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鋪陳就是鋪敘、陳述,即直書其事,反復敘說,古代在賦和駢文中運用得較為普遍。鋪陳能淋漓盡致地描繪事物、豐富細膩地表達情感, 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以杜牧的《阿房宮賦》為例,分析鋪陳手法在豐富層次、生動細節和深刻說理方面的顯著效果。
關鍵詞:賦;鋪陳;修辭;說理
“鋪陳”即為《詩經》中的“賦”。東漢學者劉熙在《釋名》中解釋得較為簡明:“敷布其義謂之賦。”可見“賦”就是鋪敘、陳述,是一種直書其事、體物寫志的表現手法。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中的《阿房宮賦》是唐代杜牧所寫的一篇著名的賦體文章。文章借“故”之時事來言諷“今”之現狀,揭露了秦朝因為統治階層驕奢淫逸、不顧民生而導致滅亡,體現了作者對所處的唐朝晚期奢靡享樂的社會風氣、腐朽衰敗的政治局面的深刻諷喻和勸諫。為了達到“文深”而“意遠”的效果,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強調了文學形式需為創作主題服務。從表達技巧上來說,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善于運用“鋪陳”的手法,使得文章層次豐富鮮明,描寫生動形象,說理言豐意遠,達到了升華主旨的效果。
一、鋪陳布局以豐富層次
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鋪陳是辭賦的基本創作方法。鋪陳就是把一個話題內容或者一種意思多次強調、反復敘說。具體的鋪陳方法可分為散布式、段落式、遞進式、并列式等。為了不讓讀者厭煩,也避免落入窠臼,作者往往能將鋪陳合理布局,既能在文句上產生澎湃渲染之勢,又能在內容上形成激越之美。
在《阿房宮賦》中,杜牧將阿房宮內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的真實情狀鋪陳散布在整篇文章之中:首段寫其外部建筑裝飾眾多,整體氣勢宏偉,給人以富麗堂皇的直觀感受;次段寫內部宮人美女如云、珍寶珠玉如山卻不被珍惜;第三段進一步生發聯想,極盡所能描寫阿房宮建造的諸多細節,以所用建筑材料、局部結構陳設等與事物一起在“數量”上進行比較,突出的還是“紛奢”二字;尾段則側重分析誤國的結局,并進行諷刺和勸諫,從另一方面印證得出奢侈糜爛的亡國之害。
《阿房宮賦》以鋪陳貫穿始終,以阡陌縱橫、彼此交融體現布局之妙。縱向上,文章采用遞進式,讀者的視線如同跟隨航拍般由遠到近逐漸拉近距離,感受阿房宮建筑群的雄偉壯麗;由整體到局部逐漸放大物象,從而能夠體會出阿房宮內宮廷生活的奢侈糜爛;由抽象到具體逐漸切入核心,明白阿房宮其實就是秦朝政權腐朽敗壞的集中體現。橫向上,為了增強逐層疊加、不斷累積的敘述效果,可針對同一主題內容展開并列式鋪陳。比如,為了更真實、全面地展現阿房宮建筑群的整體概況,作者在開篇就逐漸加深視覺沖擊力,起始四組三字句量詞準確、動詞干脆,簡潔有力、出手不凡,不僅有宏大背景的交代,還在時間和空間上拉伸出足夠的想象空間,給讀者以震撼的同時也形成巨大的文學張力。
在《阿房宮賦》中,杜牧嫻熟精巧地布局各種鋪陳方法,不僅沒有使讀者迷失在眼花繚亂的敘述中,而且還如同次第花開、漸入佳境,使讀者獲得了“錯彩鏤金”的審美體驗。
二、鋪陳修辭以生動細節
《阿房宮賦》中作者對于鋪陳的嫻熟駕馭,不僅體現在多種形式的巧妙組合上,還體現在豐富多樣的修辭手法的使用上。
文中關于比喻修辭的鋪陳就不止一處。首段的“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通過數詞展現阿房宮建筑在體量上的龐大。但作者并沒有就此停筆,而是繼續鋪陳比喻修辭,通過形象的描寫來突出細節的生動:把建筑之間的連廊比作縈繞的腰帶,越是曲折迂回越是生動呈現建筑之多;把翹起的屋檐比作鳥仰首啄物,一個“高”字盡顯建筑的宏偉壯觀;把宮室屋角相對比的情狀比作兵戈相斗;把回環曲折的宮宇殿堂比作蜂房和水渦。雖然文中沒有一個“多”字,讀者卻不由自主地產生聯想,在感受無與倫比的精巧別致的同時,又有不斷疊加、撲面而來的壓迫感。又如,首段對秦宮人的生動描寫,用精巧妥帖的比喻來鋪陳細節的做法歷來為人稱道。