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虎
[摘要]? 肩水金關是迄今為止在河西走廊考古發現的唯一漢代長城關塞遺址,其所關聯的居延漢塞是漢代土質長城的典型代表,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肩水金關以縱深防御需要為前提,在充分考慮水源補給和長期駐守等因素的同時,“因地形地勢,用險制塞”而建,在歷史上發揮了“以關為鎖,鎖控漠北;以關為扣,關聯塞防;以關為卡,嚴密控制;以關為窗,促進交融”等重要作用。當前,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實施背景下,要通過管控保護,保持居延古道歷史原貌;研究闡釋,追溯居延古道歷史淵源;主題展示,賡續居延古道歷史血脈;數字賦能,再現居延古道歷史場景;文旅融合,彰顯居延古道歷史價值,從而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居延古道風景道示范段建設落地實施。
[關鍵詞] 肩水金關; 居延塞; 金塔縣;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中圖分類號] K878.8?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1005-3115(2024)02-0176-07
肩水金關位于金塔縣航天鎮境內,黑河(古稱弱水)中段,是漢代張掖郡肩水都尉下轄的一處關卡,是扼守弱水、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擾的北大門,也是河西走廊北入居延綠洲及更北廣袤區域的必經之地,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史籍對肩水金關鮮有記載,直到20世紀30年代的一次科學考察活動,才讓肩水金關為世人所知。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在居延地區發現1.3萬余枚漢簡[1]。1972-1986年,甘肅省文物部門對包括肩水金遺址在內的居延地區漢代遺跡再次進行調查發掘,共出土漢簡2萬多枚[2],其中在肩水金關和肩水候官出土的漢簡總計1.5萬多枚,占居延漢簡總數一半多。肩水金關出土的漢簡中有“肩水金關”字樣[3],成為肩水金關遺址重要的歷史物證。
一、肩水金關構筑歷史背景
漢高祖五年(前202),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秦漢之際,匈奴崛起于大漠南北,以畜牧為業、兼營狩獵,先后敗東胡、滅樓煩、驅逐月氏遠遁西域,占領了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等漢朝郡縣[4]3750,控制了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
漢高祖七年(前200),韓王信在平城發動叛亂,并與匈奴勾結攻打太原。高祖劉邦率軍親征,被圍困于平城白登山達七天七夜,后用陳平之策才得以脫險[4]3753。此后,漢朝采納劉敬建議,開始采取與匈奴和親政策。惠帝、文帝、景帝時期,延續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漢匈邊境維持了較長時期的相對和平。
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逐漸呈現出國庫豐盈,百姓富足的景象。武帝即位后,改變了漢初以來對匈奴的和親策略,開始由被動防守逐漸轉為主動進攻?!榜R邑之謀”拉開了漢匈間幾十年大規模戰爭的序幕[4]162-163。
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兵分四路,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迎戰匈奴。四路騎兵,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只有衛青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凱旋而歸[4]165。
衛青的首戰勝利,平息了“和親止戰”和“以戰止戰”的朝爭,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漢武帝主動出擊,通過以戰止戰維持漢匈邊境持久和平的決心和信心。從漢武帝元光六年到元狩四年(前129至前119),漢匈間先后歷經大小戰十多次,其中最主要的是河南、河西及漠北之戰。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部從隴西北地出發,采用長驅直入突襲的辦法,六天內連破河西走廊匈奴五部,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凱旋而還。同年,霍去病第二次西征,一直攻到祁連山下,再次大敗匈奴。此戰后,漢朝在河西走廊逐步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設陽關、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 [4]3873,從此打通了漢通西域的道路。漢朝收復河西之后,于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派遣強弩都尉路博德筑“遮虜障”[4]1613“屯居延”[4]3493,設立軍政管理機構,駐兵屯田,抵御匈奴入侵,使居延地區與河西四郡緊密聯系在一起。
