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 任鵬
摘 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體性向度,也是唯物史觀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生動體現。唯物史觀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實踐主體、價值主體以及權力主體。從唯物史觀視域考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體性向度,有利于揭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內涵及其立場指向。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繼承與創新的重大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以人民為中心”再現了唯物史觀的理論內核,回答了依靠誰、為了誰、我是誰等文化建設必須面對的問題,體現了在人民主體性引領下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主體性、價值主體性和權力主體性。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為中心;文化主體性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的途徑和機制研究”(2022NDYB23)。
[中圖分類號] D601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05-0061-012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05.004
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取得重大理論成果——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系列有關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其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為繼續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1]。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有必要從多角度加以理解,以期更好地明體達用、體用貫通。
中國共產黨因民而生、為民而興,人民性始終是黨的創新理論最鮮明的理論品格?!耙匀嗣駷橹行摹奔润w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體性向度,又體現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價值導向和鮮明立場,也是唯物史觀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生動體現。唯物史觀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實踐與認識的主體、價值與利益的主體以及權力與執政的主體。從唯物史觀視域考察習近平文化思想,其實質在于不僅僅把文化理解為一種觀念的上層建筑,更應該從實踐的角度去理解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本質和規律,從而更深刻揭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源于誰、依靠誰、為了誰、我是誰等系列問題及其統一性。
一、文獻綜述
作為黨的創新理論,習近平文化思想成為當下學界最關注的話題。學者從理論層面分別揭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內容體系、本質要求、理論意蘊與原創性貢獻,從實踐層面結合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揭示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文化新形態、文化新使命新任務及其實踐指導意義。
從唯物史觀視角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文獻較少。方世南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包括有關文化的價值、權益、安全,傳承、交流、創新、領導、主體等重要論述,構成了體現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意蘊的有機整體,并著重從“文化價值論、文化權益論、文化安全論、文化傳承論”四個方面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展[2]。趙輝輝則從“政黨領航論、歷史辯證法、精神動力論、人民主體論、文明形態論、世界歷史論”等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原創性貢獻[3]。騫真從哲學角度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政黨”與“群眾”的辯證統一,是黨群融合的光輝典范,強調文化建設中堅持黨的領導和黨的群眾路線的統一性[4]。
從人民主體性維度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文獻極為有限。意娜從文化實踐的視角論述新時代文化發展,進而揭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蘊。她認為貫穿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價值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包括堅持人民至上的文化價值、緊緊依靠人民的文化原則、不斷造福人民的文化發展目標以及牢牢植根人民的群眾路線[5]。
總體看來,盡管從唯物史觀進而從人民主體性角度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文獻較少,一方面反映了作為新思想的研究有一個逐漸拓展的過程,也凸顯了相關研究的學術價值;另一方面,有限的文獻也為從人民主體性視角研究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研究思路上的借鑒。
二、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觀內核
歷史與文化密不可分、內在統一,文化是歷史進程中實踐著的人的實踐產物,歷史演繹文化,是文化的根,文化承載歷史,是歷史的魂。“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之一,顯然人民創造歷史的過程必然表現為物質與精神財富創造的集結統一,物質財富的創造活動是精神財富的源泉,而精神財富創造實踐則是物質財富的源流與根脈。
得益于唯物史觀的發現,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實現了從英雄史觀向群眾史觀的革命性變革,而作為唯物史觀理論基石的群眾史觀,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如何創造既有歷史文化又不斷繼續創造新的歷史文化的事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對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又是新時代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文化生動實踐的理論回應與現實觀照,其文化建設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要。早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6]288,深刻揭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觀的世界觀,在其現實性上就表現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文化。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更是文化的主體,是歷史文化“創造者”和“見證者”的統一體,也是“劇中人”和“劇作者”的統一體。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體性向度的實質是“以人民為中心”,即人民文化主體論。
