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斌 黃云明 胥維坤 王建村


摘要:為解決數字海洋系統在海洋環境數據分析和應用過程中面臨的安全挑戰,本文以數據傳輸安全性為例進行研究,提出了加密技術在數據傳輸過程中的應用方案。當前,數字海洋系統面臨傳輸過程中數據泄露和被竊取的風險,而加密技術可以有效保障數據的機密性和完整性,從而提升系統的安全性和可信度。為此,本文提出了采用SSL/TLS等加密技術確保數據傳輸安全性的解決方案,以期為數字海洋系統相關人員提供針對數據傳輸安全性的解決方案,并為系統設計和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數字海洋系統;數字海洋系統安全需求
引言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海洋系統在海洋資源開發、環境監測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數字海洋系統在應用過程中面臨諸多安全挑戰,如數據泄露、系統穩定性等問題。因此,本文將針對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的數字海洋系統及其安全需求進行分析,旨在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以確保數字海洋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和指導。
1. 數字海洋系統發展現狀
1.1 技術架構與關鍵技術
數字海洋系統的技術架構主要包括數據采集與傳輸、數據存儲與管理、數據處理與分析、數據應用與服務四個方面。在數據采集與傳輸方面,海洋傳感器網絡的建設是關鍵,包括各類傳感器、遙感技術等的應用,以實現對海洋環境參數、海洋生物信息等數據的實時、全面采集。數據存儲與管理采用分布式存儲、云存儲等技術,保障海量數據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數據處理與分析利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手段,實現對海洋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提煉有價值的信息。數據應用與服務則是將分析結果應用到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經濟管理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為決策提供支撐[1]。
1.2 應用場景與成效展示
數字海洋系統已經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成效。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數字海洋系統為海洋能源開發、漁業資源管理等提供了精準的數據支持,提高了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數字海洋系統可以實時監測海洋環境污染、海洋生態變化等情況,為環境保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在海洋災害預警與救援方面,數字海洋系統通過對海洋氣象、海洋地質等數據的監測和分析,提前預警海嘯、臺風等災害,并提供緊急救援指導,減少了災害損失[2]。
2. 現有數字海洋系統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全局性、多途徑海洋信息獲取能力
現有數字海洋系統面臨缺乏全局性、多途徑海洋信息獲取能力的問題。傳統海洋觀測主要依賴有限數量的觀測站點和傳感器,導致海洋信息獲取存在盲區和局限性。原因在于現有的傳感器網絡覆蓋范圍有限,而且傳統的觀測手段難以應對海洋環境的多變性和復雜性。此外,傳統海洋觀測手段往往無法滿足對多維度信息的需求,如海洋生物、海洋地質等方面的信息獲取能力較弱。
2.2 缺乏海量海洋數據動態、智能分析能力
數字海洋系統存在缺乏海量海洋數據動態、智能分析能力的問題。海洋數據量龐大且呈現高度動態性,傳統的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往往無法對數據及時處理和智能分析。主要是由于傳統的數據處理方法受限于計算能力和算法手段。因此,數字海洋系統在應對海洋環境變化和事件響應方面存在滯后性和不足之處,影響了系統的實用性和應用效果。
2.3 多類型數據處理能力不足
數字海洋系統存在多類型數據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海洋數據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數據具有不同的特點和處理要求。然而,傳統的數據處理方法往往無法很好地兼容和處理多類型數據。主要是由于傳統的數據處理技術受限于單一數據類型和數據結構,無法實現對多類型數據的統一管理和處理。同時,海洋數據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給數據處理帶來了挑戰,傳統的數據處理算法往往無法有效應對多維度、多源數據的復雜關系和變化規律[3]。因此,數字海洋系統在對復雜海洋系統的綜合分析和建模過程中存在困難,影響了系統對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全面理解和應用效果。
2.4 缺乏數據安全保障體系設計
數字海洋系統存在缺乏數據安全保障體系設計的問題。海洋數據涉及國家安全、商業機密等重要信息,一旦泄露或被篡改,將對國家利益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影響。然而,目前數字海洋系統在數據安全保障方面存在設計不足的問題,缺乏完善的數據安全管理機制和技術手段。主要是由于海洋數據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導致數據安全保障難度增加,傳統的數據安全技術和手段往往無法很好地適應海洋數據的安全保障需求。同時,數字海洋系統涉及多方合作和信息交互,數據安全問題更顯復雜和嚴峻。因此,數字海洋系統在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和應用的全過程都存在數據安全隱患,影響了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3.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數字海洋系統應用
3.1 系統應用目標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數字海洋系統應用目標在于實現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海洋環境的綜合監測與保護,以及海洋安全的全面保障。一方面,系統旨在通過大數據分析,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例如,系統可以分析海洋生物資源的分布和數量,指導漁業生產的合理開展,最大限度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系統目標在于全方位監測海洋環境的變化,并及時預警和應對海洋環境問題。通過大數據技術,系統能夠實現對海洋水質、海洋生態系統狀態、海洋污染物分布等多方面信息的實時監測和分析,確保海洋生態環境的健康與穩定。
