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是記載一村范圍內自然和社會諸事物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是“中國之志”序列里最基層、最微小的一份子。但正是這一粒粒微塵,記錄了村落承載的鄉土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的農村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筆者有幸參與了中國名村志叢書凡例、基本篇目和編纂規范的制定,在名村志叢書編纂培訓及出版實踐中,整理歸納了一些常見問題,以此探討中國名村志的編纂思路。
一、突出“名”與“特”
2016年的《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實施方案》將名村志的類型劃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經濟強村、新農村建設示范(試點)村和其他特色村四種類型,入選范圍除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必須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選的名單上的村落外,其他均為省級及以上政府、部門或權威組織命名、評定的相關類型村?!吨袊逯疚幕こ虒嵤┓桨福?022年修訂)》則將名村志的入選范圍更改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等,指向更加明確。除此之外,作為某種文化、習俗發源地或傳承地的村落,可酌情收入。不難看出,入選范圍擴大了,但對名村志的“名”和“特”也做出了更具體的要求。村志要以記載村域范圍內的微觀資料為主,根據不同類型名村的特點,有選擇性地記述域內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歷史與現狀,重在突出名村“名”與“特”的內涵,從而達到執簡馭繁、文約事豐、易于閱讀、利于傳播的目的。
一些申報名村志的項目在即將進入出版流程之時,呈現的志稿仍然體現不出“名”在哪里、“特”在哪里。凸顯特色、單獨成篇的內容,所占比例失衡,在200頁左右的志書中僅占5—6個頁碼,難以撐起一個篇目。鑒于此種情況,筆者建議編者在設定篇目之前,先擬出該志的資料搜集提綱,確定對未來村志的總體設想,在編寫初期即明確該志的“名”和“特”。特色篇目要做到層次豐富、內容充實,避免相關內容分散在整個志書中。有了總體設想,圍繞提綱搜集資料,才能做到有心中有數、下筆有神。
突出村落的“名”與“特”更要求志書做到記述范圍明晰,獨有內容充實,整體站位高遠。《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實施方案(2022年修訂)》中對名村志叢書的記述范圍作了規定:以記載村域范圍內的微觀資料為主。名村志除了人物可突破境域,記述外地名人在名村的事跡片段外,其他資料都應該來自本地,或者是本地獨有的。前幾批名村志叢書,“風土民情”篇目所收內容大多從縣志中照搬,尤其是一個省份之內的名鎮志、名村志篇目內容重復,沒有體現出地域特色。“基本村情·社會保障”分目中,“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優撫扶貧”等條目,多出現把國家或省內政策條文擺在條目中,而缺少本村實際情況的志書文稿。這樣編纂出的志書自然難以體現“名”與“特”,更無法起到承載一方之全史的功用。因此,編者在做整體框架設計時,要想“外”人之所想,及“外”人之所及,更為詳盡、細致地收集本地獨有的信息與資料,向廣大讀者展現村落的特色,更好地承載一方之宣傳重任。
二、體例文風要把握好平衡
《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實施方案(2022年修訂)》要求名村志叢書編纂在堅持志體的前提下,體裁運用、篇目設置、資料選擇等可作適當創新。為進一步突顯村志的可讀性及文化宣傳作用,各地編者對村志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藝術加工。如概述散文化、標題文學化、正文行文通訊報道化、人物傳略文白夾雜化、口述史小說化等。常規情況下,方志不采用任何文學描寫手法,志書正文有自己特定的文體,即志體。因此編者需要把控好語言的藝術性與行文嚴謹性、表述準確性之間的平衡。