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誕生之前,文化在“現實”之外是唯心主義文化觀的真實寫照,誠如黑格爾從“絕對觀念”出發理解文化,認為文化只是思想的形式,更勿奢談從“文化的實踐與實踐的文化對立統一”[7]關系中理解文化的本質。這與西方長期受理性形而上學的影響密切相關,唯心史觀往往從理性或自由意志視角看待歷史與文化,割裂文化與實踐。不同于唯心史觀對社會歷史文化生活的理解,實踐——“感性對象性活動”既被確立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出發點,在歷史與文化的統一中也被視為其文化觀的出發點。馬克思主義首次擺正了觀念與“物質實踐”的關系——不是觀念“解釋實踐”而是“物質實踐”解釋觀念[8]92。文化與實踐的本質聯系深刻體現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8]56這一經典論斷中,社會生活本身涵蓋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文化實踐的主體是現實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亦即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人民群眾。
唯物史觀辯證地統一了歷史文化與“現實”,揭示了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之基在于現實的人及其文化實踐。一方面,正是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不斷把握感性世界的進程中,造就了歷史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揭示了歷史本身的蒼白及其“豐富”的本質:“‘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的‘任何驚人的豐富性都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創造、擁有并為之‘戰斗?!保?]295面對鮑威爾對立“精神”與“群眾”的錯誤觀點,他們更明確指出“歷史的活動和思想就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9]286。另一方面,世界聯系的普遍性決定了對象性關系的普遍存在,從而奠定了對象性活動產生的基礎前提。在人類社會中,文化活動的主體必然是從事文化實踐的人,正是他們創造了實踐的文化。馬克思主義正是從實踐——“感性對象性活動”出發理解歷史和文化,首次確立了人的歷史文化主體地位,成為理解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本原則。
與此同時,在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揚棄中,唯物史觀把“人的產生”或“人的形成”從“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中解放出來,把“人的自我產生”還原為“一個過程”[10]320。在“對一切異化的積極揚棄”中,唯物史觀進一步將歷史文化實踐主體從黑格爾的“宗教、家庭、國家”等市民社會復歸“向著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會的存在”[10]298。也即是說,作為文化實踐主體的人的現實生成過程演化了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由此,立足歷史文化的“現實的人的物質性實踐”尺度,唯物史觀把歷史文化過程化,理解為現實的人的“文化的實踐和實踐的文化”統一的過程,文化的真正主體是人民。文化即人化,文化即人民化。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的文化實踐導向,并一以貫之。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在講話中首提“為什么人的問題”,表明文藝創作的人民立場,并視其為“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11]857。鄧小平則把“人民”喻為“文藝工作者的母親”[12]209,在給文藝工作者四大的祝詞中,明確提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12]209。江澤民在中國文聯六大、中國作協五大的講話中,號召把藝術創造與進步融入人民的歷史創造與進步中,要求“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13]。胡錦濤在中國文聯九大、中國作協八大的講話中,提出人民在心中的高度決定藝術的高度,指明藝術常青之道在于“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1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發展了唯物史觀的“人民主體論”內核,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發展的基本方略。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域,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鮮明的工作導向,奠定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觀內核。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首先從本質上闡明了社會主義文藝的人民性,強調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6]288。其后,在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化源于誰、依靠誰、為了誰以及我是誰等問題作出創造性回答,指向文化的人民主體性向度。諸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時,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了文化的人民實踐性根源,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誰、熔鑄于誰的同時,強調其“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15]。針對文化建設依靠誰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6]290,也是“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6]289;在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示,要“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1],涌流文化創造的源泉。針對文化建設為了誰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6]288-289。針對文化建設中我是誰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文藝工作者,不要做“表面文章”,而是要“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去創作,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16],強調為人民服務是“文藝工作者的天職”[6]289,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價值所在。當然,源于誰、依靠誰、為了誰、我是誰等問題在文化的實踐以及實踐的文化中往往交織在一起,不能截然分開。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彰顯了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使命,深刻表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觀內核。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文化實踐主體性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人民主體性向度的一個總論,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8]56,作為社會生活一部分的文化生活本質上也是實踐的,人民文化主體論顯然預示著人民是文化實踐的主體,人民既是文化的源泉,更是文化的“劇作者”。
