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芬

中國南北朝時期,為抵御外敵,朝廷要求家中男丁必須有一人為國征戰。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該故事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其中的電影《花木蘭》用演繹的方式講述了中國故事,在西方廣受歡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國文化走出去。同時,西方學者近年來開始關注情態的重要性,他們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將研究重心從其他方面轉移到了多模態隱喻上。本文選取花木蘭這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以中美兩版電影《花木蘭》為研究對象,找出在構建電影人物形象中更為關鍵的多模態隱喻,以期減緩刻板印象,更高效率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同時,為拓寬多模態隱喻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一、文獻綜述
以“多模態隱喻”為檢索詞,檢索項為“主題”對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總庫進行高級檢索,發現從2018至2023年發表的關于多模態隱喻的論文有447篇,其中共有278篇學術期刊論文,169篇碩士論文。國內學者主要從多模態隱喻視角下對文學作品、漫畫及影視作品進行了分析。而國外學者對于多模態隱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紀錄片中的多模態隱喻模式、政治報道中的多模態隱喻應用分析、多模態隱喻視角下對廣告案例的分析。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在多模態隱喻相關領域都有著杰出的研究成果,大多實際應用主要為分析廣告、漫畫、紀錄片、宣傳片、教學和電影,這也為后續的理論探索和應用實踐奠定了基礎。但多模態隱喻的研究還存在局限性,在未來的研究中應當更加深入全面。同時,大多數關于電影多模態隱喻的研究都集中在電影主題意義的分析上,而對電影人物形象的構建研究較為欠缺,缺乏相關的理論梳理與探索。因此,本文將識別電影人物建構中更關鍵的隱喻表達,系統分析隱喻來源和目標領域,為多模態隱喻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更好地展現中國形象,傳達中國聲音,減少與其他國家交叉交流中文化差異造成的刻板印象。
二、多模態隱喻在《花木蘭》兩譯本人物塑造中的運用
中美兩版電影對于花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建構從源域到目標域的單向映射轉向多模態視域發展,將電影敘事對象的材料分為話語、文本、聲音、圖片和音樂五種類型,在視覺隱喻層面多運用人物的肢體語言,如面部表情、手部動作等作為源域來映射人物內心狀態。服裝材質、道具以及不同的環境意象映射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狀態。在聽覺隱喻上,兩版電影多以樂器演奏出的純音樂來映射環境氛圍,再加以角色對話中對隱喻的應用豐富人物形象。同時,兩版電影在畫面構造和劇情設計中大量使用空間隱喻,通過場景的布局、音效、時間線、鏡頭語言等多種手段引導觀眾的情感變化,從而更好地構建人物形象。
(一)聽覺隱喻
在電影中,聽覺語言是一種知覺語言,它使用聽覺刺激向觀眾傳達特定的信息。在事物的構建過程中,聽覺隱喻通常是潛意識的,但在整部電影構建角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來,聽覺隱喻已經成為電影中的一種映射呈現和大眾媒體中的一種符號編碼系統。
1.音樂的應用
電影音樂最能揭示角色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人物復雜的內心情感,這本質上是一個象征性的過程。電影中音樂的主要目的是增強人物形象的情感,從而使整部影片引導觀眾的情感。但由于電影的時長有限,要詳細解釋一些簡短的場景,會占用大量的空間,此時,使用音樂就可以將這些難以言喻和不相關的鏡頭連接起來,使之完整,這也是在電影中音樂的獨特功能之一。
