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麗娜
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令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以看出,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新課改實施,我們欣喜地聽見語文課上多了朗朗讀書聲,朗讀教學的地位逐步提高。但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在具體的課堂實施中,朗讀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與困難。
如何進行有效地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語文課中想讀、能讀、樂于讀、讀出感情、讀出個性呢?結合教學實際,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朗讀情境,讓學生愛上朗讀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氛圍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積極研究朗讀并朗讀好課文,把學生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速度和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比如,筆者在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先讓學生朗讀,但讀得平白無力;見狀,筆者趁機提出與學生競賽范讀第三自然段,順勢指出圓明園景觀風格迥異。學生心中一下子有了底,再讓他們讀時,有的學生讀得搖頭晃腦,有的學生讀得抑揚頓挫,漸漸入情入境了。在引導學生朗讀時,教師的范讀、帶讀、引讀都具有非常直觀的指導作用。
二、保證朗讀時間,讓學生讀出時效
很多閱讀教學課堂中,常常存在朗讀時間不充分的現象,其原因主要是充斥于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朗讀的時間。比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有不少學生連一篇課文都沒有讀完,教師就示意學生停下來接著轉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留出充裕時間,力爭讓每個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
三、講授朗讀方法,讓學生讀有技巧
1.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方式除采用一般的范讀、自由讀、齊讀外,還可采用其他另具特色的朗讀形式。比如,采用指名讀、自己選段讀、小組齊讀、分角色讀、男生女生賽讀、小組合作讀、角色假想讀、手勢導讀、打擂臺讀、引讀、幫讀、領讀、配樂朗讀等,能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提高讀的質量。在朗讀技巧方面,主要談談朗讀的語調、語氣和節奏。文章中句子的感情基調決定著朗讀的語調。文章的感情基調有以下幾種:親切愛憐、追憶纏綿、壓抑悲憤、激越豪壯、深情贊揚等。對以上感情基調,具體朗讀時可分為兩種情況,對歌頌、斥責等感情色彩強烈的文字應高調處理,對婉約、低沉等感情色彩弱的文字宜低調處理。語氣方面,指朗讀的輕與重,對重要的、感情意味濃重的內容,要讀得重一點、強一些,對次要的、感情意味平淡的內容,宜讀得輕一點、弱一些。節奏方面,指朗讀的快與慢。大多數情況下,朗讀節奏應保持快慢適中的速度,以便于聆聽者理解和品味。對場面激烈、活躍、緊促等抒發感情濃烈的文字,要讀得快些。
2.精選練點,錘錘有聲
古人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有效地取舍,避免廣而不實的“一把抓”。教師要把精力和時間用在點子上,每次訓練要有側重點。比如,在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珍珠鳥》一課時,筆者備課時特別設計了一個“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珍珠鳥可愛”的品讀訓練:在課文中畫出你最喜歡的描寫珍珠鳥的部分,然后好好讀讀,談談你的感受,體會作者豐富生動的語言。學生通過理解、感悟,如果能讀好這些語句,課文朗讀也就不在話下了。
四、給予激勵評價,讓學生迷上朗讀
在朗讀訓練中,教師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朗讀得十分出色時,教師不要吝惜贊美之詞,要及時給予充分肯定;當學生朗讀得不盡如人意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引導性和鼓勵性的點撥。評價時,要善于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課文,必要時進行示范,當學生稍有進步時再次給予鼓勵,幫助學生樹立朗讀的自信心。
語文不是無情物,字詞句都是詩,作者的情感表達常常隱藏于文字深處。語文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情流淌,就必須讓學生讀懂、讀通、讀深,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與文本對話、交流。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教師,我們在交給學生“魚”的同時別忘了指導學生潛修“漁藝”。
五、結束語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是方法的指導,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朗讀中不斷加深理解,輔以教師的示范、指點,學生多讀多練,學生讀的時候就能真摯自然,就會更好地運用朗讀技巧,讀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