅如此,歷代修筑的黃河堤防還造就了今日淮安因堤成路、因堤成村的景觀,今天的健康路、黃河路是曾經的黃河遙堤,大同路是曾經的黃河縷堤,今天的舊縣村、陶閘村等坐落于歷史上的黃河大堤。

其三,淮安因運而興。水運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在河流與河流,或河流與湖泊交匯處形成碼頭,進而依靠這些碼頭發展出城鎮。運河是溝通自然河流的人工水道,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了邗溝運道,溝通了長江水系與淮河水系,為淮安帶來了交通之便,泗口、末口的交通地位大為提升,淮陰故城、泗口鎮、北辰鎮發展成為運河沿線上的重要城鎮。隋唐時期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全國性大運河,其中通濟渠至淮安盱眙入淮河,盱眙至末口間利用了淮河自然河道。運河交通推動了沿線楚州、泗州等城市的發展,白居易《贈楚州郭使君》詩盛贊楚州為“淮水東南第一州”。宋代為避開自然河道淮河的風濤之險,先后開挖了沙河、洪澤運河、龜山運河,在淮河南岸形成了復線運道,楚州、泗州的地位更加凸顯,《宋史·陳敏傳》稱“楚州為南北襟喉,彼此必爭之地。長淮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渦、潁、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運河耳。北人舟艦自五河而下,將謀渡江,非得楚州運河,無緣自達”。

元代南北向的京杭運河全線貫通,淮安仍是水運交通的重要節點,《馬可波羅行紀》描述淮安城是一座很大的城市,有眾多船舶、貨物輻輳于此。明代為避黃河山陽灣之險以及末口盤壩之苦,開挖了清江浦運河,從此南北船只往來頻繁,“凡湖廣、江西、浙江、江南之糧艘,銜尾而至山陽,漕督盤查,依次出運河”[3]。明朝高僧姚廣孝贊美淮安“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乾隆〕《淮安府志·風俗》稱淮安“第以水陸之沖,四方輻輳,百工居肆倍于土著”。大量外來人口聚集淮安,活躍了城市商業,擴大了城市規模,促進了沿線城鎮的繁榮與發展,淮安成為遠近聞名的南船北馬交匯的九省通衢之地。

其四,淮安因湖而名。淮安地區有洪澤湖、白馬湖等湖泊,其中洪澤湖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也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水庫,更是淮安躋身全國前列的標志性地理景觀。洪澤湖形成的時間很晚,早期的洪澤湖區是淮河邊的一片洼地,洼地中分布著富陵湖、破釜塘、泥墩湖、灰墩湖等小湖泊。隋代以前甚至沒有“洪澤”之名,相傳隋煬帝巡游揚州途中,一路干旱少雨,龍舟行至破釜塘時,恰逢大雨傾盆,運河水量充沛,隋煬帝大喜過望,遂命名“洪澤浦”。南宋時黃河奪淮入海,淮河下游流路日漸不暢,低洼的洪澤湖區大片積水,各小湖泊有所擴大。

洪澤湖的形成與堤防修筑直接相關,洪澤湖大堤又稱高家堰或高加堰,最初是淮河下游的一段“捍淮”小土堤。明永樂間平江伯陳瑄修筑了簡易的高家堰土堤,以抵擋淮水漲溢。弘治間實施“北堤南分”的治河方略,淮安地區來水增加,淮河邊的萬家、泥墩、富陵等湖泊合并擴大,不過至“明正德以前,尤湖自為湖,淮自為淮也”[4],尚未出現統一的大湖泊。嘉靖中期以后,實施“筑堤束水”的治河策略,黃河兩岸全面筑堤,形成單股入淮的河道,此后多見黃、淮并漲的情況。隆慶間,總漕王宗沐筑高家堰堤防30里,以防汛期淮水東侵。萬歷六年(1578)潘季馴擔任總河,實施“蓄清刷黃”的策略,大力修筑高家堰,抬高洪澤湖水位,結果導致周邊的泗州城、明祖陵遭水患之災。清朝以后,護陵的任務不復存在,康熙十六年(1677)靳輔擔任河道總督后,進一步延長、增高、筑厚洪澤湖大堤,洪澤湖水位急劇抬升。三年后,泗州城、明祖陵被淹沒于湖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下,先后加固了洪澤湖大堤,開挖了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沭河,興建了三河閘,整治了淮河入江水道,開挖了新運河和淮河入海水道,淮安的水生態環境大為改善。曾沉睡于洪澤湖水下300年之久的明祖陵,1963年露出水面。20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保護明祖陵,筑堤3000多米,把陵墓從湖水中隔出,氣勢雄偉的文物瑰寶重見天日,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南北交接的區位特色

