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


新課改對學生的記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強調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和自主學習能力。那么,如何解決語文學習中的記憶問題?能不能構建一個學生便于操作且能夠自主探索方法的記憶工具,與單元視域下的語文要素、學習內容相融合,將內容繁多、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提高學生記憶效率,落實語文素養?因此,在紛繁的記憶理論中,我甄選出“組塊”作為記憶工具。組塊是短時記憶的單位,它具有重組、整合的功能,可以用歸類、想象、提綱等多種方法將多個小組塊合成一個大組塊,學生只要把握“小組塊合成大組塊”這一個原則,減少組塊數量,增加每個組塊的容量和內容,就可以提高記憶質量。
例如:918273645510 123456789101112
第一組只有12個數字,可我們最多只能記住5~9個,第二組有15個數字,雖然比第一組數字多,可只看一遍我們就能全記住,而且還忘不了。前后兩次記憶的效果差距為什么這么大?這就是組塊記憶的神奇之處——彈性,只要有規律,數量再多也只是1個組塊,記憶一個組塊比記憶12個組塊肯定輕松多了。學生在這樣直觀的對比記憶下,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如何將數量多的小組塊合成一個大組塊。以下是學生對第一組數字的再研究。
這樣有彈性的“組塊”,正是我在尋找的可持續為學生提供自我記憶成長的合適工具。于是,我帶領學生嘗試在單元視域下進行組塊記憶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歸類組塊記憶
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識字單元,其語文要素為“發現漢字規律,歸類自主識字”,四篇課文分別以“場景”“樹木”“動物”“農事”四個主題串聯起本單元生字,旨在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識字學詞。對此,教師可以分兩條線實現單元語文要素與組塊記憶的融合使用:一是歸類識記知識,二是歸類教學版塊。
歸類識記即按課文不同的內容進行不同的歸類,教學版塊歸類可分為三大組塊:內容歸類、詞語歸類、量詞歸類。把零散的生字詞和語文學習結合語文要素的學習組合成一個有意義的知識體,同時多場景反復識記,實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重組、整合。例如,《場景歌》一課,句子的組塊容量遠遠大于生字詞的組塊容量,針對這種現象,第一版塊我們就從容易完成的背誦全文開始學習,16組短語按場景歸類為4大組塊,再結合插圖充分誦讀,實現場景歸類的第一步,輕松完成全文的背誦。接著,將詞語按場景分類,把16個詞語歸類為4大組塊,學生在歸類場景中識記表示事物的詞語,這種方式相較傳統教學方法更容易達成識記目標,學生還可以在第一輪記憶的基礎上從中抽取需要識記的詞語,實現知識重組。第三版塊和之前一樣,生字按場景歸類組塊,再一次從全文或者詞語中把要識記的生字抽取出來,如此,記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除了低年級識字學習時經常用到歸類組塊記憶法外,其他年級學生在詞語積累時也常常會用到這種方法。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中的成語時,學生們也同樣運用了多種歸類方法進行記憶。
搖頭晃腦披頭散發張牙舞爪提心吊膽
面紅耳赤手忙腳亂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歸類方法一:
描寫人的動作:搖頭晃腦張牙舞爪手忙腳亂
描寫人的外貌、神態:披頭散發面紅耳赤
描寫人的心理:提心吊膽
其他: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歸類方法二:
與頭有關:搖頭晃腦披頭散發
與手有關:手忙腳亂眼疾手快
與面部器官有關:張牙舞爪面紅耳赤
與內臟有關:提心吊膽
將語文要素歸類識字和歸類組塊記憶相結合,整堂課按組塊記憶的規律分成三大組塊,重復三次場景歸類,逐級降低識字難度,既是記憶法,也是學習法。語文學習中這種歸類的方法很常見,但少有教師能用組塊的思維抓住教育時機,找到合適的“語言合金”。采用組塊模式教學后,學生不僅掌握了生字、詞語等語文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學習中再遇到類似情況時,他們能靈活地運用這些方法,增強記憶效果。同時,這樣的歸類方式作為一種新的“言語組塊”融入學生的語言素材庫,有效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二、想象組塊記憶
想象組塊記憶能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從而實現小組塊到大組塊的整合。以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重在引導學生試著調動多種感官,建構閱讀時畫面的整體感,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單元課文的編排遞進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實現學生從局部到整體的想象畫面能力的提高。這一單元需要學生記憶的內容很多,《古詩三首》《燕子》《荷花》都是需要記憶的內容,學習中學生們發現可以將這些記憶內容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結合,將詩句或者課文中的關鍵信息通過想象畫面的方式在紙上畫出或者在腦海中想象出具體可感的圖畫,使自己一看到或者回憶到圖畫就能聯想到關鍵信息,進而回憶起詩文的具體內容。這種方式,把繁多的小組塊合并組成大組塊,能大大減輕記憶負擔,增強記憶容量。
例如,在《惠崇春江晚景》一詩的學習中,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信息想象畫面,理解詩句,有的抓住“竹、桃花”,有的抓住“鴨”,有的則關注“蘆芽短”……這時,我引導學生邊想象畫面邊朗讀古詩,并試著邊想象邊背誦古詩,將古詩詞教學以“想象畫面誦讀一想象畫面理解一想象畫面背誦”這樣的路徑展開,讓學生在一遍遍美美的想象和朗讀中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記憶。這樣的課堂,記憶再也不是負擔,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尋求記憶方法并樂在其中,從而獲得記憶源動力。
三、提綱組塊記憶
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復述”,重在引導學生試著運用摘錄、刪減、概括、改寫的方法抓住關鍵線索,提煉提綱,用提綱組塊記憶法進行復述練習。學習《獵人海力布》可以抓住關鍵線索“寶石”,讓學生嘗試寫一段話簡要介紹那塊叫“海力布”的石頭的來歷;《牛郎織女(一)》一課可以讓學生為《牛郎織女》繪制連環畫,并用簡練的語言為圖畫配上文字,進而復述;“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對創造性復述的方法做了歸納與小結,強化了語文要素。一般來說,學生大多都能大概復述下來,但是往往丟三落四,就削弱了復述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發展的功能。對此,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要素設置任務大情境,創設三級進階任務鏈將課堂學習整合為以下三大組塊(見下圖),分別設計問題串,讓學生先按順序復述,鞏固之前的語文能力,再嘗試添加關聯信息復述,找到故事中的邏輯關系,最后進入人物內心,想象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完成有創造性的復述故事。
(1)按順序列提綱組塊記憶,完成復述
(2)按關聯信息組塊記憶,完成復述
(3)添加合理想象豐富細節,列提綱組塊記憶,完成創造性復述
為了將小組塊變成大組塊進行記憶,學生各顯神通,通過與單元語文要素的對接,創新出了更多組塊記憶方法,比如理解組塊記憶法、關聯組塊記憶法、中心詞組塊記憶法、想象組塊記憶法、故事組塊記憶法、提綱組塊記憶法、聯想組塊記憶法、諧音組塊記憶法、特征組塊記憶法、比喻組塊記憶法、插圖組塊記憶法、兒歌組塊記憶法、對比組塊記憶法、直接分組組塊記憶法……
在組塊與單元語文要素的融合實踐中,教師只要努力試著將瑣碎的教學內容整合、設計成有序的實踐板塊,引導學生進行聯結性學習和自主性建構,就能實現學生言語智能的充分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使其在大腦知識系統中開拓更多高質量的知識組塊,促進學生語言智能的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