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甘肅歷史文化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探略

2024-06-26 15:32:05李并成
絲綢之路 2024年2期
關鍵詞:敦煌文化

[摘要] 甘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甘肅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習近平主席所概括的中華文明五個方面的突出特性,在甘肅歷史文化中就體現得十分顯著和充分,即甘肅歷史文化具有源遠流長的連續性、銳意進取的創新性、堅定不移的統一性、海納百川的包容性、親仁善鄰的和平性。

[關鍵詞] 甘肅歷史文化; 地域文化; 中華文明; “一帶一路”建設

[中圖分類號] G12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1005-3115(2024)02-0005-11

習近平主席于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的深入闡述,從而為我們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方向。習近平主席講話中對于中華文明五個方面的突出特性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和精辟的概括,即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1]。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我們深深體會到習總書記所概括的中華文明突出的五個方面特性,在甘肅歷史文化中就體現得十分顯著和充分。

甘肅位處祖國西北內陸,與東中部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然而在歷史文化的積淀上卻十分豐厚,曾寫下過燦爛的篇章,曾為我們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建樹過不朽的豐碑。甘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甘肅歷史文化是一支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時又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在中華文明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和挖掘甘肅歷史文化的內涵及其特色和優勢,不僅是我國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而且對于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對于我們今天“一帶一路”建設,打造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幸福美麗新甘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源遠流長的連續性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甘肅歷史文化正是這樣一支傳承悠久、源遠流長的中華地域文化。地處黃河上游的甘肅是中國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曾對華夏文明的孕育和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我們勤勞、智慧、勇敢的祖先,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留存下豐富的遺跡遺物。甘肅境內發現距今20萬年至 2萬年的舊石器遺址多處,新石器遺址則遍布全省各地,達數千處之多,構成了完整發展序列。從遠古文明直到近現代,甘肅歷史文化一脈相承[2],生動地體現了突出的連續性特征。

例如秦安縣發現的大地灣新石器遺址,埋藏極為豐富,文化內涵齊全,一期文化年代距今遠達8000年,比仰韶文化早1000多年,為仰韶文化的先驅,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內涵最為豐富的新石器早期遺址,不僅發掘規模之大在全國罕見,而且對于研究中國古代人類活動,特別是對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科學資料。大地灣遺址出土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圜底魚紋彩陶盆等大量精美的彩陶器,是中國以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彩陶器,也由此證明黃河流域亦是世界上彩陶文化的源地。大地灣保存了我國最早形成系列的原始建筑群,其中原始禮儀性建筑F901房址,主室室內居住面積131平方米,為當時我國面積最大、工藝水平最高的房屋,是中國宮殿式建筑的雛形和先驅;一期出土的彩陶上發現十多種彩繪符號,被認為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一期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碳化黍、油菜籽等標本,證明甘肅東部是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的發祥地,亦是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地之一[3]。

又如甘肅為羲皇故里。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之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初祖伏羲的發祥地就在今天水一帶。伏羲是由蒙昧時代走向文明前夜的文化先驅者,織網罟,創書契,畫八卦,制嫁娶,立九部,設六佐,作歷度,定節氣,嘗百藥,造琴瑟,鉆木取火,對人類文化的貢獻至偉至巨。至今天水市內仍保留全國最大的伏羲廟明代重修的太昊宮。市區西北的三陽川又有伏羲卦臺,俗稱卦臺山,傳為伏羲畫卦處。其他與伏羲、女媧相關的遺跡遺物,如風臺、風谷、風塋、女媧祠、“羲皇故里”石碑,以及麥積山石窟中的伏羲女媧交尾雕塑、卦爻衣著人物塑像和壁畫等應有盡有。1992年8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親筆為天水題詞“羲皇故里”。

再如甘肅也是軒轅黃帝的誕生地和陵冢所在地。《水經注》卷17記載,渭水流經天水一帶時軒轅谷水注之,水出軒轅溪,東漢時就有學者認為“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今天水北面的清水縣東仍留有軒轅谷之名,俗稱三皇溝,這里曾建有三皇廟,曾立有“軒轅故里”石碑,清水縣北又有軒口窯,這一帶還留下了大量與黃帝有關的傳說。據《括地志》《元和郡縣圖志》等史書記載,黃帝衣冠陵冢所在的橋山在寧州真寧縣東80里的子午山,即今甘肅正寧縣五頃原鄉的子午嶺南端,陵冢猶存。因此,追尋龍族血脈,探訪華夏淵源,為甘肅歷史文化研究中的一大課題。

