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琛 唐琳 舒茗溪
摘 要:高質量就業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然而,當前我國結構性就業矛盾依然突出,促進重點群體就業任務仍舊艱巨,就業替代效應持續顯現,規模性失業風險不容忽視,迫切需要學術界對此加強討論,為高質量就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基于中國式現代化視角,深入厘清高質量就業的理論基礎和價值意蘊,從國家、社會和重點群體多維度出發,充分認識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高質量就業所存在的宏觀調控力度還需加大、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凸顯、重點群體就業形勢仍然嚴峻等現實梗阻。為此,亟須從中國式現代化背景出發對高質量就業精準施策,強化政府責任,提供強有力政策支持和基礎性服務保障;增強市場效能,促進勞動力市場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聚焦重點群體,推動分類幫扶援助和多渠道就業創業。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就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就業賦能
[中圖分類號] F249.2 ? ? ? ? ? ? ?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05-0107-015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05.008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到每一個勞動者的權益,因此,高質量就業既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經濟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包括“實現高質量發展,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而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既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與保障[2]。新時代以來,中國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特別是針對中美貿易沖突不斷升級和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以及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黨中央先后提出了“六穩”工作方針和“六保”工作任務,推動就業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實現高質量就業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就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著力穩崗擴崗,切實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4],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時代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內涵,生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上的戰略遠見,讓人民群眾更充分認識到促進高質量就業事關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成色,事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推動和實現。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一系列就業政策與實踐的寶貴經驗,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1]等要求,這對于促進高質量就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學術界也就此進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就業質量、效應、結構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及時準確把握高質量就業的內涵對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升潛在經濟增長率、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顯得尤為重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高質量就業是適應我國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增進民生福祉的根本舉措,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新動能的基本途徑。只有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積極促進高質量就業,才能更快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才能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一、高質量就業研究進展評述
黨的二十大把“實現高質量發展”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中,要求“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1],這就使得“高質量就業”既是當下的研究熱點之一,又是亟待進一步完善的研究重點。盡管“高質量就業”提出的時間并不長,但學術界圍繞這一議題已經形成了四大研究視角。
一是就業內涵視角。宏觀層面上認為高質量就業是就業結構的合理化[5]和高級化[6],微觀層面認為高質量就業主要是指勞動者能夠實現穩定增長的收入狀態[7]、達到較高的工作滿意度[8]、處于良好的工作環境[9]、勞動者自身就業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10]以及勞動報酬與工作付出成正比[11]等。
二是就業特征視角。強調高質量就業應包括就業人口逐漸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依次轉移[12]、由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傳統產業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新興產業轉移[13],指出我國就業市場面臨嚴峻的結構性矛盾,具體表現為眾多低技能、低素質和低學歷的勞動力密集于日益狹窄的低端就業領域,導致勞動力供給過剩[14]。
三是就業發展視角。指出人才從城市流向鄉村的整體格局還未形成,回鄉就業創業平臺吸引力不足,而企業家作為稀缺資源,是擴大農村就業的重要組織者[15],強調通過穩步推進5G、大數據技術、工業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尖端信息技術的發展,并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實現高質量就業提供技術支持[16],進而改善就業市場環境、完善就業保障體系[17]。
