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笑伊
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制作酒的記載。自古以來,酒就被視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悠久獨特的酒文化與中國文學也有著深厚的淵源。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酒文化為中國文學提供了豐富的色彩,也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傳承和發展。在《漢書·東方朔傳》中,就有“銷憂者莫若酒”這一記載,深刻地體現出酒在西漢時期的地位。東漢以來,酒文化開始盛行。曹操酒過三巡后詩興大發,作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歌行》)之句,寥寥幾字盡顯曹操的豪邁大氣。更有不滿于魏晉社會風氣的飲酒抒情的“竹林七賢”。而陶淵明則是真正大量以酒入詩、以詩融酒的第一詩人。
陶淵明不僅是田園詩的開創者,更是詩酒文化大規模發展的始祖。在陶淵明的詩歌中,酒是他創作中的重要部分。他不僅大量寫詩酒文化,更以酒為題,深刻地將酒文化融入詩歌創作中,借此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思想。陶淵明以酒為伴,借酒消愁,也通過酒來表達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見解。他將酒、詩以及美好的田園生活進行融匯,來獲取心靈的豁達,同時也造就了其獨樹一幟的田園美學思想。其酒詩中的意象和精神對于后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一、陶淵明與酒的結緣
中國對于酒的起源有多個傳說和記載,相對具有科學性的有兩種:一種是《說文·巾部》中記載的杜康造酒說,另一種是《呂氏春秋》和《戰國策》中記載的儀狄作酒說。此外,《河北省酒文化志》中所述,根據考古學的發現并結合周邊地區的文物佐證,可以斷言:中國的酒文化溯源于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磁山文化時期。這一歷史發現再次證明中國酒文化的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文學與酒也自然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魏晉時期的詩酒文化
酒不興于魏晉而昌于魏晉,魏晉六朝是“中國人生活史點綴著最多的悲劇,富于命運的羅曼司的一個時期”(宗白華《宗白華全集》)。魏晉時期對于酒管理的松弛,讓這一時期的釀酒工藝的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齊民要術》中對當時的釀酒工藝就有總結記錄,并有《造神曲并酒》《白醪曲》《法酒》等篇目來介紹釀酒的技法。此外,在動蕩的社會背景下,酒也成為人們發泄的工具。
由于士族的勢力不斷壯大,酒通過士族文人之間的交流傳播開來,故此飲酒也就成為當時社會的潮流,并出現詩酒文化的萌芽。曹操在《短歌行》中作“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江統在《酒誥》中寫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馀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可見無論是官紳貴族還是布衣百姓對酒文化的喜愛都頗為深切。
(二)陶詩與酒的淵源
陶淵明現存詩歌百余首中,與酒相關的就有五十六首,其中不乏大量以酒為題的篇目,足可以見陶淵明詩歌與酒的密切聯系。在陶詩以前也有許多與酒結緣的文學作品。《詩經》作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其中就有部分篇目以酒入詩,如“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小雅·鹿鳴》),再如“君子有酒,旨且多”(《小雅·魚麗》)等。總之,酒在《詩經》中成為一種情感寄托。阮籍醉酒賦詩、嵇康醉后狂歌、劉伶醉臥酒池等,也都是在酒的熏陶下情感得到釋放。
東晉末年,社會動蕩頻繁,陶淵明出于對仕途的無望選擇了歸隱田園。在他的田園生活中,寧靜是最突出的體現,酒也成了他隱逸生活的陪伴。
儒道文化在陶詩中也深有體現。《論衡》中記載:“傳語曰:‘文王飲酒千鐘,孔子百觚。”孔子也在《詩經》中反復強調“君子有酒”。《尚書·酒誥》中對飲酒的德行有云:“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越庶國:飲惟祀,德將無醉。”陶淵明從小就學習儒家經典,儒家思想自然深深貫徹在他的腦海中。他在《飲酒二十首》其十九中寫道:“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可見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陶淵明形成了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道家思想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念同樣與陶淵明飲酒思想形成了融合。《歸園田居五首》其一中有這樣的描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詩中描述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深深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陶淵明恪守儒家的酒德文化,同時也追求道家的逍遙自在。儒道思想在陶淵明的生活和詩作中得到了深切融合。
二、陶淵明詩酒文化的品鑒
袁行霈先生在《陶淵明研究》中說:“陶淵明飲酒是飲出了‘深味的,他對宇宙、人生和歷史的思考,他的哲學追求,那種物我兩忘的境界,返歸自然的素心,有時就是靠著酒的興奮與麻醉這雙重刺激而得到的。”從陶淵明的詩酒創作中便可以看出有不同層次的情感表達。
(一)從酒詩中尋青年壯志
陶淵明早期的創作并不多,他在《雜詩十二首》其五中這樣寫道:“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這首詩借雄鷹展翅高飛抒發自己青年的雄心壯志和豪情滿懷的人生理想。這種人生感悟在他的酒詩中也深有體現。
陶淵明在《雜詩十二首》其一中寫道:“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首詩雖寫于詩人晚年,但從詩中的把酒言歡,以酒會友的場面來看,青年時期的詩人飽含積極樂觀的心態,字里行間抒發了及時行樂的情感。酒作為抒發情感的加持,將理想抱負同自我勉勵真切流露出來。
陶淵明在《詠荊軻》中寫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詩人以荊軻的慷慨之舉抒發了心中的無限惋惜和對強權政治的痛恨。“飲餞易水上”以飲酒餞別襯托出荊軻“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勇氣概。
(二)從酒詩中感中年隱逸雜情
中年時期是陶淵明詩歌創作最豐富的階段。所謂人生的變故會使人的情感發生轉變,這一時期他經歷了喪偶、辭官、歸隱等,不同的苦楚使他的詩歌創作達到更高層次的升華。我們能從其《飲酒》系列詩中深刻感受到。
陶淵明在《飲酒二十首》其一中寫道:“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人生無常、起伏不定的感慨,以及借酒消愁、追求心靈解放的愿望。酒在這里成為陶淵明消遣心中苦悶、追求寧靜生活的媒介。