肩水金關和其關聯的居延漢塞有兩次大規模修筑,第一次是在漢武帝元封二年至三年(前109至前108),將漢長城從張掖郡下轄的東大灣城向西延伸到敦煌郡龍勒縣,同時,修筑了肩水金關向北至殄北的居延塞墻[5]。第二次修建是在漢武帝太初元年至于太初三年(前104至前102),從張掖筑塞至居延澤,從休屠城筑塞至休屠澤,折向西達哈密北山一帶的長城,以及沿線的府縣、城障、烽燧等設施,時稱“居延塞”,以肩水金關為中心的北部軍事防御體系至此建成。
二、肩水金關選址原因
在如此荒涼偏僻之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費時費力,為何設置肩水金關關塞,筆者在實地考察和翻閱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有四個原因:
一是縱深防御的需要。居延地區綿延300公里,東、西兩側有巴丹吉林沙漠和北山山脈的天然屏障,使黑河兩岸成為河西走廊與蒙古高原聯系的一條重要通道,是北方民族南下河西走廊的唯一通道。因此,控制了居延地區就可以遠控漠北,近屏河西,東西襟帶黃河、天山一帶,拱衛河西走廊免受匈奴侵擾,絲路交通得以安全暢通。從河西漢長城現存遺址走向來看,從令居(今永登)起始,沿河西走廊到張掖黑河鎮夷峽口后,并沒有繼續沿河西走廊越黑河而過直通酒泉,而是沿黑河東岸向北延伸60公里至肩水金關后,折向西南,穿過黑河,沿黑河西岸,北山以東至營盤墩后,又折向西沿今金塔境內北海子水系,直至敦煌玉門關。[6]同時,又向北延伸了數百公里的烽燧線,直至居延。時稱“居延塞”[7]。以肩水金關為中心的居延軍事防御體系,有效將鼎新、金塔綠洲控制在了長城以內,為防止匈奴南下提供了足夠的防御緩沖空間。
二是地形地勢的選擇。孫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次而戰者必勝;不知此而戰者必敗。”[8]肩水金關遺址位于甘肅省金塔縣與內蒙古額濟納旗交界處,地處黑河下游。由于在該地段受北山山脈的阻擋,黑河由南向北突然轉向,向東北方向奔流而去,在此處形成相對平坦的山前沖積扇。同時,受地勢影響,河道在此陡然變窄,最窄處兩岸相距不到300米,成為橫渡黑河的最佳區域之一。肩水金關與其關聯的肩水候官障地灣城、肩水都尉府東西大灣城等肩水塞主體建筑在此地選址修筑,一方面,可正面防御從漠北沿黑河兩岸形成的孔道來侵襲的北方游牧民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北方游牧民族西渡黑河,從黑河西岸長驅直入鼎新、金塔綠洲;同時,還可有效利用西面金塔北山地區,東面合黎山天然屏障,中間以寬闊的黑河為險,共同構成上下縱橫、互為聯動、組織嚴密的防御體系。由此而見,在此構筑關塞,充分體現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軍事防御思想和“靠山筑塞,臨河筑塞”原則,是地形地貌的必然選擇。
三是水源補給的剛需。黑河兩岸綠洲、濕地交錯分布,尤其是黑河的尾閭地段形成的東西兩大湖泊,漢時被稱為“居延澤”,屬張掖郡十縣之一的居延縣,周邊均為水草豐美的綠洲,是游牧民族理想的牧場,這里也因此成為漢朝和匈奴兩家的短兵相接之地,同時也是漢朝正面防御匈奴的最前沿。居延地區地處大陸腹地,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干旱少雨多風,因此“逐水而居”“依水而建”是維持人類生命活動的自然選擇??v觀肩水塞長城防御體系的構筑分布,城障、烽燧的構筑大多靠近河流或接近水源補給地,堅持“靠近水源”的原則。這樣既可以為戍卒駐守提供必要的水源補給,也有利于控制水源,通過控制水源控制整個居延地區,以最少的駐守成本,實現最大的地區控制[9]。
四是長期駐守的考量。為實現對居延地區的控制,保證河西走廊長治久安,絲綢之路暢通無阻,對邊塞的長期駐守非常有必要。但西漢時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作戰成本十分高昂。隨著河西四郡的建立和邊塞關塞的構筑,漢朝開始大規模移民戍邊,大量屯田。在黑河的滋潤下,沿黑河流域形成了較大的沖積扇平原和濕地,便于在此屯田,實現就地或就近糧食補給,達到長期駐守的目的。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左右,以屯田為目的居延縣因此而設就是明證。據方步和在《張掖史略》中論述,居延屯田是漢時國內最享盛名的一處屯田,參與屯田的軍隊和民眾達到了10余萬人,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數目[10]。出土的大量居延漢簡也可以證明,居延一帶糧食豐裕,不但可供戍邊軍民自給自足,還設有諸多官倉,用于欠豐年余缺調劑,具備一定的抵御自然災害、保障軍民糧食安全的功能。
三、肩水金關的歷史作用
肩水金關作為漢代“居延塞”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居延漢塞中最為重要和關鍵的軍事防御主體建筑之一,與地灣城、東西大灣城共同構成居延邊塞防御的指揮樞紐和居延漢塞賴以生存的主要屯戍生活區。
一是以關為鎖,鎖控漠北。河西走廊的北側,自東而西橫亙著龍首山、合黎山和馬鬃山等北山山脈,發源自祁連山的黑河由南至北,從合黎山與馬鬃山之間流淌而出,長期的水流沖擊,在合黎山與金塔北山地區之間形成了一個較為廣闊的沖積扇平原和平坦戈壁,成為北方民族南下河西走廊的唯一通道,也是匈奴偷襲漢王朝的主要孔道之一。如果把居延塞防比作阻擋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門”,那肩水金關就是這扇“門”的“鎖”,從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設關,一直延續到晉武帝太康四年(284),這300多年中,發揮了以關為鎖、鎖控漠北、衛戍河西的重要作用。
