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瑩

《純真年代》是由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發表于1920年的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發表后受到了外界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伊迪絲·華頓小說創作高峰的代表。同時,作者也因《純真年代》這篇小說獲得1921年的普利策小說獎。小說主要展現的是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紐約上流社會的貴族生活,而女性又是貴族生活中的主要成員。《純真年代》這部小說中幾乎囊括了當時紐約上流社會可能存在的幾種女性類型。本文將其大致歸納為三種類型:女性意識覺醒的新式女性、半新半舊的中間式女性和因循守舊的傳統式女性,在恰當的時空條件下,這三類女性之間會呈現出一種由舊到新的逐漸蛻變的可能。
一、女性意識覺醒的新式女性
結合《純真年代》這部小說來看,女性意識的覺醒指的是女性對自己的身體和情感體驗表示肯定與尊重,對美的崇尚與追求,以及對自由平等的憧憬與向往,另外也包括女性對繁文縟節的摒棄與反叛。
(一)新女性的“新”表現
小說中作為女性意識覺醒的新女性的主要代表的人物是年輕有活力的埃倫·奧蘭斯卡。女性意識的覺醒在她身上首先表現在她的性格特點上,她個性淳樸、不做作,直來直去,敢于講真話,并且敢于冒險。其次表現為她敢于追求自身的幸福與自由,因為愛情她選擇嫁給一位波蘭男士,但是當她發現丈夫在外面和各種女人產生桃色緋聞,而又像看管囚犯一樣看管她時,她清醒地意識到了這種婚姻的不幸,并敢于借助外力的幫助勇敢地離開。另外,她雖然作為上流社會貴族中的一員,可她并不像其他女性那樣在意金錢、講究吃穿。當她返回紐約堅決離婚時,她的丈夫以金錢對她進行威逼利誘,她卻絲毫不在意,也不打算屈服。為了追求孤獨的自由,她拒絕了老明戈特太太同住的邀請,自己搬到了位于平民區的一所簡陋狹小的房子里。關于穿著,她有著自己的時尚觀念,不在意所謂的時髦。最后,作為女性意識覺醒的新女性在她身上表現出的最為難能可貴的一點,就是她有著強烈的平等意識,她并不在意貴族所謂的等級觀念,她喊自己的仆人為“親愛的”,并派她穿著自己的斗篷去辦事,足以看出她愿意與平民接觸并真誠地對待她們。
(二)新女性出現的原因
新女性得以成長的首要條件來自社會。在小說《純真年代》中,埃倫很小就離開了紐約長期生活在歐洲,因而相比于紐約而言,歐洲較為進步的思想文化對她的影響更深。另外促使她成長為新女性的另一個原因來自她的父母和收養她的姑姑梅多拉·曼森,她們的共同點是都喜歡去歐洲漫游,埃倫可能基因里就帶有遺傳自父母的喜歡冒險漫游的特質。另外,她的姑姑也不像其他紐約上流社會貴族那樣循規蹈矩,并重視女性的貞潔,“她一再地成為寡婦,經常帶著新丈夫或新收養的孩子回來定居,幾個月后又會與新丈夫和被監護人鬧翻,賠本把房子賣掉,再去漫游。她輕視美國人哀悼活動的那些不容改變的規矩”。因此,社會的思想文化和父母親人對新女性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響。
盡管像埃倫這樣女性意識已經覺醒了的新女性為時代社會所塑造,但是在很多方面她們也被時代和社會所局限,比如在埃倫處理與紐蘭的愛情中,她深知紐蘭對自己的感情,但又得知他是表妹梅·韋蘭的未婚夫,她一邊與紐蘭親近一邊又拒絕他的追求,在重道德和名譽的紐約的社會觀念的影響下,她陷在瘋狂的拉扯與矛盾中不能自拔,最終造成了三個人的痛苦與悲劇。
二、半新半舊的中間式女性
伊迪絲·華頓在《純真年代》中還塑造了一種介于新女性和傳統女性之間的中間式女性形象,也可以理解為女性由傳統逐漸走向新潮的一種過渡狀態。這類女性形象最明顯的特點是她們思想前衛,敢于打破紐約貴族固有的一些規矩,骨子里帶有一種大無畏的勇敢精神,但是行為習慣上始終難以擺脫貴族固有傳統的束縛。
(一)中間式女性的特點分析
小說中這類女性形象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明戈特太太和梅多拉·曼森。