在唯物史觀看來,實踐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民群眾維系自身存在的需要,由人自身活動引起并自我調控的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活動互換的過程,并形成相應的社會關系。由此,構成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實踐、精神生產實踐和社會關系變革實踐等實踐領域,在相應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物質生活是主導,對其他領域起制約作用。一言以蔽之,實踐構成了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皻v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9]295,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表明了實踐之于歷史的本體論意義,歷史即活動史,是實踐史也是文化史。進一步,能夠自覺主動“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只能是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人民,人民是歷史實踐的主體,內在的是文化實踐的主體[9]295。
在完全意義上,只有充分理解人民文化的實踐和實踐的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人民文化主體性。首先,文化實踐的內容與形式皆由人民決定,不管是物質文化生產、精神文化生產還是政治文化生產。作為對象性活動的文化的實踐如果脫離人,只是抽象的思辨,無法真正理解實踐的文化的本質。文化實踐的主體是人毋庸置疑,盡管在文化實踐中每個人的地位以及發揮的作用不完全等同,但參與文化實踐推動社會進步的主體始終是人民群眾。
得益于人民首先是勞動人民的物質生產實踐創造了物質財富,即廣義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勞動是人的類本質,唯物史觀從實踐思維方式出發理解人的本質及其與世界關系,勞動實踐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前提,即從勞動過渡到物質生產實踐。本質上,勞動實踐是涵蓋文化實踐在內的一種社會實踐,同文化與歷史關系類似,文化與社會也融為一體,且相互詮釋[7]。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感性存在以現實的生命存在為前提,作為類的人的生存繁衍有賴于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資料,即物質資料的生產[9]531。在社會生產力視域中,勞動者或勞動人民始終作為實體性要素存在,也是人與自然物質轉化的能動性要素。作為主體性存在,勞動人民以自身尺度改造自然,同時受自然的束縛,并在彼此的改造與束縛中,確證人的本質力量與自然本真,物質生產活動最終演變成現實的物質性活動。隨著科技進步、勞動工具改善等勞動人民本質力量的提升,從根本上推動著物質文明進而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
人民參與或直接創造精神財富,即精神實踐,最終呈現為多種樣態的文化實踐。精神實踐彰顯了人的主體性特質,表現為人與世界關系及自我意識的確立,也是人與作為本能性存在的“物我一體的”動物的顯著區別。作為人類總體實踐的一部分,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產實踐決定精神生產實踐,為精神實踐提供物質基礎,離開物質生活資料及物質手段的精神實踐只能是唯心主義的信仰,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9]525。同時,精神生產實踐又影響和反作用于物質生產實踐,即精神生產力對于物質生產力的反作用。只有這樣,“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9]534。正是以實踐的思維方式來考察人類的認識現象,以實踐為中心,文化實踐的種種樣態才得以豐富和發展。正所謂“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9]526。從實踐的原則出發審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學意蘊,也是闡釋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出發點。
在政治實踐中,人民作為社會性存在也是人類政治生活的參與者和實踐者,創造人類社會的政治文明。在階級社會的政治文明實踐中,人民群眾呈現出社會變革的主體地位,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承擔著各種社會關系的改造,創造社會生活本身。盡管唯物史觀不排除歷史人物在社會政治實踐中的作用,但人民作為政治實踐的主力軍、政治文明的創造者的地位沒有改變?!叭嗣袢罕姷纳鐣螌嵺`決定社會政治生活的本質和性質,同時決定著政治生活的發展方向及未來趨勢。”[17]換句話說,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的發展取決于人民的政治活動實踐,離開人民參與的政治活動實踐只能是可笑的夢囈。
總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揭示了文化實踐的主體——人民不僅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政治文明的最終決定力量,人民是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動力基礎,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在革命時期,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密切聯系群眾,不僅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還創造了革命文化。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現代化建設的艱巨任務,鄧小平指出,“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18],從而建立起富足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正是因為在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文化實踐導向,才造就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文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從國本、國運的高度看待文化,從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到“堅定文化自信”再到“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無一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人民文化實踐主體性,“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19],鞏固各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礎。在履新黨的總書記當天,習近平面對中外記者時強調,中華“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源于“中國人民”,正是依靠其“勤勞、勇敢、智慧”,才“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6]60。其后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等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相繼提出文藝創作的根本方法、興文化的根本動力以及繁榮文化的根本導向等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無一不指向人民及其文化實踐。如“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6]293,深刻揭示了“方法千百條、扎根人民第一條”的道理。面對如何“興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問題,他強調根本在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20]。針對文化的繁榮,作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21]等指示。所有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既表達了習近平總書記要緊緊依靠人民進行文化創造、尊重人民文化實踐的真摯情懷,又表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文化實踐的主體性特質。
