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靜 張雪婷
[摘要]愛國主義情懷貫穿于高適邊塞詩,他通過描寫邊塞風光、戰爭場景、將士形象等,表現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立功邊塞的豪情壯志以及對人民命運的關切,展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繼承和發揚高適邊塞詩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對于當代大學生培養愛國之情、堅定強國之志、實踐愛國之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適;邊塞詩;愛國主義情懷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38
高適(704年—765年),字達夫,渤海蓨人,盛唐時期最負盛名的邊塞詩人之一,愛國主義是高適邊塞詩的核心內容。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國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一種基本精神;更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有具體的對象、內容、形式。用詩歌表達愛國主義情懷是繼承和傳播愛國主義的一種方式,高適在其邊塞詩中以真實流露的情感、自信豪邁的風格、發人深省的內容來展現獨特的愛國主義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一、高適邊塞詩愛國主義情懷形成的文化淵源與現實背景
高適邊塞詩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源于他對中華歷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對其所處時代的獨特體驗,具有深厚的文化淵源與現實背景。
愛國主義情懷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發展的主線。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出現了《無衣》《載馳》《君子于役》等反映戰爭的愛國主義詩篇。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不朽的詩句集中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愛國主義精神。漢代,樂府的興盛,出現《戰城南》《十五從軍征》《上之回》等歌頌國力強盛、體現百姓疾苦的愛國主義題材詩歌。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曹和建安七子的詩歌展現出“雅好慷慨”的愛國主義時代精神。隋朝時期,表達愛國主義情懷的詩詞較少,但也出現了諸如楊素《出塞》、盧道衡《從軍行》等名篇。唐朝作為詩歌薈萃的時代,體現愛國主義情懷的邊塞詩進一步發展并走向鼎盛。
高適邊塞詩中愛國主義情懷具有現實背景。盛唐時期空前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統治者開明開放的文化政策,賦予了詩人強烈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詩歌創作中抒寫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遠大抱負,從而形成了被后人稱為“盛唐氣象”的時代精神。“盛唐氣象”的時代精神在邊塞詩中最完美的體現即:以國家為己任,熱切投身社會,積極參與政治,具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充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針砭時弊、勇于揭露社會存在的矛盾等,正因為這種時代精神使邊塞詩展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唐朝時期頻繁的邊疆戰爭是高適邊塞詩愛國主義情懷形成的又一現實背景。頻發的邊疆戰爭使得唐朝的疆域得到擴展,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得以交融發展,文人群體們對邊塞開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據歷史記載,整個唐朝的對外戰爭大約有一百三十多起,并逐漸奠定了“天可汗”的地位。而在文人群體中一種乘運而起、建功立業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彌漫在社會氛圍中,使邊塞詩充滿愛國主義情懷。高適作為盛唐時期最負盛名的邊塞詩人之一,同樣受盛唐時期時代精神與頻繁的邊疆戰爭的影響,在其邊塞詩中展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高適邊塞詩中蘊含的愛國情、忠誠心、強國志
高適邊塞詩在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愛國主義思想基礎上以及受盛唐時期時代精神的影響下繼續發展,逐漸在自己的邊塞詩中形成了獨特的愛國主義情懷,其蘊含著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愛國情、致力于愛國的忠誠心與向往國泰民安的強國志。
高適邊塞詩謳歌祖國大好河山。高適的愛國主義情懷深深熔鑄在其對邊塞風光及民俗的獨特描繪之中,展現了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營州歌》:“虜酒千盅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描寫了邊塞獨特的風景風情。《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千里的黃云、凜冽的北風和漫天的大雪,描繪出一幅壯闊的北國風光。《塞上吹風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鳴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意境寂靜而悠遠,對邊塞的描寫又是另一番景象。高適在詩中吟詠邊塞的山水風光,不僅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寄予自己的愛國品格;而且山水與祖國同在,通過對邊塞風光的描寫也表達了對祖國早日統一的熱切期望。
高適邊塞詩展現愛國的忠誠心。高適衷心致力于對民族問題的思考與百姓的深切關懷,對民族問題的思考主要體現在邊塞戰爭上,他堅決反對妥協議和、主張用武力來打擊來犯者。《塞上》:“邊塵滿北溟,虜騎正南征,轉斗豈長策?和親非遠圖。”在反對議和的同時,也反對“開拓異域”的窮兵黷武政策。《自淇上入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十三)》:“力爭固難恃,驕戰易能久。”明確表明自己的反戰思想。《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縱橫荊棘叢,但見瓦礫堆。行人無血色,戰骨多青苔。”認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并意識到民安對于一個國家穩定的重要性。《東平路中遇大水》:“圣主當深仁,廟堂運良籌。”揭露壓榨人民的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并將它與人民的生活做對比,身懷濟世濟民之策,用詩為民請愿。《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愛國,愛的是家國太平。《九曲詞》:“到處盡逢歡洽事,相看總是太平人。”《信安幕府詩》:“庶物隨交泰,蒼生解倒懸,四郊增氣象,萬里絕風煙。”都體現出對家國太平的渴望。