四是就業群體視角。強調需謹防過度數字化帶來的“就業無效”和“就業低效”[18],指出要充分利用“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村官計劃”、選調生工作和鄉村就業創業[19]等措施,完善幫扶不充分就業或低質量就業人員實現穩定和高質量就業的就業創業服務政策措施[20]。
從上述研究可知,學術界目前就高質量就業的理論邏輯、實踐經驗和影響要素等方面進行了闡述,這些現有成果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鑒和依據。但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對于高質量就業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研究還略顯薄弱,將高質量就業置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所開展的高關聯性研究還較為缺乏。仍有必要對高質量就業的理論基礎以及價值意蘊進行深入探究,在研究視角的創新性和全面性方面進一步深化。對于高質量就業所面臨的障礙方面,也應當持續關注其所顯現的新問題、新特征和新趨勢,尤其是在新質生產力對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及區域發展等方面仍有進行延展研究的必要。因此,在梳理高質量就業的理論基礎和價值意蘊上,可立足“國家—社會—個體”框架闡述當前實現高質量就業所面臨的障礙,并以問題為導向,探尋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高質量就業的融通路徑。
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高質量就業的理論基礎和價值闡釋
高質量就業以夯實共同富裕根基、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為目標,成為新時代黨和人民的殷切期盼及目標追求。因此,促進高質量就業,探尋其豐富的理論基礎和鮮明的價值意蘊,是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根本舉措。
(一)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高質量就業的理論基礎
高質量就業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培育就業價值內核,在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中探尋高質量就業理論之源,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實踐探索中推動就業政策發展。
1.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培育就業價值內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踐行”“創新”“誠信”等思想的深厚底蘊已然內化為當代就業觀中的精神血液,為高質量就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注入就業精神品格。一方面,以“家國情懷”厚植就業品行。“家國之心”“時代之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厚實底色,也是廣大勞動人民千百年來不斷奮進的精神支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為民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慷慨激昂,“天下為公”的使命擔當,都無不深刻表達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培育就業價值內核上的文化傳承和基因表達。另一方面,以“文化古訓”培育就業精神。傳統文化教育對當代社會發展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品德修養的宏觀層面,也在培養就業精神、指導就業發展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勸誡后人勤勉修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闡述了創新精神的經世價值;“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認為誠信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的故事彰顯中華民族對“誠信”的重視。
2.在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中探尋高質量就業理論之源
推進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就業是在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的具體體現,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在高質量就業中的現實價值。首先,在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中追尋高質量就業的理論基礎。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導致相對過剩人口的基本規律[21]。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為我國就業發展、促進高質量就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在結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可減少相對人口過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其次,在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中找尋高質量就業的方向指引。馬克思提出的“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22]200,蘊含了共同富裕的理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的現實價值。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的重要論述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推進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資源分配,改善人民生活,最終達到馬克思指出的“所有人的富裕”[22]200,這就是我們就業政策不斷調整的目標所在,也為高質量就業提供了方向指引。
3.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實踐探索中推動就業政策發展
