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珊珊?余秋梅?李文送
在廣東省湛江市沿雷州半島海岸線上,紅樹林如綠色緞帶般分布,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這片綠意盎然的海洋森林與波光粼粼的海面交相輝映,共同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在這片紅樹林中,紅樹植物扎根灘涂,枝繁葉茂,為眾多生物提供了棲息之地。它們的根系錯綜復雜,如同自然的守護者,守護著這片海洋的安寧。紅樹林以其獨特的自然特色,成為我們開展自然教育研學活動極佳的“活教材”。我們深知,湛江紅樹林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葉子,都蘊藏著自然的智慧和生命的奧秘,等待我們去細細探尋、去深入挖掘、去廣泛弘揚。為此,我們的工作室團隊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自然教育研學活動,帶著學生一起去親手觸摸、親自探究、親眼見證這片紅樹林的神奇與魅力,共同探索自然的奧秘,感受生命的韻律。
一、游觀:感受自然之美
晨光熹微,我們領著一群滿懷好奇的學生,乘車前往海邊,向湛江紅樹林出發。海風輕拂,吹散了清晨的薄霧,也為我們揭開了紅樹林的神秘面紗。
突然,一名學生驚喜地指著海面高喊:“老師,看!海上竟然長出了森林!”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大家仿佛看見一片翡翠般的綠色海洋,在晨光中閃爍著迷人的光澤,美得令人屏息。當來到紅樹林跟前,同學們又一陣歡呼:“哇!樹上有很多白鷺!好漂亮啊!”只見那片綠色上還點綴這許多白色的精靈,特別耀眼。三五成群的白鷺正在紅樹林枝頭上或矗立張望,或放聲歌唱,或翩翩起舞,好不歡快啊!好像是在歡迎我們似的。我們向學生們介紹道:“白鷺是紅樹林的常客。紅樹林為它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安全的棲息地。”
“老師,我們快進去看吧。”同學們迫不及待地走進這片充滿神秘的紅樹林。當沿著彎彎曲曲的棧道穿行于紅樹林之中,同學們再一次被眼前的生態景觀所震撼。木欖、秋茄等紅樹科植物的“棒狀種子”有的掛在樹上,有的散落在灘涂上,還有的已經在灘涂扎根,長出新的芽苗來。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紅樹科植物最奇妙的“胎生”現象,同學們看到的“棒狀種子”,實質上是紅樹林的胚軸,它們的種子先在果實里發育,長成棒狀的胚軸,胚軸發育到一定程度后,會脫離母樹,落入淤泥中,有的胚軸幾個小時后就能安家落戶。如果有的胚軸沒有來得及扎根淤泥就被海浪沖走的話,它們可以在海上漂浮1-2個月,等待適合自己的時機,就能穩穩扎根,向上生長。
我們繼續深入紅樹林的腹地,學生們仿佛置身于一個綠色的夢幻世界。他們好奇地打量著四周的樹木,不時發出驚嘆之聲。“老師,我怎么覺得這兩棵樹長得不一樣啊?紅樹林不就是一種樹嗎?”一名學生疑惑地問道。我們耐心地解釋道:“紅樹林并非單一樹種,而是由多種能在海水中生長的植物組成的特殊生態系統。眼前這兩棵樹,一棵是白骨壤,另一棵是紅海欖,雖然同屬于紅樹林,但它們的形態和特點卻各有千秋。”
學生們圍攏過來仔細觀察,我們指著白骨壤說:“你們看,白骨壤的樹干細長而柔軟,能在海浪的沖擊下彎曲而不折斷。它的葉子呈橢圓形,表面光滑如鏡,背面卻布滿短毛,這是它適應海水環境的獨特方式。而且,白骨壤的根系非常發達,能夠牢牢抓住泥土,防止被海水沖走。”接著,我們指向紅海欖:“紅海欖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它的樹干粗壯而堅硬,樹冠茂盛如蓋。紅海欖的葉片較為寬大,表面有著特殊的紋理,能夠抵御鹽分的侵蝕。而且,紅海欖的果實可以漂浮在海面上,通過海水的流動傳播到遠方,這是它繁衍后代的獨特方式。”
“老師,快來看呀,我發現了有很多小螃蟹在小洞洞里。”“老師,這里還有小魚。”“那里還有蝦!”同學們接二連三的發現,讓大家興奮不已。
在中間休息時間,我們引導學生思考從紅樹林身上學到什么,并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體會。有的說,紅樹林雖然生活的條件比較艱苦,鹽分高,但是它們不斷進化自己,形成獨特的排鹽系統,從而活出生命的精彩與堅強,值得我們學習。有的說,紅樹林不僅用自己堅強的生命力守護著我們的海灘,保護堤壩,減輕風暴浪潮災害,是“海岸衛士”,而且還是許多生物的家園。還有的說,紅樹林可以調節碳—氧平衡,凈化水質,是地球的“綠肺”。
二、探究:發現生態之秘