四、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文化價值主體性
人總是合目的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或者說人類實踐本身帶有目的性,這里的目的性以及認識與改造世界的實踐內涵有特定的價值關系和利益關系。因此,在唯物史觀視域中,人民群眾作為價值與利益的主體內在地包含在人民群眾實踐主體中。與此相關,在文化領域,人民作為文化實踐的主體,自然也可以推導出人民是文化價值與利益的主體。
哲學上的價值表現為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世界之間,以實踐為紐帶的一種合目的特定意義關系,反映客體屬性之于主體需要的積極意義。從主體性視角看,價值的主體只能是人。區別于物我一體的動物,正是人的實踐在不斷滿足主體自身需要的同時,推動自我與他者發展中創造并實現價值。與唯心史觀不同,唯物史觀把人民作為社會歷史的價值主體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利益主體。源于唯物史觀確立價值與利益的主體時,都把“依靠誰、為了誰,我是誰”等問題作為重大原則,追問包括文化生活在內的人類社會領域的價值主體、價值根據、價值分配以及價值評價等問題。與“解釋世界”的舊唯物主義不同,馬克思主義“改變世界”的哲學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在此基礎上,列寧強調了世界的惰性以及人“改變世界”的積極主動性與自為性[22]?!案淖兪澜纭钡恼軐W一方是人,一方是對象性世界,人的主體性驅使對客觀世界意義的傾注以及合目的性的改造,由此產生誰來評價與改變及其對應標準等哲學意義上的價值追問。
人民文化的實踐所創造的實踐的文化,其價值考察理應如此。從唯物史觀視域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必然涉及文化的價值主體、文化的價值立場等問題。從文化價值創造來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科學揭示了文化問題上的世界觀,確立人民的文化主體地位,揭示文化的人民主體性。受文化世界觀的決定與影響,馬克思主義文化價值觀亦從現實性人民性實踐出發來考察歷史文化,從主客體及其關系的視角去看待歷史文化,賦予感性對象以實踐意義,揭示人民是文化價值創造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文化與人民的“需要與被滿足”的價值關聯,強調“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的目的在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6]289。從文化價值評價來看,作為文化價值創造的主體——人民天然是文化價值的本質和源泉。不管是文化的繁榮發展,還是文化的價值生成與評價,其主體尺度只能從人民主體中探尋答案。而且,文化價值的人民創造過程本身也是人民不斷進行文化價值選擇以及文化價值預期實現的過程,文化價值評價伴隨過程始終,并隨著文化實踐的深入不斷提升其能力。再者,唯物辯證法把價值創造與價值評價看作辯證統一體,文化的實踐中,也只有把作為文化價值創造主體的人民同時作為文化價值評價的主體,才能科學理解文化的本質及其發展的目的。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6]289這一論斷的真諦所在。
在文化的實踐中,探討文化價值離不開文化利益的探尋。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價值、利益或需要的關聯性,人的實踐正是在其共同作用與指導下才得以展開。在文化領域,人類文化價值的創造或文化生產本身源于利益或需要,正如交往的需要才導致語言文化的產生。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滿足需要與實現利益的過程構成了人的現實性實踐,可以說人類文化史就是一部不斷滿足和改變文化需要的過程史。作為唯物史觀的鮮明特征,基于人的生理本性或者說自然屬性,馬克思恩格斯開啟對利益及其主體的揭示,按照先解決“吃喝住穿”等生存的前提才能“創造歷史”的邏輯,提出了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8]79。從私人或者說個人利益出發,歷史發展的原初動力落腳在了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滿足上。
唯物史觀并不止步于揭示私人的利益及其主體性問題,而是考察包括文化利益在內的所有利益的社會屬性,揭示了人民的利益主體性問題,理所當然涵蓋人民文化利益主體性。一方面,考察“私人利益”,不只于邏輯上的先在性,更在于聯結“人和社會”的“唯一紐帶”正是“私人利益”[10]184,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會存在物。作為社會關系的動物,人的根本屬性在于社會性,而利益恰是社會性聯系與交往的基礎,進而產生高于物質生活本身的涵蓋文化生活在內的人類社會生活。另一方面,個人需要或者利益又離不開社會關系或社會聯系,否則,在文化領域中不但文化利益或需要得不到滿足,文化利益主體性更無從談起??傊?,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揭示了人民文化利益主體性的內在邏輯,一個從文化的實踐主體性到“合目的”的文化價值主體性,進而“合目的”的文化利益主體性生成的邏輯,不僅表明人民是文化建設的實踐者、文化價值的創造者,也是文化利益的享有者。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激發人民的文化價值創造力,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強調,要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進一步明確了文藝“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11]863文化立場,闡明了文藝要“為工農兵所利用的”文化價值與利益等問題。鄧小平注重文化的人民利益主體性,提出文藝工作者“要始終不渝地面向廣大群眾”,對人民負責、了解并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從社會效應的角度強調文化的人民價值主體性,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精進技藝的同時,“認真嚴肅地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12]21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的價值主體性與利益主體性。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了文化與人民的哲學效應關系,“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6]290,強調了文化的價值在于滿足作為文化主體的人民的需要,并指出作為文化主體的人民的現實性——“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6]291,以此號召文藝工作者與人民感同身受,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文化養分。傾注筆端的應該始終是人民關注、關心和需要的,如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以及人民的喜怒哀樂等等,尤其要通過文藝作品堅定人民的信仰、信念,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6]291。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優秀作品最根本的評價標準在于,是否堅持“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6]290。并強調只有植根于現實性實踐,文化“才能發展繁榮”;只有堅持人民的文化價值與利益主體性,文化“才能充滿活力”[6]291。