甘肅是大禹文化遺存的富集之地,有關記載和傳說不絕于史冊,大禹遺跡遍布省內許多地方,尤其是在黃河上游的大夏河、洮河流域更是如此。甚至可以認為,“大禹故里”即應在河湟地區的今臨夏一帶[4]。

以上幾方面足以說明,甘肅的確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除上述而外,周先祖和秦先祖也是在甘肅東部一帶生息繁衍而興旺發達起來的。周朝800年的業基就是從隴東開始創建的。周始祖后稷善稼穡,被人們尊為神農,其子不窋因夏朝太康時政亂,率領族人來到今慶陽一帶,又經過鞠、公劉幾代,“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苦心經營,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化,以農耕興。并憑借其在隴東奠定的雄厚實力,東進中原,翦滅殷商,建立了強大的周王朝。今慶陽仍留存有周祖遺陵、不窋故城、周舊幫木坊、公劉殿等遺跡。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大一統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秦人亦祖居甘肅東部,秦人在今天水一帶奮發圖強,逐步由弱小走向強大,進而建立霸業,入主中原,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今禮縣遺存有規模宏大出土物極豐的秦先祖陵墓群。周秦的典章制度,或者說周秦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后世的影響至深且巨。

至于此后的兩漢、隋唐、宋元明清以至近現代,甘肅歷史文化數千年來銜接有序,從無間斷,精彩紛呈。

二、 銳意進取的創新性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不畏艱難,銳意進取,求新求變,是中華民族,亦是數千年來甘肅人民持之不渝的精神品格,成為甘肅歷史文化的鮮明特性之一。

以敦煌文化為例,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和吐納口,為“華戎所交”的都會,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后,大多要通過敦煌、河西等地進行中國“本土化”過程,或與中國傳統文化碰撞、交流、整合后再繼續東傳。同樣,中原文化向西傳播亦是經過河西、敦煌發生文化的交流融匯。敦煌在融匯、整合東西方文化資源、創新文化智慧方面有著獨具特色的優勢,誠為東西方文化交融、創新的高地,這也從一個方面生動地體現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的胸懷與堅定的文化自信。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五個廟石窟、昌馬石窟等),保存了公元4-14世紀的佛窟約900座、壁畫近5萬平方米、彩塑約3000身,用藝術圖像生動地記錄了千余年來的歷史場景與社會風貌,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寶庫。石窟的營建者們從一開始就進行著再創造,他們適應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按照中國人自己的觀念來理解佛教教義,描繪天國的理想境界,創作佛教的神祇;以中國人喜見樂聞的形式宣傳佛教思想,以中國民族形式表達佛教內容。他們在創作中發揮出杰出的聰明才智,體現出卓越的創新精神。

就拿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來說,藝術形象源自印度,飛天又名乾闥婆、緊那羅。乾闥婆意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發著香氣,又叫香音神。緊那羅意為天樂神。二者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尊神,其職能是侍奉佛陀和天主帝釋。隨著佛教東漸,飛天沿著絲綢之路進入敦煌、河西,以至我國內地。莫高窟中保存的飛天多達6000余身。飛天形象傳入敦煌后,經不斷地交融發展、脫胎換骨、藝術創新,完全擺脫了印度石雕飛天原有的樣式,以全新面貌展現于世人面前,美不勝收。

莫高窟早期洞窟(如十六國時期的275窟、272窟等)中的飛天,面相豐圓,軀體短壯,頭有圓光,戴印度五珠寶冠或花蔓,上身半裸,披大巾,大多雙腳上翹,身體呈“U”形,做飛舞狀,姿勢大方而略顯僵硬,看不出多少飛騰的動感,尚帶有印度石雕飛天的較多痕跡。北朝時期,飛天形象加快向中國化方向轉變,不斷擺脫印度飛天以靜為主和犍陀羅厚重風格的影響,克服體態與服飾材質上的局限,使其能夠自在地飛翔起來,但仍有較明顯的西域樣式和風格。比如北魏251窟的飛天,位于窟頂平棋圖中和說法圖上方,面相修長而豐潤,頭戴波斯風新月冠,四肢修長,動態豪放瀟灑,巾帶動勢對稱如翼,這是西域飛天接受了漢晉繪畫影響后形成的敦煌本土風格。又如西魏285窟的飛天,進一步中國化,除敦煌式的西域飛天外,更有傳自南朝的中原式秀骨清像式飛天,其面相清瘦,額廣頤窄,眉目疏朗,嘴角上翹,面帶微笑,或褒衣博帶,大冠高履,或半裸披巾,在天花流云中歌舞飛翔,瀟灑風流,別具風格;還有道家的飛仙,長耳羽臂,半裸披巾,持節飛行,這是從羽人轉化為飛天的過渡形象。

