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學生認知和情感發展的關鍵時期,具有濃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側重篇章的逐句解析,忽視了學生整體閱讀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綜合能力的提升,“整本書閱讀”教學因此被提出,通過系統地閱讀整本書籍,可以培養學生的深度閱讀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及終身閱讀習慣。可以說,“整本書閱讀”教學是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習慣和提升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值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廣泛推廣和深入實踐。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價值意蘊
整本書閱讀要求學生從開頭讀到結尾,這個過程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和耐心,對當今碎片化閱讀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環境來說尤為重要。通過對整本書的深入閱讀和理解,學生能夠學習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人物的性格,以及掌握故事的情節發展,這些都是提高綜合理解能力的關鍵。此外,整本書閱讀通過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為學生提供了體驗不同生活背景、文化和價值觀的機會,這種閱讀體驗有助于學生建立同理心,理解不同的人和文化,從而促進學生更加開放、包容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通過閱讀中的角色模仿和情境設想,學生還能夠更好地理解道德原則和倫理問題,對自身的品德教育和情感發展有著積極影響。教師借助整本書閱讀,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加豐富和深入的語言表達和文學技巧,如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以及復雜的句型和結構,對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非常有幫助。同時,書籍中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歷史信息,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加深對本國文化及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增強文化自信。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一)追根溯源,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快樂讀書吧”板塊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拓寬知識視野并培養終身閱讀習慣。要成功實施這一策略,關鍵在于追根溯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這一過程要緊密結合教材的要求、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和對學生興趣的深入了解。
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整本書閱讀的背景和意義,包括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如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如何增進學生對文化和社會的理解,并通過展示整本書閱讀與學生個人成長和學術發展之間的聯系,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教師根據教材的年段要求與單元特點建構整本書閱讀體系,明確學生應該“讀什么”。
以四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推薦閱讀的《中國神話故事》為例,針對該書的學習,小學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閱讀習慣,從而讓學生持續產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
《夸父逐日》是學生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之一,教師可以通過提問開場:“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巨人,他決定追趕太陽,你知道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嗎?”這樣的問題可以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然后教師利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材料展示《夸父逐日》的場景,讓學生在視覺上得到震撼,增強故事的吸引力。在講述故事的同時,教師還要向學生介紹這些神話故事背后的文化意義,比如,《夸父逐日》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想象,以及對勇氣和毅力的贊美,讓學生理解其象征意義,增強學生對故事的興趣。課余時間,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夸父、太陽等角色,深入體驗故事情節,增強記憶,并鼓勵學生根據對《夸父逐日》的理解進行繪畫,通過藝術創作表達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二)“授之以漁”,教授學生閱讀方法
閱讀是獲取知識、培養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會學生如何閱讀,也是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通過教授有效的閱讀策略,如預測、提問、歸納、總結等,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閱讀材料,提高分析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也是終身學習的基礎,通過“快樂讀書吧”這一板塊,學生學會如何閱讀,就等于擁有了不斷獲取新知識的工具,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設定閱讀目標,明確閱讀目的,并向學生介紹不同的閱讀策略,如掃讀、精讀等,幫助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和目的選擇合適的方法。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在閱讀后進行反思,思考自己從閱讀中學到了什么,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夠深入,如何改進自己的閱讀方法。
1.做好閱讀時間管理
五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中的《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其深邃的思想內容和復雜的人物關系為小學高年級學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的絕佳機會。然而,鑒于《紅樓夢》的篇幅較長和內容較為復雜,將其納入小學語文教學,特別是在保證學生有時間在課堂上閱讀整本書的要求下,教師需要進行精心的時間管理和教學設計。啟蒙階段教師可以選擇《紅樓夢》中的簡單章節或摘錄,如著名的歷史典故、簡短的故事情節等,讓學生初步了解《紅樓夢》的背景和風格,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可在一周內完成;再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課程安排,選取《紅樓夢》中的關鍵章節進行深入學習。教師可以根據“雙減”政策下學生在校可用于閱讀的時間,合理分配每天或每周的閱讀量,在課堂上安排固定的閱讀時間,比如,每節語文課開始的10分鐘用于閱讀《紅樓夢》,有助于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同時確保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
2.培養自主閱讀習慣