五、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文化權力主體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6]293,其中“我是誰”的追問表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有關文化權力的思考。文化權力除了參與文化活動、享受文化成果、開展文化創造、文化作品保護等一般法律意義上的權利,在唯物史觀視域中更涉及文化領導權?!皥猿贮h的文化領導權”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命題,也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洞察發展大勢基礎上作出的重大理論判斷,為思考習近平文化思想關于文化權力主體性提供了根本依據。
權力與國家在唯物史觀語境中關聯密切。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國家的現實基礎”問題,指出“國家政權”的產生“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而是取決于“這些現實的關系”——“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23]。表明國家及政治權力根源于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而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的主體是人,即現實中的人民群眾。由此,國家、權力及人民的關系變得清晰,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是權力的主體。文化權力的主體亦屬于人民,這與“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具有內在一致性。唯物史觀告訴人們,當人民群眾沒有成為自覺主體之前,沒有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之前,抑或沒有徹底解放之前,只能通過無產階級政黨來實現執掌包括文化領導權在內的國家政權的活動。中國共產黨源于人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她能代表人民執好政、掌好權。從最根本意義而言,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人民始終是執掌國家政權的主體,包括文化權力的主體。
唯物史觀揭示了國家權力與人民權力的內在統一性,為人民確立包括文化權力在內的一切權力的主體性夯實了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表明,國家是一種“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24]113,源于不可調和、無法自解的社會矛盾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自保手段,正所謂“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24]112?,F實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異化了脫胎于國家的公權力,變成了與“人民大眾分離”的少數人占統治地位的一種特權。這種權力的分布與分配由人們的生存實踐現狀來決定,只要生產資料依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權力分配的正義就無法實現。無產階級革命打破了這一現狀,生產資料第一次為國家即人民所擁有,從而使國家權力即社會公權力與人民權力的統一成為可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黨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在文化實踐領域亦如此。
與權力相關,涉及權力的執掌和運行,即通常意義上的執政。政治學一般從“統治”的角度理解執政,獲得法定地位的階級通過“統治”手段調節群體利益的行為,作為延伸到政治生活領域中的實踐活動,標識了公權力的歸屬。本質上,唯物史觀對于執政的理解雖有一般政治學意義的“執政”組織形式,但手段卻從“統治”變成了“服務”。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清楚地表明了無產階級運動的特點,即“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8]283。顯然,“獨立的運動”而建立起的無產階級政權其主體必然是“絕大多數人”,即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執掌涵蓋文化權的政權的主體理所當然是人民。
當然,從文化權力主體性而言,人民是國家文化權力及其執掌的主體,從“黨的文化領導權”而言,人民同時又是相對客體,受黨領導的國家權力的支配和制約。這是由生產力發展現狀進而經濟基礎現狀決定的。一方面分工限制,選舉或委任“代表”代替人民直接行使權力依舊是不二選擇;同時,事實上存在的生產資料占有與使用狀況的差異,遠未達到馬克思恩格斯所描繪的“自由人的聯合體”的情形。因此,就文化權力及其運行而言,人民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這并不背離人民的文化權力主體地位,恰恰是人民文化權力主體性的展現。
一方面,從主體地位看,人民作為文化權力及其運行主體地位的實質沒有改變,是人民賦予了黨領導治理國家以及管理公共事務的權力,包括領導和管理文化事務的權力,黨的文化領導權來自于人民。另一方面,從黨群關系看,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密切聯系,在文化權力及其運行中始終能清醒地回答“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等問題。把黨的文化領導的依靠力量、價值導向、評價標準都建立在人民性之上。因此,黨以人民的名義行使黨的文化領導權,人民監督和自我革命又使黨永葆先進性,實現文化領導權與忠于人民的執政倫理取向的統一。
正是秉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執政理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文化建設中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確保人民文化權力主體地位,彰顯人民文化權力主體性。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精辟指出了文化與人民的關系,“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11]864;同時,他強調了文化的人民權力主體性,認為那些“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的人,“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11]864,也終究難逃被人民拋棄的命運。鄧小平在對黨群關系的論述中,提出“領導就是服務”、工人階級的政黨“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的一種工具”[25]等深刻論斷,表明了人民的政權主體地位。文化與政治關系密切,沒有超政治的文化,文化是政治的一部分,因此,人民的文化權力主體性也能在鄧小平提出的領導即服務、政黨即工具等論斷中集中反映。