隋朝的飛天一掃以往呆板拘謹的造型姿態,畫師工匠不斷吸收、模仿中外舞蹈、伎樂、百戲等的精華,進行再創新,克服了早期飛天中蹲踞形和“U”字形的弱點,使得飛天的身姿與飄帶完全伸展開來,體態輕盈,流暢自如,服飾華麗,色彩鮮艷,從外觀造型到內心情思的表達,都完成了中國化、民族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的歷程,表現了空靈、歡樂的精神境界和雍容華貴的民族風格。如第427窟內四壁天宮欄墻內的飛天,繞窟一周,多達108身,皆頭戴寶冠,上體半裸,腰系長裙,肩披彩帶。飄逸的衣裙,長長的彩帶,迎風舒卷。飛天四周流云飛動,天花四散,充滿了動感和生氣,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是敦煌飛天藝術發展的最高峰,初盛唐的飛天具有奮發向上、輕盈瀟灑、千姿百態、自由奔放的飛動之美,達到了雄渾豪放與秀麗飄逸的有機統一,進入了成熟、完美的境界,這與唐代前期開明的政治、強大的國力、豐富的文化和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除了先前龕頂和藻井四周的飛天組群外,“極樂世界”的上部等處也成為唐代飛天活躍的新天地。飛天有的腳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遨游長空;有的手捧蓮蕾,直沖云際;有的雙手合十,從空中俯沖而來,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有的環繞寶蓋,相互追逐嬉戲;有的并肩同游,竊竊私語;有的揚手散花,邊飛邊舞;有的捻花踏云,浮空滑行;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若游龍;有的手捧法器、舞帶隨風悠悠漫卷;有的歡快地演奏著琵琶、長笛等樂器,朝著同一方向(逆時針方向)飛去,由此創造出了一個個優美而空靈的想象境界。

例如初唐321窟佛龕頂部和北壁西方凈土變上部的藍空,繪有20余身飛天,姿態優雅,風采各異,其中以凈土世界中的飛天最為生動,藍天空曠,彩云飄蕩,天花亂墜,幡蓋飄揚,天樂“不鼓自鳴”;飛天身材修長,昂首挺胸,雙手散花,衣裙巾帶隨風舞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充分表現出其瀟灑輕快的飛行之美;在凈土變中飛天與寶池中蕩漾的綠波相映相襯,表現出一派寧謐、和悅的景象。又如初唐329窟主室頂部藻井在藍色背景中描繪出飛天、蓮花等形象,飛天的動勢與層次豐富的蓮花圖案相映成趣,在四披垂角幔帷的襯托下,充滿生機,藻井外圍又有各具姿態的飛天12身,仰頭觀之,使人感覺仿佛進入了飛動的歡快美妙的佛國世界。再如盛唐320窟南壁西方凈土變中的阿彌陀佛頭頂華蓋上方兩側的兩對飛天,身輕如燕,對稱出現,神韻怡人;每對一身在前,一身在后,相互追逐,前呼后應,前者回首顧盼,揚手散花,后者張開雙臂,追逐嬉戲,靈動活躍,表現出一種既昂揚向上又輕松自如的精神境界與美感[5]。唐代大詩人李白描寫的“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正可用來吟哦贊嘆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雖源于外來的藝術形式,卻是在中國大地上開放的絢麗花朵,特別是隋唐時代的飛天,創造出了具有中國氣派、體現中國審美理想的時代風格與民族風采。學界普遍認為,飛天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仙長期交流融合為一,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它不同于西方的天使,臂生雙翼,為求真實把人和鳥翼捆綁在一起,顯得生硬且不合常理;而是依據中國藝術審美理想的傳神技法,馳騁想象,創造出的不長翅膀,不生羽毛的嶄新形象,敦煌飛天借助彩云卻不依靠彩云,僅僅憑借長長的舞帶、飄曳的衣裙和舒展的身姿,自如而歡快地舞動,在鮮花和流云的襯托下翱翔天空,把洞窟裝扮得滿壁風動。

誠如著名學者段文杰先生所論:“敦煌飛天不是印度飛天的翻版,也不是中國羽人的完全繼承。以歌伎為藍本,大膽吸收外來藝術營養、促進傳統藝術的改變,創造出的表達中國思想意識、風土人情和審美思想的中國飛天,充分展現了新的民族風格。”[6]敦煌飛天堪稱人類藝術的天才創造,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不斷突破自我、勇于創新的精神品格。有人說敦煌飛天寄托了人類征服自然、飛躍太空、翱翔宇宙的偉大夢想;也有人認為,敦煌飛天是當代載人航天、宇宙飛船等人類尖端科技的最初靈感來源。