高質量就業的理念并非憑空出現,而是始終同中國現實密切相關,同黨和人民的前途命運相互交織的。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人人享有勞動的權利、不勞動者不食”的就業理念[23],各地區通過政府介紹工作、實施以工代賑、鼓勵生產自救、支持自謀職業以及回鄉生產等多種措施來解決就業問題,使當時社會秩序得到安定,新生人民政權得到鞏固,黨在群眾中有了良好的形象,并推動了經濟發展。“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24]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了解決廣大勞動者就業難題的重要性,通過就業使得每個勞動者都能找到展現個人才能的工作機會,從而促進勞動者個人成長和價值的實現。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了“就業是民生之本”的重要論述,江澤民曾指出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加[25]81,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對于改革發展穩定的整體局勢至關重要[25]506。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穩定的工作是民眾生活的基礎,必須繼續推行積極的就業策略,增強政府在就業方面的指導作用,優化就業市場的運作機制,同時改善就業領域的組成結構[26]。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高度重視就業問題,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1],強調要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在新中國成立至今的70余年里,關于就業的政策發展顯著地反映出對民生的保障、關注和發展的治理理念。黨和政府將解決就業問題置于優先位置,并持續進行實踐探索,這些努力為新時代創造性解決就業難題和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了理論遵循和實踐經驗。
(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高質量就業的價值闡釋
國家《“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強調,“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27]。高質量就業以筑牢共同富裕根基、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為目標,成為新時代黨和人民的殷切期盼及目標追求,在價值意蘊上,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就業有著高度契合。因此,切實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穩定的重要基石,以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內在需求,進一步厘清高質量就業鮮明的價值意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感召和現實呼喚。
1.是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穩定的重要基石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正朝著高質量高水平方向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就業作為連接供給與需求的主要橋梁,是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既涉及宏觀層面上國家就業政策導向的影響因素,也涉及勞動者個體的生存和生活問題等。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以來,一方面,充分激發了人力資源市場活力,2023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達1 244萬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3 397萬人,促進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14萬人、困難人員就業172萬人[28];另一方面,人力資源結構的不斷優化更好地支撐實體經濟發展,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大大增加了對具備數字化知識結構和操作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從而推動經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29]。
2.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內在需求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須在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切實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分配結構。為此,黨和國家正在積極探尋促進高質量就業的有效路徑。2021年,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目標提供了全面系統的指導。實踐表明,高質量就業對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30],也是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的重要依托[31]。通過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推進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優化勞動者就業環境,以及防范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等重大任務和政策舉措[27],從而提升勞動者收入水平和權益保障水平,強調人在勞動過程中的身心健康和持續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
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高質量就業的現實梗阻
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將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優先位置,扎實推進就業優先政策并取得積極進展。2022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1 206萬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3 278萬人,100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求人倍率為1.46,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5億人、2.4億人、2.9億人,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質量不斷提升[32]。但是國家、社會和重點群體各層面的就業形勢仍較嚴峻,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高質量就業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現實梗阻。
(一)國家層面:宏觀調控力度還需加大
