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互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并廣泛運用于經濟社會各領域,為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變化?;ヂ摼W信息技術逐漸在媒體傳播行業滲透并得到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電視新聞行業的媒體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以新媒體為背景,首先闡述了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的重要性,并介紹了其發展現狀,最后系統探討了電視新聞向短視頻化發展的主要策略,以期全面推動電視新聞行業的穩定發展,為廣大受眾提供優質的新聞服務。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媒體融合;短視頻化
中圖分類號:G21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1.040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并廣泛運用到經濟社會各領域,為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變化。互聯網信息技術深度嵌入媒體傳播行業諸要素,以“兩微一端一抖”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成為廣大民眾指尖上的信息窗口。新媒體傳播的大眾化,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媒體生態和傳播格局。智能手機大眾化普及,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日益成熟,新媒體傳播技術門檻和經濟成本不斷降低,新聞短視頻化傳播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連接就能順利實現。隨之而來的是,新聞短視頻化成為新媒體傳播的重要形式和載體之一。本文通過對電視新聞在新媒體背景下的短視頻化發展進行系統分析,促進電視新聞行業的轉型與升級,從而在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得以站穩腳跟,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實現穩定運行與發展。
1. 新媒體背景下的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的重要性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媒介向多媒介、一體化演進,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期刊逐步將互聯網媒介納入自身傳播矩陣。在新媒體傳播興起后,電視新聞傳播機構實施媒體融合戰略,高度重視以“兩微一端一抖”等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更加重視新媒體新聞內容的采寫編輯。在當下的新媒體傳播過程中,“讀屏”成為大眾的習慣,短視頻收到不同年齡段受眾的青睞。
1.1 新媒體時代電視媒介傳播現狀
新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展,改變了當下的媒體生態和傳播格局。電視媒體的傳播渠道優勢被新媒體消解,這也導致電視媒介的媒體地位大幅度下降。
(1)電視媒介傳播嚴重弱化。由于傳統的電視媒介傳播受到欄目時段、收看條件、互動性差、傳播形式單一和內容生產周期長的客觀限制,電視“新聞成舊聞”的尷尬情況時有發生。一是由于受到新媒體傳播的沖擊,在新媒體背景下,電視媒介廣大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偏好都從電視“大屏”收看轉向電子閱讀。二是由于電視新聞傳播滯后,受眾收看不方便,近年來電視開機率、收視率、傳播力大幅降低,電視“大屏”傳播急劇萎縮。三是由于電視媒介傳播條件的客觀限制。傳統電視新聞報道思想性、政治性較強,敘事模式單一,“大屏”電視新聞報道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讀屏”習慣,傳統的電視媒體日趨衰弱[1]。
(2)新媒體傳播優勢凸顯。新媒體傳播優勢不斷發力,新媒體傳播的火爆場面與電視“大屏”傳播的急劇弱化形成鮮明對比,以“兩微一端一抖”等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贏得了數量巨大的受眾,電視受眾分化嚴重。
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強、信息傳播速度快、呈現形式豐富多樣的優勢,互聯網內容碎片化、個性化、伴隨性的推送和呈現形式,適應了當下社會人們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的現實,各個年齡段的受眾都能在新媒體平臺找到自己喜愛的內容。當前人手一部智能移動終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傳播者,在點贊、留言、二次轉發等一系列操作之后,能夠為新媒體平臺內容帶來更多流量與影響力。
1.2 跨屏傳播與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的重要性
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新媒體為電視媒體帶來了巨大挑戰,也帶來了發展機遇——跨屏傳播。業界把電視大屏內容與手機小屏之間的新聞內容交互傳播稱為跨屏傳播,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視聽迅速崛起,移動互聯網傳播推進了跨屏傳播、多屏傳播。跨屏傳播為電視媒體解決新媒體背景下的發展困境,帶來了曙光,在新媒體平臺中,跨屏傳播已然成為電視新聞內容的主要傳播方向,為實現電視媒體的跨屏傳播,則需要向短視頻化轉變[2]。
