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激發優秀傳統文化潛力,同時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當代典范。因此,“第二個結合”在雙向互動、雙向賦能過程中,對于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特色和文化價值、堅定不移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極為重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類命運共同體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15
一、理論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第二個結合”的理論淵源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契合的具體體現,作用在彰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時代價值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中。
(一)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底色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
首先,生產力與普遍交往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與相互影響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核心要義,也是我們領會與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現代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辯證統一的內在依據。
其次,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外在地表現為“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以及現代化、全球化的加速推進,在這個過程中,生產方式、交往關系、社會分工與世界市場的日益發展,促使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方面的相互依存程度逐漸加深。
最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趨向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以“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為立足點,去實現人類共同利益、勞動解放和多維度呈現“自由個性”。[1]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精神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并凝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因,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命脈。
首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貢獻了科學方案,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都是一種樸素的生態哲學智慧,就在于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追求天與人的和諧統一。
其次,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于整個人類社會的前途命運指明了方向,比如源自《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寄托了人們的政治理想和美好社會愿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天下主義情懷,使得中華民族不管面對什么樣的社會磨難都從來沒有退縮過,而是勇往直前。
最后,協和萬邦、萬國咸寧的和合觀念追求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普遍安全的美好世界提供了基本遵循,比如“協和萬邦”“萬國咸寧”就是中華文化中的“和合”追求,在“對立中尋求統一”“多樣中尋求和諧”“沖突中尋求合作”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天地萬物之間的“和合”。
二、溯源歷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了“第二個結合”的內在邏輯
馬克思主義的落地生根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密不可分,兩者在根本立場、價值指向、思維方法方面高度契合,恰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客觀需要。[2]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著力點
以人民為中心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立場,在于著手解決人民最關心的安全問題、發展問題、環境問題等,穩步推進國內高質量與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在世界范圍內構建和諧美好的共同家園。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者都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
首先,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就是人民立場,馬克思主義始終深切關注“人”的問題,致力于實現人的個性全面自由發展。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同樣認識到人的社會屬性,重視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有機聯系,主張個人的美好生活有賴于社會共同體的發展和完善,實現個人與共同體的統一。
(二)實現人類和諧共處呼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將人類的整體命運作為其理念的根本出發點,讓全人類“同呼吸,共命運”,喚醒和提升人類的群體意識、共享精神,推動全球主義的發展,促進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合作共贏。同樣,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者都以人類命途為根本關懷。
首先,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共同體本質,闡明人的社會關系性,又基于資本主義工業的全球發展,建立了基于普遍交往活動的世界歷史理論。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觀念,是對全人類和諧的本土解讀,而借助于傳統文化氛圍,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理論的根本指導得以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
(三)整體性和差異性相統一的實踐方法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可能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方法是整體性和差異性相統一,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在整體論方法上的契合。
首先,“共同體”的整體性指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四位一體”。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眼光分析和認識問題,與此相統一的是,中國傳統思想向來主張用普遍聯系、相互制約的觀點看問題,注重整體性思維方式的運用;其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注重天人感應、天人相生,彰顯了整體性的思維方式。
其次,“共同體”的差異性指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馬克思主義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論,強調差異性和多元性;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則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在共同體思想上的交融互通。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各國只有遵循差異性與整體性的統一原則,才能打造經濟共贏、政治合作、文化交流、生態共建的世界。
三、深化發展:在堅持“第二個結合”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深扎根于中國具體實踐之中,進而推進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實踐中深化發展。
(一)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世界中深化發展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為觀察紛繁復雜的國際格局提供了全新視角,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全新指南。
首先,進入新征程,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境況。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將繼續深刻調整,國際力量對比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
其次,突破老傳統,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治理新范式。目前,除了國家間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沖突問題等挑戰之外,還存在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
面臨此種情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倡各國家樹立普遍安全觀,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安全規則,進而推動中國和世界攜手走向美好未來。
(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融合創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之路”,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融合的典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理論與實踐上的探索提供科學的方法。
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助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在統籌國內國外大局的基礎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順勢而生,對外通過“一帶一路”的落實達到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效果,對內指明了前行方向更好地去開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
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繼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上不斷深化發展。只有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性與實踐性,讓中國發展進程與世界發展步伐相契合,才能更加有能力去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
(三)在追求人類共同價值的新征程中深入推進
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全人類共同價值,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真誠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
首先,保持開放多元包容的交往態度去推動不同區域文明間交流互鑒,倡導以包容開放文明態度去增進不同國家民族間交往,進一步呈現兼容并蓄的文明新形態。
其次,加強中華傳統經典文化的對外交流與溝通,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多元性,在追求共同價值中發揮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
(四)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縱深發展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方向、開辟了道路。
首先,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推動從全民“共同富裕”到各國“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難題便是共同富裕,然而西方國家在積累財富的道路上長期存在貧富懸殊、兩極分化,要化解這些差距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不斷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
其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促使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到更加“開放包容”。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提供了有別于西方的現代化之路,打破了“西方中心主義”和“西方模式”的壟斷地位,激勵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探索符合自己國情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將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為文明多樣性注入強大正能量,為推動建設更加開放包容的世界作出積極貢獻。[3]
再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追求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構建“清潔美麗”。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中華文明歷來追求“天人合一”,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加快綠色低碳轉型,以守護綠水青山為目標,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然而西方現代化則是過度追逐利潤,過分索取自然資源,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比如日本啟動核污染水排海行為,實際上是在向地球生命共同體進行挑戰。在應對這場地球生命共同體挑戰中,世界各國亟需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秉持對人類文明接續發展、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積極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最后,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促進從“走和平發展道路”到構建“普遍安全”。安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消弭戰爭、永久和平是人類共同的理想,中國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走出了一條共同安全的現代化道路。
四、結語
綜上所述,“第二個結合”內在地融入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回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過的漫漫長路,我們能夠找到“第二個結合”如何展開的答案。展望人類命運共同體前方的熠熠征途,我們也能夠洞見如何推進“第二個結合”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楊毅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共同體”內涵——基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創新[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0(4):65-71+101.
[2]張旭,劉敏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核心意蘊、理論特征與價值遵循[J].黨政干部學刊,2023(7):20-26.
[3]包沅鑫,劉純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四重邏輯[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23,25(4):30-38.
作者簡介:張媛媛(1991.11-),女,漢族,山西澤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