史實表明,不僅飛天藝術形象凸顯了敦煌文化的創新精神,而且其他藝術形式,以及石窟營建、彩塑造型、壁畫題材內容等方面,在1000多年的發展中也不斷地創造著新的成果。

三、 堅定不移的統一性

早自春秋時期,我國便萌生了內涵明確的“大一統”觀念,自秦漢以降的2000多年間,盡管期間交織著分裂,但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是無法扭轉的歷史趨勢。習近平主席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就拿位于甘肅西部的河西走廊而言,史書稱其為中原王朝向西伸出的“右臂”,歷史上向為關中、中原的門戶和中原王朝勢力強盛之時向西發展的重要根據地,誠為實現國家“大一統”的“國家走廊”。為了解除來自西、北邊防的威脅,經略河西是必不可少的選擇。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把河西作為整個西北地區的戰略支撐點,占領河西走廊,就可以進而向西控制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域,并可北征漠北,大揚國威。反之,當中原王朝衰落時河西往往易手,手臂被斫,中原腹地也就暴露在游牧民族政權的直接威脅之下,“大一統”的局面就會遭受破壞。因而河西走廊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正可謂“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例如早在漢武帝時期,經營河西就是為了斷匈奴右臂、隔絕羌匈,消除西北邊地的威脅,維護國家的統一。唐代前期“猛將精兵皆聚于西北”,同樣也是為了抵御吐蕃、突厥、吐谷渾的騷擾,以確保大一統國家的安全。又如清代康雍乾三朝經70年的征戰平定準噶爾、雍正年間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道咸時期平定和卓叛亂,河西走廊均是極為重要的后方保障基地和大本營,發揮過無可替代的重大歷史作用。河西的得失與“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與中原王朝的命運可謂息息相關。河西誠為鞏固西北邊防、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的重要依托,對于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發揮過無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堪稱中國西部的“命門”所系。

正由于如此,歷代中央王朝大都十分重視對河西的開拓經營,重視對穩固的河西根據地的建設:修長城,列亭障,筑關塞,屯兵戍守,徙民實邊,開發水利,廣置屯田,大興農牧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對兄弟民族的茶馬貿易,這不僅對于河西經濟文化的繁榮至關重要,而且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亦具有深遠的意義。

河西走廊是我國歷史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和區域。河西東與黃土高原毗連,北與蒙古高原接壤,南與青藏高原鄰境,西與塔里木盆地交界,這種特殊的區位條件使其成為歷史上生活在這些地域以致更大區域范圍內的各民族往來、遷徙、交流、融合非常頻繁的地區,農耕民族和諸多游牧民族在本區的交流交融、共建共榮,不僅對于河西歷史的發展,而且對于國家的統一大業都產生過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

在河西這個民族活動的歷史大舞臺上,漢族以及東方來的黨項族、滿族等,北方蒙古高原來的匈奴、鮮卑、突厥、回鶻、蒙古等族,南方青藏高原來的羌、吐谷渾、吐蕃等族,西方來的昭武九姓和其他胡人、哈薩克族等,從這里西出的烏孫、月氏等族,東去的沙陀等族,以及回族、裕固族等,都曾同臺或輪番演出過一幕幕有聲有色的歷史活劇。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關系在時空上錯綜復雜和盤根錯節,是河西歷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特點,而這又恰恰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動力和組成部分。雖然我們看到史書記載中不乏漢族與游牧民族間的沖突與對峙,但在民族關系中占據主流作用的則是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間的爭斗作為特殊現象,自然是史書記載的重點,但實際上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才是河西走廊年年月月發生著的常態。多民族的共同開發建設,賦予河西歷史文化多元互嵌共生的內涵和民族渾融的斑斕色彩,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融合發展的民族命運共同體[7]。

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民族走廊”這一概念,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長期沿著一定的自然環境,如河谷或山麓地帶向外遷徙或流動的路線。在這些走廊中必然保留著該民族或族群眾多的歷史與文化沉淀[8]。位處絲路主干道的河西走廊正是我國一條路線最長、歷時最久、規模最宏大、文化積淀最豐厚的民族走廊。河西走廊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為“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做出過重大的歷史貢獻。

