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背景下,“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受到諸多語文教育者的青睞,該策略旨在將閱讀與寫作的教學相融合,通過“以讀促寫”和“以寫助讀”的方式,實現語文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實踐中,“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還可以提升他們的信息處理能力,主動將收集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邏輯規律加工處理,從而形成系統的認識和深刻的感悟。《桂花雨》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在“讀寫一體化”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深度解讀,在品析文中字詞的同時進行創造性寫作,從而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促進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一、從小練筆導入課程,調動學生的認知欲望
在《桂花雨》的教學中,為有效實施“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教師可從小練筆著手,通過一個小而具體的寫作任務導入課程,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和思考,旨在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1.引入背景,激發讀寫興趣。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一個與《桂花雨》主題相關的故事,或者展示一些關于桂花的圖片和視頻,創造一個充滿想象和探索的學習環境。生動化教學素材的演示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為接下來的小練筆活動做好鋪墊。
2.布置任務,概述基本內容。在學生對《桂花雨》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后,教師可以布置一個小練筆任務——概述《桂花雨》的主要內容。這一任務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簡單描述故事的情節、主要人物和重要場景,旨在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培養他們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1)啟發式提問引導:教師可通過提問啟發學生回憶閱讀《桂花雨》時的感受和印象,比如,“課文中哪個場景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主人公有哪些特點?”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回顧并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
(2)分組討論交流:學生分小組討論《桂花雨》的故事情節、主要人物和重要場景,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撰寫故事概述稿:基于小組討論的內容,每位學生獨立撰寫一個簡短的故事概述,用自己的話重新講述《桂花雨》的故事。這樣的寫作練習既是對討論結果的整合,又是對個人理解的深化。
3.摘選句段,撰寫分析短評。教師指導學生從課文中選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或一段話,要求學生分析這些句段的表達效果和藝術特色。學生嘗試解讀這些句段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并撰寫一段150字左右的短評。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審美和批評能力。
(1)句段選擇與分享:引導學生重新閱讀《桂花雨》,挑選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或一段文字,并分享給同學。在此過程中,每位學生需要說明選擇該句、段的原因,如情感共鳴、語言美感等。
(2)深入分析句段: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所選句、段的語言特點,表達效果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義。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示范分析或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幫助學生深化對語言藝術的理解。
(3)撰寫短評:基于對句段的分析,學生獨立撰寫一段150字左右的短評,包括對句段的個人解讀、感受以及對其藝術特色的評價。教師可以提供寫作指導,比如,如何構思短評的開頭、主體和結尾,如何表達個人觀點等。
通過這些步驟,學生不僅能在讀寫活動中深入理解《桂花雨》的文本內容,還能培養概括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審美鑒賞力,在課程實施之初就實現“以讀促寫”“以寫助讀”的教學目標。
二、在情境中深情朗讀,感知文本內容
在“讀寫一體化”的教學過程中,“讀”是重要教學環節之一,為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感,教師需根據文本特點創設更具感染力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深情朗讀,充分感知文本內容,以實現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
1.課前準備與情境設定。教師事先收集一些桂花花瓣,準備一個與“桂花雨”相關的背景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幫助學生構建起對“桂花雨”這一景象的直觀感受。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朗讀活動開始后,教師可播放一段輕柔的背景音樂,營造出一種靜謐、淡雅的氛圍,模擬“桂花雨”落下時的場景。隨后,教師問學生對“桂花雨”有哪些想象,通過提問激發學生主動思考。
3.情境演繹,感知“桂花雨”。在學生提出自己的想象后,教師逐漸撒下桂花花瓣,模擬桂花緩緩落下的景象。此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用心感受“桂花雨”的美,同時教師深情朗讀《桂花雨》中描寫“桂花雨”落下的段落,讓學生在聽覺和視覺上同時被觸動,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
4.情感共鳴,共讀課文。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可邀請學生一起朗讀《桂花雨》中的精彩片段,尤其是描述桂花雨落下的細膩之處。通過共讀,學生在情境的共鳴中,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和感受作者的情感。
5.深度交流,分享感悟。朗讀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簡短的交流環節,邀請學生分享在朗讀過程中的感受和理解,幫助學生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增進他們對文本情感的感知和共鳴。
6.情境再現,書寫體會。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基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寫下關于“桂花雨”的想象或是對《桂花雨》的感悟。這樣的寫作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將情境中的體驗轉化為文字,還能深化他們對文本內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通過以上六個步驟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師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深情朗讀,感知《桂花雨》的文本內容,實現“讀寫一體化”的教學目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情感共鳴。