紅樹林,這片神秘的綠色海洋,不僅僅是我們眼中的一道美麗風景,更是自然界中一個充滿奧秘的生態系統。在驚嘆紅樹林之美的同時,學生的好奇心也被瞬間點燃,提出的問題如潮水般涌來:“紅樹林并不紅,為什么叫紅樹林呢?”“紅樹植物生活在海水中,它們是怎么應對海水的咸度的?”“紅樹林的種子如果落入海中,豈不是會被海水沖走?它們又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呢?”這些問題,都是對紅樹林生態奧秘的探尋。
面對學生們接連不斷的問題,我們并未直接給出答案。因為,我們深知,真正的學習,應該是學生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過程。于是,我們決定引導學生開展一場關于紅樹林的生態探究之旅。
我們首先指導孩子們整理出他們心中的疑問,形成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并嘗試從圖書館、網絡等渠道查找相關的資料。他們認真閱讀著每一份資料,用筆記錄下關鍵的信息,努力尋找著答案的線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學會了如何提出問題、查找資料,還初步了解了一些關于紅樹林的基本知識。
然而,我們知道,書本上的知識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奧秘還隱藏在紅樹林的深處。于是,我們再次帶領學生走進這片神秘的土地,讓他們用全新的視角去探尋紅樹林的奧秘。
在紅樹林的棧道上,學生的身影再次活躍起來。他們或蹲或站,或觀察或記錄,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例如,第一小組的學生正在探究紅樹林為何能在海水中生存。他們仔細觀察著紅樹植物的葉片,發現葉片上有一些微小的顆粒。通過查閱資料,他們得知這些顆粒是紅樹植物為了應對海水咸度而進化出的泌鹽功能。同時,他們還發現紅樹植物的根部有許多氣生根,這些氣生根可以幫助它們在水中進行呼吸。同學們興奮地交流著他們的發現,仿佛揭開了紅樹林生存的秘密。
另一小組的學生則在研究紅樹林的顏色之謎。他們仔細觀察著紅樹植物的樹皮和枝葉,試圖找到變紅的線索。突然,一個小伙伴發現了一株受傷的紅樹植物,它的傷口處流出了紅色的液體。同學們圍在一起,仔細觀察著這個神奇的現象。他們明白了,原來紅樹林之所以得名,是因為紅樹植物在受傷后會分泌出紅色的物質。
還有一組學生正在研究紅樹植物如何繁衍后代。他們尋找著紅樹植物的果實和種子,試圖了解它們的生長過程。當他們發現紅樹植物的種子具有特殊的漂浮結構時,他們驚訝地叫出了聲。我們為他們解釋這種結構的奧秘:紅樹植物的種子可以在海水中漂浮,當遇到適合生長的土壤就會生根發芽。紅樹通常生活在淺海鹽灘中,生存環境特別險惡,周圍滿是松軟的淤泥,而平時漲潮的海水也很可能將種子沖走,再加上水淹環境缺氧,為了提高生存的機會,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紅樹種子具備了先在母體身上萌發,落地固定后就能生根發芽,這就是它們獨特的繁殖方式——胎生。學生們無不為紅樹這一生存與繁衍的本領而驚嘆。
在探究的過程中,同學們不僅發現了紅樹林的生態奧秘,還學會了如何觀察、如何記錄、如何分析。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眼睛去感知這個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悟生命的奇跡。
通過這次生態探究之旅,同學們不僅對紅樹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而且他們明白了紅樹林不僅僅是一片美麗的風景,更是一個充滿智慧和生命力的生態系統。他們學會了尊重自然、保護生態,也學會了與自然和諧共處。
我們相信,這次生態探究之旅將成為學生們成長道路上的一筆寶貴財富。他們將會帶著對生態的敬畏和對知識的渴望,繼續探索這個神奇的自然世界。而紅樹林,這片充滿生態奧秘的綠色海洋,也將繼續見證著孩子們的成長和進步。它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根枝條、每一個果實,都仿佛在訴說著生命的故事,引領著學生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三、創寫:詠唱紅樹之歌
夜晚,我們輕輕翻閱著學生們在紅樹林的活動照片。每一張照片都記錄著他們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笑臉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看著這些照片,仿佛再次置身于那片迷人的綠海,紅樹林獨特的魅力縈繞心間。我們想,何不帶著學生們再去一次紅樹林,帶著一支筆,一張紙,一雙眼,一顆心,去記錄下這份美好呢?