秦嶺—淮河一線被作為我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該線大體與1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以及800毫米年降水線吻合,以此區分南方與北方的地理差異。淮河南北地區在自然氣候條件、地理風貌、交通運輸方式、農業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等方面存在差異。與差異相伴的是交融,淮安既地跨南北地理分界線淮河兩岸,又地處南北大運河的中段,是一座不南不北、亦南亦北、南北交接的城市,是南北氣候過渡帶和南北文化融合區。

其一,淮安位于水陸交接區。運河是古代的水上高速路,大量物資和眾多官紳、商旅借助運河往來,促進了沿線城鎮的發展。淮安是運河沿線的重要樞紐城市,號稱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地。〔乾隆〕《淮安府志》關于山陽縣以及清河縣形勝的記載中,稱該地區“水陸交通,舟車輻輳”“南北之襟喉”。今淮安清江大閘旁邊有一處牌坊,上書“南船北馬 舍舟登陸”八個大字,馬匹是陸路交通工具的代表,船只是水路交通工具的代表,北去的乘客在此下船換車,南去的乘客在此棄車涉水,表明了淮安是一座水陸交接的城市。

明清時期的歷史記載中,“南船北馬 舍舟登陸”還包含著通過清口樞紐的艱辛與無奈。明后期至清前期,先后開鑿南陽新河、泇河、中運河等避黃行運的河道,最終使“治河、導淮、濟運三策,群萃于淮安清口一隅”[5]。為避開清口地區黃河泥沙的淤積倒灌,不僅想方設法使南運口南移,以便更好地利用洪澤湖清水,還通過修筑束清御黃壩,不斷延長清水的出口,此外還不斷東移中運河運口,以減小與黃河的夾角,上述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曲折繞遠的“幾”字形河道。自清江浦沿運河北上的船只,無法暢通直達中運河口,需翻過清江閘、福興閘、通濟渠、惠濟閘等多道船閘,再通過束清壩、御黃壩進入黃河,然后冒險渡過黃河,才可進入中運河,期間要花費幾天的時間。當時京津地區流傳的一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清口行船之艱難,說南清河(即淮安府清河縣,因與直隸清河縣重名,故名)有一座廟,這座廟多大呢?船工水手第一天見到東山墻,再走三天三夜才能見到西山墻。實際上,廟并不大,只是由于該廟地處“幾”字形彎道的中間,需繞一個大彎。這座廟就是惠濟祠,又名天妃廟、奶奶廟,至今仍存遺址。這種情況下,除運輸漕糧、銅鐵、木材、綱鹽等笨重物資的船只仍需繞道清口外,南來北往的行旅之人,為免去過閘的等待之苦以及渡黃的風濤之險,多選擇改換交通方式。北上的行旅在清江浦臧家碼頭下船登岸,北渡黃河,至黃河北岸的王家營換乘車馬,改行陸路北上。南下的行旅則在王家營棄車馬,渡黃河至清江浦運河碼頭,登舟揚帆南下。