老明戈特太太身上表現的新女性的特點有:她雖不具備可以保證成功或者為失敗找借口的美貌,但是她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力和大無畏的精神成功躋身上流社會。丈夫去世后,她解凍了他的財產,憑著她的大無畏,“毫無拘束地混跡在外國社交界,與公爵大使們開懷暢飲,款待歌劇演員,與芭蕾名門之后塔戈里奧尼夫人成為密友”。這種膽識、魄力、智慧和能動意識是傳統女性身上不可能具備的。另外,在思想上相較于傳統女性她也是比較前衛的,她真誠地關愛和善待不被上流社會所接納的埃倫,認為埃倫是最像她的人。在家族因為害怕丑聞都反對埃倫離婚時,只有她贊同,并且她也能看出埃倫和紐蘭有著相似的靈魂,都渴望自由,反對虛偽與刻板,是彼此適合的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她的一些行為和生活習慣仍帶有傳統貴族的深刻印記,她除了因為早年的困境記憶導致在吃的方面很簡樸之外,對穿著和住房都有著極高的講究,她在中央公園附近無法插足的荒地里建了一所乳白色的大宅院,而且在買衣服和添置家具時她都要求最好的。并且,從她把兩個女兒分別嫁給有錢的外國人和有社會地位的外國人來看,她仍像其他貴族一樣在意金錢和地位。
小說中另一位兼具新舊特點于一身的女性是梅多拉·曼森,她的新女性特點突出體現在她喜歡漫游,并且敢于挑戰傳統女性最看重的忠貞與道德。她經常更換丈夫和孩子,每次帶著新丈夫或新收養的孩子回來定居,幾個月之后又與他們鬧翻并再度離開,然后再度回來,她的生活就這樣循環往復著。同時,她的新女性特點也表現在她輕視美國人哀悼活動上的那些不容改變的規矩,在葬禮上穿著艷麗的衣服。但是,她與老明戈特太太一樣,都難以擺脫金錢和地位的誘惑。
(二)中間式女性出現的原因
老明戈特太太和梅多拉·曼森之所以能夠同時具備新女性與傳統女性的兩種特點,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們各自有別于其他貴族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經歷。老明戈特太太并不是貴族出身,她是紐約南郊斯塔藤島的凱瑟琳·斯派塞,有一位神秘的名譽掃地的父親。她是通過與富有的貴族明戈特家族聯姻,才得以躋身貴族。因此,她雖然受到傳統貴族的一定影響,但是并沒有被完全浸染。而梅多拉·曼森之所以成為半新半舊的女性,則是受到歐洲文化影響較深的緣故。她雖然是紐約貴族資產階級出身,但是她喜歡經常去歐洲漫游,在漫游生活中總會有意無意受到那里的思想文化的影響,但紐約貴族的習慣和生活方式是從出生時就印在她骨子里的,想要徹底根除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像她們這種類型的女性,在一定條件的推動下,是最有希望完成由傳統女性向新式女性的蛻變的。
三、因循守舊的傳統式女性
伊迪絲·華頓在《純真年代》這篇小說中塑造了年輕和年老兩代傳統的女性形象。雖然她們共同的特點都是因循守舊,但是年輕一代的傳統女性最初的因循守舊有別于年老一代的傳統女性形象,而隨著青春的逐漸流逝,年輕一代的女性呈現出向年老一代的傳統女性逐步靠近的趨勢。
(一)年輕一代的傳統女性的特點
小說中作為年輕一代傳統女性的代表有梅·韋蘭,她最初雖然在生活和行為習慣上遵循紐約上流社會貴族們已經流傳下來的規矩,但是在精神層面,常常會有超越傳統貴族的思想意識,盡管這種特質是很難為人察覺的。梅是年輕一代擁有這種特質的典型代表。她純潔善良,具有幽默感,在她身上表現的因循守舊是她贊同父母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比如在什么時間該干什么,該去哪里,都像固定好了一樣。她的父親韋蘭先生每年都會帶著她與母親前往佛羅里達的圣奧古斯丁過冬。并且,父母讓她訂婚一年后再考慮結婚,她照做。后來因為老明戈特太太的一封信,父母又同意她提前結婚,她又繼續遵從,像一個沒有主見和思想的工具人。在生活習慣上,梅也因襲了貴族們講究吃穿的習慣,在出席宴會時,會因為沒有好看的衣服穿而感到異常的焦慮不安。但是,在思想上她確實有表現出對傳統貴族的背離,她與那些假正經的女性不同,在所有人都在虛與委蛇地對待特立獨行的埃倫時,她卻真誠地善待她、關心她。在紐蘭為了幫助埃倫贏得更多的支持急于讓梅宣布他們訂婚的消息,梅表示了默許和支持。