于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我們帶著學生再次踏上了紅樹林之旅。沿著蜿蜒的小道,我們又一次和紅樹林熱情相見。陽光透過樹梢,灑在我們身上,帶來一絲絲暖意。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海水的清新氣息,讓人心曠神怡。
學生們迫不及待地穿梭在樹林間,或仔細觀察樹根盤根錯節的姿態,或俯身探尋樹下的生物世界。作為老師的我們,則靜靜地在一旁觀察著,時而給予一些指導和建議。
“老師,你看這紅樹的葉子多特別!”小華興奮地指著一棵高大的紅樹。我們鼓勵他仔細觀察并記錄在自然筆記上。小華認真地寫著:“紅樹葉呈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表面紋路細密,如綠色小扇輕舞。”
不遠處,小彤正專注地觀察一只小螃蟹。“老師,這螃蟹殼上的花紋真好看!”我們提醒她記錄螃蟹的行動特點。她點點頭,寫下:“小螃蟹行動敏捷,鉗子揮舞有力,仿佛向我展示其威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漸漸沉浸在這片紅樹林的神奇世界中。他們用筆和紙記錄著自己的所見所感,文字間流露出紅樹林的生機與活力。午后,我們坐在樹蔭下,開始分享自己的自然筆記。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了與紅樹林的親密接觸和內心感悟。有的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紅樹林的美麗景色,有的則用生動的語言記錄下了自己的探索過程。聽著他們的分享,仿佛看到了學生與紅樹林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這次活動不僅傳授知識,更引領學生們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完成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成長。
學生們帶著紅樹林的自然筆記,滿懷激情地回到學校。時隔多日,紅樹林的綠意與生機依舊鮮活,我們靈機一動,如果讓音樂與紅樹林相遇,將會是一次多么美妙的邂逅啊!何不將紅樹林化作歌聲,傳遞出去?
音樂老師聞訊而來,她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聽說你們在紅樹林有了許多感觸,我們一起嘗試創作一首紅樹林之歌,用音樂傳遞你們心中的愛,如何?”學生們眼中一亮,紛紛表示贊同。
語文老師也加入了討論,她微笑著說:“我們可以從自然筆記中汲取靈感,將紅樹林的美景、生物以及你們的感受融入歌曲中,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你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學生們聽后,紛紛開始翻閱筆記,尋找創作的靈感。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和嘗試,學生們逐漸找到了歌曲的主題和旋律。他們描繪著紅樹林的綠意盎然,傾訴著對大自然的敬畏與熱愛。漸漸的,一首悠揚的歌曲——《心中的紅樹林》唱響了:“門前那片紅樹林筑起綠長城,大海染綠風光美藍碳生態好,魚蝦貝蟹海鷗飛鷺海天競自由,你的理想在召喚我們把你追,根相連枝相牽堅毅的海衛士,迎日出送晚霞潮起又潮落,小身軀大夢想心中的紅樹林,共成長同奮進你長我也長,你長我也長……”
在歌曲創作完成后,學生們又開始了MV的拍攝。他們選擇了紅樹林作為拍攝背景,將歌曲與美景完美結合。在拍攝過程中,學生們用心捕捉著紅樹林的每一個細節,將自己對紅樹林的敬意和感激融入其中。