其二,淮安位于水旱田分界區。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一般來說某地盛產某種農作物,當地百姓自然多以此為主食,然而地處淮河下游的淮安府清河縣,〔光緒〕《淮安府志》中有“清河不產稻而人食米”的記載。研究發現,“清河不產稻而人食米”的說法源自豐濟倉管理者關于倉儲積谷的表述,雖不免有夸大倉儲作用之嫌,但基本反映了近代淮河下游地區的農業地理特征。清河縣不產水稻確為實情,百姓多以麥、菽為主食,反映了該地區水環境、土壤環境變遷引發的作物種植結構變化。不過清河縣城清江浦的人,仍以米為主食,其稻米主要來源于南邊的寶應、山陽等地。“清河不產稻而人食米”現象,揭示了淮河下游的水稻田分布,表明水旱田分界在淮安縣域范圍內有明顯的表現。[6]民國年間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4年出版的《兩淮水利鹽墾實錄》中提到,“淮安以南為水田,淮安以北即為旱田,界限非常清晰”。很顯然,根據以上關于“清河不產稻而人食米”的敘述,可知胡氏所說的“淮安”為淮安縣而非“淮安府”。作物種植結構不同,對應著飲食方式的差異。不同口味的人士匯聚淮安,促成了兼有南北口味的淮揚菜的出現。研究表明,淮安城市飲食既有南方的精致風格,又有北方的粗獷特征,體現了南北交融的地域特色,而這種特色與運河的商業紐帶作用密不可分,并進而成為淮安運河城市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7]

其三,淮安位于里河、外河分界區。里河又稱里運河,是指淮安至揚州間的運河。里河的前身是大運河最古老的河段邗溝,開挖于春秋時期。邗溝自揚州邗城引長江水,經武廣湖、樊良湖,東北至博支湖、射陽湖,再西北至淮安城東北的末口入淮河。里河的名稱是相對外河而言,南宋黃河奪淮后,黃、淮兩條河盤踞在淮安地區,黃河更靠北,稱北河,其南面的淮河稱南河。黃、淮兩河均位于淮安城以北,故稱外河,運河位于城南,則稱里河。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黃河為北河,淮河為南河,亦曰外河,而漕河為里河。”

明初以后,在末口相繼興建了仁、義、禮、智、信五壩,從此五壩成為里、外河的分界點,“自瓜、儀至淮安謂之里河,自五壩轉黃河謂之外河”[8]。里河與外河之間不能直接相通,需在末口盤壩進出。永樂十三年(1415),陳瑄在沙河故道的基礎上開掘清江浦河,自淮安府城以西的管家湖引水,往西北至鴨陳口(今淮陰區碼頭鎮北)入淮河,沿線建造了移風、清江、福興、新莊四閘,次年又增建了板閘,通過五閘啟閉以控制水位。清江浦河的開鑿,將運口自末口推移至清口,避開了清口至末口間的黃河(淮河)之險,增加了船只航行的安全性。從此清口成為里、外河的分界點,里運河的起止點變為北起淮安清口,南至揚州瓜洲,全長300余里。

三、運河文化遺產集中的水工亮色

漕運是國家經濟命脈,事關國計民生,在運河漕運的長期實施過程中,沿運地區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長廊,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水工遺產是最能反映運河本體特征的文化遺產。水工是指治理河湖水利的工程,由于地形、水源、泥沙、河流關系等原因,運河沿線修建了大量的河道、閘壩、堤防等工程,留下了豐富的水工遺產。

其一,淮安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遠古時期,有距今4萬年前的下草灣新人文化遺址以及六七千年前的青蓮崗文化遺址。夏商周時期,淮安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時期邗溝的開鑿,加強了南北方的聯系。秦漢時期,淮安地區先后屬泗水、東海、臨淮、廣陵等郡管轄,境內有淮陰、盱眙、東陽等城鎮,文化發達,人才輩出,有軍事家韓信、文學家枚乘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淮安地處南北對峙的前沿陣地,軍事地位上升,是雙方的邊防重鎮,也是人口遷徙的重要通道。隋唐北宋時期,得大運河交通之便,經濟文化一派繁榮,楚州、泗州為淮河沿線的大城市。元明清時期京杭運河全線貫通,漕運樞紐地位確立,成為黃淮運河工治理以及淮鹽轉運中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其二,淮安是淮揚文化高地的一顆明珠。2019年公布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大運河是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活態遺產,溝通融匯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域文化。”《綱要》將淮揚文化列為六大文化高地之一,使之獲得了與京津、燕趙、齊魯、中原等著名大文化區齊名的地位,因此“淮揚”的概念值得關注。檢索“二十五史”中“淮揚”一詞,最早的記載見于《晉書·周馥傳》,稱“淮揚之地,北阻涂山,南抗靈岳”。其后的唐宋詩詞中,多見“淮揚股肱守”“淮揚為郡暇”等表述。上述“淮揚”的空間范圍廣大,無法確指,多以山川等自然實體為界限,可稱為自然地理區中的“淮揚”。明清時期,“淮揚”一詞大量出現,《明史》有7處記載,《清史稿》有73處記載,如“淮揚道”“淮揚巡按御史”“淮揚巡撫”“淮揚總督”“淮揚鎮總兵”“倒了高家堰,淮、揚兩府不見面”等,以上“淮揚”的范圍基本明確,或為淮安、揚州二府的合稱,或為包括淮安、揚州二府在內的監察區,可稱之為行政區或監察區的“淮、揚”。

