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華
浪漫建園:一園子的故事,一園子的詩
梅山中學位于深圳市繁華的中心區。上班期間,每天清晨7點前,我都會登上校園的樓頂,游目騁懷,流連忘返。
樓頂有我們的“詩經植物園”。
這方園子很美。四面青山流嵐,頭上白云藍天,左蒹葭,右桑麻;有秋千,有木凳,有盆景。數十種詩經植物和墻上的《詩經》喃喃訴說古老的情話。漫步,駐足,小坐,遠眺;澆幾盆花,拍幾張照,山風徐來,鳥鳴此起彼伏,一呼一吸間,舉手回眸時,怎一個“愜意”了得。
這方園子很好。來參觀的福田區美術教研員林影萍老師說:“感覺怦然心動妙不可言!杞、蒲、芣苢、舜、蒹葭、桑、麻、蒿、蓷……靠近這些需要用虛擬與想象來解讀的靈性植物,仿佛跨越了千年時空回到詩經時代,內心充滿了親切感與圣潔感……”
這樣一個隨處可見、看似簡單的幾近廢棄的園子,如何沉淀這彩虹般的夢?
源于深圳市詩書禮樂研究會“一座城市·一部經典”活動中對《詩經》的十年耕讀。我們仿佛感知到3000年前的先人們,在物質條件非常匱乏的情況下,遠瞻星空,近觀蒹葭,攜著塵粒和草香,迤邐而來。興觀群怨親風雅,我們就著植物讀《詩經》,跟著《詩經》識草木,行走在經典和現代之間,喚醒沉睡的詩性和真情。
源于風趣幽默、智慧博學的潘富俊教授。左手文學、右手科學的他,架起一座植物與文學的橋梁,讓一幀幀或熟悉或陌生的植物圖片,化作了身邊鮮活的植物:“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木槿綻放芳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木瓜傾述回饋;“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葛藤訴說思念;“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朵朵開千年……古時的君子與淑女,在花香鳥語中攜悲歡離合、詩與故事翩然而來。
源于校長的情懷和慧眼慧心。在2000余平方米曾廢棄的樓頂上巧作規劃,搭花架、種植物,變廢為寶,于曲徑通幽的木棧道旁栽種蒹葭,墻上64首8個專題的《詩經》是無言的熏染,每一株詩經植物旁懸掛相關詩文,鬧市深處是桃源,是書院。
源于詩意棲居的同行師生。你獻一株苗,他送一粒種,出差送教,從廣西路邊挖來一株桑;回湖南探親,帶回一把菽粱麥豆;甚至,西安的棘、山東的韭菜……落地生根,發榮滋長,可謂“來了就是深圳人”。
學子們在最美的年華與美麗的植物、古老的《詩經》相遇,呼吸著綠色的空氣,欣賞一朵荷舞成詩,邂逅水中蓮呼吸吐泡,驚喜蘭花草朝開暮合,感慨葛藤的迅速蔓延。味千年風雅,聽花木心聲,吟哦抒懷,實而虛,靜而動。讀天的遼闊渺遠,讀地的寬厚仁慈,讀植物的清香自守,讀詩的真情浪漫,也讀自己內心的日升月落,看植物萌芽、拔節、成長抑或凋零。花開花謝,不變的是沉浸于美好的初心。
這仿佛是小豆豆的巴學園,魯迅先生的百草園,蕭紅祖父的園子,溫馨浪漫,生機盎然,鳥語花香,自由自在。甚至,我想將它喻為伊甸園,它是一切幸福美好的代名詞。遠離喧囂,相看不厭。留戀處,溫暖與詩意的花兒怒放,自己仿佛也成了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樹。
“別人的天臺可能種菜,種糧食,我們的天臺種下的是‘風雅頌。《詩經》里帶給人們美好文學意象的植物,都在這個植物園里被具象化了,讓同學們遠隔千年也能領悟到一種未曾中斷的古典情懷和中華文脈。”深圳特區報記者韓文嘉這樣報道。
一顆種子播下一份期待,一朵小花綻放一份情懷,一株植物承載永恒的經典,一份熱愛串起無限精彩……