畫面中,紅樹林的美景與歌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學生們的歌聲中充滿了愛與溫暖,讓人感受到了紅樹林的魅力與生命的價值,也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并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四、守護:植播一方之綠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湛江,深情地察看了那片美麗的紅樹林,他語重心長地說:“這片紅樹林是‘國寶,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這一囑托如春風拂面,給湛江這片土地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學生們聽后,更是熱血沸騰,紛紛表示要用實際行動守護這片珍貴的紅樹林。
每個周末的晨曦,我們老師和學生一起組成的志愿者團隊都會攜手走進紅樹林清理海洋垃圾。我們指著那些翠綠的樹葉,對學生們說:“你們看,這些紅樹林的樹木,它們不僅是自然的守護者,更是我們湛江的驕傲。我們要一起努力,讓它們茁壯成長。”
學生們紛紛點頭,他們手持垃圾袋,沿著林間小道認真撿拾著垃圾。每一次彎腰,都是對紅樹林的深情呵護;每一次將垃圾放入袋中,都是對環境的尊重與愛護。
“老師,你看這個塑料瓶可以回收嗎?”一個學生撿起一個塑料瓶,疑惑地問道。我們微笑著接過塑料瓶,仔細查看后說:“是的,這個塑料瓶可以回收。我們要將垃圾分類,讓可回收的垃圾得到更好地利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隨著守護行動的深入,我們發現了各種各樣的海洋垃圾——廢棄的漁網、破損的塑料瓶、變形的金屬罐……這些垃圾不僅破壞了紅樹林的生態環境,更對海洋生物造成了潛在的威脅。每撿起一片垃圾,都仿佛聽到了大自然的喘息與呼喚。隨著活動的開展,學生也逐漸成長與變化。他們不再是初來乍到時的懵懂與好奇,而是變得更加成熟與堅定。他們學會了如何正確地分類垃圾,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更學會了如何用心去體會大自然的美麗與脆弱。
經過一段時間海洋垃圾的清理,這片曾經被垃圾侵蝕的紅樹林,在孩子們的辛勤勞動下重煥新生,顯得更為美麗而寧靜。然而,學生們并未停下腳步,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環保行動遠不止于此。于是,在清理完海洋垃圾后,我們滿懷期待地迎來了下一個挑戰——種植小紅樹。
陽光灑在柔軟的海灘上,學生們身著校服,手持樹苗和工具,興奮地聚集在紅樹林的邊緣。“老師,你看這棵樹苗怎么樣?”一個學生小心翼翼地捧著一棵小紅樹,向老師征求意見。我們微笑著接過樹苗,仔細端詳后說:“很好,這棵樹苗很健康,只要我們好好照顧它,它一定能茁壯成長。”
“老師,這棵樹苗要放多深呢?”另一個學生抬起頭,滿是疑惑地問。我們微笑著走過去,輕輕地摸了摸他的頭,“不要太深,也不要太淺,就像我們的青春,需要剛剛好的呵護與成長。”
學生們挖坑、種苗、培土,每一個動作都顯得那么認真而專注。這些小紅樹,不僅僅是學生們種下的樹苗,更是他們青春的見證與陪伴。它們與學生們一同成長,一同經歷風雨,一同迎接未來的挑戰。
在隨后的日子里,我們每逢去清理海洋垃圾的時候,就會多一個任務,看望我們種植的小紅樹。當發現有被海浪沖倒的小樹苗,學生們就會自覺地去扶正、修剪枝葉,甚至還制作了宣傳牌,以提醒過往的游客不要破壞這些可愛而可貴的生命。
我們期待著,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些小紅樹會越長越高,越來越茂盛。而學生們,也會像這些小紅樹一樣,茁壯成長,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這片海灘上,紅樹林將郁郁蔥蔥,成為海洋生態的堅強守護者。而學生們,也將帶著這份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繼續前行,為守護和建設我們美麗的地球家園而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同時,我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關注紅樹林、保護紅樹林,讓這片神奇的綠色海洋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
(作者單位:蔡珊珊?廣東省湛江市第二中學;余秋梅、李文送?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