地方志自古以來屬于“官修”的信史。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要求鎮、村級志書申報須經村委會、鎮(鄉)政府同意,縣級地方志工作機構推薦,市級地方志工作機構審核,省級地方志工作機構復核,由省級地方志工作機構上報中國名村志叢書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評審通過后,方可入選。這樣的管理體系,對村志的內容把關更加嚴格,也應更具有權威性。但部分名村志進入出版流程后,仍有絕對化用語使用不準確、史實資料無法支撐絕對化用語的現象。如“中國××(某少數民族)第一村”,經過對資料的反復查證,被民間譽為或被某專家、學者稱為同樣稱號的村落就有兩個,但是哪一個也沒有國家級的認證或授牌。如果放過了絕對化用詞的查證,村志的準確性與權威性可能會大打折扣,甚至還會引發負面輿論甚至法律糾紛。
除此之外,方志的原則是“述而不論”,重點則在用大量真實的、經得起檢驗的資料來記錄歷史。結論不能由方志的編纂者以論點方式明確提出,而是讓讀者通過閱讀志書自行得出。就志書整體而言,議論是其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客觀的記述和主觀的議論要嚴格分開,不宜采取夾敘夾議的手法。
傳統志書主要采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體裁。名村志突破創新,增加了鏈接和附兩種體裁,用于補充說明正文的有關內容。但是,鏈接及附的數量不宜過多,氣勢不可壓倒正文。如某村志正文中穿插大量新聞報道作為“附”,正文一個條目兩三百字,一篇報道至少千余字,本末倒置。
三、篇目撰寫要更加有針對性
名村志的一些具體篇目撰寫與其他志書略有不同,因此需要特別注意,以提高志書整體水平,更好展現村情村貌。
例如記載村落文化的篇目,需要多加核實并體現與時俱進的價值觀,為村落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風土民情”篇中,喪葬習俗多有一些涉及封建迷信的內容,在撰寫時,需要注明哪些是已經摒棄的內容;“文物古跡”篇中收錄的古代碑文、牌匾、家訓等內容,必須做到與石碑照片或拓片、繁體字版古文獻逐字對照;“藝文雜記”篇目中,要多搜集歷史上的名家名作。對于一般性的歌詠本地的詩詞文賦,本籍人士在省級及以上報刊公開發表的文章、公開出版的文獻書目可作為“藝文目錄”收錄在附錄中,著錄要素為著述名稱、卷數、作者籍貫、版本、收藏信息等。對于村落名人的記載,需要堅持“生不立傳,生可入志,以事系人”的原則。一些村志將村民或村干部悉數入志,使志書更像是本村的“聯絡手冊”或是“家譜”,并不符合名村志的體例要求。名村志叢書不追求面面俱到,“人物傳略”部分收錄的人物眾多,有些人物已在書中其他類目以事系人多次提及,建議不在人物傳略單獨設條。除了本籍已故名人、在世人物的事跡,村外著名人物曾在本村生活過,以及曾為本地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村外人物也可入志。
名村志緊接地氣、貼近百姓,口述史成為村志纂修極為重要的資料來源,體現了志書自下而上的大眾歷史意識,包含了獨特的個人感受與社會集體記憶。這是讓地方志成果進入尋常百姓家的創新實踐,但也需要注重口述史資料與志書體例的有機結合。內容方面,一要避免與正文重復,如某村志“村民生活·衣食住行”分目中,附了一篇口述史,以村民口述的角度再反映一遍村民衣食住行的變化,與分目正文重復;二要避免無實證的內容,如某村志收錄的村民口述史中有一些竟然以“謎團”命名,且沒有推測依據。角度方面,講授者應講事件本身,而不是宣傳自己或村干部。如某村志原稿的“口述專訪”部分都是以宣傳個人的角度撰寫,如“××村的引路人—×××”“癡心不改種梨第一人—×××”“第一個農民當莊主—×××”。后來通過責編與作者的共同努力,將口述專訪的角度作了修改,變為“村黨委書記×××談鄉村旅游發展”“果農×××談流轉土地種梨”“農民莊主×××談農家樂的興起”,使人物與事件得以更好結合,更符合志書行文風格。
編后記是記述和論述相結合的文體,而不是文藝小說體和散文體。編后記的署名應為“編者”,要從編委會的角度出發寫作。內容主要記述本志編纂經過和得失體會,志書編纂組織發動、業務指導可以在其中記上一筆。
中國名村志叢書從2017年起已陸續出版6批72部,涉及26個?。ㄗ灾螀^、市),志書編纂整體水平都在穩步提升。一本本小小的名村志作為“中國之志”的一朵朵浪花,在浩瀚的志書海洋中發揮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愿千百年后,我們編纂的志書能經得起歷史檢驗,成為子孫后代們的一筆寶貴財富。
(作者簡介:叢珺,方志出版社志書第二編輯部主任,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成員。)
欄目編輯: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