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崇濤
2023年8月底,隨著兒子之峻辦妥新生住宿登記,正式入住武漢珞珈山上,我懸著的心才算緩緩落下。
回眸孩子12年來的求學歷程,一路走來著實不易……
一
之峻周歲“抓周”拿到的便是作業本。后來,小學六年表現也優異且穩定。
每次陪他上下學的路上,我們父子聊的多是校園見聞和個人表現,對于考試成績往往一點而過,以至于他曾經感慨:“別的同學家長總盯著學習成績,你好像不太關心這個呢!”其實我一直認為,小學階段重在基礎,貴在習慣養成,好習慣一旦養成,學業表現不會差;相比于成績,我更關注之峻的身心健康。畢竟在“安全壓倒一切”的當下,學校課間已難見歡騰的學生,甚至體育課都減少或取消了,孩子們被約束于室內,不經風吹日曬,缺乏運動,難保健康不出問題。
小學三年級時,之峻體檢感覺右眼視力不如去年,裸視降至1.0左右。1.0雖是正常視力,但孩子反映視力在下降,我預感情況不妙,便趁國慶節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求診,希望能仔細查查近視誘因,及時防治,不想竟被當班女大夫奚落一通:“1.0就是正常視力呀!最好的視力了,還要檢查什么?現在的家長真是,要求實在太高了!”對方嘟囔著草草測了視力,寫完病歷后便將我們打發出門。
四年級某天,之峻說右眼看物體有重影、模糊,視力檢測0.6以內,我頓時感覺“狼真的來了”!愛人說去附近的三甲醫院眼科配眼鏡,我仍不死心,堅持要到北京同仁醫院檢查,等確診再作打算。
之峻的右眼確診輕度近視了。權衡再三,我們決定給他佩戴角膜塑形鏡,不需要手術即可延緩或控制近視病程,只是成本偏高:單只進口鏡片近5000元,兩年左右更換1次,日常護理稍繁瑣,且需要定期復查……
此后數年,之峻的兩眼相繼近視,一直佩戴角膜塑形鏡。相比于不少初高中同學動輒數百度的近視,他的近視度數一直沒有增加,矯正后雙眼裸視1.2,效果比較理想。某段時期,之峻偏愛探究眼健康問題,還曾立志要做眼科醫學家,“因疾從醫”,也算是我們積極防治近視的“意外收獲”吧。
2017年5月,女兒出生前后,正趕上之峻“小升初”備考沖刺,我們實在無暇顧及他;不過,這孩子確實讓人省心,一個人在家安安穩穩上下學,最終會考成績全縣第七……
回顧小學這六年,當然也有遺憾,最大的不足就是重復性課業太多,不停地寫作業,以致孩子經常抱怨“好累”。五六年級時,之峻有次跟同年級的表哥聊悄悄話,曾憂心“小學課業負擔都這么重,等上了初中該怎么辦呀”,聊著聊著竟然哭了——寫作業寫到怕,甚至對初中生涯產生焦慮!是之峻心理不夠堅強,還是教育內卷引發的惡果?天天喊“減負”,其實是不太可能輕易減下來的,學生們仍要一撥撥身入其中,無非是“負”多“負”少、早“負”遲“負”的區別。
求學有快樂的時光和體驗,但求知的過程總體上是偏苦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嘛!“忍受苦難”是人生中的一堂必修課,而我們家長要做的,應是適時地啟迪和開導,讓孩子慢慢學會調適、減壓與適應。
二
之峻初中讀的是縣城駐地鎮屬一中,學校管理嚴、生源好,成績相對突出。
新生入學報道那天,我們剛說出姓名,一旁的班主任陳老師脫口而出:“你就是鹿之峻!”令我們十分訝異。后來得知,這屆學生全縣前十名為了獲得更好的高中教育,大多已提前轉學去外地讀初中了,之峻或是以全校最高分數進入七年級14班的。
步入初中,學生須分組面對面而坐,側著身子聽課,扭頭看黑板,既容易累也不便記筆記,各項表現還要量化排名……種種不適與壓力,一度讓之峻頗有抵觸心理,甚至對學校產生厭惡感,從而愈加懷念小學生活。
對于學生的坐向安排,我們身為教育者也不太理解和認同,私下跟學校反映多次未果,只好勸自己和孩子,“改變不了環境就試著適應吧”!教育界從來不缺形式主義,也不乏剛愎自用的傲慢,少的卻是真正基于學生立場的人文關懷。比如分組對坐,偶爾上公開課或錄播課也并非不可以,但經年累月如此坐著扭頭聽課,就有違基本常理而顯得“滑稽”了,不知學校領導是否體驗過這種課堂安排?形式上學生們分組而坐了,然而課堂是否真正發生了“小組探究及合作”,恐怕唯有當事教師和學生最清楚了。