1.就業優先政策還需協同聯動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高質量就業,要注重強化就業方針與財政、稅收、產業、金融、社會等相關政策的聯動與優化,確保在政策制定和評估過程中,充分考慮其對促進就業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穩妥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33]。隨著我國平臺經濟的迅猛增長,新就業形態已經成為勞動者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從事網約配送、網約車駕駛以及網絡營銷等職業的勞動者人數顯著上升。但由于就業政策的執行環節和過程的復雜性,與之相適應的保障制度較為滯后,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社會保險和勞動爭議案件頻發[34]。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方面,各政府機構間的合力還需要增強[35],相關責任機構在執行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之前,還需充分結合本地區的經濟和教育發展狀況進行政策解讀,從而提升政策條款執行的力度和效度。可見,受經濟發展階段與總體就業形勢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就業政策在協同聯動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36],因此既要考察政策之間的協同性,又要考察政策落地的實效性。
2.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仍待完善
就業服務體系是否完備關系到就業市場轉型升級的效果,也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國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在建設過程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首先,存在數字化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不平衡問題,主要體現為公共就業服務的區域性差異,智能化服務工具等數字化服務的供應能力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等[37]。其次,統一規范的就業服務監管機制還待完善。盡管各級就業公共服務機構已經初步建立,但仍缺乏統一的標準,機構之間存在高度的同質性,職責還待進一步清晰[38]。再次,部分就業培訓機構的服務水平有限,服務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的現象較為嚴重,培訓方式單一,培訓成本較高且實用性較差,社會參與度不夠高[39]。此外,針對就業重點群體的公益性就業培訓服務平臺亦顯缺乏[40]。
3.就業市場環境日趨復雜多樣
國內環境方面,就業局勢正面臨著總量壓力與結構性矛盾的雙重挑戰。從總量看,我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自2012年起呈現下降趨勢,而2021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也反映出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持續加深,勞動力人口的規模及其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均呈現繼續下降態勢。從結構看,突出表現為“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一方面,企業普遍反映招聘技能人才的難度較大,技能人才的需求與供給比率持續保持在1.5以上;另一方面,包括部分高校畢業生在內的新興青年群體,以及因產能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產生的失業人員都面臨著就業和再就業困境[41]。國際環境方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加,對國內就業形成潛在沖擊。國際貿易政策上,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對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產業產生影響;同時,國際環境對于外貿進出口的影響直接關系到青年群體的就業[42]。
(二)社會層面: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凸顯
1.人口與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市場供需矛盾愈加突出
從當前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來看,傳統視域下的低質量就業已經無法滿足人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隨著勞動力素質和人口流動性的不斷增強,我國就業市場現存的供需矛盾等問題日益明顯。經濟增長的放緩、行業發展的不均衡性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導致勞動力市場需求不足與就業結構失衡現象出現[43]。結構性失業的原因,源于就業總量的壓力和勞動力成本的提升,致使大部分勞動力群體面臨著“就業難”“求職難”的困境。這種結構性的失業現象在一定時間內會對經濟發展以及就業穩定產生較大負面影響[44]。
2.隱性就業歧視仍大量存在,勞動權益保障亟待完善
就業歧視已經成為阻礙高質量就業的重要障礙。目前,我國在就業歧視方面的表現主要集中在性別、年齡、民族、宗教信仰、戶籍、健康狀況、外貌和身高等方面。雖然部分用人單位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消除就業歧視,但受傳統觀念、刻板印象以及利益考量的影響,就業歧視現象以更加隱蔽的方式存在著。在這些隱性就業歧視現象中,性別歧視是近年來社會關注最廣泛的[45]。此外,殘疾人和農民工等也是受到就業歧視較重的群體,他們在工作報酬、工作環境、教育醫療、行業選擇等方面受到歧視的現象時有發生,并且在發生勞動糾紛時面臨著維權困難的問題。與此同時,部分地區就業失業登記制度不夠健全,失業保險領取條件嚴格且手續復雜等[46],這些都對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
3.人工智能技術正加速應用,就業替代效應持續顯現
人工智能技術作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代表,其產生的影響已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數字技術”雖提供了全新就業場景,但同時也對勞動力市場產生巨大沖擊和潛在就業風險,主要包括新技術革命引發“機器換人”的就業替代效應、數字經濟賦能綠色發展引發的技術性失業風險,以及新就業形態引發的勞動者權益保障缺失等[47]。就業替代效應是指部分缺乏技術性的崗位在數字經濟發展進程中逐漸被淘汰[48],盡管“就業創造效應”與“就業替代效應”并存,但其挑戰在于:雙重就業效應的轉化難以做到“無縫銜接”,在短時期內,被替代的勞動者可能并不能勝任新創造的崗位,導致新創造崗位空置狀態的出現[49]。
(三)個體層面:重點群體就業形勢仍然嚴峻
新時代以來,國家對于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給予了極大關注,但當前我國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規模性失業風險不容忽視,重點群體就業形勢仍然嚴峻[50]。
1.高校畢業生群體“慢就業”現象突出