“揚州”名稱由來已久,《禹貢》中有“淮海惟揚州”等記載。漢武帝時設立揚州刺史部,揚州從地理區變為監察區的名稱。隋代設立揚州總管府以及唐代設立揚州郡以后,揚州才成為轄具體州縣的政區。“淮陰”是淮安地區最早出現的政區名稱,秦代置縣。相比而言,“淮安”作為政區名稱要晚一些,始于南北朝時期。南齊永明七年(489)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東平郡,淮安作為縣級政區的名稱開始出現。南宋改楚州為淮安軍,不久又改為淮安州。元朝設淮安路,明清兩朝設淮安府,淮安上升為府級政區名稱。民國初年撤淮安府,將山陽縣改稱淮安縣,級別下降。2000年將地級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將縣級淮安縣更名楚州區。2011年更名楚州區為淮安區,形成了地級淮安與縣級淮安并立的現狀。

歷史上的“淮、揚”關系,雖然是兩個并列的統縣政區的合稱,但由于明清時期兩府面臨治河通漕的共同任務,以及遭受水患的共同困境,二者關系愈加緊密,兩地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堪稱漕運時代的命運共同體。直至今天,淮、揚兩地盡管存在差異,但文化共同點相當明顯,例如淮揚菜盡管存在具體菜品的差異,但更多的是作為同一菜系的共性,故而淮揚文化被作為一個整體列入運河文化高地,淮安、揚州是此高地上的兩顆明星。

其三,淮安水工遺產眾多。據《大運河世界遺產名錄》可知,全國共有58處遺產點入選,其中淮安、揚州兩市名列前茅。揚州有寶應劉堡減水閘、江都邵伯古堤、江都邵伯碼頭、高郵盂城驛、揚州瘦西湖、揚州天寧寺行宮和重寧寺、揚州個園、揚州汪氏小苑、揚州鹽宗廟、揚州盧紹緒宅10處遺產點入選;淮安有清口樞紐、雙金閘、清江大閘、洪澤湖大堤、總督漕運公署遺址5處遺產點入選。雖然淮安遺產點總數少于揚州,但就水工遺產的比例而言,淮安占五分之四,揚州占十分之三,而且淮安水工遺產規模大、保存好、技術含量高。例如長約140多里的洪澤湖大堤,是包括古閘壩、古堤防在內的系統工程,清江大閘、雙金閘至今保存完好,因此可以說,水工遺產數淮安,人文景觀看揚州。

其四,淮安清口堪稱水工歷史博物館。清口是古泗水入淮的天然河口,自古為南北水運要津。南宋黃河奪泗入淮,大、小清口以下成為黃河入海尾閭。明嘉靖三年(1524)以后,大清口淤塞,小清口成為主航道。萬歷初年以后針對清口的泥沙淤積,實施蓄清刷黃。清代開中運河以后,黃淮運交匯于清口一地,清口治理備受朝廷重視,康熙、乾隆皇帝歷次南巡往返,均閱示清口河工。清口是洪澤湖水入黃河、運河的口門,“引湖溜七分敵黃,三分濟運”[9]。而一旦黃河水位高于洪澤湖水位,黃強淮弱,清水無力刷黃,倒灌不免發生。歷史上為達到避黃保運的目的,實施了筑堤束水、分黃導淮、蓄清刷黃、減黃助清、灌塘濟運、束清御黃、改建運口、開挖引河、減水消能、木龍護岸、筑壩挑溜、石工固堤、坦坡護堤、設立志樁等工程措施,涉及河、堤、堰、閘、壩、墩、洞、埽等多種工程類型,一些技術含量高、影響大的工程集中于此。例如,為控制水位,不足十里的運河上建有惠濟、通濟、福興三閘,每座閘均由正越閘組成,起到了調節黃淮運間水位差、確保漕運通暢的作用,留下了今天仍可見到的連串葫蘆形河道。

