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 何振革 安平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重要內容。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全國第一個以“生態”命名的高職院校,也是廣西區域內唯一一所林業類職業技術院校,它始終以培養生態人才為己任,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生態、人文、科普”的生態文化特色和“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價值追求的育人格局,全面培養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學校以生態文化育人價值體系,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鍛造了優秀教師團隊、建設了優質教學資源平臺,其育人理念及育人模式具有較大影響力,生態文化品牌推廣成效顯著。
關鍵詞:高校;生態;文化;實踐;成效;經驗
中圖分類號:G649.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5(a)-0130-05
The Microcosm of University 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aking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Education
TANG Hong, HE Zhenge, AN Ping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Guangxi, 545004,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Five in One" initiative.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s the first vocational college named after "ecology" in China, is the only fore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 Guangxi region. It has always taken cultivating ecological talents as its responsibilit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and forming an ecologi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ecology, humanities,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an educational patter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gree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alues. It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es staunch believers, active disseminators, and model practitioner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as. The school has established an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value system, which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forged an excellent teaching team, and built a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 platform. The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model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and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brand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logy; Culture; Practice; Efficiency; Experience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1]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3];2023年6月28日,全國人大黨委會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職能,應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1 文化育人背景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資源稟賦。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西時指出“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要在“推動綠色發展上實現更大進展”。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位于具有“工業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業最強”美譽的柳州市的北部生態新區核心區,是全國第一個以“生態”命名的高職院校,也是廣西區域內唯一一所林業類職業技術院校,先后榮獲“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校”“中國(南方)現代林業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單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普基地”“廣西林業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學校創辦于1956年,前身為廣西林業學校,可追溯至1940年,由著名農學家、教育家馬保之先生在柳州市沙塘成立廣西農事試驗場;辦校歷史悠久,科研成果豐碩,積累大量的林業辦學成就;保存完好的古樹名木和歷史建筑,文化積淀深厚,生態文化凸顯,是學校的精神命脈。學校立足發展特色,結合實際情況,始終以培養生態人才為己任,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生態、人文、科普”的生態文化特色和“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價值追求的育人格局,全面培養生態文明思想[4]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學校在“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中,將生態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發展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出了“生態、人文、科普”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擘畫了生態藍圖,為推動邊疆民族地區教育,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積極服務“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地培養著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 文化育人實踐
