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重點強調核心素養的培育,并指出課程內容以學習任務群組織和呈現。教師通過提煉學習主題,設計學習任務,開展學習活動,聯動學習評價,指向單元核心教學目標的落實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在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中,完成貫穿單元始終的系列任務,在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習得方法、形成能力,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大單元教學的定義
大單元教學是以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運用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設計情境任務,整合學習資源、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習得知識和技能,并借助概念的遷移和協同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種課程組織形式和實施方式。
二、大單元教學現狀
對于廣大一線語文教師來說,根據2022年版課程標準要求進行大單元備課,設計學習任務、開展學習活動、聯動學習評價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經過一年多的大單元教學探索,目前在大單元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1.設計的任務情境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如制作家鄉風俗宣傳冊、創編班級科幻故事集、博物館講解員招募等設計活動,初看很吸引人,但因為教師精力、教學時間有限,最終只停留在紙上。
2.單元內的任務群設計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經過重組的教學內容應該側重教什么,如何進階,提高哪幾個核心素養,教師有些茫然。
3.任務群設計對學生的發展引導力不夠。學習任務的實施要幫助學生提高深度理解學習內容及遷移運用的能力。但目前一線教師提取單元下的大概念存在困難,缺乏專業的引領和指導。
三、大單元教學的設計策略
《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和呈現。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特定學習主題怎么提煉?下面以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為例來談設計策略。
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圍繞“觀察”主題,編排了《雪地里的小畫家》《烏鴉喝水》《小蝸牛》三篇課文,在課程內容上,屬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
(一)提煉單元學習主題
1.觀照單元人文主題。
仔細研讀教材,幾篇課文在指導觀察方法上各有側重:《雪地里的小畫家》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系;《烏鴉喝水》和本單元口語交際啟發學生用觀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小蝸牛》啟發學生觀察四季的變化;“日積月累”中的古詩《風》啟發學生可以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察自然景象。從教材的編排來看,在中段的學習中,還安排了三個單元關于觀察的學習,分別提出了留心觀察、細致觀察、連續觀察的要求。參照《課標》學業質量對1~2年級觀察的要求,依據學情,我們準確定位本單元對學生的要求:喜歡觀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參考對“觀察”的概念解釋,在此基礎上提取這樣的大概念:觀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必備能力。認真觀察周圍事物,可以豐富我們的表達。這就是學生學習本單元的意義所在:解決學生為什么學、教師為什么教的問題。
2.落腳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素養上。
除了參照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教師更要依據核心素養。語言運用是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低段的學生更需要教師挖掘語言訓練點,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本單元的幾篇課文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雪地里的小畫家》,作者在觀察的基礎上發揮想象,把小動物的足跡和“竹葉、梅花、楓葉、月牙”聯系起來,使課文語言富有詩意;《烏鴉喝水》以“烏鴉遇到困難—觀察思考—想出的辦法—結果”為線索講述故事,這樣講述故事的方法可遷移運用到《小兔運南瓜》的口語交際訓練中,習得講故事的范式;《小蝸牛》引導學生用以下不同句式說說自己觀察的一個季節。
句式1: ,已經是春天了。
句式2:春天, ,。
這些語言訓練清晰地指向培育學生的語言表達素養。基于以上對單元主題和課文語言訓練點的解讀,將整個單元的學習主題提煉為“學觀察,練表達”。學生觀察周圍事物是為了認識世界,豐富表達的素材,同時在課文的學習中主動積累語言,練習規范表達,培養語感。
(二)合理創設單元學習情境
《課標》強調創設真實而又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將語文學習和學生生活結合起來,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典型問題。因此,第八單元以“小小觀察員的發現”為總的任務情境,創設學習情境:“讓我們和課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學著觀察,當一名小小觀察員,準備一個觀察記錄本,把你觀察到的畫一畫或者拍一拍,貼一貼,仿照課文說一說吧!”在此學習情境下,將核心任務分解成四個子任務:雪地里的觀察、烏鴉與小兔的觀察、小蝸牛的觀察、詩人李嶠的觀察。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課堂上學生以小小觀察員的身份走進課文,跟著課文主人公一起觀察發現。課后這些“小觀察員”運用所學的觀察方法觀察周圍事物,記錄在觀察本上。這樣的學習情境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成果清晰可見,這樣的學習更有意義和價值。
(三)統整單元核心目標
本單元的訓練要點是培養學生尋找明顯信息的能力。關照學習主題、學習情境單元要素,單元核心目標統整為:
1.識記本單元必寫、必認生字,了解漢字“先中間后兩邊”“先外后內”的筆順規則。
2.能根據問題,找出課文中明顯的關鍵信息。
3.能借助課文插圖、聯系生活經驗讀懂課文。能根據不同的現象,思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4.懂得觀察的意義,產生觀察自然、觀察生活的興趣。遇到問題,通過觀察,積極思考想辦法。嘗試用簡單的圖文記錄觀察。
5.通過朗讀、想象、感受;積累生動優美的語言,借鑒課文的表達進行仿說,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五個教學目標之間彼此聯系,一脈相承,依循:識記—發現—理解—積累—遷移表達的學理邏輯。目標1是基礎,目標2是語文要素的落實,目標3、4、5致力于學生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培養。所以任務群備課下的單元教學設計,能夠把教學內容化繁為簡,有效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四)重組教學內容
一個單元就是一個相對獨立地、完整地落實核心素養的微課程。教師就是微課程的設計者,在此微課程中,教師需要對課程目標、教材內容、學生學情作深入分析,聯系多種學習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解構、重組、補充,最終形成整體的合力,助推單元核心目標的達成。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后,教師補充民間關于月亮的俗語,“初一看,像條線……”引導學生觀察時展開聯想,同時加深體會:觀察加上想象,使表達更有趣。在“用觀察來解決問題”這個任務群下,將《烏鴉喝水》和“口語交際”——《小兔運南瓜》整合,達成核心目標5。在學習《小蝸牛》后,教師補充繪本故事《一百只蝸牛去旅行》,使學生懂得什么是觀察。
(五)設計合理、相互關聯的學習活動
任務群下的單篇課文怎樣教?在單元核心目標的指引下,學習活動的設計更關注學習者本身,學習活動的設計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最終達到遷移、仿說。大單元教學,就是要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路徑的相同之處。教師要利用求同存異的統整思路,在四個任務群下設計四個學習活動:1.根據問題,尋找信息。2.小小觀察員說發現。3.領會觀察的方法。4.拓展仿說練表達。
筆者用圖表的形式清晰呈現如下:
活動一:根據問題,尋找信息
活動二:小小觀察員說方法
活動三:領會觀察的方法
活動四:拓展仿說練表達
活動一讓學生根據主要問題在文中尋找信息,落實單元訓練點。活動二通過特定的任務情境,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動手實踐,探尋現象背后的原因,關注學生思維的訓練,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向深層次發展。活動三旨在教給學生具體可行的觀察方法,充分實現每篇課文的教學價值,最終達成單元核心任務之一——學觀察。活動四基于文本,通過課堂上的拓展仿說培養學生的良好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
以上四個學習活動由淺入深,緊扣單元學習主題——學觀察,練表達,有效落實單元核心目標,讓學習真正看得見。同時對本單元主題“觀察”有了深入、持久的理解。
學習任務群理念下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對一線教師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它帶來的是一場教與學的變革。但是,只要能夠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深入思考“為什么學”“學到什么程度”“怎樣學”,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新概念和新挑戰也就成了一線教師專業發展的契機。
(作者單位:蘭州市城關區秦安路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