四、 海納百川的包容性

從遠古時代起,中華文明便顯現出多元發展的格局,也開啟了與其他文明互鑒互通的歷史。開放包容、海納百川,是中華文明具有強大和長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證。習近平主席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仍以敦煌文化為例,筆者認為,敦煌文化是一種在中原傳統文化主導下的多元開放文化,敦煌文化中融入了不少來自中亞、西亞、印度和我國西域、青藏、蒙古等地的民族文化成分和營養,呈現出東西方文化融合發展的亮麗底色與嶄新格局。例如敦煌遺書中不僅保存了5萬多件漢文文獻,而且還匯聚有大量中國國內少數民族文字以及一批來自西方國家民族文字的寫本,計有吐蕃文、回鶻文、粟特文、于闐文、突厥文、梵文、婆羅迷字母寫梵文、佉盧文、希臘文、希伯萊文等語言文字的文本。此外,莫高窟北區還發現西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敘利亞文等文書,可謂兼收并蓄,應有盡有。這么多古代東西方民族、國家的文獻匯集一地,本身即表明敦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包容中的重要地位。

又如西方傳入的“胡文化”,對于敦煌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即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古代敦煌的賽祆胡俗、服飾胡風、飲食胡風、樂舞胡風、婚喪胡風、敦煌畫塑藝術中所融入的西方元素,以及醫藥學文化、科技文化、體育健身文化等所體現出的中西文化交往交流、包容融匯等。

例如婚喪胡風。由于地處東西交通樞紐和多民族的長期雜居,中古時代敦煌一地的胡漢通婚無論在社會上層,還是下層平民百姓,都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如首任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的父親張謙逸就娶妻粟特安氏。五代初曹議金出任節度使后,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娶甘州回鶻公主為妻,并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分別嫁于甘州回鶻可汗和于闐國王。此外,曹議金還將其姐姐及其女兒嫁給吐谷渾慕容氏。曹延恭繼任節度使后亦娶慕容氏為妻,其弟曹延祿又娶于闐國王第三女為妻。

敦煌民間的婚俗亦隨之產生了明顯的包容、胡化趨向。早在東漢時,在鄧訓太守的倡導下,敦煌及河西一帶就流行著胡漢通婚的習俗,其后沿而不衰。敦煌文書《倉慈傳》(P.3636)記載,三國曹魏時倉慈“為敦煌太守,先是強族欺奪諸胡,為慈到郡,處平割中,無有惡黨。胡女嫁漢,漢女嫁胡,兩家為親,更不相奪”。西魏至唐宋時大量的敦煌戶籍中亦可證明這一事實。如《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瓜州效谷郡籍帳》(S.0613)載,戶主侯老生,妻叩延臘臘,家中一個女兒為“胡女”;戶主其天婆羅門,妻白丑女;戶主王皮亂,妻那雷處姬……從他們的姓名中即可判斷出胡漢通婚的事實。又如源自匈奴、突厥、吐谷渾等族的收繼婚,在敦煌屢有所見。婚禮當中的青廬交拜、下女夫、障車、奠雁等習俗均受胡族影響明顯。敦煌喪葬習俗,亦受胡風熏染。如流行于中亞一帶的“剺面截耳”“斷發裂賞”等喪禮,在敦煌壁畫中皆有所見。

再如敦煌醫學方面顯現出的中西文化交流包容、兼收并蓄亦不勝枚舉。敦煌保存的醫學方面的寫卷有60多件,另有醫方殘卷30余卷,共錄有醫方1200余首。除大量中醫藥學文獻外,還有吐蕃文的火灸療法等,并有梵語——于闐語雙語《耆婆書》、于闐語《醫理精華》,為印度醫藥學的代表;又有梵語、于闐語、龜茲語、粟特語醫方等。敦煌遺書中所見藥物,除大量來自中原內地外,還有不少西域、印度、波斯等地輸入的藥材,如訶梨勒、高莨姜、蓽撥、安息香、熏陸、蘇合、阿魏、阿摩羅、旃檀香、青木香、零陵香、毗梨勒、婆律膏、艾納、胡椒、石蜜、白附子、無食子、龍腦香、龍涎香、胡粉、蒔蘿、馬芹子、阿月渾子、澤蘭香、兜婁婆、甲煎香、迷迭香、骨咄犀、胡姜(天竺干姜)、黃丹、索邊、叱脂、白珂、龍涎香、商陸根、昆布、海藻、石蜜、半蜜、流蜜等,多達150余種。敦煌醫學生動地反映了古絲綢路上中醫學與藏醫學、于闐醫學、粟特醫學、回鶻醫學、龜茲醫學、古印度醫學、波斯醫學等醫藥學文化的交流交融。