學校秉承“樹木樹人,知行合一”的校訓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學校精神,形成“立德樹人、服務發展、生態風格、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構建“以生態技術為龍頭,以工程技術為主體,以管理服務為兩翼”協調發展的專業體系,扎實推進生態文化的培育和文化育人體系建設,全方位打造生態文化品牌。
2.1 喚醒思想自覺,培養生態文化的堅定信仰者
學校立足“大思政”,抓住“綠色、健康、可持續”生態文明價值觀培養主線,構建了生態文明教育的“生態系統”。堅持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目標,構建了文化、課程、實踐、校企、校際“五維一體”的育人體系,全域、全課程、全師資開展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大思政”格局[5]。一是建立“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生態文明育人機制。將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修訂了55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360門課程的整體設計,共建研學課程32門,建設生態文明教育特色思政課,建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生態文明研學課程,實現了全課程育人改革創新。還專門組建課程教學團隊,成立了生態文明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編寫《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教材,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生態文明特色思政課。二是打造“多元協同,開放創新”多軌運行的生態文明育人格局。針對職業院校生態文明素質培養普遍存在的全方位育人“聚焦難”、全課程育人“貫通難”、全領域育人“協同難”、全師資育人“聚力難”的問題,學校立足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優勢,多年來一直堅持生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模式。比如,搭建“大課堂”,開展森林保護、綠色低碳生活等科普“大課堂”;打造“大平臺”,通過校企共建生態博物館等科普實踐基地100多個(國家級4個),森林(自然)教室100個;促進“大協同”,建成廣西現代林業產業學院、廣西綠色家居產業學院、廣西生態職院、北控水務產業學院、綠碳建造產業學院、廣西農林數字商貿產業學院、廣西現代園林園藝產業學院等8個產業學院和1個鄉村振興學院,1個生態博物館、3個生態體驗館,形成了校內、校企、校際大協同育人格局。將生態文明思想融入人人學、時時學、全過程學的育人體系,喚醒思想自覺,培養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6]。
2.2 增強責任自覺,培養生態文化的積極傳播者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學校所在地沙塘鎮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農都”。“農都”精神薪火相傳,激勵一代代師生以傳播生態文化為己任,不斷豐富學校的人文、科普內涵。一是凝練文化綱領,提升生態文化自信。2020年,學校重構生態文化標識,凝練了“樹木樹人、知行合一”的校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學校精神,“立德樹人、服務發展、生態風格、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選定了校歌、校樹、?;?、校徽、校旗等生態文化標識。比如,學校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語出清代鄭板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笔橇暯娇倳洝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踐行,“咬定青山不放松”體現了該校師生從事綠色事業、扎根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精神面貌,表達了學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就在生態中”的韌勁,為教育事業、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全部力量的態度與決心;校歌引用梁希之詞“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新中國的林人,同時是新中國的藝人”,在校園內被廣為傳唱;校樹黃花梨,釋義:生態滋長、百年成材、溫潤格高、獨具匠心,與校訓“樹木樹人、知行合一”高度契合,比喻每個學生都如自然生態滋長而生的黃花梨,經過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必將大放光彩,價值非凡。二是擦亮環境名片,傳播生態文化理念。學校校園環境優美,百年古樹成群,四季鳥語花香,有1.8萬畝以馬君武先生名字命名的君武森林公園,校園建設和君武森林公園融合一體,君武森林公園2010年榮獲“國家3A旅游景區”及“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稱號;2022年,為更好地傳播和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推動“林業+旅游”“教育+旅游”融合發展,學校又在主校區積極創建國家4A級景區校園,緊緊圍繞國家4A級旅游景區創建標準和質量要求,依托校內自然生態和人文資源,通過教旅融合的模式,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公共服務,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全力打造集生態性、知識性、科普性于一體的旅游景區[7]。景區按照“兩軸三區六園十九景”的空間布局,創建有自然保護地科普館、木材標本科普館、中草藥科普館、無人機及數字林業館、林業智能物流體驗館、生態研學基地等22個類型多樣的研學場館,以及古樹名木園、溫室淘花園等生態體驗景點,實現觀賞游覽、科普研學豐富多彩。2023年11月,各項創建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順利通過國家4A級旅游景區驗收,生態環境名片影響愈發凸顯,年吸納區內外游客、生態科普研學者50萬+,潛移默化地傳播著生態文明思想。
