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最關鍵的理念就是“核心素養”,它包涵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以及審美創造四個方面。神話是一種傳統的文學體裁,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活動,是處于蒙昧時代的遠古人民對世界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其最突出的特點。
學生學習神話,既可以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悠久燦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又可以放眼世界,拓寬文化視野。神話人物形象鮮明,學生深入品味語言,仿說表達,既能培養語感,又能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神話想象神奇,深度契合小學生的心性,既能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豐富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又能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入選教材的神話,故事情節都是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展開敘述的,非常適合用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小學神話教學實踐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才能煥發新課程標準之光,可采取以下具體策略:
一、多階定位目標,對焦核心素養
神話的教學目標不能只按普通文本制訂,而要對焦“核心素養”四方面內涵,緊扣神話文本兩大特點,遵循教材編寫意圖(單元要素),深入解讀文本的內涵和表達特點,“素養—文體—單元—文本”多階定位和架構,才會更合理準確,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方面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
如《普羅米修斯》一文,所在單元閱讀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入解讀文本會發現,文本主要通過兩方面來塑造普羅米修斯的英雄形象:(1)普羅米修斯的想法、行為、語言、神態,特別是面對懲罰的表現;(2)次要人物火神的語言和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行為襯托。
因此,教師可參照“素養—文體—單元—文本”四階要求(特點),制訂的教學目標如下:
1.學習課文生字詞。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按起因、經過、結果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同時能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象。
4.能結合故事中最觸動自己的情節,與同學交流心目中普羅米修斯的形象,并感受課文是如何塑造普羅米修斯的英雄形象。
5.能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講給他人聽。
《精衛填海》選自《山海經·北山經》,故事語言非常凝練,只有原因和經過,沒有結果;故事簡短卻充滿神奇的想象,精衛堅韌執著的形象非常鮮明;課文插圖中精衛的動作和神態,特別是面對洶涌澎湃的東海時堅毅的目光,也生動地展現了精衛的英雄形象。落實核心素養四方面內涵要求,兼顧神話和單元要素,可制訂教學目標如下:
1.學習課文生字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結合注釋和插圖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生動講述精衛填海的完整故事。
4.能結合故事和同學交流自己心目中精衛的形象。
略讀課文《猴王出世》選自名著《西游記》第一回,位于五年級下冊“走近中國古典名著”單元,文本具有相對濃厚的文言色彩,其單元要素為:“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學習寫讀后感”,參照“素養—文體—單元—文本”四階要求(特點),可制訂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生字詞。
2.默讀課文,遇到不理解的語句,聯系上下文,結合已有閱讀經驗或影視資源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繼續往下讀。
3.初步感受古典名著的語言特點和神話故事中豐富的想象力。
4.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石猴出世及成為猴王的經過,能結合課文內容與同學交流石猴的神異出眾。
5.課外拓展閱讀《西游記》整本書。
二、精準確定“經緯”,涵養核心素養
(一)“神奇”“人物”雙線同行,織就課堂教學經線
“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是神話的兩大特點,課堂教學以這兩條線為抓手展開,不但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還能去除課堂“枝蔓”環節的干擾,使課堂教學刪繁就簡,重點更加突出,學習效果自然就好。“神奇的想象”這一特點是顯性的,比較容易感受,課堂教學時一般可在初讀環節,把握故事主要內容后由學生自行交流。而“人物形象”潛藏在語言文字背后,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才能體悟,可在精讀課文時緊扣語言文字讓學生多方位感受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內涵,同時感悟神話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師通過創造性講故事(演課本劇)環節讓學生展現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傳承故事,從而達到全面涵養核心素養的效果。
先抓“神奇的想象”,還是先抓“人物形象”并不能一概而論,這要結合具體文本的特點而定,既可以“神奇的想象”線→“人物形象”線,也可以“人物形象”線→“神奇的想象”線,有時還可以“神奇的想象”“人物形象”雙線同時并行。如《普羅米修斯》“神奇的想象”“人物形象”兩線相對獨立,教師可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后交流:故事的哪些地方讓你覺得神奇?接著以“故事中給了普羅米修斯怎樣的評價?(英雄)文中的哪些地方讓你覺得普羅米修斯是個英雄?為什么”這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人物形象,并及時發現并總結故事中塑造普羅米修斯英雄形象的方法。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復述故事,并議一議“故事為什么創造普羅米修斯這個英雄形象”,進一步探究人物形象的文化含義,同時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英雄神話的興趣。《羿射九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根據文本特點均可以采取這樣“神奇的想象”線→“人物形象”線的縱式課堂模式。
《猴王出世》一文中,故事通過“石猴出世”“探水簾洞”“拜為猴王”三個情節,把石猴(猴王)的形象塑造得極為突出,可先感受人物形象,再回讀課文感受情節、人物,尤其是石猴(猴王)集“猴”“人”“神”為一身的神奇想象。
而《盤古開天地》這個神話,“神奇的想象”線和“人物形象”線緊密結合,不宜強行縱切,更適合采取雙線并行,橫切再小結的課堂模式。初讀課文時,教師根據插圖提示把課文分成“沉睡”“開天辟地”“頂天立地”“化為萬物”四個部分,把握主要內容之后,就以主問題“盤古都做了什么?他的行為引起了天地的哪些神奇變化?你感受到了他什么樣的形象”分別引導學生學習故事的四個部分,最后引導學生回讀全文,并提問:“故事中的哪些地方讓你感到很神奇,盤古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樣的,古人為什么創造這樣一個神話?”