二是以關為扣,關聯塞防。漢長城是以垣墻為線,以城障、關隘、墩臺、烽堠和糧秝武庫等為點,串點成線的軍事防御體系,各建筑體高度關聯,互為倚仗,組織嚴密,具有戰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藏等綜合功能,并配置有長期駐軍守備的一種具有縱深防御能力的邊防體系。肩水金關作為“居延塞”防御體系的重要部分,猶如一粒紐扣,將城障、關隘、墩臺、烽堠等建筑緊密聯系起來??梢院敛豢鋸埖卣f,有了肩水金關的存在,才有了整個居延塞防御體系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三是以關為卡,嚴密控制。從歷朝歷代修筑的長城看,一般來講,長城的起點和終點以及關鍵位置都設有關卡。肩水金關正好處在金關東長城和金關西長城的交界點上,此處正處在通向漠北的通道之上,地勢平坦,無險可守,而肩水金關的構筑,毫無疑問,成為阻斷匈奴南下的重要據點。從此地出土的漢簡中,有大量的出入關符以及傳、通關致書可以證明,在漢時,守關的關嗇夫或關佐、關卒等守城官吏,對通關者所持出入關符以及傳、通關致書等通關憑證要嚴格查驗,并對出入關口之人的基本特征進行詳細記錄。由此可見,肩水金關作為通向漠北的唯一關口,有著嚴密的查驗制度,這為防止外敵滲入和關內罪犯外逃,保障河西走廊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以關為窗,促進交融。長城作為防御型設施,并不是將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完全割裂開來。相反,正是因為長城的修筑,才維護了農耕和游牧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互融的秩序,讓和平發展成為兩大文明互融互鑒的主選項。由于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生產方式和產品結構的不同,兩者之間存在強烈的互補性,肩水金關同長城沿線眾多關口一樣,無一例外成為漠北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進行文化貿易交流的窗口之一。事實上,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通過“榷場貿易”“走私交易”“官使兼易”等方式開展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由于長期的交流融合,在長城沿線,各民族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密關系?!妒酚洝吩@樣記載:“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 [11]回顧歷史,修筑長城不僅僅是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共存共生的需要,也是維護草原和綠洲之間正常的生產秩序的需要,還是促進中華民族融合發展共同進步的需要。
四、肩水金關研究利用路徑探索
肩水金關和其關聯的居延大遺址,是漢代土質長城的典型代表。如何做好長城文化價值挖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讓瀕臨消亡的肩水金關重現歷史榮光,讓其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重新被世人所認知,成為文博工作者的歷史使命。筆者從一位基層文博工作者的視角,以“金關何以重生”為切入點,按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中提出的建設思路、主攻方向和實施路徑,就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保護規劃》中提出著力打造金塔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居延古道風景道示范段,展示漢長城邊疆軍事防御工程、黑河河險、胡楊林等風光,提出以下五條實施路徑:
一是管控保護,保持居延古道之歷史原貌。2020年11月,金塔境內的居延遺址及漢長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由于長城呈線性構筑的特點,決定了金塔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落地布局,也應按照居延塞走向布局,選取研究闡釋價值較高、文化景觀底蘊深厚,遺址保存較為完整,關聯性較強的重點點段,串點成線,打造文旅融合,研學體驗的復合型景觀廊道,最大程度保持居延古道的歷史原貌。從居延古道金塔段沿線長城的保存情況看,由于年代久遠,綠洲內人為活動頻繁,加之自然變遷等原因,造成部分長城墻體損毀或消失。因此,文物的再利用、再詮釋,文物本體的科學保護是前提,當前首要的是要按照《文物保護法》《長城保護條例》,明確劃定管控保護區,不僅要對景觀文物的本體進行保護,還要對景觀文物所在地的周邊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保持居延古道的歷史原貌,才是對歷史的負責和對文化的敬畏。