通過第十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發布的以下幾組數據,可以直觀地看到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的可行性、重要性、必要性。第一組數據: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40億,超過了即時通訊(10.38億),成為第一大互聯網應用。網絡視聽網民使用率為97.4%。第二組數據:2022年泛網絡視聽產業的市場規模為7274.4億元,其中,短視頻領域市場規模為2928.3億,占比為40.3%,是產業增量的主要來源。第三組數據:近四分之一新網民因短視頻接觸互聯網,短視頻“納新”能力遠超即時通信。新入網的網民中,24.3%的人第一次上網時使用的是短視頻應用,截至2022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同比增長7770萬,增長率為8.3%,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為94.8%。短視頻用戶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168分鐘,遙遙領先于其他應用;綜合視頻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120分鐘[3]。
在大量的短視頻傳播數據背后,反映出來的是廣大受眾在日常生活中對媒體的關注,以及對網絡視聽與短視頻化傳播形成較強的依賴。這些數據表明,在新媒體技術的加持下,網絡視聽傳播更加緊密地嵌入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智能手機、手提電腦、平板電腦等便攜式移動互聯網設備加速了新媒體傳播的大眾普及,新媒體智能化大數據推送,使得短視頻化信息精準覆蓋了不同年齡、學歷、收入和社會階層的受眾群體。
2. 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策略
2.1 實施媒體融合戰略,重塑新聞采編體系
近年來,媒體融合是業界關于傳統媒體持續發展不爭的共識。媒體融合是基于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在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傳播機構應該實施媒體融合戰略,重塑新聞采編體系,精準推進電視新聞短視頻化。
2.1.1 把握媒體融合的內涵
要推進電視新聞短視頻化,準確認識媒體融合的內涵是重要前提。媒體融合作為傳統媒體更新與升級的一種主要表現,更多推動新媒體自身傳播體系的包容性發展,進而構建全新的主流媒體,帶給廣大受眾更為豐富的新聞體驗。媒體融合建立在互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媒體融合使得傳統媒體不再具有傳播渠道優勢。
媒體融合與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傳播之間也有著巨大的區別。媒體融合是以互聯網為傳播基座,兼顧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整合了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傳播資源,有著巨大的傳播優勢。而傳統媒體往往只是使用單一媒介進行新聞信息傳播,傳播速度較慢,受限于版面、欄目,內容承載量相對較少,內容呈現形式相對單一,與受眾互動性差[4]。
此外,還應該避免一個認識誤區。有的人認為媒體融合就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聯網傳播平臺的簡單物理相加,這是錯誤的認識。媒體融合是一種全新的媒體傳播理念,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聯網傳播平臺的融合發展,在資源共享、技術運用、人員調度等新聞采編要素上的全方位融合。
2.1.2 重塑新聞采編體系
電視新聞短視頻化是媒體融合時代電視媒體的具體發展舉措之一。在媒體融合時代,“兩微一端一抖”等客戶端是電視媒體的標配,今日頭條、快手、嗶哩嗶哩等社交軟件也成為常用的新媒體平臺。隨著新媒體傳播的參與和流行,電視媒體新聞采編播(發)等采編體系等多種要素均發生相應改變。電視新聞傳播機構應該結合自身實際,重塑符合媒體融合采編的新聞采編體系。一是要以媒體融合為引領。要吃透國家、省、州(市)媒體融合實施意見的精神,在整個電視新聞宣傳輿論工作中,貫徹媒體融合戰略,將媒體融合思想貫徹到每一個工作環節。二是要樹立移動優先。在開展新聞宣傳工作中,要高度重視移動互聯網傳播的優勢,善于使用新媒體傳播平臺,在工作中牢固樹立移動優先理念,確保新聞宣傳工作提質增效。三是要打造符合自身特點的“中央廚房”?!爸醒霃N房”是新聞媒體的中樞,對新聞策采編播(發)起著決策作用,電視新聞傳播機構要根據實際,本著節約、經濟、科學的原則,打造適應新媒體背景的新聞采編指揮調度系統。
2.2 短視頻化要賡續電視媒體傳統優勢
在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都有其自身優勢資源值得繼承和發揚。媒體融合并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的創新發展。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動電視新聞的升級與轉型,全面實現短視頻化。
(1)發揚電視媒體的專業優勢。電視媒體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進行新聞宣傳的,多年的技術傳承與經驗沉淀,電視媒體在視頻拍攝、剪輯、制作和實踐經驗方面都有著很強的專業優勢。電視媒體強大的策劃創意團隊,更使得電視媒體的視頻作品輕易脫穎而出。在新媒體背景下,短視頻化產品對視頻剪輯技術、創意都具有很高的專業需求,傳統的電視媒體視頻制作優勢正好可以賦能短視頻制作。因此,電視新聞短視頻化既要求新求變,更要立足電視媒體原有的資源和基礎,力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互補,互相賦能,高質量構建新型主流媒體。