與此同時,音樂也是一種理想的評論方式,和電影中的其他藝術元素,如攝影、表演、藝術等共同作用,圍繞著主題理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兩版電影《花木蘭》中都使用了大量的輕音樂,如古箏、田野、葫蘆絲、強笛、大號、小號作為音樂符號(源域)構建木蘭在不同時期的人物形象特征。影片以美德的無伴奏合唱開場,在高音域中保持了僵硬的男性音調,描繪出邊界之外的廣闊的沙漠。維塔斯的演唱富有極高的表現力,其中,背景樂斷斷續續的變化更加引人注目。整部電影沒有太多的背景音樂,但它更關注人的聲音和自然的聲音,如嘶嘶聲、笑聲、邊疆的風聲、汩汩的流水聲等,都被用來描繪悲慘的戰斗和沙漠的荒涼。因此,歌聲作為源域,描繪出目標域作為戰場的荒涼。
2.配音對話的應用
配音對話作為一部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使用隱喻,多用來刻畫人物角色特征,反映他們的心理,表達其情感,因此在探索電影中人物的構建至關重要。良好的配音對話能使目標語言受眾正確地理解角色人物的感受,幫助他們構建深刻的人物形象,從而有效地促進文化交流。兩版電影《花木蘭》通過角色之間的語言和配音對話,在木蘭的性格塑造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更加生動形象地向觀眾詮釋了木蘭反對戰爭、孝順、效忠國家、勇敢的優良品質。
(二)視覺隱喻
電影藝術是一種以視覺語言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藝術,呈現給觀眾的圖像空間由視覺圖像組成,包括基于視覺圖像形成的圖像之外的聯想空間。生動豐富的畫面作為一部電影最突出的特點和聽覺模式相比,視覺模式就能夠更加直觀形象地表達出創作者的理念,對電影的審美價值貢獻也更大。其中,兩版電影《花木蘭》在使用視覺隱喻方面都清晰明了,運用不斷變化的畫面色彩連接故事情節。例如,影片中場景的顏色匹配和沖突映射出不同的劇情環境。服裝和配飾的匹配隱喻地表明了不同人物角色的個性、愛好,甚至財產持有。人物的肢體語言也描繪出許多難以聲明的單詞和情感。因此,運用視覺隱喻來探討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建構就顯得尤為重要。
1.肢體語言的應用
肢體語言是塑造電影和人物形象的一種重要手段,由于其具有直觀性和可塑性,可以直觀地表達主人公在電影臺詞中無法表達的含義,更加充分地揭示電影中人物的特點和魅力。其中,角色的特征和內部活動主要依賴于線條語言和肢體語言來定義,通過使用相機切換和編輯技術,可以顯示更多微妙的身體動作,如慢動作等。人物可以通過改變注視、面部表情和身體相關部位的姿勢來詮釋在不同情景下的身體語言。這也充分表明了肢體語言具有高度的表現力,具有通過身體各個部位的變化來探索人類行動和表現力的全部潛力。同時,肢體語言的出色運用可以促進觀眾對情節的理解,加深印象,帶來視覺美感,感受到肢體語言的魅力。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隱喻性的映射過程。
在人物構建的整個過程中,電影中大量使用面部表情和整體身體動作的特寫鏡頭作為源域,同時通過一系列的視覺感知,繪制出角色人物的圖像(目標域)。兩版電影《花木蘭》在構建木蘭這一人物形象時,充分運用了視覺隱喻,將人物肢體語言分為兩類:一類是用面部表情來表達人物的個性和內在活動;相比之下,另一類則是通過身體運動來繪制角色的圖像。這兩種類型的肢體語言并不是孤立存在,有時會同時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直觀地描繪出了角色內心世界的情感。例如,電影以木蘭武術練習的全身動作為源頭領域,通過一系列的武術運動,從視覺效果上讓觀眾感受到木蘭充滿活力(目標領域)。當木蘭第一次殺敵時,她會同時做出動作和表情(如雙手握著刀,顫抖著,緊緊地閉上眼睛,大聲喊叫),這些肢體語言被映射在一起,作為目標域的源域(花木蘭對殺戮的恐懼和她真正的勇氣)。
2.畫面色彩的應用
審美品質是電影的基石,貫穿始終。色彩的影響不只適用于一部電影或一段情節,一幅畫或幾幅畫都可以確立一部電影的基本基調。同時,一部電影的基本基調會以不同的方式指導人物形象的構建。