2.3 提升行為自覺,培養生態文化的模范踐行者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養生態文明思想的模范踐行者,將生態文明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8]。一是依托專業特色和專業優勢,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工作。不負青山方得“金山”,作為一所盛產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學府,學校始終把田園與校園有機聯結起來,變“輸血”為“造血”,近年來培養了一大批農林方面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他們不斷成長為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在八桂大地譜寫了鄉村振興的“生態模式”,涌現出了“全國脫貧攻堅優秀個人”齊書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首屆“扎根基層工作獻身林草事業”優秀畢業生、第一批“最美林草科技推廣員”榮譽稱號獲得者吳藝梅等優秀學子。先后選派28名第一書記,4名工作隊員到廣西來賓市金秀縣開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選派20支科技特派員團隊深入農村與農戶、林業企業開展結對幫扶,為當地種養大戶和合作社提供產業發展咨詢、產業科技攻關、項目示范推廣、實用技術指導及培訓等方面的服務,培養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田專家”“土秀才”“鄉土科技帶頭人”。據統計,自2015年以來,該??萍继嘏蓡T團隊開展科技服務200次,實地科技服務600天,培訓農民超5 000人次,實現服務對象年人均增收1 500元,在八桂大地譜寫鄉村振興的“生態模式”。二是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規范生態文明行為。學校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每年舉辦“世界野生動物保護日”“愛鳥周”“生態日”“環保時裝秀”等系列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積極倡導鼓勵低碳綠色生活方式,開展無煙校園、垃圾分類等活動,規范師生生態文明行為,做生態文明思想的模范踐行者。同時,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廣泛發揮生態志愿服務隊的重要作用,每年專題部署暑期科技文衛“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多年來參與志愿服務人數達3萬人次,累計志愿服務超29萬小時。值得一提的是,為做好生態文化引領和價值導向的功能,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文化傳播載體,通過鮮活的人物形象、真實的先進事跡,將抽象理論形象化、人格化,在激起學生情感認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根植于學生的思想意識之中[9]。學校從2018年開展“生態好青年”大學生榜樣人物評選,傳遞青春正能量,2022年為了擴大該獎項的影響力,學校將表彰范圍從學生層面擴展到師生層面,開展了“生態美”年度人物評選活動,評選出德行端正、品學兼優、才藝突出、創新突破、技術能手、卓越貢獻的“年度人物”,通過榜樣人物的力量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學校大思政教育的不斷深化和推進。
3 文化育人成效
學校以生態文化育人的價值體系,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鍛造了優秀教師團隊、建設了優質教學資源平臺,育人理念及育人模式具有較大影響力,生態文化品牌成果推廣成效顯著。
3.1 創新生態文明育人體系,受眾素養提高
一是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學校已培養各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超14萬人,連續20年榮獲“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突出單位”稱號。涌現出全國脫貧攻堅優秀個人2人、最美林草科技推廣員1人、廣西五一勞動獎章2人等一批優秀學生。二是鍛造了優秀教師團隊。培養了一批優秀教師,獲廣西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團隊1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教學名師2人,全國生態文明教育先進個人3人,省級以上教學名師1人,廣西林業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個人3人,廣西優秀教師2人。成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室和“兩山”理論研究院,專門研究生態相關科研課題。三是擴大了科普服務群體。學校依托研學基地、君武森林公園、廣西生態科普苑開展生態科普活動,年均社會受益人次超50萬,影響越來越多人成為生態文明思想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3.2 “生態專業化,專業生態化”,辦學特色鮮明
一是專業體系呈現“以生態技術為龍頭,以工程技術為主體,以管理和服務為兩翼”的格局。學校立足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設有林業工程學院、園林與城鄉規劃學院、生態環境保護學院等11個二級學院,開設林業技術、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管理、生態環境修復等55個招生專業,其中國家重點建設專業4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專業3個。二是生態產教融合不斷深化。校內設有教學實驗林場、調查規劃設計院等教輔部門;校外與印尼金光集團、中廣西高峰林場等300多家大型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開展合作辦學;此外還先后成立了具有生態特色的廣西現代林業、廣西綠色家居等多個產業學院,協同育人,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10]。
3.3 構建主流核心價值,社會影響深遠
一是學校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學校以生態文化為特色的育人理念得到各界認可,國家林草局等領導多次到校指導工作,對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給予高度評價;中國(南方)現代林業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單位,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等區內外高校到校交流學習;人民網、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多次宣傳,學校官微2021—2023年排名全國高職高專百強,外宣成效顯著,官方抖音號在全國高職高專排名前30。在“學習強國”平臺推出“樹木樹人 知行合一”的校訓釋義和校歌《林鐘》MV,校歌在校園內廣為傳唱。二是形成榜樣引領,賡續傳承生態文化。學校以生態文化為主題開展的“生態美”年度榜樣人物評選活動,評選出具有德行端正、品學兼優、創新突破的榜樣人物。比如,2023年評選出的林業工程學院學生黃遠義,不僅品學兼優,也是2023年“十佳八桂好網民”,他利用自身的“網紅流量”,助力鄉村振興,幫助家鄉百色果農銷售芒果。榜樣人物展現學校新風,是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代代傳承,能更好地弘揚生態文化;講好生態故事、傳播好生態聲音,使學校朝著高質量發展的辦學方向不斷前進。
4 經驗總結及應用推廣價值
當前,全國各地職業院校發展正邁進穩定規模、提高質量、辦出特色的關鍵時期,各高等職業院校各項事業發展需要精神文化的接續和傳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實踐,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生態文化”立足學校特色,展現學校新風,是學校文化自信的體現,更是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一道獨特風景線。“生態文化”已成為具有辦學特色的思政實踐教育精品文化品牌,其經驗具有可借鑒意義。
