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措姆 索朗德吉
[摘要]“課程思政”理念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西藏作為我國的邊疆民族地區,其高職院校在培養具備高素質、高技能、高覺悟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與責任。為此,本文闡述了“課程思政”視域下西藏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意義與必要性及其科學內涵,分析了“課程思政”視域下西藏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現狀,并探討了其實施策略。
[關鍵詞]課程思政;西藏高職院校;協同育人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19
一、“課程思政”視域下西藏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意義與必要性
(一)意義
1.協同合作,共享優勢
為了促進高校的內涵式發展和學生的全面成長,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應緊密協作、共同承擔育人職責。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兩者之間存在廣闊的合作領域和巨大的合作潛力,通過相互之間的整合,能夠對學生的全面成長產生正面促進作用;利用各自專長打造跨學科的教育模式,無論是在思想教育還是在專業知識教學上都能起到“1+1>2”的效果,為學生提供更全面、更精準、更科學的教育引導。
2.互補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輔導員通常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而專業課教師則專注于學術知識的傳授,二者的協同合作可以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學習相結合,形成一個全面的教育體系,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全方位育人,增強思政教育的影響力
通過跨學科的教學模式和多元化的教育手段,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可以共同設計出豐富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這些活動不僅限于課堂講授,還包括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民族文化傳承等。這樣的協同育人模式能夠使思政教育貫穿于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形成一個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環境;而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不斷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從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實現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和全面發展。
(二)必要性
1.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現實要求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體現了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和發展趨勢?!罢n程思政”的理念順應這一需求,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渠道,并將其融入知識傳授、經驗分享和活動參與的各個環節。通過第二課堂和課程教學,深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質等愛國主義精神,鞏固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基礎,推動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實踐與轉變,滿足新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1]。
2.貫徹立德樹人任務的必要途徑
“課程思政”改革以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為核心,致力于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標。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理念體現了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和基本任務,二者的結合滿足了新時代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在我國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中,專業教學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觀引導,這樣做不僅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涵,而且對推動高校立德樹人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3.構建“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模式的具體要求
2017年2月,中共中央聯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該文件中闡述了“三全育人”的理念,涵蓋了全員、全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意見中強調了為推動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實施,必須加強輔導員、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及其他相關部門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2]。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科教學、學生管理以及服務之中,其中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西藏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科學內涵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能提升思政教育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輔導員作為學生的經常性聯系人,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但政治理論素養有待提高;專業教師在教學科研中缺乏和學生深度交流,課程思政效果不佳。因此,二者協同可以互補不足,推動思政教育專業化發展;同時以專業課程為載體,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拓寬思政教育范圍。專業教師與學生交流少,難以把握學生需求,協同育人能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學生,使思政教育更準確、更深入;通過制定課程思政教育框架,結合專業教學需求傳輸思政知識,能構建全面深入的思政教育系統[3]。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西藏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現狀分析
(一)協同育人認知有待提升
首先,部分輔導員認為自己的職責僅限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為管理、專業課教師的職責則是傳授專業知識,這種認知上的局限性導致在協同育人中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性。
其次,專業課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和執行程度參差不齊,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缺乏相關的培訓和指導,難以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有效結合。
(二)協同育人平臺構建不足