作者把宮人們打開的梳妝鏡比作閃亮的明星,鋪陳出十足的場面感;把宮人們梳理裝扮的發髻比作團團烏云,寫出了女性頭發濃密、色澤秾麗,具有較強的視覺美感和沖擊力,增加了讀者的審美體驗,強化了文本的詩情畫意。以上兩個比喻以喻體“明星”“綠云”先行,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加強讀者的閱讀感受,再用疊詞“熒熒”“擾擾”接續,達到豐富延展、余韻綿綿的效果。這種鋪陳不但寫出了描摹對象的數量,而且展現出有關細節的特征、狀態或性質,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在第三段中,作者將具有排鋪作用的排比運用得淋漓盡致。在談到“秦愛紛奢”時,作者特地選擇了普通人家的物品、場景與阿房宮的建造陳設等進行比較,并用“……多于……”句式鋪陳開來:支撐阿房宮房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夫還多;架起房梁的椽子比織布機上勞作的工女還多;建造阿房宮用掉的釘子比谷倉里的糧食還多;建筑物交錯的縫隙比全身上下的絲縷還多;宮殿里的欄桿、門檻比九州城墻還多;宮內響起的音樂聲比集市上的言語還多。言語雖略夸張,但卻使文章氣勢如虹,句法齊整、措辭流利,頗具“以文為賦”的特點。
三、鋪陳說理以深化主旨
漢儒有云:“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這說明鋪陳除了有反復言說的形式張力,也具備懲惡揚善的教化功能。鋪陳手法不僅是對賦中某些細節的深入探究,也可以是對一個主題或某種情感的詳細闡述及表達。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一文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以古鑒今是寫作目的,那么說理鋪陳也自然順理成章。
杜牧在《阿房宮賦》一文中以建筑的高低錯落引出“不知西東”,又以歌聲響亮讓人心生溫暖、舞袖飄拂使人倍感寒意這種顯著的不同引出一日內、一宮間“氣候不齊”的感慨。然而,這里的“不知西東”“氣候不齊”除了說阿房宮規模宏大,進入其中的人“容易迷失方向”“能夠在冷暖間輕易轉換”以外,其實也包含了對秦朝執政方向偏差感到惋惜、輕易走向錯誤的言外之意。在“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句中鋪排陳列幾組名詞,又活用為意動,展示出秦人把從六國掠奪來的珍寶當成毫無價值之物,表達了作者對秦人不懂得珍惜的痛心疾首。再將“珍貴卻不被珍惜”這個話題繼續深入鋪陳,順理成章引出“比寶物更加珍貴的是人心”這一觀點。作者先提出統治者的喜好、做派會影響臣民這一觀點,又根據史實分析得出秦朝統治階層喜愛紛奢、老百姓也會顧念自己家業的做法,再根據阿房宮修建的具體情況得出“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的結論。最后,縱觀前后、彼此照應,完成了對“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的反向推導過程。文末,作者又從六國和秦滅亡的根源入手,提出“自身才是問題關鍵所在”的觀點,并運用假設論證指出如若珍愛“人心”則結局就會不同。至此才提出“以史為鑒”的“今人之思”。如此環環相扣的說理邏輯確實有賴于作者精心設計的說理鋪陳。
總之,《阿房宮賦》是賦文鋪陳的經典之作。在理解、欣賞作者匠心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并嘗試運用這種表現手法,進一步感受鋪陳之妙。
參考文獻:
[1]陳雨露.《阿房宮賦》:辭賦本色是諫書[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8).
[2]謝澹.從“賦”的學習看“知識教學”——以《阿房宮賦》為例[J].語文學習,2016(1).
[3]雷聲.驚人之語,匠心獨運——《阿房宮賦》語言形式鑒賞[J].語文教學通訊,2019(34).
作者簡介:陳亞娥(1980— ),女,江蘇省南通市小海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