4.1 規劃先行,擘畫生態文化藍圖
學校在“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中,將生態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發展建設的重要內容,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生態文明教育,圍繞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建設具有生態特色的校園文化,促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同時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在“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中,將生態文明培養納入課程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了生態文明培養體系,同時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個專項規劃單獨成篇,進一步提出以“生態、人文、科普”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11]。為充分發揮文化的育人功能,學校還制定了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長效機制,每年細化文化建設具體實施方案,開展全校踐行生態文化專項行動,營造校園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使學校精神、辦學理念融入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各環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學校將文化建設項目納入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按季度對重點項目進行督辦,確保了項目建設按期按質推進。
4.2 構建保障機制,凝聚育人合力
學校高度重視“生態文化”品牌的創建工作,為保障相關文化項目的建設,學校每年作出年度預算,為文化建設項目在經費上給予充分保障。同時,在文化項目創建過程中,立足學校師資和專業特點,充分整合了學校特色資源,“一兵一卒”“一點一滴”都是師生共同策劃、團結協作完成。比如,在重構學校標識時,向全校師生、校友群,以及社會廣泛發起征集活動,通過群策群議的方式,收集整理具有生態特色的標識文化。再如,在“生態美”年度榜樣人物頒獎典禮活動中,充分發揮各學校專業優勢,組織數媒專業師生對評選出來的榜樣人物進行先進事跡拍攝錄制;組織人文素養專業師生撰寫頒獎詞和主持詞,對每一句禮贊仔細斟酌;組織工藝與藝術設計學院師生參與Logo設計,最終以一片代表生態特色的樹葉Logo展示“生態美”三個字。在這些文化活動的呈現過程中,學校師生共同參與,發揮教師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讓生態文化建設實現上下貫通、聯動工作機制,形成育人合力,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建設實踐局面,破解全員育人難題。
4.3 堅持守正創新,彰顯學校特色
春秋代序,歲月如歌。學校歷史悠久,從1940年廣西省立柳州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到1956年獨立辦學的廣西柳州林業學校;從一所普通中專,到國家級重點中專,再升格為全國第一所取名“生態工程”的高職院校;從建校初期的2個專業、43位教職工、262名學生,發展到現在的55個專業、1 000余名教職工、近2萬名學生。歷經風風雨雨,變的是發展,不變的是生態文化,始終一脈相傳。學校先后榮獲了首批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全國林草科普基地、中國(南方)現代林業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單位(國家職教示范集團)、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校、自治區文明校園、自治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自治區特色高校、自治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廣西珍貴鄉土樹種良種培育中心等諸多榮譽,每一項榮譽背后,都具有鮮明的生態特色。
5 結束語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生態文化品牌創建的生動實踐,順應了時代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全面培養的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不僅對提高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更對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具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劉建榮,邱浩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6):82-87.
[2] 楊大威,楊星辰.增強和堅定四個自信 奪取新的更大勝利: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1):1-7.
[3] 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嚴陽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邏輯與路徑[J].林區教學,2024(1):1-5.
[5] 成潔萍.文化引領下大學高質量轉型發展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24):7-9.
[6] 張可,陳澤湘,榮健翔.精神文明建設視角下湖南普通高校體育文化的研究[J].體育科技,2022,43(6):149-151.
[7] 陳亞男.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內涵、邏輯與路徑[J].學園,2023,16(31):4-6.
[8] 李嶸.山西省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發展比較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5):120-124,128.
[9] 劉彩娜,劉楠楠.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文化育人提升機制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8):104-106.
[10]丁靈芝.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文化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9(5):98-104.
[11]張羽璽.高校文化生態系統的創新與發展[J].山西青年,2021(15):144-145.
作者簡介:唐洪(1984-),女,重慶人,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文化宣傳。
通信作者:何振革(1981-),男,廣西柳州人,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通信郵箱:593605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