高適邊塞詩的愛國主義體現為向往國泰民安的強國志。高適一生致力于報國卻始終不得志,但在他的邊塞詩中始終具有的報國熱情以及對理想的執著追求的精神是其邊塞詩中愛國主義情懷的表現。《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微》:“自從別京華,我心乃蕭索,十年守章句,萬事空寥落。”訴說了報國無門的坎坷遭遇,但卻仍追求著自己的理想得以實現。《塞下曲》:“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表現出從戎報國、立功邊域的遠大理想。《送渾將軍出塞》:“傳有沙場千萬騎,昨日邊庭羽書至。”《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戰士以國家安危為己任,赴邊殺敵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通過對邊塞戰士作戰場景的描寫,通過歌頌將士奮不顧身、英勇殺敵的獻身精神,也表達了高適想要立功邊塞的豪情壯志。
三、高適邊塞詩愛國主義情懷的獨特性
高適邊塞詩的愛國主義情懷既源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基因的傳承與轉化,又基于詩人自身的體驗與慎思,其獨特性體現為真實流露的情感、自信豪邁的風格與發人深省的內容。
真實流露的情感。高適曾多次出使邊塞,其邊塞詩作建立在對邊塞實際見聞和感受基礎之上,因此所表現的愛國主義情懷更具有真情實感。他在邊疆之地、軍旅之中的生活體驗及邊疆獨特的風景風情,是觸發其愛國情懷的直接體驗,因而他的邊塞詩中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懷能夠達到前人所難以企及的高度。
自信豪邁的風格。高適的邊塞詩反映了盛唐之際昂揚的時代精神和文人們報國立功、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所體現的愛國主義情懷形成一種自信豪邁的風格,與前代邊塞詩哀婉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他的邊塞詩表現出的愛國主義情懷充滿自信和豪邁,展現了盛唐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時代精神,這種自信和豪邁的風格在當時的文化氛圍中,無疑是一種對前代邊塞詩的創新和突破。
發人深省的內容。高適的邊塞詩思想內容深刻、給人啟迪,以其深刻的洞見和敏銳的洞察力而著稱,深入觸及社會現實的深層次內容使得其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社會影響。他以政治家的獨到眼光,精準地觀察和分析邊塞的現狀,把戰爭與國家的前途命運、人民的福祉緊密相連。“高適為人耿介正直,這種性格也反映在他的詩作中往往直抒胸臆,直陳其事,直議其理,而含蓄委婉的描寫相對較少。”[1]在敘述和描寫中,他總是將自己的感受和觀點直接表達出來,毫無矯揉造作之感,一改前代邊塞詩的粉飾雕琢之風,推動愛國主義詩歌進一步發展。
四、高適愛國主義情懷對當代大學生貫徹愛國主義精神的價值
高適邊塞詩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當代青年大學生而言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
培養愛國之情。愛國之情是對祖國的一種強烈的眷戀和熱愛之情,高適邊塞詩中充滿了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其不僅展現了對戰士們的英勇精神和保家衛國決心的贊美,也表達了自己建功立業的報國熱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2]大學生必須厚植愛國情懷,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愛國主義成為精神力量、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匯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
堅定強國之志。強國之志是一種堅定的意志和遠大的志向,高適一直視“治國、平天下”為自己的人生準則,一生追求功名,欲輔佐君王、濟世安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3]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求大學生必須堅定強國之志,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與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青春力量,勇于擔當歷史使命,爭做時代的弄潮兒。
實踐報國之行。報國之行是指愛國的具體行動,要把愛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適曾親身參與邊塞的戰斗,并多次出使塞外,這些經歷使他對邊塞的實際情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并用行動踐行愛國之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5]大學生只有實踐報國之行,才能完美地詮釋愛國之情和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要堅持科學的指導思想,堅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鮮明主題,不斷提高創新力與創造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勁動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結語
高適邊塞詩不僅在藝術上獨具魅力,更在精神內涵上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這種愛國主義情懷以其真實、自信、豪邁、深刻的特質,流芳百世,為當代青年大學生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青年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因此,從高適邊塞詩中汲取愛國主義情懷的精髓,對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征.岑參與高適邊塞詩的異同比較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2:32.
[2]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2):3.
[3]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中國共青團,2019(5):1-5.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73.
基金項目: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2023年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名稱:中國式現代化理念融入研究生培養過程研究(項目編號:JHSZ2023032)
2024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直屬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項目名稱:蒙古馬精神融入研究生培養過程研究(項目編號:2024XKJX032)
作者簡介:
楊麗靜(1975.2-),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張雪婷(2001.1-),女,漢族,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