又如科技方面,起源于巴比倫、形成于希臘、又由希臘傳入印度的黃道十二宮天文學體系,隨著佛教傳入敦煌乃至我國內地。莫高窟五代61窟甬道南壁繪“熾盛光佛”一鋪,北壁繪助緣僧及諸星、天宮、樂女等,“熾盛光佛”兩側繪九曜神像,天空中繪黃道十二宮圖形,其二十八宿為28個天人,分為7組,每組4位。畫中黃道十二宮的圖形及畫法都已明顯中國化了。榆林窟宋代第35窟前室西壁北側、肅北五個廟石窟南北兩壁亦繪有中國化的黃道十二宮及二十八宿神像,從中可探尋出古代天文學中西文化交流融匯的實情。又如來自印度的甘蔗制糖法亦傳入敦煌。P.3303v《印度制糖法殘卷》記:“西天五印度出三般甘蔗,一般苗長八尺,造沙唐多不妙;第二校一二矩,造好沙唐及造最上煞割令;第三般亦好……”季羨林先生對此有精辟研究。

再如敦煌體育文化方面,包括摔跤、相撲、射箭、體操、技巧、健美、舉重、棋弈、游泳、跳水、投擲、劃船、馬伎、馬球、擊球、武術、氣功、投壺、游戲、踏青、秋千、登山、滑沙等,斑斕多姿,精彩紛呈。其中涵蓋了中西五大運動體系,包括由生產實踐與軍事訓練及戰斗機能轉化而來的體育活動、具有技擊和保健特色的武術與養生體育、具有娛樂競技特色的球類活動、具有益智特色的棋牌博弈類活動以及具有地域與民俗時令及休閑特色的民俗民間體育。敦煌體育文化所體現出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樂觀進取的精神,既蘊含有我國傳統的強體健身的精華,又體現出外來體育鍛煉方式和觀念的熏染。

例如據李重申等先生研究,來自印度的瑜伽練功,在敦煌佛經文獻中不乏記載,在敦煌壁畫中亦多處可見,其中不少功法中帶有人體倒立的性質,如莫高窟北魏第251窟、西魏第24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79窟、中唐第158窟、中唐第361窟、晚唐第156窟、晚唐第196窟的壁畫中均繪有此類倒立的圖像;北周第290窟等佛傳故事壁畫中描繪悉達太子練功的“舉象圖”、五代第61窟西壁佛傳故事屏風畫中所繪悉達太子單手舉擎鐘和白象,舉火盆、舉鐵槊以及在奔馬上舉鐵排的壁畫等,重現了古代武士舉重物的景象,顯然均受到印度體育的影響。

在敦煌養生文化方面,儒釋道理念相互滲透,兼收并蓄,交融共存為一種共同的精神,那就是以“博愛為懷”“救世為本”。其中所表現出的精、氣、神三位一體的生命觀,陰陽和諧的健康機理,“正氣在內、邪氣不可干”的保健思想,“節陰陽、調剛柔”的動靜法則,追求“長壽養煉”的“導引”與“行氣”手段等,都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和文化遺產[9]。

歷史雄辯地證明,每一個民族都需要學習和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營養來推動自身的發展,悠久的中華文化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從來就沒有脫離過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光互影。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文化在其長期的歷史演進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形成了極強的包容性,它并不排斥外來的同質或異質文化,包容不是簡單的混合,也不是取消差異,取消民族特色,文化的認同并不等于文化的同化,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以我為主對外來文化進行的改造與融合,是在更高層次上和更廣范圍內的優勢互補和創新發展。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自由交流,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融匯合,使得敦煌文化絕非僅僅是本鄉本土的產物,而成為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匯、創新轉化的典型代表。

五、 親誠惠容的和平性

在農耕文化基礎上成長起來的中華文明,始終具有以穩定與和平的方式處理周邊關系的內在需求。“協和萬邦”“親仁善鄰”“親誠惠容”“救災恤鄰”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習近平主席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縱觀我國的歷史,從未用霸權主義對待周邊弱小國家,而是力求在和平狀態下與其他國家和睦相處。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同樣強調:“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中國人民從來沒有欺負、壓迫、奴役過其他國家人民。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同時,中國人民也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誰妄想這樣干,必將在14億多中國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鋼鐵長城面前碰得頭破血流!”[10]

誠如習近平主席所言,翻檢數千年來的中國歷史,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盡管期間不乏對外征戰的記錄,但征戰的原因皆是由于外敵入侵,我們不得不奮起反抗、守疆護土、保家衛國、抵御霸權欺凌、守護和平而為,而并非主動挑釁、侵略別人而為。