由于對協同育人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部分高??赡芪茨芙⒂行У暮献鹘涣髌脚_,忽視了平臺對于人才培養的至關重要性。此外,缺乏明確的機制和平臺來組織合作項目,缺少統一的交流渠道和平臺,導致教師和輔導員的參與度不高;管理體制上的障礙,如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歸屬不同的管理部門,這可能限制了二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資源投入的不足,一些高校可能未能充分投入資源,限制了合作交流平臺的發展數量和質量。
(三)考評體系不夠完善
部分專業課教師往往不積極參與育人工作,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校的評價體系所導致的。責任分工不明確,影響了協同育人的有效推進,甚至可能導致工作混亂;缺少專業的考核標準,使得評估協同育人成效變得困難,也難以對參與者進行有效的評價和激勵;缺少對工作過程的監督,難以確保各方按照既定目標和要求行事,也難以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缺少對結果的考核,使得難以判斷協同育人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也難以對參與者進行公正的評價和激勵。
四、“課程思政”視域下西藏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實施策略
(一)謀求思想協同,推動全員育人
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指導下,高校專業課教師與輔導員應通力合作,共同推進學風建設和思政教育。這不僅是工作任務的簡單相加,而是需要雙方在教育目標上形成共識,在培養對象上找到共性,在教育方法上實現互補,在教育內容上發現交叉點,共同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需在教育思想上下功夫,共同確立“課程思政”的核心地位,以此作為教書育人、服務學生的重要指導思想。雙方應明確各自的定位、職責,構建有效的互動和溝通機制,以及全員參與育人的框架體系,力求達到育人效果的倍增;比如開展“學生工作與專業教學”的研討會,探討如何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或在輔導員工作中滲入專業教育內容,又或是在專業課教師考評體系中增加“班主任工作”的評估指標等,以提升專業教學質量,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二)構建育人平臺,協同助力成長
1.借助線上平臺,實施混合教學
隨著教育信息化2.0的到來,微課、慕課等新興教學形式已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利用這些工具搭建線上平臺,由專業課教師負責專題授課,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并完善資源共享機制;輔導員積極參與教學,運用思政理論豐富專業課程內容,實現資源共享。推動課堂教學、在線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打造集實體教學、網絡資源和實踐操作于一體的教學模式。通過思政網絡課程的補充,構建全面的學生思政教育資源體系,增強育人效果。
2.創新特色課程,打造“四史”學習平臺
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積極推動“四史”網絡學習,探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由思政教師和輔導員聯合備課,共同探討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通過清華在線等教育平臺進行線上學習,并在線下進行研討、答疑和辨析。此外,思政部和學生處聯合舉辦以校園紅色景點為主題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構建融合共通的教育格局,共同作用于學生,使他們在網絡和實踐中都能夠學好“四史”教育[4]。
3.革新評價體系,強化反饋提升
將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讓輔導員參與學生的專業評價體系,使“課程思政”更具實效性。專業課教師負責培養學生的知識素養,而輔導員則對學生日常表現進行評價,促進學生人格和價值觀的形成;推行日常積分制度,讓學生積累日常表現積分,在獎學金評定和各類評優活動中與課業成績并列考慮;通過建立標準化、程序化的考評體系,既確保教學秩序井然,又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三)共筑多元共治,協同育人成才
1.打通部門壁壘,促進協同教育
充分利用專業課教師、輔導員、思政教師及管理人員的育人功能,使之成為各部門工作的一部分,形成聯動機制,實現教書、育人、管理的有機結合。從全局出發,加強協作,使育人工作涵蓋學生校園生活的所有方面,全校上下共同參與,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新人。
2.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整合改革,實現育人目標
依據不同專業的特點,打造“思政教育”示范課程,強化課堂教學的實踐性。由思政教師和輔導員主導,協同專業課教師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常態化應用集體備課機制;同時,教研室主任與思政教師保持緊密溝通,共同鉆研思政課程教學。推行電子備課資源共享,上傳至網絡平臺,實現專業課教師與思政教師、輔導員之間的教學資源共享,形成教學合力,確保課堂教學效果。此外,深挖專業課程中的德育元素,通過工匠精神、時代楷模、行業先鋒等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愛國守信等優良素質[5]。
3.開展社會實踐,提升育人實效
社會實踐作為連接課堂與社會的橋梁,是提升育人實效的重要途徑。為了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識、鍛煉實踐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學校應大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工科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參與企業實習、科技創新等活動,文科類專業的學生則可以參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項目。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增強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實現高職教育高素質、實踐型人才培養目標。
五、結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視域下,提高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的協同育人效果,對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至關重要。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應以“課程思政”為核心理念,通過謀求思想協同、構建育人平臺、共筑多元共治等途徑形成育人合力,齊心協力推動“課程思政”的發展,全面提升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華,張新惠,靜行,等.課程思政背景下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97):101-103.
[2]李遠慶,陳曉萍,張新.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輔導員 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2(4):129-132.
[3]劉洋.高校輔導員與專業教師協同育人機制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0):63-65.
[4]袁曉慧.“四史”教育融入西藏高校研究生思政課的路徑研究[J].大學,2023(33):185-188.
[5]馬云天,石羅晶.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模式探索:基于“課程思政”視角[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8(5):89-91.
基金項目: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課題成果,項目名稱:“課程思政”視域下西藏高職院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研究(項目編號:2022YBKT-03)
作者簡介:德吉措姆(1983.12-),女,藏族,西藏拉薩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索朗德吉(1993.4-),女,藏族,西藏拉薩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