高校畢業生是我國最大規模就業群體之一[51],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是經濟轉型背景下就業市場的主力軍,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近年來,“慢就業”和新型啃老現象逐漸凸顯[52],智聯招聘發布的《2023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2屆高校畢業生中“慢就業”比例約為15.9%,2023年上升到了18.9%[53],部分高校畢業生面對工作崗位與心理預期不相匹配時,選擇暫時不就業,通過“啃老”來逃避就業競爭。從主觀意識層面來看,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該群體較高就業理想與較低收入水平的現實矛盾增大[54]。從客觀層面來看,一方面,畢業生人數增長過快、就業市場學歷“內卷”嚴重加劇了“低職高配”現象[55]。另一方面,高校辦學質量、教育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缺乏便捷高效的溝通、反饋和響應機制,造成學科專業結構調整較為滯后[56]。
2.農民工群體就業結構性問題顯現
農民工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一般指戶籍依然在農村,但依靠在城市從事產業勞動從而獲得一定收入的就業群體。在經濟新常態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農民工就業的機會不平等問題不容忽視[57],與此同時,新生代農民工正逐步取代傳統型農民工,成為這一就業群體中的中堅力量。在就業市場供需方面,農民工存在著文化水平偏低、職業技能培訓不到位等問題,因此大多處于就業末端,工資水平和所從事的產業水平均處于較低的位置。在就業保障方面,主要涉及結構性失業和農民工市民化等[58],就業結構問題主要體現在就業區域和就業本領上[59],就業結構調整滯后也是制約農民工群體收入待遇的影響因素。而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農民工群體與新型就業市場的需求不匹配問題日益擴大,導致農民工就業結構性問題較為明顯,具體體現在保障措施不完善、維權困難和工作強度大等方面。此外,農民工面臨的社會保障少、子女教育難、身份歧視較明顯等問題,易使該群體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3.退役軍人群體就業空間待擴容提質
軍人是維護和保障國家安全的特殊群體,退役后是黨和國家的寶貴人力資源,更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軍隊體制改革,我國的退役軍人數量愈發龐大,2018年累計達5 700萬人左右[60],退役軍人群體的再就業問題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愈發顯著。一系列軍民融合問題,如退役軍人群體的再就業、再創業和再社會化等迫切需要引起重視和推進。而當前退役軍人就業存在著人數較多、年齡偏大,以及缺少較高學歷、專業技能、工作經驗、適配崗位等現實問題。特別是對于年齡偏大、學歷技能不足的退役軍人來說,往往只能謀求一些低門檻、低收入的工作。尤其是對于跨統籌區多次流動就業及異地安置的退役軍人,易造成退役軍人跨統籌區社會保險的轉移接續問題。
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高質量就業的融通路徑
實現高質量就業既是理論創新的必然趨向,又體現出一個國家在制度層面進行頂層設計的科學前瞻,也是在實踐中回答實現高質量就業“時代之問”的現實需求。面對促進高質量就業在“國家—社會—個體”層面存在的現實障礙,應堅持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和自主擇業等方面相結合,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下符合“國家需要—社會需求—個人追求”的高質量就業多維融通路徑。
(一)強化政府責任,提供強有力政策支持和基礎性服務保障
1.強化就業政策導向,充分釋放就業容量
強化就業優先導向,要注重健全綜合施策、構建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之間的良性互動。一是細化實化政策措施。通過構建常態化援企穩崗幫扶機制等一系列措施,極大提振實體企業的投資和經營信心。二是擴大就業容量。制造業就業方面,通過降本減負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中長期融資,從而提升制造業盈利能力,增強行業吸引力,緩解“招工難”問題。服務業就業方面,重點關注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需求,構建優質高效、結構完善且競爭力強的新興服務產業體系,為勞動者就業提供更大空間、更多選擇。在拓展農業就業空間方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打造覆蓋農業全產業鏈體系。
2.規范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注重構建精準識別、精細分類、專業指導的公共就業服務模式。一是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探索適應多樣化就業形態的綜合社會保險制度,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險制度體系。二是拓寬勞動者的就業空間。雖然我國已建立起了從中央到村鎮的公共服務就業平臺,但就業服務項目較為分散,還需加快推進平臺間的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健全統一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通過開展大數據分析應用,為宏觀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推進就業信息系統的動態化管理。
3.妥善應對潛在影響,防范規模性失業風險
一是優化就業、失業統計與監測系統。推動大數據技術在就業統計與監測領域的廣泛應用,探索建立“政府+高校+企業”的就業聯合實驗室,通過組建專業的分析團隊開展就業重大問題的研究,從而提高對就業市場動態的感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以及科學決策能力。二是積極應對智能化技術對就業的影響。持續跟蹤、評估及應對人工智能和其他智能技術對就業的影響,以防止其在短期內集中替代勞動力而帶來的負面效應。同時,建設跨行業的崗位轉換機制,加快推進針對智能技術應用的適應性和儲備性培訓。
(二)增強市場效能,促進勞動力市場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1.強化創業帶動就業作用以激發市場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1]。持續推進“雙創”工作,能夠顯著增強市場內生動力和社會創新潛能,從而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第一,打造全生態、專業化、多層次的創業服務體系。向創業者提供包括政策咨詢、項目推薦和就業指導在內的多元化服務,如通過實行創業導師計劃、科技特派員機制等,支持以科技為主導的企業、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向基層提供創業支援與服務。第二,激發勞動者創業的專業性、主動性、多樣性。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壯大新一代鄉村企業家隊伍,鼓勵引導有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的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等群體返鄉、入鄉創業等。此外,還需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倡導敬業、精益、專注、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