三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中的《格林童話》是一本廣受學生喜愛的經典童話集,其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奇幻色彩,又蘊含深刻的道德教育意義,非常適合三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心理特點。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格林童話》中的經典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書名或封面預測故事內容,并鼓勵學生將故事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連接。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如果《灰姑娘》的故事發生在今天,你認為故事中的情節會有哪些變化?灰姑娘會如何使用現代的資源和技術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你最喜歡哪個角色?為什么?你從這個角色的行為和選擇中學到了什么?”鼓勵學生思考并在課堂上或小組內分享他們的想法和理解。或者實施閱讀項目“我的《格林童話》閱讀日志”或“格林童話角色扮演大賽”,既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有具體的目標和任務,又能通過寫作、演講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和參與度。
(三)以愛之名,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中,學生更容易發現閱讀的樂趣,從而激發和培養自身的閱讀興趣。良好的閱讀氛圍有助于學生形成持續閱讀的習慣,且當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通過共讀、討論等方式,學生還可以在閱讀過程中與他人分享感受和看法,增強情感交流。
開學初,教師可以向每位學生發放一個“閱讀樹”的模板(可以是紙質的或者是電子的,依據實際情況而定),讓學生將其放置在自己的房間或學習區域,然后明確閱讀任務的要求,如閱讀書目的選擇范圍、閱讀時間的記錄方式、心得內容的基本要求等,確保學生了解如何參與這一活動。學生每讀完一本書,就向教師匯報,并根據規定領取一片樹葉,然后在樹葉上記錄相關的閱讀信息和心得。完成后,學生將樹葉貼在自己的“閱讀樹”上,逐步“養大”自己的樹。教師可以定期檢查學生“閱讀樹”的進展,并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此外,教師也可以設立一些小獎勵,如樹葉數量達到一定數目時給予小禮物或榮譽證書,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當然,教師還要定期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樹”,讓他們講述自己的閱讀故事,展示閱讀成果。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還能為其他學生提供閱讀靈感。通過持續“栽培”自己的“閱讀樹”,學生能夠逐漸養成持之以恒的閱讀習慣,這對長期學習和成長非常有益。每個學生的“閱讀樹”都是獨一無二的,該種個性化的體驗能夠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參與感,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閱讀活動。
班級內部可以組建圖書角,學校提供“快樂讀書吧”書籍,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籍,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其閱讀興趣和習慣。教師還要同步成立小型的圖書管理團隊,負責圖書角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借閱登記、書籍整理、環境維護等;定期組織一些閱讀活動,如“每周之星”書籍推薦、閱讀分享會、主題閱讀討論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在班會或特設的分享會上介紹自己近期閱讀的書籍和心得,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如閱讀競賽或閱讀挑戰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并對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小獎勵,增強閱讀的趣味性。通過共同管理和維護圖書角,學生可以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和班級凝聚力。通過閱讀和分享,學生不僅可以獲得知識,還能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綜合素養。
(四)見微知著,升華學生閱讀情感
以“快樂讀書吧”板塊為基礎開展的整本書閱讀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和審美觀。教師要善于借助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感悟和升華,進而豐富其情感和內心世界。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三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中的《安徒生童話》廣受學生喜愛,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或播放動畫片的方式,向學生介紹故事情節。在故事講解結束后,教師提出假設性問題:“如果在寒冷的冬天,你遇到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你會對她說什么?你會怎么做?”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遭遇;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活動:一名學生扮演小女孩,另一部分學生扮演路人,通過模擬對話和互動,加深學生對故事情境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分享和討論,引導學生理解童話的中心思想和深層含義,完成整本書的教學。此類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情感,還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更深刻的社會價值和個人責任,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
再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鼓勵學生享受閱讀。六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中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講述了主人公尼爾斯的奇妙旅程,在閱讀之前,教師向學生介紹書籍的基本情況,并提出具體的閱讀任務:“尼爾斯到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人?”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有目的地搜索信息。然后教師向學生介紹思維導圖的構建方法,包括如何從中心思想開始,如何添加分支,以及如何用簡潔的關鍵詞和圖像記錄信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按章節或旅行的不同階段,逐步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每讀完一個章節或一個旅程段落,就在思維導圖上添加相應的地點和人物,以及與之相關的重要事件或個人感受。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學生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享受《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這一經典文學作品,還能在此過程中培養自己的信息整理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表達能力,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的深層次目標。
綜上所述,通過對“快樂讀書吧”項目的實踐分析,可以看出“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顯著成效,不僅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還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小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通過整合性、情境性的閱讀活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學生構建積極主動的學習環境。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三里店小學)
編輯:溫雪蓮
作者簡介:張星華(1985—),女,漢族,甘肅慶陽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