例如戰國至西漢前期,居于我國北方的匈奴族漸次強大起來,匈奴奴隸主貴族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經常驅使部眾,南下攻略,殺掠吏民,劫奪財產,邊境地區屢屢遭受重大的人員、財物損失。當時限于國力有限,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妥協退讓的和親政策,但這并不能滿足匈奴奴隸主的貪欲。《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寇盜不為衰止,而單于反以加驕倨。逮至孝文,與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歲以千金,而匈奴數背約束,邊境屢被其害。”漢王朝迫不得已,只能采取逐漸積蓄力量、反擊匈奴侵略的政策。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誘敵的馬邑之謀,揭開了抗擊匈奴戰爭的序幕。經過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戰、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戰和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脅,贏得了邊地的安寧。可見漢朝抗擊匈奴的戰爭,完全是被迫的,完全是出于自衛反擊、謀求和平的目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絕非是對他人的侵略和領土擴張。

曾有人認為,漢武帝出兵擊敗匈奴、占領河西走廊,是一種開疆拓土、擴張領土的侵略行為。其實這完全是一種不明史實的誤解。

據《漢書·張騫傳》等史籍記載,張騫出使西域起初目的,就是要聯絡原來居住在河西走廊被匈奴趕走的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以奪回月氏人的故地。然而由于此時大月氏占有了蔥嶺以西“地肥饒,少寇”的地方,已不想再找匈奴復仇,不想重返河西故地。可見漢王朝并沒有自己擴張領土的想法和舉動,并非想要自己占據河西。

又據《史記·大宛列傳》,經過元狩二年(前121)的河西之戰,漢朝的抗匈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出現了“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的局面。于是張騫向漢武帝獻策:“今單于新困于漢,而故渾邪地(河西走廊一帶)空無人。蠻夷俗貪漢財物,今誠以此時而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天子以為然,遂拜張騫為中郎將,出使烏孫等國。《漢書·張騫傳》亦如此記載。但烏孫也不想重返河西,“未能得其決”。

《漢書·西域傳》亦曰:“始張騫言烏孫本與大月氏共在敦煌間,今烏孫雖強大,可厚賂招,令東居故地,妻以公主,與為昆弟,以制匈奴……武帝即位,令騫赍金幣往。”然而“其大臣皆不欲徙”。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漢室不得已只好自己往河西走廊移民徙邊,置設郡縣,屯田積谷,開發經營河西。因而漢室占領河西,完全是出于抵御匈奴騷擾、隔絕羌匈、維護邊地和平安全和道路暢通的防御性目的,而并非為了領土擴張。如果不這樣的話,匈奴就會重新打進來,重新占領河西,重新構成對漢朝北部邊境安全及絲綢之路通道的嚴重威脅。

可見,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是果,而不是因,完全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結果。河西的開發經營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由此保障了邊境的和平安全和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祖國西北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及西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對于多民族大一統中國疆域的形成亦具有深遠的意義。

縱觀中國歷史,在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中,即使中央政權大獲全勝,最終落腳點大多仍然是回到軍事防御上,回到和平相處上,而并非以攻城掠地、欺凌奴役他人為最終目標。史實清楚地表明,漢武帝對匈奴戰爭的性質完全是防守反擊,以攻為守,而并非是追求領土的擴張。中國是中國境內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領土擴張的基因,祖國遼闊疆域的形成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實質是基于中華文明本身的吸引力以及周邊民族不斷吸收中華文化而融合發展形成的,是幾千年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密切聯系、交往所自然而然發展形成的。我國境內各族人民長期以來相互交往,團結互助,和衷共濟,患難與共,手足相系,戮力同心,共同反抗侵略,共同維護和平安寧,共同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了強大的內聚力,以至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血肉相連,誰也離不開誰,共同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

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將各民族的思想、理念融為一體,深植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加深了各民族的共同體意識,筑牢了中國統一的基礎。中國的歷史雄辯地表明,各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統一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和最高的核心利益。

再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公元1247年,代表西藏僧俗各界的政教領袖薩迦班智達與蒙古汗國皇子闊端,在涼州就西藏的歸屬問題舉行了著名的“涼州會談”。會談完全是在和平的方式下進行的,從根本上避免了刀光劍影、血雨腥風。會談的成功使西藏正式納入偉大祖國的懷抱,成為祖國神圣領土永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民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永遠不可或缺的成員。河西走廊為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為促進祖國西部的和平安寧建樹了永不磨滅的歷史功勛。