2.完善就業公平競爭機制以優化市場環境
第一,暢通勞動力的社會性流動渠道。深化勞動力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戶籍制度、用人機制以及檔案服務等改革,加速消除影響勞動力和人才市場化配置及自由流動的障礙,形成一個合理、公正、暢通且有序的勞動力社會流動結構。第二,努力消除就業歧視。構建保障勞動者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就業機制,營造公平正義的就業市場氛圍,逐步破除由民族、種族、性別、戶籍、社會身份、殘疾狀況、宗教信仰等因素造成的不合理就業限制或歧視行為,進而提升勞動力市場的包容性。第三,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進一步完善勞動人事爭議的調解仲裁機制,強化相關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推動“互聯網+調解仲裁”模式的健全,倡導企業創設多元化的民主參與、監督與決策機制,提高企業內部勞資雙方溝通協商的制度化水平。
3.增加高素質勞動力供給以適應市場需求
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明確提出“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同時強調要“支持職業院校開展補貼性培訓,擴大面向職工、就業重點群體和貧困勞動力的培訓規模”[61]。2023年全國開展補貼性職業培訓超過1 800萬人次,取得職業資格或技能等級證書超過1 200萬人次[28]。健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職業培訓體系,是提升勞動者職業能力素養的當務之急。第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定位,充分考慮學校的辦學模式、教學體系、課程設置,搭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訂單式”培養模式。第二,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引導培訓資源優先投向市場急需和企業生產剛需的領域,探索“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的模式。政府依據相關政策對培訓提供補貼,同時鼓勵企業開展多樣化形式的培訓,完善“定制化”“模塊化”的職業培訓方案。第三,強化職業道德教育。營造尊崇勞動的社會環境和追求卓越的職業氛圍,引導勞動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培養其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聚焦重點群體,推動分類幫扶援助和多渠道就業創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要“完善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62],據此從微觀層面聚焦以上三個就業群體,探尋高質量就業的實踐路徑。
1.強化就業擇業觀念引導,促進高校畢業生積極就業
高校畢業生是當前以及未來我國勞動力市場供給的主力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既可作為衡量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也事關社會的和諧穩定。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朝高質量發展,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應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傳統學科專業范式,建立符合新常態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完善學科專業建設的同時,還應當重視就業育人體系的建設,將就業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環節,打造一個整合社會需求、學校育人使命與學生自身發展為一體的閉環系統。另一方面,要摸清高校畢業生的現實困難與需求,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和權益保障機制,不斷增強高校畢業生群體的就業信心。此外,具有專業性、精細性、創新性等特征的中小企業正成為高校畢業生群體開展創新創業的主要領域,也是引導該群體破除“慢就業”的重要陣地,因此要強化校企對接,引導高校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就業。
2.健全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強化農民工就業服務保障
推動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就業的關鍵在于提升其職業技能水平和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一方面,各級政府需要切實承擔職業技能培訓的責任。從資金投入、制度安排、管理監督等各個方面為建立健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機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水平方面,各級政府要主動擔任“領路人”和“中介人”的角色,整合企業、院校、機構等主體,為農民工提供高匹配、多樣化的就業平臺。同時,結合數字技術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縣域產業,鼓勵掌握了一定職業技能的農民工在本地就業、就近就業、回鄉創業。另一方面,強化農民工就業服務保障。農民工群體多從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服務業等,就業穩定性和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應有針對性地扶持相關行業健康平穩發展,穩定農民工就業市場。做好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離不開精準有效的就業服務保障體系,各級政府應當從制度層面為農民工在就業、醫療、教育、居住等方面健全保障體系,設立權益服務點,讓農民工作為勞動者的權益和尊嚴得到充分保障。
3.推進專業人才對口安置,扶持退役軍人再就業創業
國家出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十四五”退役軍人服務和保障規劃》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措施,對退役軍人就業安置、教育培訓、創業扶持等方面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服務保障,退役軍人政策導向正由重“安置”轉為重“質量”。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這一背景下,該群體的就業應在經濟保障的托底下,擴寬就業地域和領域,轉變就業觀念,健全就業安置場域,保障退役軍人高質量就業。就業地域上,城市所能吸納的就業崗位有限,需吸引該群體積極投身于鄉村建設和基層治理和建設當中,引導退役軍人利用現有條件發揮示范作用,從而影響更多人到農村就業創業,夯實鄉村建設和基層治理中的人才隊伍建設。就業領域上,鼓勵退役軍人群體在選擇就業方向時,將自身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戰略、市場需求等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報,2022-10-26(1).