電視媒體應當善于利用各個年齡段的專業人才。電視媒體在多年的新聞實踐中,積淀了老中青不同年齡段的專業人才。在電視新聞短視頻化過程中,應認真研究人才團隊的實際情況,做到知人善任,充分發揮各個年齡段的人才優點,開展短視頻差異化制作。在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產品面對的是整個互聯網上的受眾,因此新聞產品面臨的年齡、階層受眾是多樣化的。差異化制作、分眾化推送,是新媒體面對不同受眾采取的基本解決手段[5]。
雖然業界普遍要求新媒體采編人員年輕化,但是,新聞宣傳的對象覆蓋了不同的年齡段和階層的受眾,新聞作品的敘事風格、編輯審美應該符合對應受眾的認知與喜好。因此,電視媒體要根據新聞內容本身特點,圈定潛在的短視頻受眾,調度相應的采編人員,力求短視頻產品與潛在受眾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2)用好電視媒體的權威性。在新媒體時代,廣大受眾每天都要面對海量的互聯網信息,有的信息真假難辨,甚至帶來同質化信息“轟擊”的苦惱。而電視作為傳統的主流媒體,在受眾心目中有著不可比擬的權威形象。尤其是在那些重大新聞宣傳、重大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等報道過程中,電視媒體的信息發布具有定海神針、一錘定音的權威性。在推進電視新聞視頻化過程中,電視新聞傳播機構要用好自身的權威性,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身的權威性媒體形象。
2.3 短視頻化要堅持內容為王
在新媒體背景下,媒體傳播生態和媒體格局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電視新聞傳播機構作為主流媒體應當做到冷靜應對,并對今后短視頻化的發展方向有一個準確認知。如上文所述,新媒體背景下,媒體融合傳播有“變”的方面,也有“不變”的要素,而最大的“不變”,就是新聞的“內容為王”。在電視新聞短視頻化過程中,要堅持媒體的黨性原則,堅持新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確保新聞短視頻內容符合新聞傳播科學。近年來,業界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標題黨、假新聞、低俗化、無底線惡搞等視頻內容,給媒體帶來了負面影響。電視媒體作為主流媒體,務必要杜絕這些缺乏新聞職業道德的惡習,堅守新聞情懷,守住底線、紅線,堅持以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服務于廣大受眾[6]。
2.4 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新媒體背景下,受眾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獲取新聞信息,途徑越來越簡便、自由,這也體現出新聞傳播的雙方互動性較強。電視新聞視頻化過程中,應根據新聞內容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考量受眾的情況,為其精準“畫像”,從而做到差異化采編、分眾化推送。在新聞策劃和選題階段,要做到全局在胸,做到“一題一策”,為新聞找準受眾,為受眾采編制作。同時,要選好短視頻內容的發布平臺。因此電視新聞短視頻化既要在新聞呈現以及傳播方式上加以改變,也應圍繞新聞內容的特點做好分類工作,并在對應的平臺上發布,從而切實提升新聞內容的傳播效率,使現有的電視新聞能夠與時代發展相吻合。
3. 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也深度嵌入媒體傳播行業諸要素,以“兩微一端一抖”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成為廣大民眾指尖上的信息窗口。新媒體傳播的大眾化,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媒體生態和傳播格局。新媒體傳播技術門檻和經濟成本不斷降低,新聞短視頻化傳播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鏈接就能順利實現。在新媒體背景下,電視媒體面臨著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深入分析和推進電視新聞視頻化,對電視新聞宣傳具有重要意義。電視新聞傳播機構應采取推進媒體融合,重塑新聞采編體系,賡續電視媒體傳統優勢、堅持內容為王、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策略,提高電視新聞視頻化的質量,進而夯實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新形勢下做好新聞宣傳輿論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勇.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途徑與方法[J].中國有線電視,2020(04):447-448.
[2]賈志葉.新媒體時代提升電視新聞傳播力的策略探究[J].新聞傳播,2024(04):40-42.
[3]韋慶賢.新媒體語境下傳統電視新聞傳播路徑探索[J].視聽,2024(02):142-144.
[4]朱新國.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短視頻化的融合傳播策略[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4,21(02):77-79.
[5]李建.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短視頻的傳播策略[J].新聞傳播,采寫編.2024(01):104-106.
[6]周敬峰.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的媒介融合傳播策略[J].電視技術,2019,43(18):13-14,17.
作者簡介:潘春(1974—),男,山東濰坊人,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