七八年級時,之峻的成績基本能保持在學校前十,卻總讓人感覺缺乏自信,過于緊張、焦慮。這或許是不少尖子生的“通病”,擔心被超越,或生怕這次考試不如上次……眼見孩子在“泥沼”里掙扎,我們在旁邊只能干著急,那種無助、無奈與無力感難以言表;或者,孩子陷入這般境地,正是由我們家長造成而不自知……
這段時期之峻遭遇了兩個小煩惱:一是口腔正畸,過程比較漫長、痛苦;二是促身高增長,接連服用幾個月“健高素”,果真長高了四五厘米。孩子欣喜,想更進一步,我則擔憂過多服用增高藥物會造成不可預知的后果,他便連夜寫信于我闡明個人心跡,并聯系小姨小舅募款,向身高增長發起最后一搏……
九年級伊始,為節省每天往返學校時間,我們在學校后面暫借房子陪讀。初三上學期,之峻不適應加快的教學進度,某天晚上突然厭倦地說“不想學了”,成績便一路下滑。與其談心,他則振振有詞:“都會有這個過程的,早經歷早好,總比到高中波動好,過了這個坎兒會慢慢好起來。”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人也算清醒。
之峻成績滑至全校70多名時,我們準備和他再談一次。回到家里孩子哭了,說不知道拼命學習究竟為了什么,考好成績似乎就是為了博取他人高興……孩子至今仍迷茫于學習的意義,讓我懊惱以往家庭教育的缺失;這次我沒有大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而是從他身邊熟悉的人和事聊起。
媽媽中專畢業,進了縣城工作;小姨碩士畢業,去了北京發展,媽媽為何就不能到北京工作?小舅和小舅媽是廈門大學同學,他們離開北京去福建安家,為何還要在北京買房子、把孩子的戶口留在京城呢?……深聊后之峻驀然警醒:原來學歷層次不僅決定個人起點、社交圈層及生活品質,還決定孩子的起點,“拼爹”拼的就是父母的層次;原來努力學習不僅僅是為自己,更是為下一代,為了將來個人的小家庭。雖然是有點“功利化”的考量,但他內心的“責任感”瞬間爆棚,終于暫時不再迷茫。
“人為什么要學習”,貌似簡單的話題,卻是求學的動力之源;孩子愈早明確答案,愈可能早擺脫“不必要的困惑與煩惱”。
初中三年,之峻的學業表現主要有兩個突出問題:一是握筆姿勢不當,書寫不順暢,作業潦草不易辨認;二是英語基礎弱,單詞掌握不牢且詞匯量少,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差,沒有語感且懶于多用功。頻頻規勸也未見他付諸改變,我們只能搖頭嘆息,靜靜等待。
三
初三下學期,之峻的學習狀態逐漸向好,但要沖擊河北衡水中學本部壓力依然很大;又逢報考政策有變,想去鄰近的棗莊市實驗高中也已不可能。全縣一模考試后,適逢濟寧市某校高中部來微山“掐尖”招生,他最終確定去濟寧念高中。
后來,之峻中考總成績568分(滿分610分),全縣第11名,在濟寧就讀高中約排七八十名。從縣城到城市,孩子常感覺孤獨,忐忑于周圍全是“牛人”,心靈備受折磨。然而每年學雜費、餐飲、住宿、洗浴、服飾等總計才五千元的求學機會,怎么算都超值,可謂入讀即賺到。
軍訓結束,新課開始,“煉獄”模式正式開啟。每晚11點前我們不敢歇息,因為之峻隨時可能打來電話:英語課全英語講授,起初幾乎聽不懂;數學比別人接受慢,作業寫不完,總懷疑自己笨……他在電話里抱怨、哭泣、謾罵,我們在家里焦急、安慰,幫著出主意,甚至曾考慮過讓他轉學回來。
這種狀態有時連我都不堪其擾,孩子身處其中又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孩子的苦楚,家長即便理解也不可能完全感同身受;打電話往往是一種情緒宣泄,疾風驟雨后常會自我調整。在此過程中,家長耐心傾聽即可,偶爾出謀劃策,關鍵要讓他感受到在這條求知路上自己并不孤單,父母的支持與陪伴一直在線。
高一上學期,之峻的成績在學校前四五十名;下學期,因微調班級和師資,他的狀態越來越好,高二下學期已進入全校前二三十名。我感覺大局乍現,按學校往年45%左右的985上線率,即便成績波動,之峻也能考個不錯的大學。