[2]?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N].人民日報,2021-07-02(2).
[3]?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N].人民日報.2024-05-29(1).
[4]? 習近平在江西考察時強調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揚長補短固本興新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報,2023-10-14(1).
[5]? 信長星.努力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J].中國人口科學,2012(6):2-5.
[6]? 孟祺.數字經濟與高質量就業——理論與實證[J].社會科學,2021(2):47-58.
[7]? 汪潤泉,周德水.農民工在城市間“用腳投票”能否實現高質量就業——基于流動人口監測調查數據的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12):42-54.
[8]? 許長新,凌瓏.中國微觀就業質量——績效評價、影響因素及優化路徑[J].江海學刊,2020(6):110-115+254.
[9]? 陳成文,周靜雅.論高質量就業的評價指標體系[J].山東社會科學,2014(7):37-43.
[10]? 劉濤,王德政.教育水平、工作經驗與流動人口就業質量[J].人口研究,2021(4):85-99.
[11]? 呂菊芳,劉懷元.習近平關于就業重要論述的四個維度[J].湖北社會科學,2020(10):26-32.
[12]? 劉培,陳浩,王春凱.中國就業結構演變歷程及“十四五”高質量就業發展思路[J].經濟體制改革,2021(6):191-196.
[13]? 王文.數字經濟時代下工業智能化促進了高質量就業嗎[J].經濟學家,2020(4):89-98.
[14]? 孔微巍,廉永生,劉聰.人力資本投資、有效勞動力供給與高質量就業[J].經濟問題,2019(5):9-18.
[15]? 文豐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以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村共同富裕:重要性、障礙及實現路徑[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42-48+188-189.
[16]? 石鄭.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了勞動力高質量就業嗎?[J].科學學研究,2022(11):1947-1956+1967.
[17]? 戚聿東,劉翠花,丁述磊.數字經濟發展、就業結構優化與就業質量提升[J].經濟學動態,2020(11):17-35.
[18]? 林龍飛,祝仲坤.“穩就業”還是“毀就業”?數字經濟對農民工高質量就業的影響[J].南方經濟,2022(12):99-114.
[19]? 何睦,王翔.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重要性、障礙及實施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23(9):161-168.
[20]? 羅強強,張淼.農村貧困治理中的政策依賴行為及其矯正[J].行政論壇,2023(3):124-130.
[21]? 包煒杰.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視域下共同富裕的三重闡釋路徑[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4(1):86-92.
[2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 謝秀軍,陳躍.新中國70年就業政策的變遷[J].改革,2019(4):16-26.
[24]?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
[25]?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N].人民日報,2007-10-25(1).
[27]?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的通知[EB/OL].[2021-08-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8/27/content_5633714.htm.
[28]? 邱超奕.2023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 244萬人 就業保持總體穩定,加力穩固向好態勢[N].人民日報,2024-01-25(10).
[29]? 郭豐,楊上廣,任毅.數字經濟、綠色技術創新與碳排放——來自中國城市層面的經驗證據[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45-60.
[30]? 賴德勝,石丹淅.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1(2):23-31+157.
[31]? 陳愛麗,王小林.中國城鄉居民多維就業脆弱性測度與分析[J].勞動經濟研究,2021(6):19-39.
[32]? 李婕.2022年,城鎮新增就業累計實現1206萬人——全國就業局勢總體穩定(銳財經)[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01-28(3).
[33]?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李克強李強作重要講話? 趙樂際王滬寧韓正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會議[N].人民日報,2022-12-17(1).
[34]? 孔微巍,劉曉熹.論新就業形態的公共政策評價體系[J].學術交流,2021(1):85-96+191.
[35]? 李西順,方文惠.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中的問題與改進[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
科學版),2023(3):85-96.
[36]? 劉社建.積極就業政策的演變、局限與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08(1):54-59.
[37]? 劉翠花,戚聿東.數字經濟促進就業擴容提質的理論邏輯、作用機理與推進路徑[J].理論學刊,2023(4):129-141.