三、在組詞造句中品味,體會作者情感
在《桂花雨》的教學中,為強化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感悟,教師可以組織組詞造句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通過詞匯的深入探討,捕捉文章的細膩情感和深層含義。
1.關鍵詞匯展示與初步理解。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桂花雨》中的關鍵字詞,如“指指點點”“搖”“撿”等,并讓學生在模仿中體會詞義。然后,邀請學生基于個人經驗,對這些字詞進行初步解讀,分享他們對這些詞匯情感色彩的理解,從而建立對文章情感基調的初步感知。
2.詞匯深度分析。教師指導學生結合課文的內容和語境,深入分析每個關鍵詞匯在文中的具體含義。例如,探討“指指點點”在文章中展示的不僅僅是一種動作,而是表達了作者對桂花獨特情感的細膩描述。同時,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如何通過理解這些關鍵詞匯來捕捉文章的情感和主題,幫助學生從語言細節中感知作者的情感。
3.詞匯替換與語境感知。教師組織學生嘗試替換文章中的關鍵詞匯,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何作者選擇了特定的詞匯,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意圖。例如,如果將句子“總要撿一大袋桂花給母親”中的“撿”替換為“揀”,雖然“撿”和“揀”在現代漢語中幾乎可以互換使用,但在細微之處卻承載著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文化意蘊。“撿”給人一種隨意、偶然的感覺,似乎桂花是在不經意間被拾起,而“揀”則更加主動,含有精心挑選的意味,這種細微的差別可能會影響讀者對句子情感色彩的感知。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不僅能體會到作者對詞匯精準使用的功力,也能深刻理解到每一個詞匯背后,作者如何通過語言的微妙選擇來表達深層的情感和細膩的意圖。
4.組詞造句,加深理解?;谖恼碌年P鍵詞匯,教師可組織學生嘗試組成新的詞組或短語,或是指導學生使用這些關鍵詞匯進行造句,特別是要求學生嘗試表達情感或描繪場景。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可以更好地培養詞匯的情感表達能力。
5.總結與情感共鳴。教師應總結學生在活動中的發現和討論,強調關鍵詞匯如何承載文章的情感和主題。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邀請學生分享通過詞匯深入分析后對文章情感的共鳴,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語言的力量感受作者的情感深度。
6.寫作練習與應用。引導學生寫一篇短文,使用已經分析過的關鍵詞匯,描述一個與桂花相關的情感經歷或故事,旨在將學生對詞匯的理解轉化為實際的寫作技能,同時表達個人的情感體驗。
通過這六個步驟,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桂花雨》中的關鍵詞匯和作者通過這些詞匯表達的深層情感,激發對語言細節的敏感性和對文學美的鑒賞力。
四、結合批注深度鑒賞,體悟深層內涵
結合批注進行深度鑒賞也是實現“讀寫一體化”的有效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桂花雨》的情感深度和文學價值。
1.引入批注方法。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批注的基本概念,解釋通過批注如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和作者的情感。然后,教師選取課文中的幾個句子或一小段進行示范,展示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如修辭手法、情感表達、文化背景等)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比如,“中秋節前后,正是故鄉桂花盛開的時節”,教師可以解釋:“這句話不僅設定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也巧妙地引入了桂花這一重要的符號。中秋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本身承載著家庭團聚和思鄉情感的文化背景。通過批注,我們可以深入探討作者選擇在中秋節這一時間節點提及桂花盛開,是如何增強文章情感深度的,同時也反映了桂花與作者情感之間的密切聯系。”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直觀展示批注如何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深入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文本的情感層面。
2.組織批注活動。教師需要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分配課文中的不同句子或段落進行批注,學生需從指定的角度(如文本情感、語言特色、文化背景等)進行深度分析。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批注時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將個人見解融入批注中,使批注不僅是對文本的解讀,還是個人感受的表達。
3.批注內容深化。批注完成后,每組選出代表,分享他們的批注內容和過程中的發現,促進班級內部的交流與討論。教師對學生的批注進行點評,補充可能遺漏的深層次意義或更加精細的語言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
4.擴展批注視角。教師要引入跨文化或跨文本比較的批注方法,引導學生在批注時可以考慮將《桂花雨》與其他文本進行比較,或者探討課文中的文化元素與其他文化的相似性或差異性。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思考作者通過文本想要傳達的深層內涵,分析作者如何通過語言和文學手法實現這一目的。
5.個人反思和總結。教師要鼓勵學生寫下個人的批注反思,總結在批注過程中的收獲和感悟,以及對《桂花雨》深層意義的理解。同時,教師要總結本次批注活動的重點和學生的主要發現,強調批注在深化文本理解和鑒賞中的重要作用。
6.創作批注集。教師可將學生的批注作品收集起來,制作成《桂花雨》批注集,既作為學生學習的成果展示,也作為后續學習的參考資料。
通過這一系列的步驟,學生不僅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度鑒賞《桂花雨》,還能通過批注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和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通過“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教師能有效地整合閱讀與寫作教學,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提升寫作能力。從“在練筆中導入課堂”到“在情境中初讀課文”,再到“在品詞中梳理文意”等具體策略的實施,每一步都旨在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豆鸹ㄓ辍返慕虒W實踐證明,“讀寫一體化”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情感的共鳴,還能在深度鑒賞的過程中,引導他們體會語言的魅力,從而在閱讀與寫作的雙重維度上實現自我超越。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的語文素養將得到全面提升,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關小學)
編輯:張俐麗
作者簡介:張西安(1977—),男,漢族,甘肅靜寧人,大專,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與研究。