梅吟風雅頌,山敘家春秋。一園子的故事,一園子的詩,一園子的詩里見證無限的美好。
你若有心,草木含情,在花香與書香的世界里,感受到小小的喜悅與寧靜。回到現實,便會有新的發現與欣喜:遠方不遠,詩意就在身邊。
別樣活動:不入園林,怎知這諸多意趣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教學樓樓頂的植物園,草兒鋪地毯,花兒展笑顏,鳥兒準備了別致的歡迎辭,同學們以“觀察記錄—詢問探究—感悟抒懷”為三部曲,踏青游園活動隨時開始。
先觀察記錄。老師提供支架,繪制表格,鼓勵同學們挑一種自己感興趣的植物,積極調動五官觀其形,察其色,嗅其香,摹其狀,甚至可以運用生物學知識,從花的結構,葉的形態,樹的分類,果的形狀等多角度、多側面進行描寫。
這是梁小萍眼中的牽牛花:
正值初夏的清晨,牽牛花花瓣仿佛霎時抖開,一朵又一朵,紫色,粉色,紅色,藍色,像一個個小喇叭,又宛如散開倒放著的舞女百褶曳地長裙,爛漫的色澤仿佛在染缸里漂洗,從底部到花冠,一層一層蔓延開來,占據花冠,最后就只剩花苞上的乳白了。探頭一看,花瓣里的花蕊像一串珍珠似的,白亮亮,伸出小巧的腦袋,在花冠的包裹中窺視外面的世界;而俏皮的枝蔓則泛著幽幽的綠光,在花與莖的接合處燦爛地伸枝展顏,甚是可愛。
這是吳佳儀筆下的梔子花:
那富有生機的碧葉,像一位位保家衛國的士兵,將白如雪的花兒輕托起來,簇擁著。點綴在碧葉上的梔子花猶如身穿白色衣裙的少女,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層層疊疊,見不到中間的花蕊;早已綻放的,潔白無瑕,給人以舒心之感;而有的進入了衰落期,花兒周邊的枯黃演繹無聲的蕭瑟。
文風奇賞凌霄花:
凌霄花花朵絢麗奪目,橙紅色的花瓣薄如蟬翼,微微翻卷,宛如火焰般燃燒。花蕊中,黃色的花粉點綴其間,與花瓣的鮮艷色彩相映成趣。凌霄花喜歡陽光充足的環境,它沿著墻壁或樹木的枝干攀緣而上,形成了一片片壯觀的綠色屏障。它的葉子呈深綠色,心形或腎形,表面光滑而富有光澤。藤條柔韌而有力,緊緊纏繞在支撐物上,為花朵提供了穩定的生長平臺。
何美靜描述葡萄藤:
細枝藤蔓間,綠意橫生。嫩青的葉化作嚴密的蓬紗羅裙,一串串的果實,顆顆晶瑩,不受陽光的表皮細細包裹著尚未成熟的果肉,密實地貼合著同樣圓潤多汁的果子,仿佛一串串綠鈴鐺藏在葉間。無風時乖巧安靜,有風時輕輕晃動。仿佛鈴鐺聲清脆悅耳,葉們紛紛鼓掌。
范鯉臺經過鼓勵,勇敢一試:
番茄的顏色也并不一致,有純粹的紅,有清鮮的綠,還有的淡紅中暈染著綠。摘一顆,咬下一口,那番茄瞬間在嘴里爆開,回蕩著甜,過后卻又是極致的酸。
除了觀察記錄,還有詢問探究。教師先激發興趣,拋出幾個問題:含羞草為什么會含羞?周敦頤的《愛蓮說》“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有科學依據嗎……
查閱資料得知:含羞草“含羞”,是因為它內部有一種叫葉枕的結構,葉枕內的細胞在受到刺激的時候,膨壓改變,從而導致葉子收縮起來。不僅如此,含羞草還有“厭倦現象”:如果長時間觸碰含羞草,它就會出現厭倦現象,不再閉合;因為長時間的觸碰會使葉枕細胞內的細胞液漸漸消耗掉,就算再怎么觸碰含羞草,它也不會合攏了。閱讀之前,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呢。
而蓮在出泥前,葉子卷成筒狀,緊貼葉柄,泥巴黏附不上。花蕾有萼片包裹,阻隔泥巴進入。顯微鏡下,可看到蓮葉表面附著無數個細小的蠟質乳突,具有強大的疏水性。灑在葉面上的水會自動聚集成水珠,水珠滾動帶走葉面上的塵土污泥,使之保持干凈,這就是“荷葉效應”。