二是研究闡釋,追溯居延古道的歷史淵源。居延遺址南北綿延300公里,分布范圍南起甘肅省金塔縣鼎新綠洲,北至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中蒙邊境。以肩水金關、地灣城(肩水候官)、東西大灣城(居延都尉府)為主體建筑的居延塞遺址就分布在鼎新綠洲60多公里的黑河兩岸。居延地區地處北方草原地帶的十字路口,南北沿黑河進入漠北,東西連通河套直抵哈密。隨著武帝年間北方長城防體系的構筑,沿黑河至居延澤的一條驛路支線在這個時期開辟,成為漢代整個交通郵驛系統的一部分。從現存遺存看,自懸索關至居延都尉府,分布著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漢代驛道,沿線分布的烽燧、障城,正是支撐驛路運行的郵亭設施。居延古道大致便是此條線路。由于居延遺址被歷史封存已久,加之區劃將居延遺址一分為二,分屬甘肅和內蒙古兩省保護管理,對居延遺址的研究、溯源、闡釋并不系統完整,眾多的歷史疑團還沒有解開。今后,需要兩省區加強合作,加大對居延遺址的考古調查和學術研究力度,通過系統研究,存真去偽,追溯居延古道的歷史淵源,從而為更好地弘揚長城文化奠定學術基礎。
三是主題展示,賡續居延古道的歷史血脈。要充分利用研究闡釋成果,重點圍繞居延遺址分布地理環境特征、長城構筑的多樣性特點、居延遺址歷史遺存信息的詮釋、肩水金關及所關聯的居延遺址的歷史價值和意義等方面,建設肩水金關陳列館,將這一歷史文化遺存及其研究成果系統展示出來,使其成為金塔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居延古道)風景道核心吸引物和長城研究傳播的重要平臺,對于推動肩水金關為關聯的居延遺址及其出土簡牘的保護、研究和傳承,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四是數字賦能,再現居延古道的歷史場景。隨著科技的進步,文物資源數字化展示成為文化傳播最為快捷、方便的途徑。文物資源數字化展示,首要是對以肩水金關及其關聯的居延遺址實體原貌、典籍文獻、簡牘遺存、研究成果及重大事件和關聯的歷史名人等信息進行采集,建立居延遺址長城資源三維立體影像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采取實景與虛擬相結合的方式,利用3D成像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再現2000年前居延古道的歷史場景,為參觀者提供身臨其境的深度體驗。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傳承,對于公眾來說更是一種全新的文化體驗。同時,利用互聯網及自媒體強大的傳播力,以居延遺址長城資源三維立體影像數據庫為基礎,通過數字賦能,促進長城文化資源的傳播。通過利用精確的數字技術,讓塵封已久的歷史的記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嶄新的色彩,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文化厚度和歷史底蘊。
五是文旅融合,彰顯居延古道的歷史價值?!堕L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提出建設長城文化公園文旅融合區,要以主題展示區為基礎,以利用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外溢效應為重點,通過文化和旅游融合,延長產業鏈,擴展產業面,建立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集聚區,充分釋放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價值,實現與其周邊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覽的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現代文旅優質資源聯動開發利用,充分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以金塔境內長城資源為例,金塔長城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漢長城遺址居全省之首,長城墻體、塹壕、烽燧、城障、營堡、關隘等要素一應俱全,還有獨具特色的“沙漠木材長城”。金塔縣境內長城雖沒有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等長城那樣雄偉的氣勢和名氣,但自有其滄桑、古樸、悠遠的獨特之處。其中肩水金關,東、西大灣城,地灣城,將軍營盤城故址,大墩門大墩,石梯子烽火臺,長頭山漢長城,石營堡漢長城,蘆草井漢長城等主要點段,幾乎涵蓋了歷史、文化、建筑、自然、生態等景觀要素,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極具文旅融合開發的潛在價值。要突出長城文化遺產空間連續性、文化關聯性、地域主題差異性,串聯和展示長城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找準切入點,按照“長城+歷史文化文旅融合區”“長城+生態文旅融合區”“長城+現代文旅融合區”建設思路,重點推進以“三城一關”為核心的居延文化展示區、以大墩門“天下第一墩”為核心的弱水景區文旅融合區、以石營堡漢長城為核心的北海子長城自然生態文旅融合區的建設,著力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要把開發長城文化創意商品、長城文化研學旅游產品作為彰顯地域文化特色,擦亮地方文化名片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重點推進,使長城的文化價值轉化為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優勢。