(二)核心素養四方面內涵并重,織就課堂教學緯線
教師明晰課堂教學經線后,每個教學環節該通過語言文字進行哪些方面的涵養和練習,即課堂教學的緯線在哪兒,這就要依照核心素養的四方面內涵來確定了。每個教學環節都應當深挖資源,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1.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朗讀環節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初讀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環節,可著重培養學生的捕捉、歸納和概括信息能力;在深入學習故事、感悟人物形象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的分析和創新能力;在總結課堂時要培養學生的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
如把握文章《精衛填海》的主要內容時可這樣引導:故事中有幾個人物?文中哪幾個關鍵的(動)詞寫出了故事的起因和經過?(游—溺—銜—堙)【訓練捕捉關鍵能力】
你能根據這幾個字的提示,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嗎?【訓練概括能力】
在深入學習環節,可啟發:精衛填海會遇到哪些方面的困難?當時的天氣怎樣?木石從哪里來?東海有什么樣的變化?面對困難,精衛是怎樣的表現?你能大膽想象,豐富細節,補充結局,把故事講得更生動嗎?【訓練分析、聯想、想象、創新能力】
在總結環節,可讓學生思考,精衛一只小小的鳥兒,為什么她的故事被歸類到“英雄的故事”?(因為她堅韌執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中國神話中還有哪些人物身上也有這種品質?(夸父、大禹……)人們為什么創造這些英雄人物形象?(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涵養學生的歸納、推理等抽象思維】
最后,教師要求學生邊想象課文中的情節,邊朗讀。【培養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為畫面的形象思維能力】
2.關注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神話類課文和其他課文一樣,承擔著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即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任。神話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相關重點段落或表達生動詩意的地方要引導學生“細嚼”體悟,探究人物內心,感受人物品質,提升閱讀能力;解碼語言規律,仿說表達,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如《普羅米修斯》一課中敘述“鎖”這個細節充分表現了普羅米修斯頑強不屈的英雄意志,要引導學生細悟:這里寫宙斯用哪中手段懲罰普羅米修斯?能用故事中的哪個字概括?(鎖)怎樣地“鎖”?(死死地鎖)怎樣地“鎖”,才是死死地鎖,能聯系上下文說說嗎?(補充資料:縛住普羅米修斯的是一條永遠掙不脫的鐵鏈,他的胸脯上還釘著一顆金剛石的釘子)“日夜遭受風吹雨淋的痛苦”讓你想到了怎樣的畫面?在如此嚴厲的懲罰面前普羅米修斯是怎樣的表現?從中你讀到了英雄怎樣的品質?教師可以讓學生透過人物的處境和表現讀懂人物的信念與追求。
3.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神勇、追求光明的盤古,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衛,為民造福的普羅米修斯,拯救世界的女媧……神話想象神奇、浪漫,人物身上往往凝聚著正義、勇敢、超能力等美好品質和本領;故事中更是寄托了人們最樸素的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等美好愿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通過神話情節之美、人物形象之美、蘊含在故事中的情感之美、敘述故事的語言之美,調動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情操得以陶冶,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得到提高。
4.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教師要有意識地在學習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充分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拓寬文化視野,在對比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悠久燦爛和博大精深,并積極傳承,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引導學生多讀神話,并愛講神話故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三、依托“主題”“對比”,提高核心素養
神話文本在小學教材中的篇幅有限,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嘗試將課上習得的神話閱讀方法用到課外神話閱讀中去,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唯有如此,神話教學的價值才能最大化。所謂的“主題”式拓展閱讀可以是同一本書或同一題材的神話拓展閱讀,如學了《精衛填海》推薦閱讀《山海經》;學了《猴王出世》要求課外閱讀整本《西游記》;學了《盤古開天地》推薦閱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對比”式閱讀既可以是中外同一題材的擴展閱讀,又可以是古(文)今(文)的對比閱讀。比如,學了《普羅米修斯》可以推薦與閱讀鏈接中的《燧人鉆木取火》進行對比閱讀,感受兩者對火的起源的不同解釋,從而感受不同的民族文化;學了《普羅米修斯》還可以推薦閱讀古希臘和歐洲的其他英雄神話。《盤古開天地》與《三五歷紀》中的《開天辟地》,課文《女媧補天》與《淮南子》中的《女媧補天》等,進行古今文本對比閱讀,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古今文字不同的表達風格和表達效果,還可以感受古今文化的變遷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悠久和燦爛。
神話課外的拓展閱讀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視野的擴寬;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對古今中外的神話或故事人物進行對比,在增加文化自信的同時,探究不同故事后面所代表的文化,進一步激發閱讀、傳承神話的興趣,讓核心素養得到全方位滋養。值得一提的是,課外拓展閱讀必須定期反饋,實效才會更佳,形式可以是神話故事會、手抄報、讀書筆記、神話人物思維導圖展、連環畫展等。
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提高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出發點,也是終極目標,只有堅守語文課程的本質,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小學神話教學實踐方能實現科學性和高效性,煥發出新課標熠熠之光!
(作者單位:連江縣實驗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