另外,最能表現出梅并不像表面上那樣的因循守舊的事情是:當她發現紐蘭真正喜歡的人是埃倫時,她甘冒名譽被損的風險體面地給了紐蘭重新選擇的機會,她對紐蘭說:“我不能把我的幸福建立在對別人的侵害—對別人的不公平。”“我一直想告訴你,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我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即使他們的做法會違背公眾的輿論,那也可能是對的,假如你覺得對所說的那人有任何許諾的話,假如有什么辦法,你能夠履行你的諾言,甚至通過讓她離婚,紐蘭,你不要因為我而拋棄她。”梅的這種思想明顯超越了傳統貴族女性的思想,但是梅的這種思想表露得很少,最終在生活的消磨中幾乎消失不見。
(二)年老一代傳統女性的特點
而年老一代的女性紐蘭·阿切爾太太和亨利·范德魯頓太太從習慣和思想上都是完完全全的傳統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們的相同之處是性格都比較內向、不太喜歡社交。不同之處在于阿切爾太太缺乏想象力,容易滿足公認的事實與熟悉的東西。而范德魯頓太太從內到外都透露著因循守舊的氣息,“她在參加社交活動中總穿著帶威尼斯繡花針花邊的黑絲絨,金發已褪色,但并沒有變灰白,從額前交疊的部分分割開,兩只淡藍色的眼睛中間筆直的鼻子,給人的感覺像被保存在一個沒有空氣的完美尸體中,就像那些被冷凍在冰川中的尸體,經過多年依然保持著雖死猶生的紅潤”。
從伊迪絲·華頓塑造的兩代稍顯不同的傳統女性的形象中,可以體味出她對這類女性持有的態度是比較復雜的,批判中彰顯著同情。
四、女性的悲劇色彩分析
在《純真年代》這篇小說中,不管是女性意識覺醒的新女性形象,還是新舊兼備的中間式女性,抑或因循守舊的傳統女性形象,悲劇都是她們共同的底色。
(一)女性悲劇的體現
新女性的悲劇性是她們的所作所為是不被當時的社會和時代所接納和理解的,她們的有些追求是并不能完全實現的,像埃倫說的她擁有的是最孤獨的自由,她雖然贏得了紐蘭的愛,卻永遠被排除在正統的婚姻之外;中間式的女性的悲劇是一直活在矛盾分裂中,半新不舊的她們有時被固有的秩序所接納,有時又遭到輕視與排斥,像老明戈特太太那樣講究穿著的華麗和家具的精美,吃食卻極為寒酸簡陋,這成了像杰克遜等人茶余飯后的談資,因為貴族認為的體面是與吃喝講究連在一起的;因循守舊的傳統女性更是徹頭徹尾的帶有悲劇性,她們的經驗、多才多藝、判斷自由,早已被社會制度的規訓和丈夫的精心訓練磋磨得不復存在了,她們變得乏善可陳,失去了自主意識,這樣的生命是可悲的,也是蒼白的。
(二)造成女性悲劇原因的探討
造成她們這種悲劇的原因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客觀原因是主要是落后保守的社會制度和男權意識,使她們深陷各式各樣的悲劇中。男性作為當時社會的主導,他們專制與強勢,女性的言行都要聽從他們的意見,像亨利·范德魯頓太太的口頭禪就是“我得和我的丈夫商量一下”,而男性對待感情婚姻總是缺乏忠誠,而他們的妻子總是要假裝不知道,一輩子過著隱忍的生活,像勞倫斯·弗萊茨太太,“在丈夫與別的女人發生桃色緋聞的情況下,她依然喜笑顏開,四處游說勞倫斯循規蹈矩,當有人在她面前暗示她,她氣得臉都紅了,只得把目光移開”。而作為本小說的女主人公之一的梅顯然是最具有悲劇性的女性,雖然得到了紐蘭的婚姻卻始終沒有得到他的愛,甚至在紐蘭想要和埃倫在一起時竟不惜可以馬上生病死去。另外,造成女性悲劇的另一個原因是出于女性自身的主觀原因,她們對自我的價值、自我的生命意義的認識存在嚴重的局限性,她們缺乏思考能力和反抗意識,常常會陷入自欺欺人的旋渦之中。
《純真年代》整部作品文筆細膩優美、結構精巧。在對小說女性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時,筆者以客觀的眼光回望歷史,期冀做到既結合時代又能夠突破時代的局限,在看到各類女性優點的同時,也不回避探討她們每個人物身上的缺點,力求對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作出更為中肯客觀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