從多模態隱喻的視域下探討人物的形象構建時,應該重視色彩在影片情感傳達中的作用。兩版電影《花木蘭》通過不同顏色的精致,精確地表達了隱藏在線條和表演背后難以形容的人物角色細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這些顏色融解了冗長的語言,巧妙地融合了各種模式,在塑造人物形象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例如,在影片的開場鏡頭中,背景配色方案選擇以黑暗為主基調,在黎明后太陽即將升起的時間點,以深青色和深紅色作為畫面主色彩,在此基礎上加以黑色山峰和淺金色的陽光為圖像,相互融合成一幅畫面,使整個鏡頭和諧而緊湊。該場景選擇深青色、黑色、淡金色、淺紅色等顏色作為源域,象征了一切都是新穎和未知的。在描繪木蘭的家鄉時,影片選擇了綠色作為畫面主基調,這為后續塑造木蘭活潑開朗的性格提供了背景。但在木蘭成年后,畫面色彩多為黑色和紅色,選擇這兩種顏色作為源域,使觀眾產生了生與死、陽光與影、噪聲與沉默、激進與保守的感覺。即便這三種顏色是極端對立的,但它們之間存在不可言喻的共性。同時,這三種相互矛盾的顏色也是一種不可否認的經典顏色搭配,從而實現目標域的映射,折射出木蘭充滿激情、活潑、自發的形象。
3.服裝道具的應用
服裝和道具不僅可以反映故事的背景,也可以促進情節的發展,更好地進行人物形象建構。服裝和配飾的顏色及風格能夠描繪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狀態。兩版影片《花木蘭》以木蘭年輕時的深色衣服,頭發松散,手里拿著木矛作為源頭,構建了木蘭向往自由活潑的人物形象特點。而在接受女性紀律訓練前所穿的一系列服裝,是對封建社會為女性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的一種隱喻。當木蘭接受女性職業時,一套石灰綠茶、發夾、筷子和女性發髻被選為來源領域,制定了一套封建儀式下的行為準則。
(三)空間隱喻
在影片藝術中,空間隱喻是最能夠以暗喻來構建人物形象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圖像的構圖、鏡頭的運動、視角的選擇等方式,將物體的空間分布和位置關系轉化為影像的空間分布和位置關系,以此來更好地表達影像主題、人物情感和價值觀。首先,通過視覺分析影片中的構圖、色彩、光影等元素,可以探究空間隱喻的視覺表現形式和空間語義。其次,通過聽覺分析影片中的聲音、音樂等元素,可以考察電影與物質空間隱喻的關系和作用。此外,影片中的語言元素也是多模態隱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對話、臺詞等語言信息探究其與空間隱喻的關系和作用。
在影片創作中,空間隱喻可以通過場景的布局、音效、時間線、鏡頭語言等多種手段引導觀眾的情感演化。觀察場景元素的布局和位置,利用音效元素增強觀眾的沉浸感,選擇如何組織時間線,如何使用不同的鏡頭和編輯方式,如何理解觀眾文化和背景等都是影響觀眾情感體驗的重要因素。電影創作者需要根據故事主題和受眾的需求,精心設計和使用這些手段來達到引導觀眾情感演化的效果。人物境遇與空間的建構能夠快速幫助觀眾與影片中的人物角色產生情感聯結。因此,多模態隱喻不再局限于純語言表達,更易以空間呈現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
兩版電影《花木蘭》都通過展示人物所在的環境,從而向觀眾傳達出人物所處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等,進而使觀眾深刻理解和感受人物的行為和想法。同時,劇情中的環境也可以通過隱喻手法來表達人物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狀態。例如,屏幕閃爍,出現一片草地,以綠色為源域,將青春、活力、新鮮和希望作為映射目標域,用大自然的綠色增強了人物的情緒。
因此,在構建人物形象的過程中,電影創作者需要在語言和感官元素之間建立聯系,通過將不同模態進行對應,以達到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使得觀眾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并感受到影片中角色人物的形象特征及情感表達。
通過分析多模態隱喻視角下《花木蘭》中人物的形象建構,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女性解放主題的交織,以及人物內在動機、情感狀態與視覺聽覺空間元素之間復雜而豐富的關系。經過對影片中圖像、語言和其他模態元素的分析,可見兩版《花木蘭》不僅更全面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也為多模態隱喻在影片研究中的應用提供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