同學們還發現許多有意思的現象:睡蓮、木槿和朱槿綻放后,花朵閉合方才凋落;棉花的花色居然由淡黃轉為粉色,與此類似的還有金銀花的變色;假以時日,我們餐桌上的空心菜、紅薯藤、蘿卜也會開出漂亮的花;親眼看看花箱里的麥子、高粱、玉米,都市里的孩子不再“五谷不分”,還能指認菜畦里那一列列韭菜、蔥、蒜,甚至萱草(黃花菜)、益母草;原來植物中也有許多“小強”,蓬、鬼針草、蒲公英、葛……
除了觀察記錄、詢問探究,還有感悟抒懷。植物不僅帶來美感,還帶來思考和力量。有的同學說喜歡“忍冬”,滿含哲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有的喜歡“百合”,蘊涵祝福;有的喜歡“使君子”,彬彬有禮;有的喜歡“含笑”,可可愛愛……
鄭琳瀅同學寫道: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小小卷耳不僅象征不屈信念,還被賦予了美好的情意,像那思念戀人的女子,堅強的外表下,藏著一顆溫潤柔軟的心。卷耳告訴我,要做一個溫暖的人。
粱小萍同學寫道:
屬于牽牛花的奇跡,屬于牽牛花的堅韌,我永遠記得。愿做一朵牽牛花,創造屬于我的神話。
王嫣然同學寫道:
飄飛的蒲公英,無論落在肥沃的原野,還是陡峭的懸崖,總能以十足的恒心與信心,挑戰自我,超越現實,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作家汪曾祺說:“一定要愛著點什么,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一片飄落的葉子印著陽光的暖眸,一朵凋謝的花刻著月色的唇印,一株衰黃的草有著斜陽最深的挽留。倘有百合在心,蓮在心,竹在心,花季在心,青春的雨季又有何患?少年的內心純凈柔軟,豐盈美好。
愿我們的教育行走有著露水的透亮,散著草葉的芬芳,像風兒一樣自由,青春與詩意飛揚。
多彩舞臺:植物園里的詩經課堂
當身邊植物與《詩經》的古老詩句結合,當君子淑女著華美漢服載歌載舞,當書法、繪畫、甲骨文篆刻寫下麗詞佳句,學子們行走于經典和現代之間,以豐富的形式感知,盡情表達,遙遠的《詩經》煥發鮮活的生命力,不知不覺間,喚醒了沉睡的詩性和真情。
請看這一場來自詩經植物園中的詩經才情展示課堂——
“采薇”一曲驚全場:“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天地大舞臺,金風傳鳥鳴,花香沁心脾。隨著宛轉悠揚的樂聲響起,三名著漢服的女孩翩翩起舞,舉手,投足,一蹙眉一回眸,飄逸的衣裙,婀娜的身形,盡情演繹。既有春日楊柳柔軟、生命輕盈、少年仗劍出行的憧憬,又有雨雪霏霏的華美與凄涼,孤獨歸來的落寞……
就地取材植物賞:看那盛開的木槿,學子吟誦“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闡述“與我同行的美麗女子,容顏如木槿花般明媚燦然;她美妙的儀態如小鳥般輕盈,佩戴的玉飾叮當作響”;穿過叢叢蘆葦掩映的小徑,感受“蒹葭蒼蒼”的詩意和“溯洄從之”的境界;望著生機勃勃的葛,唱一曲“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寄托濃濃的思念之情……
水果辨析喜洋洋:果籃里堆放著獼猴桃、木瓜、蘋果、梨、火龍果、荔枝、龍眼、桃等,區別哪些是《詩經》水果,猜中有獎。“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子易辨,但“隰有萇楚,猗儺其枝”中“萇楚”是獼猴桃,難倒了一批人;“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中,木瓜有南北方的差異。吟詩嘗果,探索植物的變遷。原來,“詩經水果”學問多!