五、結語
肩水金關作為漢朝在黑河通道設立的唯一關口,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擾、保障河西走廊安全暢通、促進各民族融合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肩水金關出土的紀年簡來看,它從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設關,一直延續到晉武帝太康四年(283),時間跨度達300多年,在20世紀30-80年代三次考古發掘中,先后出土漢簡2萬多枚,居全國之首,簡牘絕大部分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價值極高,為后世研究漢代歷史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依據,其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不言而喻。肩水金關作為萬里長城的一部分,是漢王朝構建河西乃至整個北方防御工程的一個歷史縮影。殘缺的城墻和低矮的烽燧,既是歷史交替輪換的重要見證,也是祖先留給后世的豐厚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保護和傳承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讓湮滅在歷史塵煙中的肩水金關得以重生,成為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的有力支撐和踐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動力和凝聚力量的不竭源泉。
加強對肩水金關和其關聯的居延大遺址的保護利用,管控保護是基礎,研究詮釋是根本,展示展陳和數字賦能是關鍵,文旅融合才是彰顯長城文化價值的最終落腳點。加快金塔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居延古道風景道示范段建設,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不但是賡續中華歷史文脈,彰顯歷史文化價值的必然要求,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重要指示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建設金塔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居延古道風景道示范段,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居延古道的歷史文化資源,讓肩水金關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得以再現,對于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充分彰顯長城文化持久影響力、強大感召力和生命力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壹)[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言語研究所,2014:1。
[2]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A].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漢簡研究文集 [C].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476-498.
[3]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編.肩水金關漢簡(壹)[M].上海:中西書局,2011:58.
[4](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
[5]方步和.張掖史略[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132.
[6]賈富強,田靖.西漢居延地區軍事設施布局的地理淺析[J].史志學刊,2014,(02):14-17+23.
[7](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171.
[8]楊炳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校理[M].北京:中華書局,1999:226.
[9]何雙全.簡牘[M].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125.
[10]方步和.張掖史略[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132.
[1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3: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