[38]? 張亨明,尹小貝.我國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的實踐困境與突破路徑[J].東岳論叢,2023(7):116-125+192.
[39]? 李麗.經濟新常態下穩就業的內涵探析、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經濟問題,2020(11):18-25.
[40]? 郭啟民,李志明.“十四五”時期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的實踐意義和重點路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就
業優先的重要論述[J].新視野,2021(4):22-29.
[41]? 如何看待我國就業形勢[EB/OL].[2020-01-02].http://www.mohrss.gov.cn/wap/xw/rsxw/202001/t20200102_3
50530.html.
[42]? 鄭雯,付宇,桂勇.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要問題的認知變遷與積極心態培育——基于“中國大學生社會心
態調查(2015—2020)”的經驗研究[J].人民論壇,2023(3):25-31.
[43]? 張明廣,茹寧.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供需匹配研究[J].高教探索,2020(9):114-122.
[44]? 失業保險促進就業的好做法[EB/OL].[2017-05-22].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cfg/SYzhengcejiedu/201705/t20170522_271142.html.
[45]? 楊慧,張子楊. 40年來中國行業性別構成變化趨勢——平等還是隔離?[J].人口與經濟,2019(4):122-134.
[46]? 周明,雷雁淘.邁向共同富裕的就業保障制度:邏輯、困境和路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27-36.
[47]? 王軼,劉蕾,魏巍.數字經濟時代我國面臨的就業風險及治理機制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8-107.
[48]? 靳文輝,蘇雪琴.數字資本無序擴張的風險與規制[J].改革,2024(1):82-93.
[49]? 關樂寧,徐凌驗.通用目的技術視角下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作用機理與治理體系[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24(1):245-259.
[50]? 鄭柵潔.堅定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忠實踐行者[J].宏觀經濟管理,2023(8):1-5+20.
[51]? 溫曉年,陳炳權.地方高校就業工作中“共謀”行為生成的制度邏輯與治理路徑[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
究版),2021(5):85-90.
[52]? 李春玲.風險與競爭加劇環境下大學生就業選擇變化研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3(5):19-29.
[53]? 賴德勝,何勤.當前青年群體就業的新趨勢新變化[J].人民論壇,2023(11):40-45.
[54]? 蔣利平,劉宇文.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本質解析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64-66.
[55]? 李春玲.風險與競爭加劇環境下大學生就業選擇變化研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3(5):19-29.
[56]? 錢鋒.以需求和目標為導向,大力推進學科設置與布局調整[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2(4):9-12.
[57]? 張琛,張郁楊,馬彪,等.機會不平等如何影響農民工工資性收入不平等?[J].財政研究,2023(8):114-129.
[58]? 劉立功,李景生.讓農民工安心打工,權利保障要跟上[J].人民論壇,2017(13):96-97.
[59]? 周明,雷雁淘.邁向共同富裕的就業保障制度:邏輯·困境和路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27-36.
[60] 中國新聞網.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107天 這些政策關系每個退伍軍人[EB/OL].[2018-07-31].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8/07-31/8584885.shtml.
[6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EB/OL].[2019-05-1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5/24/content_5394415.htm.
[6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13].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Exploring the path of high-quality employmen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XuChen1,2? ?Tang Lin3? ?Shu Mingxi4
(1.College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2.Party Committee Inspection Offic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3.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5;
4. Chongqing Public Resources Trading Center, Chongqing 401121)
Abstract: High-quality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owever, at present, China's structural employment contradictions are still prominent, the task of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of key groups is still arduous,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of employment continues to appear, and the risk of large-scale unemployment cannot be ignored, so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academics to strengthen the discussion on this issue,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high-quality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high-quality employment, and fully understand the real obstacles that exist in promoting high-quality employmen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uch as the need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macro-control,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tructural employment contradictions, and the still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key groups, in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the state, the society and key groups. To this end, it is urgent to implement precise measure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employment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to provide strong policy support and basic services;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arket to promote a higher level of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labour market; and focusing on key groups to promote classified support and assistance and multi-channel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igh-quality employm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employment empower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