然而成績高歌猛進,煩擾卻隨之而來。高二暑期之峻手腳上的尋常疣愈發嚴重,這問題小學時就有,當時并未放在心上;如今成為孩子的心事,必須妥善處理。在市人民醫院冷凍治療半年,疼痛難耐效果不佳;只好又去市附屬醫院嘗試“溫熱療法”,一個多月后果然徹底治愈。
從我們家到學校距離110公里,驅車要兩個多小時,往返近四個半小時。之峻不想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路上,每逢節假日學生離校,我們便在市區某賓館訂好房間,把他從學校接過去,等他返校我們再回家……為方便換洗衣物,我們還買了洗衣機,平時放于賓館布草間。
三個中秋節,都是我陪之峻在賓館里過的。一家人分居兩地,平淡而清冷。偶爾內心也會涌現出莫名的惆悵,但我們清楚這一切是為了什么。誰上學甘愿背井離鄉、舍近求遠呢?優質教育永遠是稀缺資源,擇校就是為了高升學率,也為了追求更好的未來。教育內卷中的家庭,孩子和家長其實都難。高中三年陪讀讓我真切體味到:一個地方再窮,也要設法搞好教育和醫療,這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民心所向;若教育或醫療垮了,民心也就散了,提升幸福指數便會成為空談、笑談。
高三上學期,之峻進入“清北班”,成績躍升至全校前15名左右。下學期伊始,他每晚如打雞血般苦學,睡眠嚴重不足;我們反復告誡要注意休息,他常常回復“目前感覺良好”。我總擔心他的亢奮狀態掩蓋了身體疲勞,一旦到了臨界點,身體會出問題。
果不其然。三月底某天之峻說眼角和內耳疼痛,吃藥不見緩解。帶他去醫院,診斷為中耳炎,連打了6天吊瓶。每天下午放學,我帶他到市醫院急診科治療,送他進校我再連夜趕回家。每每看到孩子一邊輸液一邊伏案刷題的樣子,不禁想起以往媒體報道的學子帶病學習的一幕幕,內心真是五味雜陳。
中耳炎愈后不久,之峻又到市口腔醫院拔除智齒……幸好離高考還有倆月,不會有太大影響。
全市三??荚嚭螅榫w近乎崩潰,聽不得別人笑,甚至聲稱想殺人……擔心他心理會出問題,次日大早我們便趕往學校;孩子見到我們失聲痛哭,說“眼看離北京大學漸行漸遠,心里憋屈、太多不甘”。十二分付出不得所愿,我們理解他的憤懣、無奈、痛苦乃至絕望??蕹鲆磺薪园?!
北大、清華,我也暢想過,卻不敢奢望,畢竟中小學欠下的賬終究是要還的,之峻六門學科均有不足,逆勢而上難度可想而知。這三年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已然華麗轉身,走得太過艱難,成績雖不拔尖,卻是最勤奮最自律的,堪為老師眼中的自強楷模。預估分650—670左右,大概率能讀上游985大學,夫復何求?選一個好專業也許更加重要。
本屆學生初三趕上疫情,高中三年也一直深受困擾,真不容易。除了學業壓力,之峻更有書寫、視力、口腔、身高、尋常疣等諸多苦惱。可不能小看這些問題,學業不順時它們真的會影響情緒;好在他愿意交流,大小事倒不隱瞞,三年來我們就是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往復中度過的。
孩子在我們學做父母的過程中成長,這其中有欣慰也有不足。假如能重來,我想在以下幾點著力:一是練書法,從握筆、坐姿開始,練出一手好字;二是加強語言學科,語文、英語突出語感,注重讀寫;三是培養數理能力和預習習慣……
高考首先篩選的是智力水平與學業能力,而后是努力程度、策略效率、臨場狀態及其偶然性等,對大多數人還是相對公平的。有時我也在反思:到底該不該去擇校?孩子的種種壓力和痛苦,是不是源于我們無意間的言行而不自知呢?我也挺矛盾的,但潛意識告訴我,優質教育還是應該爭取的。
——總體而言,之峻對于所讀高中是滿意的,無論其教風學風還是餐飲住宿,抑或宿管阿姨的平時照顧;孩子在學業上得到了優秀師資與卓越同學的諸多幫助,我們一直感念于心。
12年經歷,陪孩子成長的過程是“苦”的,結果是“甜”的,所有挫折皆為人生歷練和財富……之峻拼搏盡力了,對成績不盡滿意,卻非常喜歡就讀的武漢大學及臨床醫學專業,對其而言,新征程才剛剛開始。
(作者單位:山東微山縣特殊教育學校)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