陶淵明在《飲酒二十首》其二中寫道:“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茍不應,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這首詩圍繞善惡展開,從“積善”和“善惡”的對比描寫中揭示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道德觀念的質疑。酒在這里成為陶淵明批判現實、抒發情感的工具。
陶淵明在《飲酒二十首》其七中寫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秋菊佳色,詩人借酒助興,怡然自得。“忘憂”和“遺世”的結合也同樣暗含了詩人愿想“大濟于蒼生”,結果由于政治的黑暗無奈歸隱山林的“獨盡”的孤寂落寞之感。
酒詩在這一時期展現了詩人對世俗社會的不滿和批判,更流露出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在世無所需,唯酒與長年”,陶淵明在《讀〈山海經〉十三首》中也以酒表達了對無憂無慮、寧靜淡泊的田園生活的追求。
(三)從酒詩中品晚年曠達
陶淵明對虛偽的官場充滿諷刺,因此“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使得他的晚年生活貧困交加,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悲觀,依然回歸自然,堅持本心,創作了許多抒發人生感慨的詩句,感嘆世事無常,時光飛逝。
《乞食》有云:“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陶淵明由于晚年生活窘迫,家中沒有存糧,只能出門找人借。詩中說到朋友理解他的處境,不僅借給他糧食,還邀請他暢飲。全詩既道出陶淵明晚年的生活寫照,也揭示了其喜酒,以酒為樂的豁達的人生態度。
《九日閑居》開篇題:“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陶淵明作此詩時已年過半百,又逢“重九”,秋菊滿園想要開懷暢飲。晚年的清貧生活并沒有使他意志消沉,而是轉變為對人生的慨嘆,對平淡的向往。酒在陶淵明的晚年成為情感的寄托,酒詩也道盡他心中對世事的深情。
三、從陶詩中品鑒酒的意象
陶淵明酒詩的融合,表現在詩中有酒,酒中有詩。詩中有酒自不必多說,而酒中讀書賦詩。他的詩中所展現的意象主要包括植物、動物和季節。
植物意象在陶淵明的酒詩中,以菊和松居多。其中菊作為高潔品質和超凡脫俗的象征經常出現。在《飲酒二十首》其五中陶淵明這樣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在這里被賦予了高潔的象征,詩人在東籬下采菊不僅是對自然的欣賞,更是對高潔品質的追求,同時也象征詩人內心的超脫,形成了一種無我之境。他在《飲酒二十首》其十四中寫道:“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陶詩中松常常作為表達自己堅貞不屈的象征,松與酒的結合更加映照了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
在陶淵明的酒詩中,鳥是最重要的動物意象。“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園田居五首》其一)象征自己離開仕途,重歸田園的美好。《飲酒二十首》其五中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飛鳥”象征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也就是他所追求的自然,即“返還本心”。《飲酒二十首》其四中的“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失群鳥”找不到自己的棲息之處,象征對人生迷茫和孤獨。總之,鳥在陶淵明酒詩中既代表自由,也象征孤獨,深刻體現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對超凡脫俗的藝術境界的追求。
季節的意象在陶淵明酒詩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春代表萬物復蘇,這與陶淵明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生活態度相契合。《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中的“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春天和美酒相互映襯,表達出詩人對自然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夏天既是炎熱的季節,也是人們歡愉的好時光。陶淵明在《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中寫道:“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夏季在耕作閑余讀書,把酒言歡,遠離世俗的喧囂,怡然自得,給詩人的生活帶來歡樂和滿足。秋是收獲的季節,但更多的是代表傷別、感嘆、懷人、思鄉。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五首》其五中寫道:“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日暮將至,詩人游興未盡,于是返還家中飲酒作樂,趣味盎然,而實則感慨時光易逝,人生無常。陶淵明酒詩中雖沒有對冬季的直接描寫,但從“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中也側面描繪出生命力的堅韌不拔,可見詩人堅貞高潔的品格。
四、陶淵明詩酒文化對后世的影響
陶淵明的詩作“篇篇有酒”,其酒詩中蘊含的精神和酒的意象被后人廣泛接受。他的酒詩以自然率真為主要特點,既展現了他的生活態度,也傳達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感悟。首先,陶淵明的詩歌以自然為題,將山水田園與酒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創作風格。這種“返真”的情感流露促進了后世對詩酒文化的深刻體會。其次,在陶淵明前的酒詩創作多是借酒抒情,而他的酒詩則以真率,真我的方式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這種酒詩的創作風格始于陶淵明,也對后世的酒詩創作產生影響。此外,陶淵明的酒詩以其語言簡練,意蘊深遠,展現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在《飲酒》系列詩中,他以“醉語”的方式直抒胸臆,揭示世俗的黑暗、官場的險惡,以及返璞歸真的怡然自得。陶淵明的酒詩不僅對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還對藝術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其豁達樂觀的情感表達和自然雋永的藝術表現力都為后世的創作提供了借鑒。
陶淵明的酒詩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真正將詩和酒完全融合的第一人,同時其詩酒文化對后世的文學及藝術創作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的酒詩不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是為了尋找心靈的寄托,通過飲酒和寫酒流露出對自然的熱愛,對世俗的厭棄,對美好的向往。田園生活與酒的結合更加表現詩人的率真,自我和對人生哲理的感悟。總之,我們在陶淵明的酒詩中能夠感悟人生的真諦,讓自己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享受生活的美好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