在“涼州會談”中,闊端與薩班經過一系列商談,最后議定了西藏歸附蒙古的條件。會議協商的結果以公開信的形式,由薩班親筆草擬而成,然后分發給各地領主與各教派領袖,這就是著名的《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書中首先表明了蒙古統治者對西藏佛教的敬重及對薩迦派的優待,并向西藏僧俗各界說明歸順蒙古的利害關系;接著聲明薩迦派已經帶頭歸順了蒙古,蒙古也授權薩迦派代理西藏事務;然后講清歸順蒙古的條件和要求,開列出應向蒙古納貢的物品清單[11]。

“涼州會談”使西藏正式納入偉大祖國的版圖,“涼州會談”后不久元政府即在西藏地方設置管理機構、清查戶口、委命官吏、征收貢賦,使西藏真正置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從而理順了中央與西藏的關系。因此,“涼州會談”既是對西藏與國內各民族長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傳統友誼的鞏固,也是對這一成果的重大突破與發展。“涼州會談”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反映了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與發展。薩班與闊端摒棄個人利益與民族偏見,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對祖國的和平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豐功偉績,永遠值得全體中華兒女頌揚與懷念。也由此表明國家的安定統一,民族的友好團結,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涼州會談”的成功舉行,為西藏地方贏得了和平與安寧,推動了西藏社會的發展。這充分展示了蒙藏雙方領袖闊端與薩班的遠見卓識與寬闊胸懷,也給各族人民,尤其是藏族人民帶來了安寧與和平的福音。正如藏族史籍《青史》所載:“衛藏之僧人、弟子和施主等眾生,閱讀《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后無不歡欣鼓舞。”由此表達了西藏僧俗各界廣大群眾對這次會談結果的熱切期盼與衷心擁護。“涼州會談”的成功舉行,也加強了西藏人民內部的團結與穩定。自9世紀中期吐蕃政權瓦解后,400年間西藏內部大大小小的封建領主割據稱雄、征戰不休,給藏族人民帶來了諸多災難與痛苦。“涼州會談”后,薩迦派在中央王朝的推崇與扶植下,成為西藏地方政教界的領導力量。他們代理中央政權與中央派駐西藏的管理機構及人員共同管理西藏,使西藏地方有了共同的權力中心和共同的精神領袖。在薩迦派的領導與管理下,西藏基本上結束了長期的戰爭與分裂割據,使內部逐步走向統一,增強了凝聚力,為西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贏得了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并為藏族與祖國各兄弟民族經濟文化廣泛深入的交流開辟了廣闊的道路[12]。

會談后先是以闊端為首的蒙古貴族在涼州接受薩班灌頂而皈依了藏傳佛教,以后上自元朝皇帝忽必烈,下至普通蒙古百姓,都先后皈依了藏傳佛教。也就是從這時起藏傳佛教逐漸成為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從而對其社會生活、文化習俗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一部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群眾,尤其是與藏族毗連的甘、青、寧地區的不少群眾也改信藏傳佛教,一批漢傳佛教寺院也改建為藏傳佛教寺院。自此藏傳佛教跨出雪域高原,傳遍全國,涼州也發展成為藏傳佛教向外傳播的中心。

由此可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愛好和平、崇尚正義、從不好戰而又不畏強暴的民族,幾千年來的中華文明史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厚基礎。我們將以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為根本遵循,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奮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參考文獻]

[1]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6-05.

[2]郭厚安,陳守忠主編.甘肅古代史[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43-47.

[3]張可復,張國蕃.甘肅史略[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1:5-11.

[4]李并成.深入挖掘大禹文化資源促進我省文化建設[J].凝聚,2014,(04):24-26.

[5]趙聲良.敦煌飛天[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347-372.

[6]段文杰.飛天——乾闥婆與緊那羅[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438.

[7]李并成.河西走廊歷史上人地關系的演變[N].中國民族報,2018-06-15.

[8]費孝通.費孝通論西部開發與區域經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372-374.

[9]李重申.敦煌古代體育文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38-41,74-75.

[10]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7-02.

[11]樊保良,水天長主編.闊端與薩班涼州會談[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74-105.

[12]李并成,楊發鵬.“涼州會談”的偉大意義論略[J].甘肅文史,2008,(02):21-23.

猜你喜歡
敦煌文化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六月婷婷综合| 日韩二区三区无|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久久77777|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欧美啪啪网| 亚洲成人精品| 91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毛片|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2021国产精品自拍|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欧美在线伊人|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免费毛片在线| 国产性爱网站|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热99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四虎AV麻豆| 国产在线小视频|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亚洲丝袜第一页| 欧美一道本|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伊人AV天堂|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jizz国产在线| 九九热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三级欧美在线|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日韩av手机在线|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67194亚洲无码|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福利片91| 国产人人射|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