奮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中,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高度,秉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理念,最大限度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26]。把文化權利作為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方面,體現文化權作為基本人權的中國特色與實踐,致力于全面協調文化權利與經濟、社會及政治權利的發展,并把人民文化權益保障的基本途徑建立在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之上[27]。其后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文脈、國運高度布局新時代文化事業,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提出文化建設的使命任務,強調發揮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堅持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把文化作為推進“五位一體”“四個全面”的重要內容,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作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作為戰勝風險挑戰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這些文化建設的布局,根本上服務于人民的精神需求,鮮明彰顯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人民主體性。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蔡奇出席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并講話[N].人民日報,2023-10-09(1).
[2]? 方世南.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觀意蘊[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11+109.
[3]? 趙輝輝.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唯物史觀的原創性貢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12-26(4).
[4]? 騫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學意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11-24(1).
[5]? 意娜.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的人民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維度闡釋[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3(6):10-18+2.
[6]?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7]? 路向峰,王嘉瑩.走向實踐的文化:唯物史觀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J].社會科學研究,2022(5):159-165.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2152.
[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618.
[1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
[16]?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97.
[17]? 任鵬.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及其當代價值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22:175.
[18]? 鄧小平論黨的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2.
[19]? 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71.
[20]?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 王滬寧主持[N].人民日報,2018-08-23(1).
[21]?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22]? 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3.
[2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7-378.
[24]? 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5]? 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26]?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27]? 習近平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4.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from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ingYi1? ?Ren Peng2
(1.College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2.College of Marxism,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200)
Abstract: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of Development reflects the subjectivity dimens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t is also the vivid manifestation form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hows the people is the historical subjectivity, practical subjectivity, value subjectivity and power subjectivity. The research on the subjectivity dimens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from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conducive to revealing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the standpoint. As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t Culture Theory,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centered around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of Development, recreate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swers such questions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must face as who to rely on, for whom, who I am, and embodies practical subjectivity, value subjectivity and power subjectivit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guided by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of Development; cultural subje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