此外,還有書法、繪畫、書簽、團扇、手抄報……各有擅長,形式多樣,色彩斑斕,內容豐富:“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好樂無荒,良士瞿瞿”……學子們把這些句子畫在書簽上,刻在陶罐上,描入手抄報,融入行云流水的書法中,更有雨薇同學設計的詩經植物文化袋,成為學校20周年校慶紀念品,深獲好評。一一陳列,展示,目之所及,讓人贊嘆。
更有“小才子”本顥同學,來到一缸盛開的荇菜前,抑揚頓挫,朗誦起自己改寫的《關雎》原創現代詩:
關關,關關
我仿佛聽到鳩鳥清脆的啼鳴穿越歲月的森林
站在時光的彼岸
歲月的水波一再漫過我的雙鬢
那是怎樣燦爛的歲月啊
你輕搖雙槳走進我生命的湖心
記得你眼波流轉
任星星點點的荇草綴上你的紗裙
思念綿延過夜晚的天際
我幻想清風里會有你的足音
我渴望月光下會有你的倩影
我幻想著你會了然我所有的煎熬
我不知道怎樣描述你回眸的瞬間
微笑著邂逅是否能掩飾我苦苦的追尋
給我一支你的船槳
聽我撥動生命的琴音
每一棵樹,每一朵花,都從《詩經》中走出來,學子們在看、在嗅、在觸碰這些可愛鮮活的生命,在讀、在聽、在思索《詩經》里那古老又意蘊悠長的故事。
“詩經植物園”綜合活動,從設計、主持到展示,充分發揮了學子的主觀能動性。他們各展才華,認識了身邊的“詩經植物”,以藝術多元的方式表達出來,入目、入耳、入心,打開生活讀經典。原來,我們的文化如此豐富美好,古人的生活如此浪漫親切。我們就這樣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展示活動結束后,同學們情不自禁寫下自己的感想。
林茵琦:藍天白云下,盤膝而坐,我們唱著《芣苢》,體驗著古人采摘生活的快樂,恍惚間,仿佛穿越到了3000年之前,與詩中的君子淑女鼓瑟吹笙,執筆揮墨,留下一篇篇優美的華章……
高聽雨:我在此處盡情舞蹈,指尖劃過精準的弧度,身體線條隨風而動,僵硬化為舒展柔和。從小就習舞的我從來沒有這份感觸與心動,我忽而跳躍到蓮葉旁,忽而急旋至木槿葉旁,恍惚間似有點點落花凌空而下,飄飄搖搖,每一份情感從指尖傳至眉宇,又從眉宇傳至雙肩。長袖善舞,舞去一天學習的勞累,留下縷縷暗香。這是一種舞者尋到自己天地的自由奔放,是與國學經典共舞共情的歡愉酣暢。
林雨欣:什么樣的能力是人工智能不具備的能力?我能想到的,首先是復雜思維。所有的機器都是按照過去的程序來決定它怎么去做,但學校里、課堂上、詩經園,培養了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連觀摩的老師也受到感染,龔莉梅老師留下小詩:
桃花朵朵開千年,開在梅山植物園。
這是現代的園子,也是古老的園子。
這是時尚的地方,也是經典的地方。
這是沉思的課堂,也是沸騰的課堂。
這是辛苦的時光,也是幸福的時光。
這是播種的歲月,也是收獲的歲月。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福田區梅山中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