3.2 系統主體框架
數字海洋系統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主體框架包括數據采集與傳輸、數據存儲與管理、數據處理與分析、數據應用與服務四個主要模塊。首先,數據采集與傳輸模塊負責從多種數據源獲取海洋數據,并通過傳感器網絡、衛星遙感等手段將數據傳輸至系統平臺。其次,數據存儲與管理模塊通過分布式存儲和云存儲技術,對海量海洋數據進行安全高效的存儲和管理。再次,數據處理與分析模塊采用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對海洋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和建模,提取有價值的信息[4]。最后,數據應用與服務模塊將分析結果應用到海洋資源管理、環境監測、安全預警等方面,為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相關服務和決策支持。
3.3 安全風險優化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數字海洋系統安全風險優化主要包括數據安全保障、系統安全監測與預警、人員培訓與意識提升、合作與信息共享四個方面。首先,系統需要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管理機制,采用數據加密、權限控制等技術手段,保障海洋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其次,系統應建立完善的安全監測與預警機制,實時監控系統運行狀態和安全事件,及時發現并應對潛在的安全威脅。最后,系統需開展安全意識培訓和技術培訓,提升系統用戶和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技術能力,減少人為失誤和安全漏洞的風險。
4. 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的數字海洋系統安全需求
4.1 數據安全保障需求
數字海洋系統中的海量數據是其核心資產之一,因此,數據安全保障是系統的首要任務。這包括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在數據傳輸過程中,需要采用加密技術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在數據存儲過程中,需建立權限控制機制,限制數據的訪問權限;同時,建立數據備份與恢復機制,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此外,針對海洋數據的特點,如海洋環境復雜多變,還需要考慮數據的時效性和實時性,以確保數據分析和應用的準確性。數字海洋系統中的海量數據安全需求分析如表1所示。
4.2 系統穩定性需求
4.2.1 高可用性要求
數字海洋系統的高可用性意味著系統需要保持長時間的穩定運行,即使在部分組件發生故障的情況下也能夠提供服務。為實現高可用性,系統需要具備故障轉移和自動恢復機制,如采用主從復制、熱備份等技術,實現數據的備份和恢復,以及使用負載均衡器來分發請求,避免單點故障。
4.2.2 容錯性要求
系統的容錯性是指系統在面對故障時能夠自動檢測并快速恢復,保證整個系統的穩定運行。為提高系統的容錯性,可以采用多副本存儲數據、使用分布式存儲系統,以及實現自動化的故障檢測和恢復機制。此外,還可以采用微服務架構,將系統拆分為多個獨立的服務單元,降低單個服務故障對整個系統的影響。
4.2.3 技術實現方案
為滿足系統穩定性的需求,數字海洋系統可以采用以下技術實現方案:(1)使用容器化技術,如Docker和Kubernetes,實現服務的快速部署和自動擴展,提高系統的彈性和穩定性。(2)使用分布式數據庫,如Hadoop、Cassandra等,實現數據的分布式存儲和高可用性,防止單點故障。(3)引入微服務架構,將系統拆分為多個小型服務單元,實現服務的獨立部署和升級,降低系統耦合度,提高系統的可維護性和穩定性。(4)部署監控系統,實時監測系統的運行狀態和性能指標,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問題,保障系統的穩定運行。
4.3 應急響應能力需求
面對突發事件或安全威脅,數字海洋系統需要具備快速的應急響應能力。這包括實時監控系統運行狀態和安全事件、建立預警機制和應急響應流程、開展安全事件的調查和處理等方面[5]。同時,建立應急預案和演練機制,提前進行應急響應演練,可以有效提高系統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結語
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數字海洋系統的發展日益壯大,為海洋資源開發、環境監測和安全保障等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對數字海洋系統及其安全需求進行了分析,重點關注了數據傳輸安全性、系統穩定性和應急響應能力等方面。通過對這些關鍵問題的深入探討,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如采用加密技術確保數據傳輸安全性、使用分布式架構提高系統穩定性、建立應急響應機制保障系統安全等。這些解決方案為數字海洋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效保障,為數字海洋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少榮,陳毅松,汪國平.數字海洋系統的向量場可視化[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16,28(12):2114-2119.
[2]陳鵬,王少朋,李玉婷,等.淺談大數據背景下海洋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J].海洋信息,2019,34(2):14-18.
[3]牛紅光,陸毅,陳超,等.數字海洋環境信息應用保障系統設計與實現[J].海洋測繪,2018,38(4):75-79.
[4]韓璐遙,韋廣昊,張歡,等.面向海洋領域的環境數據管理模型的設計與研究[J].海洋技術學報,2017,36(3):84-90.
[5]王漪,韓璐遙,呂憧憬,等.海洋數據定制化共享服務系統設計與實現[J].地理空間信息,2018,16(7):83-85,110,11.
作者簡介:周玉斌,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深海大數據管理及其應用;黃云明,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深海大數據處理與信息系統開發;胥維坤,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深海資源與環境;王建村,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深海數據處理與應用。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深海和極地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深海采礦羽流影響監測模擬關鍵技術項目(編號:2022YFC28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