淮安清口是歷史上實施蓄清、刷黃、穿黃、濟運治水工程的核心區,不僅工程浩繁、規模超大,而且類型多、數量多、分布廣,技術含量高,展現了古代河工技術的巨大成就。1855年黃河改道北徙以后,運河被攔腰截斷,南北漕運停止,河工治理不再受到重視,水利工程逐漸廢棄,留下了大量的技術類水工遺產,有的完全毀壞不見蹤跡,有的至今仍有遺址可循。考古調查發現,今信壩壩頭仍保存完好,由長65厘米、寬32厘米、厚40厘米的條石砌成。地面以上可見砌石共7層,底長12.5米,高4.4米,壩口寬近200米。[10]清口水工遺產體現了運河的本體特征和突出普遍價值,堪稱特色鮮明的水工歷史博物館。因此《大運河清口樞紐工程遺產調查與研究》一書將清口運河遺產歸結為“工程遺產”,指出大運河是綜合水科學、水利技術、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要素的集成性工程,是中國古代工程遺產的典型代表。[11]

總之,水是生命的源泉,水運是古代最便捷、最經濟的運輸手段。淮安城市發展與水息息相關,圍繞水資源利用、水工程興建和水環境治理,顯示了“水韻淮安”的突出特征。淮河是淮安的母親河,奠定了其發展的基礎;黃河是淮安的父親河,改變了其地形地貌;運河是淮安的財富河,為其帶來了交通便利;洪澤湖是淮安的亮麗名片,憑此躋身于全國四大湖泊之列。淮安地處南北大運河的中間地段,諸多河湖水系在此貫通交匯,在與水的共生共存中,表現出了不南不北的中庸、人水互動的和諧、物流人流的交融以及古今輝映的積淀。

*本文為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地方志專項課題“基于地方志的江蘇運河沿線湖泊地名梳理與‘水韻江蘇’文化形象研究”(項目批準號:23SFZB-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德楠,淮陰師范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教授,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兼大運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欄目編輯:王魁詩

參考文獻

[1]脫脫,等.宋史:卷97" 河渠志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7:2395.

[2]衛哲治等修.葉長揚等纂.荀德麟等點校.〔乾隆〕淮安府志:卷6" 河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215.

[3]吳昆田.〔光緒〕淮安府志:卷8" 風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99.

[4]完顏麟慶.黃運河口古今圖說:前明嘉靖年河口圖說[M]//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 第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4.

[5]趙爾巽.清史稿:卷127" 河渠志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6:3770.

[6]李德楠,王聰明.近代淮河下游地區的水旱田分界——基于“清河不產稻而人食米”現象的解讀[J].農業考古,2022(4).

[7]顧建國.江蘇地方文化史:淮安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126.

[8]張廷玉.明史:卷85" 河渠志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2095.

[9]完顏麟慶.黃運河口古今圖說:沈香城河口說[M]//國家圖書館分館編.中華山水志叢刊. 北京:線裝書局,2004:475.

[10]淮安市文物局.淮安文物保護大全[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275.

[11]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大運河淮安段遺產本體調查方法課題組.大運河清口樞紐工程遺產調查與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色亚洲|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亚洲日本www| 天天综合色网|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成人日韩视频|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青青久视频|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制服无码网站|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 婷婷五月在线| 国产毛片网站|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亚洲精品777| 婷婷综合色|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久久毛片网|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欧洲亚洲一区|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亚洲熟女偷拍|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亚洲永久色| 五月婷婷精品|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亚洲黄网在线|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污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啪啪永久免费av|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亚洲无线视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伊人91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欧美国产视频|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久久semm亚洲国产| 国产男人天堂| 精品欧美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在线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